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对东南亚金融危机与美国金融海啸的分析.doc
《毕业论文对东南亚金融危机与美国金融海啸的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对东南亚金融危机与美国金融海啸的分析.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暨 南 大 学本科生论文论文题目:对东南亚金融危机与美国金融海啸的分析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海啸的分析目录绪论4摘要4关键字4Abstract4引言5第1章:东南亚金融危机及美国金融海啸的成因61.1 东南亚金融危机61.1.1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背景61.1.2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71.2 美国金融海啸111.2.1 美国金融海啸的背景111.2.2 美国金融海啸的形成原因12第2章: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海啸历程152.1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过程152.1.1第一阶段:酝酿及爆发152.1.2 第二阶段:扩大162.1.3 第三阶段,转折及尾声192.2 美国金融海啸历程202.2
2、.1风险积累和爆发202.2.2扩大及升级212.2.3余波22第3章: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海啸的影响243.1 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243.1.1 极大的影响了东南亚各国243.1.2 动荡了全球金融市场243.2 美国金融海啸的影响263.2.1 造成美国实体经济低迷263.2.2 冲击全球经济263.2.3 对金融市场的冲击27第4章:东南亚金融危机与美国金融海啸有何异同294.1 相同之处294.1.1 对全球的经济都造成了影响294.1.2 不断扩大294.2 不同之处304.2.1 成因不同304.2.2发展过程不同304.2.3 影响不同31第5章: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海啸
3、的经验与教训325.1 东南亚金融危机经验教训325.1.1 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的必然性325.1.2 新兴市场国家危机发生的机制跨境资本的大进大出引起的泡沫生成与破灭335.1.3 密切关注国际资本走向,掌握好恰当的改革顺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345.1.4 处理好金融业自由化、开放与审慎监管的关系,注意把握不同领域金融改革的协调推进。345.2 美国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355.2.1 要坚持经济发展的平衡性。355.2.2 要坚持金融创新的可控性355.2.3 要坚持信用扩张的适度性365.2.4 要坚持货币流通的规律性375.2.5 要坚持全球经济的协调性。375.2.6要坚持政府行为的约束
4、性385.3 对经济发展的一些经验与启示395.3.1金融创新的两面性,经济全球化得双刃性395.3.2 辩证思考39参考文献40后记40绪论摘要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其波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已逐渐演变为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大海啸,由此,我们对当前的国际国内金融形势非常关注。本文结合了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两场金融危机进行了分析;以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关键字:美国金融海啸,东南亚金融危机,经验,教训。AbstractSince 2007 the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the magnitude of the broad
5、impact of the deep, has gradually evolved into a global financial tsunami affected, thus, we are very concerned about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financial situation. In this artic, we combined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Which outbreaks in 1997, two were analyzed; and the experience and
6、lessons can be obtained from it. Keywords: U.S. financial crisis,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experience, lessons.引言一、全球金融风暴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和蔓延,引起了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思考;金融危机再次闪亮地进入了经济学者、专家的视野。全球金融体系是否存在更本性的缺陷?全球金融海啸之下蕴藏着怎样的实体经济的不平衡?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的影响到底有多深?从中可以获得怎样的经验和教训?于此同时,人们又自然的把目光移向了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这两次金融危机有何异
7、同?为什么金融危机接连发生?关于上述问题的答案,国内外早有许多学者、专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相关的论文集也早已出版,但是本文是我们小组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而得出的一些看法。本文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具体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深入分析两次危机爆发的原因;第二部分再现两次危机的发展历程;第三部分分析从中可以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二、研究意义:研究这两次世界历史上的重大金融危机,再次回顾其发展的历程,分析相关历史数据;从中可以深入的认识危机的本质及其对世界经济的重大影响,爆发的根源,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值得学习的经验和教训,进而学会如何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三、本文主要利用了下述分析方法。一、 文献分
8、析法所谓文献分析法,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找到有关研究论题的书籍、报刊、杂志等,通过阅读,纵览、分析;从而对论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了解关于此论题的不同看法、见解。然后呢,结合所见、所学、加以思考,得出自己关于此论题的看法。二、 展示过程法所谓展示过程法,就是结合所得材料,加以整理,用描述性的语言对整个事件的过程加以展示。通过列举事实实例,从而使论文更具说服力。三、 辩证法此处的辩证法,指的是对于同一件事,同一个现象,站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由此得出更为公正,更具说服力的见解。第一章:东南亚金融危机及美国金融海啸的成因1.1 东南亚金融危机1.1.1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背景从20世纪60
9、年代开始,东南亚经济取得了较其他地区更快的增长率。尽管70年代中期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但在70年代东南亚经济增长率高于世界其他国家。80年代上半期,由于受到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但到80年代中期之后,东南亚经济出现了快速复苏。图表 1.1.1 东南亚各国96年到05年经济增长率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分析 然而,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金融危机却近在咫尺。从世界范围来看,此次危机有如下背景:一、世界经济发展的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明显上升。美国出于自身的考虑,昔日的盟友和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东南亚地区都被认为是自己的挑战。同时,国际市场
10、上的“不公平竞争” 和各种贸易壁垒则是对美国的挑战。正是由于这些变化,经济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主导,维护本国经济利益,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已成为国际对外关系的核心目标。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在多极化发展的同时,全球化的进程日趋加快。这次金融危机从表象来看,是手持巨额透支基金的国际投机商炒出来的。因为在现代开放的市场环境下,这种投机活动无处不在,几十亿,上百亿元的交易在电脑键盘上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三、世界金融体系和金融秩序走向多元化,目前,多数国家还是将自己的货币和美元挂钩。这一方面是传统,另一方面,美元在各国货币中占优势地位。在金融危机之前,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11、,实行的都是以某种形式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它可以使本国的货币汇率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贸易发展。但由于世界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美元独来独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区域性的货币集团纷纷成立,这表明世界金融秩序和金融体系正在进行着以多极化为趋向的结构调整。世界金融体系的多极化发展增加了世界金融秩序的不稳定性,因此现在世界各国都相继采用浮动汇率制,企图靠市场解决问题。但是在自由化的货币市场上,货币需求的变化常常被投机商利用。1.1.2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小组经过分析,认为可以分为两大方面,即内因及外因。 一、 内因危机爆发的内在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为:1、市
12、场体制尤其是金融体系发育不成熟,不良资产的膨胀。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此外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而且经济过热导致“泡沫经济”,形成脱离实体经济的虚假繁荣,长期资本市场建设滞后造成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同时也积累了大量不良资产。表1.1.2 危机前流向五国各种资本的比重(%)时间19
13、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FDI占总私人资本比重(%)24.9024.8328.3826.3821.0815.1016.46证券投资占总私人资本比重(%)5.2211.3820.8054.9130.2222.8927.85其他投资占总私人资本比重(%)63.8050.8218.7148.7262.0055.6969.88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数据表1.1.2数据说明,这一时期流入东南亚各国的大部份私人资本是流动性很强的证券资本及短期债,即很多不良资产。2、产业结构调整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东南亚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片面迎合外资投向,不但彼此之间及其与后起的工业化国
14、家的产业结构趋同,而且过分集中技术含量不高的一般加工工业;二是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能力较低,国内科技水平不高,对进口技术和设备的依赖过大;三是劳动成本上升过快,不利于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国际竞争能力被削弱,出口增长速度下降,造成国际收支巨额逆差,导致宏观经济不稳定。东南亚国家采用的“出口替代”型模式存在缺陷。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这一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东南亚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
15、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3、政策不恰当,贻误时机,调整不及时。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此外,当出现金融动荡之后,政府出于种种原因,对经济政策,经济体制和结构不及时调整,以致贻误时机,激化矛盾。二、外因 外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国际资本流动规模越来越大。跨国资本从1990年的4400亿美元增至1999年15700亿美元。1996年西方主要国家的跨国股票和债券累计额占有GDP的比重超过了100%,美国就高达10万亿美元。目前,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
16、,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于此同时,各国的资本中私人资本也急剧增加:表1.1.3 危机前流向亚洲五国的私人资本净额(亿美元)时间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亚洲五国私人资本净流入249290303326351629729其中:FDI净流入627286867495120证券投资净流入133363179106144203其他17418515461171390406五国GDP总和4764540861306690733083569854私人资本净流入占GDP比重(%)5.235.364.944.874.797.537.40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7、国际数据表1.1.3 显示,在危机爆发前涌入五国的私人资本逐年增加,而且成加剧式增加:1990 至1996 年间私人资本流入增加了近三倍(从249 亿美元到729 亿美元),尤其是危机爆发前三年突然增多,其占当时GDP比重相应突然增大。表1.1.4 90年到99年间跨国资本变化时间1990年1999年增幅跨国资本4400亿美元15700亿美元256.8%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数据2、国际资本流动速度加快。最典型的是跨国外汇交易急剧增加。19861995年,扣除重复计算,国际外汇交易的日交易额从1880亿美元猛增至12000亿美元,它占世界全部外汇储备的比重从37%增加到84%。如下表所示表
18、1.1.5 86年到95年间跨国外汇交易变化时间1986年1995年国际外汇交易的日交易额1880亿美元12000亿美元占世界全部外汇储备的比重37%8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数据3、金融市场波动更为剧烈。集中表现于利率波动和汇率变动大。19931996年,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动幅度高达3%。19911999年3月,日元汇率变动幅度高达70%,美元、马克、加拿大元的汇率变动幅度也达20%30%。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发展中国家在加速融入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表1.1.6 20世纪末期金融市场波动时间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动幅度时间日元汇率变动幅度美元、马克、加拿大元的汇率变动幅度19931
19、996年3%19911999年3月70%20%30%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数据4、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1.2 美国金融海啸1.2.1 美国金融海啸的背景美国金融海啸的爆发,其实有着很深刻的社会背景主要为以下几方面:一、国际背景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全球再也没有建立其一个有效的国际金融体系
20、。全球化在不断提高全球生产能力的同时,世界缺少一个有效的治理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美元充当着国际货币的功能,国际储备货币以美元为主,美元发行失去了黄金储备的硬约束,发行规模迅速攀升,导致美元泛滥致。此外,远在太平洋之外的中国,作为美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在此次危机中也扮演了一定角色。一、内需长期不足,出口是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因此以美元为主体的外汇贮备大量积累,对美国金融资产投资需求过于旺盛,目前投资于美国国债和其他证券资产的数额已达9000多亿美元。二、储蓄率过高,大量资金积累,流动性过低,因而造成了全球经济的严重不平恒。二、经济管理思想自上世纪70年代发生经济“滞涨”以后,凯恩斯主义
21、的“国家干预”政策遭到新古典自由主义的强烈批评,此后,新自由主义思潮受到追捧。80年代的“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经济自由、私有化、减少管制”成为指导西方国家经济走向的主要道具。三、经济环境与具体政策工具美国2000年后陷入高科技泡沫破裂后的短暂衰退之中,在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主持下,连续13次大幅度消减联邦基准利率,从最高6.5%下降到1%,如下图所示,强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资金,扼住了经济下滑,也拉动了美国房地产连续多年繁荣。此为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导火线。图表1.2 美国联邦基利率变化 1资料来源:美国财政部网四、美国的消费习惯借钱(贷款)消费是普遍的生活方式。原因:收入轨道模式
22、:年轻人钱少,但消费多;老年人退休后享受优越的退休金,但消费相对少。所以,年轻人多借钱消费(包括向父母借钱,这与中国不同)。而且,美国发达、完善的信用体制使几乎所有人的消费都靠借钱来完成。储蓄模式:美国人的储蓄率历来很低,近年来,一直在零储蓄率上徘徊。要消费,只能靠借钱。经济增长模式: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驱动。其消费率长期为70%左右,投资率为15%左右,而出口负数。1.2.2 美国金融海啸的形成原因此次危机的爆发有着众多方面深刻的因素,对此,许多学者,专家都各有各的看法。我们小组经过分析,结合所学,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即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一、 内因无可否认,内在因素是导致危机爆发
23、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说美国是此次危机的主要负责人。主要为以下几点:1美国实体经济长期失衡长期以来,美国经济增长模式以“高消费、高负债”为主要特征,居民储蓄率偏低,在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实体经济失衡通过经常项目持续逆差和资本项目资金流入得以缓解。但随着美国政府赤字和居民债务的不断增加,这种经济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再加上美国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承受能力,经济的脆弱性加大,抵御内外部冲击的能力下降。一旦经济和金融领域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容易导致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此外,华尔街对金融衍生品的滥用更加增加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在近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论文 东南亚 金融危机 美国 金融 海啸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4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