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金融监管:环境、框架与方法.doc
《未来金融监管:环境、框架与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来金融监管:环境、框架与方法.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未来金融监管:环境、框架与方法 一、对当前我国金融监管现状的反思 (一)银行监管主体的基本现状扫描。毫无疑问,监管者具备充分的能力是进行有效银行监管的首要条件,因此,监管主体的素质结构成为构筑有效银行监管体系的核心环节。但是,诸多的现状表明银行监管者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1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监管人员进人通道。目前监管人员大多直接来源于各个高校,是银行监管的新生力量,但在分布众多、地处偏远、经济后进地区的中。已支行和县支行,这一点还无法得到保证,各部门、甚至是对银行监管所知甚少的人员被充实到最需要严格把关的监管部门;此外,也缺少从监管对象交流或引入监管人才的机制与渠道。一方面高素质人才与监管实
2、际操作有一定的脱节,另一方面,低素质人员又滥竽充数。2合格监管人才的不断流失。在西方国家,监管机关通常有不受公务员序列约束的灵活工资和人事政策,从而使其可以吸引和保留合格的监管人才。而在我国,银行监管机构与监管对象在工资水平、用人机制方面的差距太大,使得那些合格的监管人员很容易流失到被监管的金融机构,部分监管人员甚至涉嫌与监管对象形成各种隐性的利益瓜葛,使监管的独立性、权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资机构的纷纷涌入,这种现象将愈演愈烈。3缺乏系统性的后续教育与培训制度。一个值得认真思考与对待的现象是后续教育与监管培训在我国竟成为稀缺资源,其配置出现了极不对称的现象,一部分极具
3、潜质的新型后备监管人才由于资历等方面的原因得不到素质提升的机会,无奈的等待中知识重新钝化、老化。更重要的是我们目前并没有一套制度性、持续性。战略性、跟踪性、案例性的培训制度。未能寻找最好的学者教授、监管人员、银行专家,把最新的监管理论、技术与经验,银行业最新的发展变化与业务运作传授给监管人员,并迅速地转化为监管人员的综合监管能力。4监管者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滞后于金融监管工作本身。随着新工具、新技术、新业务、新系统的运用与开发,金融监管将涵盖一系列越来越复杂的银行业务活动。监管者不仅要有现场检查能力、场外分析甄别能力,还要能对相关的市场信息进行评价并捕捉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的行为。网络化金融时代的
4、到来,越来越要求检查人员掌握针对复杂的风险管理系统以及银行所使用的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充分性和脆弱性进行评估所需的技能。由此可见,金融业的演变,要求监管者具备经济金融、财务会计、计算机、数理统计等方面的综合知识,金融监管呼唤真正复合型的人才。(二)亟待重构的监管信息网络:1低效率的监管信息系统。通过机构改革,目前央行监管形成了从人总行任意大区分行(营业管理部、金融监管办)任意省会、地市州中心支行任意县支行的新架构。从信息生成系统来看,监管信息主要来源于各监管层级的直接监管对象和人行下一层监管层级,由于技术开发的滞后,主要信息源之间的信息系统还未能实现高效适时的链接,人行内部的NOTES系统仅起着
5、快捷通讯的功能。从信息的发送路径来看,横向上各监管部门各大区行、中心支行之间、各监管司处等具体职能监管部门之间、监管部门与统计调研、货币信贷等监管相关部门之间几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沟通与交换网络;纵向上各监管层级之间信息互动更多的是通过电话、电传、文件之类的传统传媒,利用电子网络、电子信息的方式还不十分普及。此外,信息的流向主要是至下而上,下层更多是为上层提供数据信息,而很少能够得到来自上层的信息及横向信息。各监管主体的系统间存在较大的封闭性,传统的监管“金字塔”层级结构成为监管动态化、信息化的障碍。它一方面导致信息垄断,以文件、指令替代信息,另一方面它导致了监管信息传播的效率下降。总之,现
6、行监管信息系统,由于未能及时分享数字化时代网络技术的成果,形成高度集成、有序开放、适度共享的监管信息网络,导致了低效率的信息流程甚至是信息隔离,大量的监管资源得不到更好的配置、交流与借鉴,未能给其他监管部门或后来者提供快速应对的范本。2监管信息失真。由于缺少对监管信息质量的具体要求和严格的法规约束、监管机构与监管对象之间信息的非对称性、内部各层级的道德风险,造成了监管信息一定程度的失真。一是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并未有效地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所有权的广泛分散,使每一个组织的上层很难了解下层机构的真实状况;二是由于缺少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和监控机制和科学的业绩评价、考核系统,下一层级有企图向上一层级
7、隐瞒事实真相或夸大事态或者粉饰资产质量与经营业绩的动机,以希望提高自己的声望、收入、地位或延缓问题的暴露以等待事情的好转或转嫁危机或逃避责任与处罚;三是监管系统内各层级之间各种利益得失的博奕导致监管信息的部分扭曲;四是缺乏一套标准统一的金融业会计制度,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会计政策、会计制度各有差异;五是金融机构对报表数据准确性、及时性、真实性的法制观念淡薄,数据资料的随意性较大;六是没有形成统一的金融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的内容、形式、质量、频率缺乏规范性和强制性。(三)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管理。当前高管人员管理现状可以概括为:1“公式化”、“宽容化”的任职资格审核。目前,资格审核基本现状
8、是重点审核拟任人的“学历”和“金融(经济)工作年限”,形成了事实上的“学历十年限”的公式化审核模式,忽视了其他数量或质量性信息。人总行“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对取消任职资格的情形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但是那些问题严重的金融机构;却鲜见有人受到相应的处罚,正说明了监管宽容化现象的存在。入“时点静态式”的任职资格管理。对高管人员的管理应该是一个持续动态的监管过程。而实际现状是监管者与管理层疏于接触或交流甚少,其管理更多局限于审核时点,后续管理机制还处于一个相对空白状态,对任职后的情况未实现有效的跟踪监控。(四)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1现场监管。当前的现场监管主要是监管各层级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协调性
9、、灵活性、主动性及规范性,失去了与非现场监管的对接性。一方面,各层级一般都是根据上级的计划行事,而不能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监管的实际、非现场监管的指引进而对情况各异的监管对象制定差别化的现场检查;另一方面,缺少沟通与统筹,使得重复检查、多部门同时检查现象时有发生,监管对象和监管者都疲于应付Z此外,一套真正有效、规范、并适应金融业务发展的现场检查准则还未能形成,使得现场监管表现出较大的非规范性。2非现场监管。(1)缺少环境性、附记性信息。监管对象报送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书面分析报告等现行资料尽管涵盖了管理结构、资产质量、盈亏状况、内部控制等主要方面,但不过是一系列指标的机械罗列或简单的定性评判,
10、是对金融机构“现在时点”的静态素描,并非着眼于“如何达到现在以及未来将会怎样”的线性分析与动态前瞻,未能反映出诸如机构重大的人事变动、职能部门的重组及业务战略、核心盈利能力、风险管理与金融创新等环境性、附记性信息,而恰恰是这些信息决定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程度及未来走向。(2)缺少结构性信息(分部信息和细分信息)。根据当前的非现场监管报告,监管人员无从深入分析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及其稳定性(如固定利率、浮动利率、管理利率资产或负债),资产质量的成因结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等风险结构等细分信息;也缺少诸如零售业务及公司业务或房地产信贷部、国际业务部、银行卡部等一系列类似的分部信息。(3)指标体系的非普适性
11、。由于未能根据各家机构的性质、规模和特点来设定一个更为普遍客观的风险警戒线和标准值,目前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还不能对商业银行的风险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估。即使有一套监管指标体系,但它适用于独立的法人机构,而对大量的分支机构,这一指标体系仍存空白,使非现场监管对大量的分支机构没有太多的考核、监控与预警功能,丧失了对现场监管的有效指南。(4)电子化程度不高。目前我们对非现场监管,很大一部分仍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信息生成、过滤与报告的电子化程度不高,在中心支行、县支行尤其突出。二、未来监管提出的背景及基本特征(一)提出的背景。1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业务的国际化、甚至是货币
12、一体化。随着我国加入WTO,内外资金融机构的互动,金融交易的国际性、金融工程的复杂性与产品的衍生性,将使得金融风险的引发、传递、影响将在更快更深更广的层次上展开,现行监管手段与技术将不再适应;此外,金融集团在银行、证券及保险领域跨行业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审慎监管和单一监管的适用性提出了挑战。如何在银行、证券和保险监管三方进行有效的合作、实施全面的监管方法,如何与外资银行的母国监管机构进行合作是我们面临的课题。2网络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电信技术、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直接催生了金融的网络化和网络金融。对世纪网络金融的技术构成、组织架构、业务边界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相对传统商业银行而言,网络银行是信息
13、化银行、虚拟化银行、智能化银行、速度型银行、创新型银行。网络银行所依赖的网络技术突破了传统的地理边界而实现全球化的信息资源共享。以此为基础的市场拓展可以跨越有形的国界,给网络银行带来了一系列风险。基于网络银行的电子货币和虚拟金融服务面临的监管问题更加普遍,也更为严重。随着加入WTO成为现实,这方面的问题将会变得日益深入、具体与迫切。3金融创新。一系列新经济要素的合力推动了一个“金融工具、融资方式、金融技术、金融企业组织、金融服务、管理制度”等全要素金融创新时代的到来,其主要表现为金融工具创新。在信用创造、股权创造、增加流动性、追逐利润的同时,金融工具创新也转移风险、逃避监管、激化竞争,使金融体
14、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受到冲击,加大了其系统性风险,大量表外业务的出现,使金融监管甚至来不及作出反应,使金融监管出现了可怕的“真空地带”。4对危机的快速反应。近年来,墨西哥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巴林银行事件、日本银行倒闭风潮等频频发生,给金融体系的稳健带来阴影。近10年来,我国也对大量非法违章、风险严重的金融机构,进行过整顿。如接管和关闭了“中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海南发展银行”等。从我国和它国监管机构的应对情况来看,明显感到对信息收集、识别、处理、反馈能力不高,高效的监管信息系统还末建立起来。金融监管跟不上金融改革、市场开放的步伐,未能合理推演、动
15、态监控金融结构、经济结构、投资结构的变化、匹配及其趋势,控制和应急措施不力。 (二)未来监管的基本特征。1信息化监管。从金融监管的角度出发,充分的信息量是实施监管的重要依据,而且是危机预警和应对的基础。但目前我们还未能树立并普及信息化监管的理念,未能将监管信息作为一项最重要的监管资源来进行开发。如果承认这是一个信息经济时代的话,金融监管就必须实现面向信息化监管的转变,未来监管是以信息的处理、传播、开放为核心,引入监管信息资源,替代传统的文件资源,以“监管信息本位稍弥行政上的层级安排,以信息的充分流动来保证监管的全面决策及专项决策,充分解放监管信息资源的深度与利用广度。2适时化监管。适时化就是及
16、时化,监管信息具有时效性,只有能够满足监管决策的及时需要,最大限度上消除监管信息的时滞性、不对称性,抑制道德风险,监管信息才有监管价值。未来监管,根据及时化的特征,要求及时收集监管信息,并及时进行信息的鉴证、扫描与分析,及时编制信息报告,并将监管信息及时高效传递或披露,在第一时间提供给有关的监管决策层并迅速转化为针对性的监管行为,引导和影响金融机构行为,实现对金融企业的监管激励与监管约束。3数字化与模型化监管。银行业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监管者们正越来越多地试图建立有效衡量特定风险头寸、管理素质、获利能力等一系列的指标体系。这类数字化的指标体系往往构成了银行监控与限制标准。数字化同时为监管模型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未来 金融监管 环境 框架 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4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