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研究论中国殡葬设备企业发展的方向.doc
《探索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研究论中国殡葬设备企业发展的方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研究论中国殡葬设备企业发展的方向.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摘 要随着国内人工成本逐年提升,物流成本也是油涨车难求局面,对于生产制造型企业来说,这两项费用的加重,就如平静的水面砸了两颗大石头,周朝波纹迭起。原本被活跃的市场,密集的订单与利润所掩盖的风险和漏洞,逐渐浮出了水面,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似乎要被押解到审判台,终究要接受资本市场的考量。“暴发户”和“土豪”能否向“资本家”成功转型,关系到他们掌控的国内这一类代表劳动力密集型,福利性企业能否成就百年经典,打破富不过三代的厄运。然而,一个真正能称谓企业家的企业掌控人其实都知道,一个能真正代表行业发展方向的企业龙头,无论是劳动力密集型,技术密集性还是资本密集型,又或是享受国家调控特殊“
2、待遇”的企业,无时无刻不是在接受外部市场风险和内部控制风险的考验,关键是看矛盾激化、问题暴露的那一刻能否防范和应对,抵御风险,平稳着陆。环保机械制造行业既有传统机械制造行业的劳动力密集型所遗传的负面因子,同时也赶上了新世纪环保行业的绿色直通车所带来的契机。本文通过对COSO-ERM2004从四类目标、八大要素和四层企业内部的不同层次的单元构成了三维视角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模型的深入研究,依据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对照N公司,一家殡葬及环保殊设备制造企业的现有执行的企业管理体系,发现其中的漏洞和不足,预测其可能面对的风险,模拟调整该公司的管理体系政策,总结适合该公司
3、建立的具体风险管理体系框架,探索N公司所代表的这一特殊设备制造行业的发展方向。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COSO-ERM2004,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目 录摘 要I第1章 绪论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21.2 研究目的与内容21.3研究方法与思路3第2章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发展与国内实践现状42.1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起源与发展42.2国内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现状9第3章:N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探索143.1 N公司基本情况143.2 N公司经营管理现瓶颈143.3 N公司目前全面风险管理现状163.4 N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选择: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17第4章
4、 结论与展望244.1主要结论244.2 研究局限254.3 后续研究的方向25参考文献26第1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自2009年民政部颁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同年发布并开始实施GB13801-2009燃油式火化机大气污染排放限值新标准以来,中国殡葬设备机械制造行业市场掀起了新一轮的争夺战,由同质化的价格战到环保技术创新的攻坚战,相关传统机械制造企业、公司和新型环保企业、公司经历了四年的较量,依然是前赴后继,至今未有停息。从企业性质来看,真正专属经营殡葬火化设备的国有企业目前全国范围不超过3家,然而专业经营该行业的民营企业、公司却超过200家以上,如果
5、加上经营相关配套环保设备的企业、公司那就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也不为过。作为特殊设备生产制造行业,该行业的企业、公司比起电梯、压力容器、阀门、起重设备等大众化行业、公司要更具特殊性,该行业的产品不会被大众所认知和使用,所以作为经营该产品的企业和公司在经营管理,尤其销售模式上更具有其特殊性。尽管作为行业的划分来说,单纯经营殡葬火化设备的企业和公司属于特殊行业,但从市场经营角度上来说,任何从事经营活动的个人、企业、公司都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优胜劣汰是必然的结果,市场、环境带来的风险却以日剧增。事实上,随着我国殡葬事业的改革,殡葬火化设备技术的不断攻克,那些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眼中看不到竞争日益激烈的企业早已
6、经被分化和淘汰,能够坚持存活和运营的企业、公司正面临着来自同行和相关配套环保设备企业的双重夹击,同时,企业内部自身的风险因为经营性质和资金等问题逐渐暴露。作者在鉴于对国内殡葬火化设备生产制造的企业和公司的重点调研中发现,无论是行业中历史悠久的龙头企业,还是新近成立的潜力企业,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理论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经验都远远无法与国内市场格局的发展同步。因此,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内,探索作为殡葬火化设备行业龙头企业的N公司有效建立并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助于看清中国殡葬设备企业的发展方向。1.2 研究目的与内容本文通过对COSO-ERM2004从四类目标、八大要素和四层企业内部的不同层
7、次的单元构成了三维视角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模型的深入研究,依照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再研究国内工程机械制造行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方法、步骤和实施情况,根据殡葬火化设备企业的特点,探索N公司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提高该公司管理层次、提高利润收益水准、实现殡葬设备行业与市场同步的战略目标,旨在解决建立殡葬设备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问题,明确该行业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于对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理论文献综述,分析国内工程机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旨在探索殡葬设备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导致问题的成因
8、。(2) 参考COSO-ERM2004的要素和原则,依据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N公司为例,探索目前我国殡葬设备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中的问题,借鉴国内不同行业企业的实施经验,导入适合于该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为其建立提出初步的规划。(3) 预测N公司建立并实施合适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过程以及所可能产生的成效,探索为我国殡葬设备行业内部控制体系建立,提供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示范,并从中找出该行业企业的发展方向。1.3研究方法与思路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际案例应用研究相结合、一般分析与重点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文共分为4章,主要内容简述如下。第1章
9、:绪论。介绍本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章: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发展与国内实践现状。介绍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阶段、国内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以及COSO-ERM2004从四类目标、八大要素和四层企业内部的不同层次的单元构成了三维视角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模型,在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基础上国内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实践现状。第3章:N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通过对N公司基本状况、内部控制的现状、存在问题的思考,对照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结合国外COSO发布的整合框架下内部控制制度构建的探索。第4章:结论与展望。介
10、绍本文总结的主要研究成果及本文在开展研究过程中的局限性,探索后续研究方向。第2章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发展与国内实践现状2.1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关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本文借用了刘立新所著风险管理中的观点,将其起源到后续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29-32)。第一阶段,风险意识到风险管理意识的萌芽这一阶段如果再次进行追本溯源的划分,也可以再次分为两步走。第一步从人类出现,人类意识的诞生,思前想后就可以当成是风险意识的最初形态。第二步随着货币的出现,人类对交易、商人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和归类,对于交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开始有了预防和补救。例如在生产、运输、交货过程中的保护措施,
11、这个阶段意味着商业形态的成熟,同时也反映了商人对于交易风险所形成的一种常识认知,我们可以认为在全职商人出现的那一刻,就是风险管理意识萌芽的开始,并随着市场的发展逐步的成为进行所有商业活动的关键准备阶段。第二阶段,企业风险管理意识的萌芽阶段(19世纪末20实际初)随着国外工业革命的诞生,国内近代民族工业的起步,公司、企业等经营形式悄然而生,这也就意味着风险管理意识的载体开始由自然人个体开始向法人个体转嫁。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古典管理理论主要代表人之一、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的亨利法约尔,其在1916年发表的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提出了管理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5要素2,安全
12、职能等第一次将风险管理思想与企业管理紧密相连。工业革命所带来的除了生产方式与技术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外,还有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尤其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形势相比过去的传统手工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带动了整个国际贸易格局的改变: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然而,在资本家们疯狂积累资本的同时,资本主义国家本质的矛盾不可避免,并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延伸到了资本市场的各个环节。资本土义国家第一次震撼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悄然而来在这场危机中,美国可以作为代表,产品滞销、资本短缺、企业倒闭,经济出现大范围的萧条局面。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灾难,如同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一样让人感觉无能为力,工厂倒闭、工人失业、
13、社会财富遭到巨大损失的大灾难,人们开始思索如何减少和消除类似的灾难性后果。1930年,美国管理协会(AMA)发起的第一次关于保险问题的会议上,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所罗门许布纳博士指出:“防患于未然就是最大的保险”,这也表达了现代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在20世纪初,人们对灾变与风险的认识还是以客观说为主,虽然没有“风险管理”这个词汇,但与其功能相关的安全管理与保险已经有了重大进展。1920年以后,一些企业就开始对通过保险转移企业风险的工作进行单独管理。除了企业自身对保险的重视以外,行业协会也意识到保险在企业管理中所处的特殊地位。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大会上明确了风险管理的重大意义,并设立了保险部
14、门作为该协会的独立机构。该保险部门每年召开两次会议,其职责除了开展保险管理以外,还进行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咨询。但此时,安全管理与保险的对象还只是危害性风险,并且这两个领域沟通并不多,此外,工商企业购买保险的动机也并不完全是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有的是出于人情的压力,或是由于想要向银行贷款等因素不得不购买保险。第三阶段:“风险管理”出现及危害性风险管理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1938年以后,美国企业对风险管理开始采用科学的方法,并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50年代风险管理发展成为一门学科,风险管理一词才形成。如同萌芽阶段,在这一阶段世界经济形势因为又一次的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发生了
15、深刻变化,集中和垄断的加剧使得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飞跃,生产高度社会化,企业无论从规模角度还是资产积累,其价值都发生了质的飞越。然而,世界格局的新成立,经营环境日趋复杂:一方面,竞争与角逐的激烈、贫富沟壑的加深、社会矛盾的尖锐、国际局势的动荡使得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日益频繁,另一方面,灾害事故的连锁性和扩散性也使得风险损失加大,大大增加了社会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这也成为20世纪50年代以后风险管理在美国蓬勃发展的最深刻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原因之一。 其次,企业内部对市场动荡和不确定性油然而生的风险防范意识需求,加剧了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的步伐。1953年8月12日,一个位于美国密执安州的通用汽车公司的汽车
16、变速器工厂发生火灾,火灾造成通用汽车公司直接间接损失以及影响卫星工厂的各类损失共计高达近亿美元。这一火灾成为风险管理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由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流程不断细化,生产中的任何疏忽大意都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而社会化生产程度的提高也使得企业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企业的营销范围随着市场的不断扩人而扩展。这使得风险事件虽然发生在某一个局部,但其影响所波及的范围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都可能发生扩散。加上社会、经济、法律等各方面压力,推动了风险管理的发展,也促使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理论产生。1982年美国风险与保险管理学会年会上通过的针对危害性风险的“101条风险管理准则”,可
17、以称之为危害性(灾害性)风险管理的典型成果3。 最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对社会福利,如社会救济、失业救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也有了更高的要求。1948年,美国钢铁行业因退休金及团体人身保险的劳工福利引起了工人大罢工,时间长达半年之久。 到了20世纪40年代,很多大型企业中都设有保险经理专门负责保险的购买,但过分保险、不足保险和重复保险的问题日渐突出,至50年代初,企业已经明显感觉到当时的“保险型风险管理”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开始仔细地研究如何购买合适的保险各个企业之间互相交换经验,进而发现了风险的存在,并进行评估与分
18、析,以了解其性质以及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选择最适当的方法以避免或消除风险。 1955年,美国的“全国保险购买者协会(NAIB)”改名为“美国保险管理协会(ASIM)”,这反映了业界对保险的态度的转变。在学术界,也开始有学者呼吁企业中专门负责保险购买的应扩展为一个负责保险的购买与管理,并且还负责防损、工业安全和雇员福利计划的综合部门,而且这个部门的负责人不应该被称为保险经理,而应称为风险经理。但当时“风险管理”这个概念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重视,直到l956年,哈佛经济评论发表了拉塞尔格拉尔(Gal-Lagher,R.B.)的论文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的新时期(Risk Manage
19、ment-new phase of cost control)之后,风险管理的概念才开始广为传播。1962年,美国管理协会出版了第一本关于风险管理的专著风险管理之崛起,进一步推动了风险管理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出版的两本大学教科书更使得风险管理的重要价值深入人心,一本是1963年伊利诺伊大学的教材梅尔和赫奇斯所著企业风险管理,另一本是l964年沃顿商学院的教材威廉姆斯和汉斯所著风险管理。到了70年代,美国主要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了风险管理课程,传统的保险系也把教学重点转移到风险管理方面。虽然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已经开始进行风险管理,但在实践中,风险管理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一方面是缺乏合格的
20、风险经理,自1966年美国保险学会和美国保险管理学会执了风险管理准会员(ARM)的培训计划后,情况才遂渐好转。另一方面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漠不关心,他们大多对风险管理的概念不熟悉,即使有些人熟悉,真正懂得并在组织和经营上加以应用的寥寥无几。因此,许多被任命为风险经理的人继续单纯地履行保险购买的职责:此外,另一些人抵制风险管理运动是因为他们认为风险管理理论中的权责集体制将威胁他们的地位;还有一些人认为任何明显的改变都会产生不确定性,只要不存在危机,就不应去改变。 直到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危机开始出现。首先在财产保险领域,保险业没有能力或不愿意满足保险购买者更多的保险需求,高层管理部门不得不认
21、识到风险自担并辅之以防损是补充和取代保险购买的一种方法。不久之后责任保险领域也出现了类似的承保能力问题,特别是医疗责任保险。除了保险公司的这种作用之外,保险经纪人主动开展风险咨询服务也是情况转变的个动力。由于安排保险变得越来越困难,保险经纪人便开始寻找新的收入来源这就是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加之7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的风险管理咨询公司,都在无形中进一步推动了风险管理的普及。 在这一阶段,人们仍然只关注危害性风险,以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主要工具,但安全管理与保险有融合的迹象。第四阶段:全方位风险管理逐步形成,运营型风险管理兴起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 1971年7月1971年7月第七次美
22、元危机爆发,尼克松政府于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1973年3月,西欧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马克的风潮。3月16日,欧洲共同市场9国在巴黎举行会议并达成协议,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彼此之间实行固定汇率。英国、意大利、爱尔兰实行单独浮动,暂不参加共同浮动。其他主要西方货币实行了对美元的浮动汇率。至此,固定汇率制度完全垮台。上述两事件的发生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的崩溃,任何经济实体都面临着空前的金融风险这使得企业认识到,风险管理不仅针对危害性风险也包含金融风险,金融风险
23、管理日益受到重视。虽然在初期这两类风险还是由不同的部门分别管理,但不久人们就发现,这二者不能自行其是。其次,在这一阶段相继发生了一些大型科技灾难,对风险管理的思维造成极大的影响。1979年3月美国三里岛核电站的爆炸事故,1984年12月3日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的一家农药厂发生的毒气泄漏事故,创立于 l980年的风险分析学会(The Society for Risk AnalysisSRA)与1984年前苏联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事故等灾难性事件之后浮现的安全文化观念显示,管理风险不应只注重技术与财务,还应该注重个人行为与文化社会背景的影响。一些风险主观说的理论对风险管理的传统思维冲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探索 公司 全面 风险 管理体系 建设 研究 中国 殡葬 设备 企业发展 方向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4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