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农村扶贫性小额信贷的发展.doc
《浅析我国农村扶贫性小额信贷的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我国农村扶贫性小额信贷的发展.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析我国农村扶贫性小额信贷的发展彭光伟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Micro-creditPeng, Guang wei2009年6月13日摘 要扶贫性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方式,开辟了以市场经济方式减轻贫困的新渠道,它在解决“扶贫”这一世界性难题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世界上扶贫性小额信贷的数十年发展历程看来,扶贫的广度深度和小额信贷机构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始终是两个无法很好协调的矛盾目标。本文通过对中国农村地区扶贫性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产生的问题及阻碍其可持续发展因素等进行了初步分析。之后进一步探讨国际小额信贷的两种主要模式:福利主义模
2、式和制度主义模式在解决这个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在借鉴国际小额信贷经验教训和分析总结中国扶贫性小额信贷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对扶贫性小额信贷发展模式的建议。关键词:扶贫性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外部成本AbstractAs a new financial channel, micro-credit pioneered a way of releasing poverty in a market-oriented manner and has gained its irreplaceable position to resolve Poor Supporting issue. In the
3、 reviewing of the history of micro-credit worldwide, we find that the goal to increase width and depth in poor supporting has been conflicting with the goal of micro-credit institutions to achieve continuous development.This dissertation has conducted deep study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icro-c
4、redit in rural country and the problems and other factors that impair continuity of micro-credit. At the same time, this dissertation has introduced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two main international models of micro-credit.Based on the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micro-credit p
5、ractices, I have expounded some advice to how to develop the model of micro-credit.Key Words: SupportingPoor Micro-credi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xternal Cost目 录引言1一、中国农村地区扶贫性小额信贷发展中的主要问题2二、国际扶贫性小额信贷的发展模式借鉴4三、对中国发展扶贫性小额信贷的政策建议7结语9参考文献10引 言扶贫性小额信贷(Microfinance)是指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的、额度较小的、以反贫困为基本宗旨的,从而改善低收入人
6、群的经济状况的信贷服务。扶贫性小额信贷反贫困的基本宗旨表明其存在的最大价值在于解决贫困问题,贫困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它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关注的焦点问题。解决贫困问题,也是当前中国政府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孔祥智、马九杰在“农村地区农民贫困的机理分析”中指出,中西部地区农户经济流程的均衡点与古典经济理论1 古典经济理论:通过对需求和效用的认识,建立在“边际效用论”和“均衡价格论”基础上的新古典主经济义理论明显不一致,它主要是由贫困地区农户的资源差异、收入水平和消费压力所决定的,资金是农村地区农户的最稀缺资源,资金投放的边际效用最大。因此,资金投放农村地区是十
7、分有效而且必要的,其对于解决中国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会有巨大的帮助。陈凡在“中国反贫困战略的矛盾分析与重新构建”一文中,分析了中国政府反贫困对策与反贫困任务的矛盾及反贫困手段与效率导向原则的矛盾,指出区域性开发扶贫需要新的行政政策相配合,同时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农村地区扶贫性小额信贷隐含了农业信贷补贴论的思想,补贴论认为从金融资源的配置机制来看,资金本身并不必然为落后地区的穷人服务(Beatriz Armendariz de Ashion, Jonathan Mordueh,2007),当信息不对称的时候商业资金必将向信号作用明显的优势企业和地区集中,贫困地区本身资金动员能力较差,在要素市场
8、配置上又处于战略劣势地位,加上农业的高风险等特性决定了其不可能成为商业银行青睐的融资对象,因此有必要采用诸如政府推出相关政策法规支持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但是引入了非市场的因素就可能会引起政策性的金融市场扭曲,在试图解决社会公平的问题时丧失了效率,同时也存在由于政策失灵而造成扶贫性小额信贷的不可持续性和扶贫失效的情况。为了探索有效的反贫困对策,中国于1993年引进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扶贫性小额信贷模式,并在河南、河北、陕西以半官方或民间机构的运作方式在试办扶贫性小额信贷。经过近十六年的实践探索,中国扶贫性小额信贷已经起步,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大银行提供的下岗失业担保贷款、助学贷
9、款和扶贫贷款,总计有近万亿元的贷款额度;二是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截止到2008年中国有6100万农户享受到1927亿元贷款,覆盖面占到全部农户的27.3%,还有一部分农户联保贷款,约有1200万户享受到141亿元的贷款;三是目前存在的100多个非政府扶贫性小额信贷组织,提供了约10亿元的贷款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年鉴,2008。然而,扶贫性小额信贷的发展模式仍然相对滞后。本文把扶贫性小额信贷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扶贫性小额信贷发展建议。一、中国农村地区扶贫性小额信贷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回顾中国扶贫性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并展望扶贫性小额信贷的未来发展趋势,笔者觉得
10、扶贫性小额信贷的发展中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扶贫性小额信贷业务的高成本、高风险中国“三农”现状决定了中国农村扶贫性小额信贷业务的高成本与高风险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分散地居住着大量低资产保有、低收入、低文化素质的贫困农户,从事着小规模的低效率的手工农业,这些普遍存在的现状造成了以这些贫困农户为目标客户的扶贫性小额信贷业务不可避免的高成本、高风险。农民信贷需求主体的数量庞大,又高度分散,经营规模小,这样既使得扶贫性小额信贷机构的操作成本大大提高,又因为高度分散的客户群导致其经营状况难以掌握,贷款收回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同时,扶贫性小额农贷绝大部分都要信贷人员上门收贷,有的还需多次上门催收
11、。这些都会使扶贫性小额贷款的贷后管理成本增加。农村地区扶贫性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是贫困农户,他们的生活、生产资料匾乏。据调查,目前90以上农民的家当在2-20万元之间,有少数特贫农户几乎没有有价值的财产;根据中国农村贫困监测的状况,贫困农户的54.1%、低收入农户的47.2%人均家庭生活消费支出超过收入水平,需要借债度日。贫困家庭物质资本一般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据455个贫困村调查的情况,农户没有大型农机具的占86.4%;没有大牲畜的占34.6%,2007年在连续贫困的群体中有46%人均耕地不足1亩1.资料来源:国务院扶贫办资料库,http:/www.cpad/。因此,绝大多数农民不具备获得商业
12、性贷款所必需的抵押品和担保条件,客观地增加了扶贫性小额信贷机构的贷款回收风险。(二)正规金融机构运营下的扶贫性小额信贷业务有脱贫倾向由正规金融机构代理扶贫贴息贷款业务发展背离初衷,有部分扶贫性小额信贷资金没有直接到达真正的贫困农户手中,而是到了不缺资金的地方。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2000年开始,中国农业银行实行贷款责任制,每年规定了清收任务,放出去的贷款收不回来要被追究责任。而贫困农户由于没有抵押品和难以找到有地位的担保人,因而无法使用到这种贷款。再加上高成本、高风险的压力,农行的扶贫贷款就不以农户为主要贷款对象了,而采取“项目贷款”的方式,将款贷给企业,或者贷给有实力的能人。将贷款的增长巧妙
13、地集中于高密度地区,如远离农村贫困地区,集中在较富裕的城镇周围地区,为维持贷款需求和偿还率,逐步提高贫困标准,从而脱离最贫困的人群,将目标群体逐渐转向农村中的非贫困农户;逐步将贷款额度大幅度增加,以适应较富裕人群需要。从2002年8月起,农行将各区、乡的分支机构收回,更加无法监督贫困户对扶贫贷款的监督使用,因此也更少直接向他们发放扶贫贴息贷款。(三)贷款用户缺乏足够的债务偿还能力扶贫性小额信贷的对象是低收入者主要是贫困农户。这个社会群体经济实力差、缺乏偿债能力。农民应急贷款本身的使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具有增加收入的能力,还款需其他途径资金来弥补,而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交通通讯条件差,信息
14、传递不便,农民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低,收入来源单一,还款风险大。2008年,重点贫困县劳动力文盲率高达12.7%;而在连续2年贫困的农户中,劳动力的文盲率竟高达28.1%。455个贫困村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29.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4.5%,共计64.1%。2007年,贫困户和低收入户中接受过各类培训的劳动力分别只占总数的13.5%和10.5%。2008年,中国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36.1%,而在重点县农民人均收入中只占32%。重点贫困县70.5%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外出打工的只占16.6%1.资料来源:国务院扶贫办资料库,http:l/www.cpad/。图1 2008年
15、末中国农业技术人员数量统计图(计量单位:万人)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整理出此图见图1所示,中国的大部分农民欠缺相关技能和技术,通过其他途径增收能力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缺乏足够的债务偿还能力。(四)扶贫性小额信贷机构所处政策环境不完善扶贫性小额信贷机构的天生弱质性需要有一个积极的政策、法律环境,而目前这种环境还远没有建立。扶贫性小额信贷机构的法律地位模糊阻碍了其业务的发展。中国目前没有一整套法律框架来界定扶贫性小额信贷组织的法律地位,如何在现行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获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银行监管部门的许可,当前银行监管在此方面的规定则尚属空白。进行试点的扶贫性小额信贷组
16、织通常由央行和当地政府对试点方案的制定进行审批和把关,在这种临时性的制度安排下,扶贫性小额信贷组织不能吸收储蓄,资金来源的受限,会使得扶贫性小额信贷机构的规模扩张及自身稳定性受到损害。要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需要借鉴国际扶贫性小额信贷的模式和经验。然而,中国不能简单地选择某个国家现成的成功经验,而是要借鉴各国成功的经验教训,并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给出适合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现行阶段要求的扶贫性小额信贷的发展建议。二、国际扶贫性小额信贷的发展模式借鉴(一)世界扶贫性小额信贷扶贫的发展模式简介扶贫性小额信贷在国外主要有两种发展模式,福利主义模式(如孟加拉国“格莱明乡村银行”,玻利维亚的“阳光银行”)和制度主
17、义模式(如印尼人民银行小额信贷部,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在东欧的试点)。前者注重项目对改善贫困人口经济状况和社会福利的作用,后者强调小额信贷管理和目标设计中的可持续性。(二)福利主义模式的借鉴在众多的扶贫性小额信贷模式中,由孟加拉国经济学教授尤努斯创办的孟加拉乡村银行,被誉为福利主义模式的典范,它有效地向农民甚至赤贫人群提供金融服务,在市场经济中成功地实现了为人民谋福利的目标。截至2007年4月底,乡村银行在全国共拥有2014个分支机构、17816个工作人员,业务涵盖65847个村庄,向600万借款者发放了共计54.6亿美元的贷款,回收率高达98.41%1 数据来源:Hulme, Daved & P
18、aul Mosley, Finance Against Poverty, 2007.,适应孟加拉国情的小额信贷模式是孟加拉乡村银行成功的关键。1因地制宜的瞄准穷人机制乡村银行的服务对象只限于穷人,只有家中土地少于0.5英亩(3市亩)或家中拥有全部财产等值不超过1英亩(6市亩)土地价值的农户才拥有贷款资格,而且每户只限一人。由于认为妇女持有资金更有助于改善家庭成员和孩子的福利水平,因此96%的贷款是发放给妇女的。贷款仅资助生产性项目,特别是非粮食生产的各类小型生产项目,主要是小手工业和副业。2灵活简便的贷款程序及量身定制的分期还款方式孟加拉乡村银行制定了独特的存贷款机制,银行工作人员可以在期限、
19、分期付款的时间上为客户设计最为合适的贷款产品,允许任何期限的小额贷款,提供免担保的各种贷款产品,简化借贷程序和还贷方法,使借款人借贷变得容易,贷款业务得到促进,另一方面,由于避免了一次性的大额还款以及贷款实际周期与贷款使用周期相匹配也降低了还贷风险。(三)制度主义模式的借鉴制度主义模式通常是以政府为主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模式,在国家有意识对其实现商业化政策引导的基础上推进可持续发展,主要以印尼人民银行为代表。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通过成功的经营管理达到了持续赢利的目标,成功解决了机构的持续发展问题,在成本控制、防范风险、提高资产质量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1自动瞄准中低收入者的机制印尼
20、人民银行以较低的单笔贷款限额作为自动瞄准中低收入者的机制,早期发放的单笔贷款最高额度为1000美元,以后调整到5400美元。贷款限额较低有效降低了政治权力干预的可能性,瞄准了中低收入阶层。由于商业性的需求,。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选择的贷款对象主要是拿固定工资和能提供抵押品的人。580美元以下的贷款一般不需要(有的也需要)抵押。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的基层组织村银行非常接近客户,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也利于将贷款对象锁定中低收入阶层。2灵活机制降低贷款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印尼人民银行简化了贷款手续,降低了贷款的交易成本。借款人的第一次贷款从申请到获得审批通常只需要一个星期,老客户的审批时间更短。充分体现了成
21、本最小化原则,保持最少的日常账簿,在业务量相对较少的地方采用流动服务方式每周一至两次造访边远地区的客户。同时印尼人民银行规定每个岗位职员的服务定额:每名信贷员负责400名贷款客户(不包括固定收入贷款),每名出纳员每天办理200笔现金交易,每个会计每天记录150笔交易,确保业务的及时办理。近年来,印尼人民银行还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大幅降低了管理成本。(四)对福利主义和制度主义模式的思考孟加拉乡村银行、印尼人民银行的扶贫性小额信贷发展的成功得益于模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也与本国的特殊人文、地理、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有密切关系。孟加拉乡村银行在瞄准贫困人群、降低风险、降低成本方面进行了积极
22、的制度和技术创新,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印尼人民银行通过成功的经营管理达到了持续赢利的目标,成功解决了机构的持续发展问题。这些是值得中国在发展扶贫性小额信贷中借鉴的。当然,在这些模式成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缺陷。由于一些最贫困的群体被认为其有限的挣钱能力无法支付分期付款,孟加拉乡村银行将这些人拒之门外,贷款规模的逐步扩大,贷款服务要求的收入门槛随之提高;结果,收入有限的最贫困群体被排斥在之外。这种扶贫性小额贷款机构的相对贫困客户的弱代理性被称作“使命偏移”(mission drift)。毕竟,扶贫性小额贷款机构的基本使命是援助穷人使其不必顾虑自己的贫困程度。最近的研究表明,印
23、尼人民银行小额信贷的贷款对象并非是最为贫困的农户,而是农村中收入较低的人群中那些有还款能力的人。其可持续目标的实现以牺牲扶贫目标为代价,小额信贷的两个直接目标的冲突在此也体现得十分深刻。这些问题大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关注这些问题,并能在开展过程中加以避免,无疑对扶贫性小额信贷的在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三、对中国发展扶贫性小额信贷的政策建议通过对中国扶贫性小额信贷发展过程的回顾,以及对扶贫性小额信贷国际经验的分析,笔者对于如何在中国发展扶贫性小额信贷有了自己的初步看法。为了解决前文提出的四个主要问题,促进扶贫性小额信贷在中国的发展,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一)简化正规金融机构运营下的扶贫性小额贷
24、款的程序经验表明,使用简化的和有效的贷款方式能够使扶贫性小额信贷惠及最贫困人口,又使扶贫性小额信贷机构的收入覆盖它们的运作成本。调查显示,26.62%的农户都认为信用社的贷款手续太复杂,41.69%的农户都希望信用社能简化贷款程序。有117户农户正是因为不懂得信用社的贷款程序而从未向信用社申请过贷款。339户指出即使是授信额度内的贷款,贷款的程序仍然还很复杂,占到了该问题有效样本的55.6%。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孟加拉的“社会发展促进协会(ASA)”是一个突出的实例。它通过采用新型的和程序化的贷款方法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个机构的快速扩张能力、面向农村最贫困的农户,以及金融可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析 我国 农村 扶贫 小额 信贷 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5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