《滞涨预期下的宏观政策取向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滞涨预期下的宏观政策取向毕业论文.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滞涨预期下的宏观政策取向 摘要:金融爆发危机以来,得益于强大的经济政策刺激使得中国经济在08、09、10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中国经济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挑战,不断高企的CPI以及由于货币收紧导致的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滞涨预期开始增强。本文就中国经济滞涨预期进行解释,并基于供给管理的经济思想会为中国经济走出危机提供政策出路。关键词:经济危机 滞涨 供给管理 一、中国经济“滞涨“预期增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发展面临着复杂形势和严峻的挑战。我国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引导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强银行体系流动性。中央出台了以积极的财政政策
2、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主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措施,加大了对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快速扭转经济增速下滑态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经济在08、09、10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随着货币信贷快速增长,货币资金流开始泛滥,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胀压力明显增强。表一所示居民消费指数不断上升并在2011年七月达到6.5%的高位。为了平抑物价,保证经济发展的平稳运行,人民银行又十一次上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历史高位,又三次上调存款基准利率。货币政策的转向收紧导致资金流动性急剧下降,银行惜贷,银根紧张,企业扩大经营的资金不足,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链十分紧张以致大量倒闭。出口对拉
3、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下降,与此同时巨额的财政政策的边际效应降低,甚至刺激效应逐渐消失。这样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中的投资和出口的拉动效应明显下降。经济增速出现了明显放缓。 表二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速在2010年开始下降,虽然经济速度还维持在高位,但下行趋势较强。表三反映的是个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4%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并不能反映真实的失业率。以为保障部失业率的统计方法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实际的失业情况。首先这一数据没有涵盖广大的农村人口:其次, “登记失业率”又将大批无业城市劳动人口排除在统计数据之外,因为多数高收入失业人群和短暂失业者一般不去失业救济部门登记:再次,90年代国企改革导致的大批
4、下岗人员,按照官方的统计方法,也不属于政府定义的“失业”人员,因为这部分人与原单位名义上的雇佣关系依然存在。据测算当前中国失业率不低于8%。 可见中国经济在次贷危机刚爆发时的积极表现遭遇挑战,经济发展阻很大,可以说是正在经历着又一轮的打击。这其中原因既包括长期的对与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依赖,即在抵御经济危机的过程中采取扩张性的、过分注重短期效用的宏观调控政策刺激,加上世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救市措施,向市场投放的大规模流动性,进而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而经济危机并未完全消失,尤其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前景不明朗,经济停滞预期强烈。同时中国的滞涨预期来自经济发展的自身深层次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5、、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减弱中国经济经过30 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后, 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在逐渐减退。长期的技术引进减小了技术红利;人口出生率的不断降低,以及国外廉价劳动力的不断增加, 使中国基于低人力成本基础上的人口红利逐渐减少,进而中国企业传统的低价竞争优势将逐渐丧失。且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市场化和现代企业改革,使制度改革的效率和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行政垄断长期存在于国民经济之中,使得特殊利益集团利用对权利、资源的垄断大肆寻租, 大大降低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削弱了正常的市场功能, 造
6、成国民财富的分配严重不均,大大降低了对国民经济其重要作用的民营经济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国民经济活力不足。市场垄断、不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广泛存在, 使虚拟经济投机过度, 农业、基础工业科研投入严重不足, 加上成本的上涨, 导致基本产品有效供应的下降, 进而传导到下游产品, 形成严重的滞涨预期。(三)、宏观经济失衡严重在国民经济总需求结构中,消费需求偏弱、投资和净出口需求偏高。众所周知,总需求的各个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不同的。经研究表明,在对经济其拉动作用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中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是最有效的。但是,近年来我国的居民消费率却在不断下降,经济增长主要靠高积累、高投资和高出口来支
7、撑。同时,收入分配结构也很不合理。在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居民所得占国民可支配收入总额的比重大幅下降,政府所得的占比大幅上升;资本所得不断上升,劳动所得不断下降。收入分配结构的倾斜,会造成投资增长快、消费启动难的格局,带来投资和消费结构的失衡。这种宏观经济失衡的局面极易导致经济总量的失衡。(四)、经济发展对财政依赖过大作为多次应对经济衰退杀手锏的财政政策则面临着边际效率递减的窘境。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铁路、公路、城市、政府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投资巨大, 当前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第二高速铁路的里程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趋于过剩。由于过度投资,导致财政投资边际收益递减,严重降低了政府投资的合理性
8、与必要性。另一方面, 庞大的政府机构开支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居民和企业的财税负担。挤出效应也日益扩大,严重限制了民间投资。经济发展阻力很大,导致中国经济未来增速趋缓。二、治理“滞涨”历史经验滞涨(staglation)指国民经济出现的通货膨胀和经济下滑同时出现的状态。在通常情况下,经济危机或萧条阶段,失业增加,物价下跌;经济繁荣阶段,失业减少,物价上涨。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种新现象:一方面是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及由此引起大量失业;另一方面,是通货膨胀加剧,物价持续上升。特别是在七、八十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中,在生产大量缩减、失业猛增的同时,通货膨胀率严重。同时,也是由于有关国家
9、在货币金融上和财政上有时采取膨胀政策,有时采取紧缩政策,或两种政策同时交替使用,这些政策的反复变化,对“滞胀”有重大影响。(对于中国而言也正由于政策的交替变化及不完善的市场机制,中国经济极有可能陷入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交替的“滞涨”形式。)面对经济的停滞及高失业率,各个派别的经济学家也都给出自己解释。在当时极度盛行的凯恩斯主义主张的是需求管理,也就是在面对经济危机时政府应采取刺激需求的政策来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这种刺激需求的政策包括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地财政政策。通过银行系统向市场增发货币和政府的财政资金的大量注入来增强资金流动性,进而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也正是这种天量的流动性的注入对缓解经济
10、危机的冲击,扭转颓势经济保持经济特别是名义GDP的增长有巨大作用而广受政府的青睐。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批判了凯恩斯主义关于通货膨胀与失业率是相互替换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的观点。他在60 年代末根据适应性假说和自然失业假说指出“通货膨胀与失业相互强化论”,即菲利普斯曲线所指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替换的关系,只在短期内存在,从长期来看并不存在,而短期的刺激政策的频繁使用则会引发“滞涨”。而兴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供给学派也认为政府对凯恩斯主义的“刺激总需求”的措施破坏了市场运行的自我调节机制,把需求看作经济生活中的首要因素, 供给是派生的次要因素, 颠倒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导致经济衰退
11、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原因。他们认为, 美国经济中的根本问题不是需求不足, 而是供给不足。解决滞胀的唯一办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增加供给。为此通过减少国家干预,减少政府开支,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 特别是削减边际税率,大幅度降低税率使人们从事劳动和进行投资税后净收入提高,提高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供给,最终治理滞涨。供给学派从供给管理的角度为治理滞涨寻求解决之道。美国政府就积极采用了供给学派的观点。形成了以“小政府、大市场”、放松管制、大幅减税主的经济政策,为美国走出滞涨奠定基础,并为繁荣的九十年代奠定了基础。三、美国治理滞涨的经验启示美国走出滞涨可以说是大胆运用供给学派的理论,在基于供给管理的思想
12、之下进行政策调整的结果。中国当下的“滞涨”预期增强,其实是对经济增速下行、通胀恶化的预期增强。中国的“滞涨”可以借鉴美国经验,同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经济调控。借鉴美国经验就是大胆突破凯恩斯主义的依赖,从供给管理的角度出发,加强供给,减少政府干预,繁荣市场。这就要求在政策制定和选择上坚持促进供给的取向。(一)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让市场“无形的手”优化资源配置。一方面在市场运行中,市场主体根据价格机制等市场“指挥棒”来协调生产与供给的关系,产品结构会趋于平衡,有效缓解因产品供需结构失调而引起滞涨预期。另一方面
13、政府削减社会开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克服行政管理经济的弊病,减少行政垄断,根据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严厉打击垄断。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积极性。(二)坚持实行“在增长的基础上进行结构转型”的宏观调控当前一段时间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实体经济的破坏作用不断加剧,我国企业经营困难的局面已经从出口部门向内需产业传导,从沿海地区向内地传导,从中小企业向大企业传导,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回落明显加快,经济下行风险在逐步增大。要将“增长”和“转型”并列为首要调控目标,是因为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同样突出,解决当前经济困难不仅需要总量政策的适度放松,更重
14、要的是只有通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才能重构中国经济增长新活力,重获中国经济新的国际竞争力。(三)应注重发挥财政的支持作用财政政策在扩大政府建设投资、集中政府资源来办大事的同时,还要强调通过调整财政来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作用。通过减税费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和居民负担,增强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积极性。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逐步扩大中央财政预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开拓市场、扩大就业,以及改善对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其在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应加大对结构转型的财政支持力度,以促进企业设备装备更新,刺激投资增加
15、,以利于资本的形成和促进经济增长。(四)实行灵活审慎的货币政策当前我国货币流动性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可能因为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导致国内金融机构经济预期持续悲观,引起金融机构惜贷,同时国际资本大量撤出,造成信贷货币资金的急剧减少,导致货币市场突然由流动性过剩转变为流动性不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因为中国经济表现明显好于其他国家且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从而国际资本继续大量流入我国,加之我国长期的货币被动超发,极易造成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又会加剧通胀。面对这些不确定性,“一刀切”的从紧或宽松的货币政策都不能发挥其应有效应,因此必须实行灵活审慎的货币政策,对信贷资金进行结构性调配,引入货币政策区域差异化机制。在加强对中小企业生产资金支持的同时,严防大量信贷资金流向楼市、股市等虚拟经济,并引导资金向结构调整等行业和地区倾斜,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独特作用。参考文献1 王文龙.经济滞涨预期与应对策略.社会科学研究 20112 林红斌.供给管理政策的经济思想及其在经济实践中的运用.经济与金融 2009 3 戚自科.美国20世纪80 年代供给管理政策实践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94 金丽红,杜文洁,林红斌.供给管理政策在我国宏观调控中的应用.金融与经济 2011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5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