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银行:危机后的全球银行业发展趋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意志银行:危机后的全球银行业发展趋势.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德意志银行:危机后的全球银行业发展趋势(上)2009-10-9欧美银行业的近期前景明显堪忧。全球金融危机将使银行业的运行框架发生数十年来最为深刻的变革。银行业受到的监管将再趋严苛,国有股将在所有权结构中占比更高,对投资者的审查力度将显著加大。股东权益比率(equity ratio,权益/总资产)将会大幅提高。因此,全球整个银行业的增长速度和盈利能力可能会下降。美国银行业将面临荒年(lean year)。过去十五年,美国银行业业绩的提升通常可归功于贷款增劲强劲以及信贷损失较少。随着私人家庭降低负债水平,一些欧洲国家尤其是美国银行业的收入增长可能会持续低迷好几年。随着贷款增长乏力、高额贷款损失的重
2、现,以及交易收入和现代资本市场活动(如证券化)的重要性大幅降低,银行业可能会缺乏增长的主要动力。银行业并购会继续,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虽然银行并购交易的宗数依然相当可观,但并购金额可能会下降,重组而非战略并购可能会成为主导。银行业国内并购的可能性增大,而跨国并购的可能性减小。欧洲银行的国际化进程可能放缓。银行业未来前景(尤其是在国外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本国严格的银行业稳定计划,这些因素正促使银行机构重新定位于国内市场。欧洲银行更是这种情况:近来,欧洲银行向其他欧洲国家大力扩张;相反,美国银行业总体而言可能会继续瞄准本国市场,而不是向国外扩张。1.导言 目前正在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规模之大史无前例
3、,它将对全球经济、地缘政治、国家实力以及银行业产生持久影响。本文第一部分简要概述这次危机给欧、美银行业带来的影响。为此,我们需要考察一下金融危机已经给银行业带来了多大的损失,鉴于此监管部门正在制定相应的响应措施;需要关注所有权结构的大范围调整引发的问题,以及关于“去杠杆化”(deleveraging)与提高资本充足率(increase in capital levels)引发的辩论的问题。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此次危机给银行业的主要结构性趋势带来的影响,在过去十五年间,这些主要结构性趋势一直改变着该行业。我们将分析此次危机对银行业并购、收入结构、银行业务的地理分布的影响,例如,对欧洲银行的国际化战
4、略以及美国银行业跨州经营的影响。2.银行业损失规模巨大尽管美国的金融机构是问题的核心所在,但是欧洲银行业也面临着同样严峻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好显示出各国金融体系的相互关联度有多深。由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投资、杠杆贷款、失效的金融对冲以及常规性信贷损失日益激增,这使得欧洲银行业也蒙受了与美国银行业几乎同样大的损失。总而言之,迄今为止,在本次危机中,大西洋两岸的银行不得不面对合计超过1万亿美元的资产减计,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算该损失甚至将超过1.3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和欧洲银行的市值已经下降到只占其危机前水平的几分之一了:自从2007年8月9日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道琼斯美国银行指数及与之相对应
5、的欧洲道琼斯斯托克600指数(DJ Stoxx 600)已经下跌了约2/3,这已经将自2009年3月初开始的银行股价反弹考虑在内(见图1)。大银行受冲击的程度与小银行差不多,在此期间,全球前20家银行(危机前)的合计市值从2.7万亿美元下跌到1.5万亿美元,剔除三家中国大银行后,合计市值将从2.2万亿美元下跌到1.1万亿美元,市值缩水逾50%。政府对银行注资各国政府不得不进行干预以阻止金融体系的全面崩溃。各国政府仅是向排名前20位的银行就注入了逾2000亿美元的“新鲜血液”,更不用说提供更大规模的资产和债务担保了。显而易见,目前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无法阻止全球性衰
6、退的发生如果全球银行业市值的近期损失看似巨大,那么未来其将面临的挑战会更加严峻。2009年,全球GDP预计将会下降3.2%,发达国家的GDP将下降4.3%,随后的经济复苏很可能会异常缓慢和乏力。由于需求减少和赤字激增,个人和公共投资都将分别受到制约,高利率将对个人支出产生潜在的挤出效应。不仅是金融业的创新因严格的监管而遭遇困境,金融危机的长期影响将是严重的。3.金融监管的主要变化为了应对危机,各国政府正着手制定新规则,以降低未来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并且使金融体系更加富有弹性。各国已经或者将要采取进一步的举措,以找出金融监管框架以及银行监管者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中明显的薄弱环节。这是一个正在进行
7、的过程,关于改革的范围以及欧美当局间合作的程度等事项还尚未确定,讨论集中于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几个领域:银行业需增加资本缓冲(关于资本金水平更全面的讨论,参见第5章)。由于市场的发展和监管的变化,简单而标准化的产品将会获利,复杂产品的吸引力将会降低,因为这些产品的批准程序更加严格(包括被完全禁止的可能性)、要求发行者进行广泛的披露、对投资者的资本金标准更高。证券化产品的吸引力将会降低。投资者和监管者要求银行与之更加“同舟共济”(more skin in the game)”,也就是说,银行在其账户中保留一部分信贷风险,使整个交易更加昂贵。同样地,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会面临更高的资本金标准。总体而言
8、,这一新的补充规定将导致更加传统营业模式的复兴。因此,与以前相比,银行的增长能力将下降,平均盈利能力也将下降。4.所有权结构金融危机引发的最深刻变革之一是:金融业经过多年的自由化和私有化后,政府在其中再次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正确理解上述情况,指出如下观点是很重要的:与美国的情况不同,一些欧洲国家的银行业从未完全变为私有制,20世纪90年代初期,瑞典和芬兰的银行危机导致两国政府在各自国家的大银行中持有大量股权。在20实际90年代末,意大利通过了关于将该国储蓄银行的多数股权从地方当局(以公共基金为形式)向私人股东转移的法律,但是公共基金仍掌握相当规模的少数股权。在西班牙,市长和地方社区的其他代表继
9、续服务于当地储蓄银行(cajas)的董事会,尽管他们的表决权是有限的。更不用提德国银行了,在德国,州和城市政府对州立银行(Landesbank)和储蓄银行行使所有权,其拥有所有权的银行共占银行总资产的1/3左右。因此,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对欧洲银行业产生影响之前,许多欧洲国家的银行体系受本国政府直接影响的程度就已经相当高了(见图2)。政府作为“最后投资者(investor of last resort)”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欧洲和美国的明显差距在消失。随着大西洋两岸银行的总资本被迅速侵蚀,私人贷款机构越来越不愿意冒险放贷了,结果政府部门成了银行的“最终投资者”(见图3)。在政府投资的第一阶段,美
10、国和欧洲的银行会经常收到以优先股或某种程度的不公开参股(silent participation)为形式的股本;在第二阶段,政府往往会坚持要求获得该银行更多的管理权,作为纳税人税款的交换条件;在第三阶段:在某些情况下,政府会持有一些银行50%以上的股权,或将其完全收归国有,这通常会经历严重的政治阵痛。是一种必要的帮助,但有潜在的缺陷需要明确的是:为了防止危机螺旋上升进而失控,政府的介入是完全必要的。由于金融市场停止发挥正常功能,所以除了采取果断、及时、普遍适合的措施之外别无选择。不过,有必要从理论层面考虑一下由于政府如此深度的介入而给欧美银行业带来的弊端,尤其是在其持续存在的情况下:就地域重点
11、而言,银行可能会将重点转向以国内市场为主,尤其是在进一步的合并和借贷方面。这可能会一定程度上逆转金融全球化进程,并减少从国际金融一体化中获得的收益。大约二十年前金融全球化才开始进入兴盛阶段,这也就是在计划经济制度结束、中国和印度走向开放之后。与美国的银行相比,随着许多欧洲银行的国际化程度更高(见第7章b部分),显然,他们受这种再国有化(re-nationalisation)举措的影响将会更大。国有与私有机构间可能会出现竞争性扭曲,比如,这可能会体现在融资成本和定价行为上。就推动银行业发展而言,决策者可能试图使银行的行动以政治考虑为基础,而非商业目标。监管质量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监管宽容(reg
12、ulatory forbearance)与部分国有的银行);竞争压力和/或来自所有者压力的弱化可能会使国有银行的低效问题的解决不如在私有制情况下那么有效。政府介入的程度越高可能会导致部分银行的风险规避(risk aversion)程度增加,由于政府代表知晓纳税人的税款处于危险之中。然而,由于资金成本较低、可能存在的股东审查较少,政府所有制也会鼓励风险承担行为。德国银行(Landesbanks)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但即使银行将其局限于传统的金融工具和方法来降低风险,这也不可能会自动实现目标,以前的金融危机就是前车之鉴。此外,银行业的这种转变可能会降低创新的积极性,因此银行业能够向客户提供的服务
13、质量也会下降。比如,金融衍生品被认为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因此可能会被从严监管。但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问题不能掩盖其贡献,比如说外汇掉期交易一直对许多出口导向型企业提供着巨大的帮助,确保其免受汇率大幅波动的影响。其他形式的金融衍生品带来的收益也相当可观。阻碍银行开发新的、同样有用的工具对银行自身及其客户同样是有害的。国有银行占用了大量的公共资金。与私有银行相比,国有银行的盈利能力往往较差,在正常情况下,这通常意味着对政府投资收益的放弃。但在严重金融危机时期,我们也别无选择,而且也确实需要如此。因此,政府用公共资金支持银行业会持续多长时间仍将是一个重要问题。尽管这个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
14、我们仍可得出一些一般性的结论:显而易见,随着市场恢复常态,这些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也会迅速恢复(或许,事实上它们一直保持着盈利能力)。一旦市场条件许可,它们将设法偿还政府援助。这也符合纳税人的利益。大部分政府已经持有的(并仍可能继续持有的)银行股将会在某些时点被私有化,这反映了政府援助应该限于紧急情况的一种共识。银行业和实体经济根基稳固的复苏是政府退出银行业的前提条件。然而,与许多业内和政界人士目前所设想的情况相比,私有化进程的完成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尤为重要的是:一方面,这是由于银行作为可靠投资对象的名誉不佳而造成的;另一方面,需要筹集大量的私人资本。因此私有化将是一个逐步而漫长的过程。而且,需
15、要尽可能多的政府间的国际协调,以避免若干私有化银行压低市场价格,因为这将打击投资者的吸纳能力。而且,第一笔交易对下一步私有化的成功至关重要,因此他们会向排队等候的投资者和政府部门发出积极信号,从而将接力棒传递到私人投资者手中。最后,和过去一样,私有化既是一种政治决策也是一种经济决策。政坛风云变幻可能会延缓银行重新回归私有制的步伐。尽管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在危机期间,许多国有银行(尤其是德国)甚至比私有银行表现更为糟糕,给纳税人带来的风险甚至更大。5.资本以及杠杆过度的杠杆,即相对于股东权益来说资产负债规模过大,已经被许多观察家认为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如果次贷损失与银行资本金水平的比率
16、是不同的,对银行交易对手风险的不确定性和担忧的增长可能没有那么显著,金融危机的发展将不会像所发生的那么迅速。同样,假设在危机发生前美国投资银行的杠杆水平更高(见图4),在资金成本低、金融监管不严的情况下繁荣发展。其他银行利用对资产负债表外资产的较低的资本金标准来将大量资产从其交易账户中转移至结构性投资工具(SIVs,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s)。然而,在长期比较中,我们很难通过纯数据找出证明美国和欧洲最大银行的杠杆比率在普遍提高(见图5)的证据。甚至更为有趣的是,过去欧洲银行并不如美国的银行那样资金充足,而美国的银行是此次危机的中心,这对银行自身资本更加充足就
17、足以阻止金融危机发生的观点提出了疑问。给银行的资本带来压力不管怎样,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确已有所提高。银行努力增加股本,这是由于资本充足率面临着四方面的压力:信贷产品的资产减记继续增加,贷款损失日益激增。仅仅从维持现有资本金水平的角度考虑,证券信用评级的下降(以及对其他资产风险的内部重新评估)将导致风险加权资产的增加,这不得不增加资本。监管部门以及股东和债券持有人要求更多的资本来缓冲进一步的潜在损失,通过资产处置来缩减其资产负债表规模,并降低杠杆比率。在目前的经济低迷时期,一些决策者要求银行增加借贷来避免加重其客户的困难。这就要求信贷扩张,然而信贷扩张面临着目标冲突的问题:贷款扩张对实体经济也许是
18、有利的,而且也可能帮助企业存活下来(而且居民不出现违约),但它也要求银行持有更多的资本金,以应对潜在的损失,尤其是在目前贷款损失准备金(loan loss provisions)激增的环境下。“去杠杆化”(deleverage),幅度有多大?银行的 “去杠杆化”(deleverage)的幅度应该有多大?最终,这将取决于银行股东们未来愿意承受多大的杠杆效应;以及在新的商业环境中,杠杆效应在什么水平下是比较有利的(假定资本成本有所增加)。此外,监管改革将扮演一定的角色:一些监管者正考虑采取措施来控制银行的杠杆比率。例如,瑞士监管部门在今后几年将实行一种与美国类似的名义杠杆比率(nominal le
19、verage ratio)。杠杆比率?杠杆率可以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监测工具,并作为资产负债表风险(balance sheet risk)的一种指示器。最近几个月投资者们广泛关注杠杆比率不无道理。不过,在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 capital accord)第一支柱下,杠杆比率几乎算不上什么有用的监管工具,尤其是其在一个关键问题上不能发挥作用,即它对风险完全不敏感。因此名义杠杆比率可能会扭曲动机,造成道德风险问题,甚至提高风险水平。杠杆比率也几乎无助于使银行的真实风险水平更加透明化。情况显示,当前的金融危机起源于一个官方杠杆率上限已经存在多年的国家。因此,这种方法是否能够提升金融系统的稳定性还
20、值得商榷,实际上,用杠杆率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由于对资产进行对冲可能会降低风险,但是会扩大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因此,杠杆率充其量只能作为监管审查程序中(第二支柱下)的一个附加监测参数,这或许还有点用处。是否会有更多的国家将引入监管杠杆比率?在基于风险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下(更为合理的选择),是否将有更高的资本需求?这两种做法将最终都使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一定程度上地回归其几年前的状况。银行将拥有较少的风险加权资产和较高的资本比率,就这点而论,银行的利润将会降低。对总资产的影响还不明确,银行可能会减少放贷,并且依靠证券化方式从其资产负债表中转移出的资产规模将会减少。事实上,对于欧洲最大的20家银行来
21、说,风险加权资产(risk-weighted assets)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低于其总资产的增长速度了。由于风险加权资产(RWAs)的增长速度放缓,以及政府注资的帮助,一级资本比率(Tier 1 ratio)已经有了大幅的提升(见图6)。英文原文链接:6.并购在危机爆发的前十年,兼并已经成为了银行业的主要结构性趋势之一。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西方银行间的兼并(尤其是跨境兼并)是否仍将会继续下去,将来它是否以目前已知的形式进行。简要回顾大西洋两岸银行业兼并过去的发展状况,对恰当地回答此问题具有启发性。近年来,欧洲和美国的银行数目的降幅大致相同(欧盟15国从1997年到2007年的降幅为29%),美国
22、的降幅为22%(见图710)。然而,与资本市场相比,传统上银行在两地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欧洲银行业的规模远大于美国,2007年底欧盟27国的银行业资产总规模超过41万亿欧元,而美国的银行资产总规模仅为13万亿美元,相当于同期的8.9万亿欧元。因此,平均而言,欧洲银行业的规模要远大于美国,欧洲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平均为49亿欧元,美国银行业的平均总资产仅为10亿欧元。 从长期视角来看,比较显著的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保持相当稳定的美国银行的数目是惊人的,甚至在大萧条时期也是如此(假定总的来说禁止州际间的兼并,而且州内交易也相当有限)。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生的储蓄贷款(S&L)危机之
23、后,金融机构的数目才开始急剧减少。这对应着破产银行的数目急剧但短暂上升,1985年以来,有2250家银行倒闭,银行数目总体减少量超过9600家,银行兼并产生了更大的影响。除了正在进行的兼并外,欧美银行业市场在过去十年里的集中度有所提高(见图12)。在欧洲,兼并已经成为了20世纪90年代银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国内以及跨境企业并购(M&A)使欧盟27国中有19个国家的前五大银行的资产所占的市场份额(集中度或CR-5比率)达到了50%以上。在美国,银行业市场在传统上是比较分散的,但它正逐渐向欧洲的市场结构靠拢,因此在最近几宗大规模紧急交易之后,CR-5比率也飙升到了36%以上。但有趣的是,这一变化并
24、不是主要来自于州和地方层面的集中度的提高:按存款规模排序的前五大州中,有三个州CR-5比率的增加仍远低于全国水平,而其余两个州CR-5比率增加的大小与全国水平差不多。这表明,事实上兼并主要是在跨州金融机构间发生的;也就是说兼并已经成为了一种州际而非州内现象。 因此,关于当前危机爆发中及爆发后银行业兼并的前景,这些观察结果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我们试着得出如下一些结论: 目前为止,银行间的兼并并没有因金融危机而停止,尽管其规模大幅下降(特别是因为估值下降和融资困难),交易通常需要政府的某种支持。此外,企业并购的最基本的理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未来几年可能是:对于相对强大的银行来说,援助性收购(
25、resuce acquisition)和逢低购入(bargain hunting)已经取代了战略性并购而成为了银行合并的主要动机。几年后,只有当第一批银行重现活力而其他银行依旧境况困窘时,才有望回归更加传统的企业并购模式。而且,未来几年美国几百个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欧洲的数目较少)的市场退出(market exit)也会推动银行兼并。实际上,在最近几年兼并步伐放缓之后,美国银行数目的净变动(负的)在2008年再次上升,这或许是新规则的标志而不是异常情况(见上文图8)。 关于哪种形式的企业并购可能会盛行的问题,重点是可能转向国内交易,实际上这一趋势已经初现端倪了,但与美国银行相比,欧洲银行更是如
26、此。总体而言,上述情况的原因有:l 各国政府对银行业的影响力已经普遍提高,与国外银行收购国有银行相比,各国政府通常倾向于国内银行之间的兼并。l 由于新的所有权结构、监管以及普遍的市场信心(market sentiment),银行业可能会出现再国有化(re-nationalisation)趋势,使得跨境兼并对银行的相对吸引力降低。l 由于对国外市场当前局势和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与国内银行相比, 对国外银行的估值已经变得更为复杂了。例如,由于关于市场条件、客户需求和行为或监管成本方面的信息较少。 在美国,银行业是问题的核心所在,所谓中型银行的“中产阶级”可能会感觉到改变(比如对手间的兼并)带来
27、的压力在未来几年会最为急迫:这些银行不能像大型竞争者那样从规模经济中获益,其在资本市场业务方面缺乏关键的大众,至少部分地缺乏多元化经营的有利条件;而且他们也不具备小型的、地方性的、专业化的银行的优点,那些银行更具灵活性,而且对当地市场环境非常熟悉。7.收入 然而,西方银行业的核心问题是:银行业未来的增长来自哪里?这涉及两个方面:不同业务部门的发展,不同地区市场的发展前景。在不久的将来,这两方面的增长前景无疑都是暗淡的,美国银行在前者、而欧洲银行在后者更是如此。 A)业务部门 我们再次分析哪个业务部门会增加或阻碍银行业的收入,回顾一下前面的知识对回答这个问题具有启迪性。尤其是:(1)是什么促使银
28、行业直到2007年都如此盈利呢?(2)上次危机期间银行业的表现可以给我们提供有用的借鉴。欧洲 对于欧洲银行而言,他们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所取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两个因素:银行手续费和佣金收入的良好发展,以及低水平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从1995年到2005年,欧洲最重要的七个银行市场的手续费和佣金的增长幅度都高于150%,或增长了820亿欧元。而净收入甚至翻了两番,增长了950亿欧元(见图13和14)。另一方面,除了过去几年经济繁荣期(20042007年)的激增之外,规模较小导致银行交易收入的影响还很有限。交易收入通常被认为是银行业高利润背后的主要因素。从1995年到2005年,银行交易
29、收入尽管增长了两倍,但金额增长幅度不超过430亿欧元。最后,净利息收入的增长幅度相对较慢,在大多数国家,银行净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下降了(见图15)。但从绝对额来看,它在银行盈利能力飙升中发挥着主要作用,这是因为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相当低。1995年到2005年,准备金实际上甚至减少了40亿欧元,这导致损失准备金占净利息收入的份额从22%降到了13%。大概来看,因而净利息收入减去准备金之后的余额显著增长了1010亿欧元,这在银行任何形式的收入来源中绝对增长都是最高的。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欧洲银行业经受了两次主要危机的影响(不包括此次金融危机):一次是由1992/93年的经济大萧条所致;另一次是由
30、2002/03年的“新经济”泡沫破灭所致。在前一种情况下,损失准备金迅速增长,实际上信贷损失也有显著增长,贷款减值占总贷款数额的比例达到了1.57%(见图16)。不过总的来说,欧洲银行业在这两次危机期间仍然是盈利的,这部分地是由于非利息收入业务的积极贡献,尤其是交易收入、手续费及佣金。 美国 传统上,美国银行业贷款损失准备金对于利润的重要性比欧洲要高。从绝对值来看,它们对损益表(profit & loss statement)的贡献比其他指标(比如交易收入那样的非利息收入指标)更为重要(见图17)。 准备金规模扩大。在经济比较稳定的1992-2007年间,准备金规模平均为310亿美元,当时交易
31、收入仅为100亿美元,证券收益为40亿美元。 但是它们也有相似幅度的波动性:这段时间损失准备金最低值与最高值之间的差距为该期间平均值的180%,交易收入的该比率为154%,证券收益的该比率为320%。信贷损失:在经济好的时期至关重要因此,低信贷损失(及日益增长的净利息收入)的良好态势是十多年来净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从1992年到2006年,损失准备金基本保持在300亿美元左右的相对较低水平;而同期的净利息收入则翻了一番,增加了1650亿美元(见图18)。这就压低了准备金对净利息收入的比率,从19%降到了9%,而且胜过任何因素,使美国银行业的净收入增加了1070亿美元,这也意味着其在仅仅14年的
32、时间里几乎翻了两番。而在经济形势不佳时期也是如此 所以随着贷款损失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急剧上升,银行业净利润也开始下跌了(见图19)。在上文所提到的那个2001/02年经济衰退期间,由于从证券投资中所得的高收益,尤其是随着美联储下调利率后利息支出骤减,所以较高的损失准备金对净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减息的举措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也有帮助,但并不能弥补信贷损失准备金巨大的上升规模。目前的准备金提取已经超过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储蓄信贷危机(S&L crisis)时的水平,当时损失准备金占总贷款额的比例达到了1.8%,占净利息收入的比例为38%,2008年这两个值分别为2.3%和49%。 展望:银行业
33、面临荒年 对于未来几年大西洋两岸银行业收入和利润的前景,上述研究可以做出怎样的预测呢?我们的结论如下: 交易收入的增长潜力有限 交易收入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净收入的增长,尤其是经济在最新一轮的上行周期转为萧条时,这就使银行业大大缩减投入于自营交易的资源。交易收入不仅由自营交易构成,同时也包括比如来自对冲的收益与损失等,不过它使交易收入在总收益中更大而积极贡献的潜力受到限制,即使在市场回归至常态时也是如此。另外,所有权结构的根本性变化(公众股东的影响将会更大)将可能使银行业在资本市场活动中承担风险的倾向有所降低。最后,鉴于其给金融稳定带来的明显风险,银行业监管机构也希望金融机构能够降低其风险敞口,尤
34、其是在交易部门的风险。手续费收入也面临压力 由于资产管理规模降低、交易宗数下降,以及客户需求量最大的产品的利润收窄,银行手续费和佣金也可能会承压。在危机期间,客户对银行的信任严重受挫,这不仅是因为银行业作为一个整体缺乏稳定性(单个机构也是如此),而且是由于许多金融投资回报平平。这就促使客户将其资产转向了最具流动性和安全性的资产类别,并转向相当简单和标准化的产品,以及总体而言的“大宗商品”,因此银行业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并使利润空间相对缩小。此外,随着未来名义经济增长率的降低(参见下文利息收入部分的注释),因而非信贷业务领域的整体收入增长也可能下降(考虑支付服务的成交量与整体GDP增长密切相关)
35、。 大西洋两岸存在着差异 尽管欧洲和美国银行业确属这种情况,但两地银行业仍存在着显著差异:大多数银行为提供一系列广泛服务的全能银行,欧洲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中的很大比例来源于交易手续费和佣金以及资产管理服务。另一方面,对于美国来说,银行、经纪人、资产管理公司通常是独立的机构。因此,资产管理费和经纪人佣金在美国银行业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往往较小,尽管美国有些银行涉足了资产管理业务,比如出于使其收入保持稳定的目的。与此同时,其他费用在美国银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来自于信用卡、自动取款机(ATMs)、支票、银行透支的使用及维修费用等。美国的许多商业银行将精力全部放在了零售银行业务上(见图20)。不过,新监
36、管措施会使未来信用卡业务的利润缩小。 这对未来几年银行业收入的预期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传统上,欧洲银行业所处的资本市场环境欠佳(估值低而使在管资产受损,委托方不愿交易和投资);在经济低迷时期,美国银行业来自手续费和佣金方面的收入往往却会更加强劲地增长。 最后,由于通膨压力较低而使利率出现结构性下跌(见图21),这就使得净利息收入已经多年(差不多有30年的时间)居高不下。日益下降的利率对银行业有好处,由于在各自的市场细分的竞争状况不同,因而利率变化对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和负债方的转嫁(pass-through)情况也不同。此外,融资成本较低有助于居民和企业增加消费和扩大投资,使他们有能力承担更多的负
37、债。尤其是在许多欧洲国家(比如英国、西班牙和爱尔兰)和美国,由于借贷市场异常繁荣而推动了银行业利息收入在过去十五年间的上升,这可归功于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而且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引入欧元后实际利率较低所致。目前,借贷增长强劲和利率日益下跌的趋势已经终结好长一段时间了:借贷增长已经严重缩水,甚至变成了负值,尤其是那些在危机前借贷增长幅度最高的国家。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下降,为与之保持一致,居民的债务水平也将下降,因而居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会储蓄更多而消费更少(见图22和表23,以美国为例)。 荒年在即 尽管这只是一个粗略估算和理论上的测算,但它反映出了所需调整幅度的大小,以使根本性失衡减小到大
38、致可持续的水平。似乎很难想象借贷量将真正下降,但不管怎样借贷量增长乏力的状况应该会持续好多年。信贷增长在过去15年对美国银行业取得良好业绩做出了重要贡献,信贷增长消失对银行业增长及盈利能力的影响再怎样形容都不为过(can hardly be overstated)。 不断下降的利率对其没有帮助利率长期下降,已经达到了极低水平,其他有助于银行业增加利息收入的主要因素也已经弹尽粮绝了。在未来几年里可能会发生结构性反转,但关于此问题尚有争议。为了稳定银行体系、缓解经济不景气,各国政府日益面临严重的财政赤字。由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在良好的经济环境下尚且不能实现预算平衡,故未来几年各国将会痛苦地感觉到结构性
39、变革延迟带来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美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将从2007年的63%飙升到2010年的90%,英国从44%升至69%,德国从65%升至80%。自2008年秋季以来,国债发行增长强劲,尤其是短期债券(见图24)。政府担保的增发债券由金融机构发行。政府债务激增是一旦市场恢复常态时恢复利率高水平的唯一而重要的征兆。 最后,第三个因素(即低信贷损失)将银行利润推向了新高,不过这种情况已遭逆转,它将成为银行盈利的主要负担。如果欧洲银行的呆账支出在此次危机中超过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水平(这并不是一种不可能的情景,如上面图16所示),其占贷款总量的份额超过2%,那么这几乎将可
40、能抹平银行业一年的全部净利息收入。不过在1992/93和2002/03年的经济低迷时期,其他来源的收入帮助欧洲银行业保持了盈利能力,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指望它们能够平衡由贷款损失带来的强大负效应希望渺茫:因为交易已经成为了收入的拖累而非动力,资产管理费也面临着压力,银行在危机发生前的良好经济环境下已经减持了非金融企业的股权,指望这些因素来使净收入保持稳定不过是一种奢望。 在美国,信贷损失已经上升至逼近储蓄信贷危机期间的水平了,即目前它们已经高于大萧条以来任何时期的水平了(见图25)。贷款损失甚至可能超过了20世纪30年代的水平,因为一些结构性指标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显示出了比那时更高的损失
41、,比如,这些指标中包括风险相对较大的消费信贷占总贷款组合的份额增大。如果信贷减记占所有贷款的比例从目前的2%激增到3.5%以上,那么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就可能差不多被完全抹平(见图26),这与欧洲状况相似。贷款增长很可能长期受压制;由于美联储日益下降的利率,利息支出几乎不能被进一步压低;净利息收入的显著增长也是无望的。顺便提一下:来自美国和欧洲政府要求扩张借贷的压力甚至可能导致信贷风险远远超出银行业在经济严重低迷时期审慎风险评估所允许的水平。因此,对于包括美国和欧洲在内的所有国家的银行业而言,利率的日渐结构性下调、借贷的快速增长、信贷损失较低等最理想的状况在未来几年内无论如何都是不可企及的。当净利
42、息收入(尽管准备金在增加)仍可能被证明是银行业表现最好的部门,鉴于交易收入及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前景相对有限,银行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很可能仍没有实际增长动力。 B)区际和国际银行业 新的地区市场能否提供一些帮助?相比国内市场而言,美国和欧洲银行是否真正能够利用其他市场的机遇?让我们再次考察银行业的现状,这或许会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美国在兼并章节给出了一些关于美国国内兼并是否会在地区(比如州)层面发生的见解。尽管这些可以部分地解释国内市场集中度的大幅提升,但这一转变更为重要的原因很可能是一项关于跨州设立分行的特殊举措。与之前的其他法律举措相似,1994年里格尔-尼尔州际银行及分行效率法(Th
43、e Riegle-Neal Interstate Banking and Branching Efficiency Act of 1994)的通过及其后的实施重塑了美国银行业的格局。由于近70年来第一次允许银行在不同州设立分行,该法导致了银行跨州合并的激增以及一些机构的出现,在经历了近15年的发展后,如今这些机构无可非议地被叫做“全国性银行”。从15年前几乎没有多州分行网络,到2008年,归属于同一机构而位于不同州的分行的份额已经飙升到了40%以上(见图27)。关于覆盖该国大部分地区的大银行集团的形成,两个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美洲银行和富国银行的崛起,但远不止这两个。发展到今天,这两家银行一方面是
44、几乎没有地理重叠的机构合并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向新的州进行小幅扩张的结果。就美国银行(BoA)来说,其先进行并购,合并后银行的地域范围几乎翻了一倍了,在随后的十年时间里美国银行新进入了11个州,而只从两个州中撤出了业务(见图28)。总的来说,国民银行(NationsBank)的地域范围在十年时间里从17个州增加到了34个州。1998年,国民银行与美国银行(BankAmerica)合并,后来重新命名为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富国银行(Wells Fargo)合并的路径与它们相似,但顺序不同:该行最初集中于小范围扩张,后来利用金融危机给美联银行(Wachovia)带来麻烦的机会
45、,在2008年末收购了这个与其规模相当的竞争对手。总之,富国银行在过去十年间所及州的数量几乎翻了两番,从10个增加到了39个。州际与国际美国银行业主要发展全国性金融机构,而较少致力于国际化。与欧洲银行相比,美国银行的业务仍主要在本国境内,美国前20位银行的国外投资占其资产总额的份额仅为12%(见图29)。欧洲 在欧洲,银行业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业务的资产明细是无法得到的,不过就收入来说,欧洲前20位的银行在国际市场创造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其总收入的一半。对于这些银行而言,在除国内市场之外的欧洲市场的重要性在过去几年中增长尤为显著。尽管根据主要银行来推断整个银行业的情况需要慎重,不过显而易见的是:美
46、国地方性的或全国性的银行与欧洲仍然存在很大差别,近来欧洲银行通常已经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欧洲化”或是真正全球化的银行。 展望:再国有化即将来临因此,当前的金融危机会给美国和欧洲银行业的区际/国际化步伐带来什么影响呢?在所有权章节已经简要概述了当前危机(及政府稳定市场的举措)下,银行在地域分布上的总体发展方向:国内市场可能会再次变得更为重要(至少暂时是这样的),反映在:核心客户的位置 更好的市场知识(包括潜在收购目标的知识)更加稳定的客户群(由于长期存在的客户关系,已经建立的品牌,对美国国内金融机构的信任)与决策者的密切关系(政治家,监管者,主管人)国内援助计划(通常以银行增加国内市场的资金供给
47、为条件)作为资金来源,国内市场也应该得到重视,因为:与投资者的长期关系根深蒂固的存款业务(市场份额通常较高)政府作为潜在的支持者(比如通过国家担保的债券)重新定位,面向国内市场 考虑到大西洋两岸银行间的差异,上述变化对欧洲银行的影响或许比对美国银行的影响要大。尤其是欧洲银行在短期内可能将发展重点放在其现有的核心市场上,而从国外的边缘市场中撤离。与此同时,随着竞争者退出市场,以及客户纷纷涌向他们认为最为稳定和值得信赖的机构(通常是国家机构),美国以及欧洲银行在国内可能将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有证据显示这一现象已经发生了。因此,近年来金融市场一体化取得的进展可能部分地被逆转,尤其是在欧洲。 但是国际化的长期优势仍然存在 从长期来看,由于国际化的根本优势,银行业可能会再次重新向国外市场扩张: 即使是在目前全球经济同步下滑时期,多元化经营也是有利的,专业银行(不管是按照其地理范围划分,还是按照其营业模式区分)更易受到周围环境消极影响的打击。 国际化的长期基本原理仍然没有改变:银行能够平衡来自于西方市场和新兴市场的收入。西方市场规模大但发展缓慢,而且相对稳定;新兴市场相对不稳定,尽管规模依然较小但发展迅速。银行可以将从其拓展业务时间较长的国家获得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其新拓展业务的国家,并以此作为其长期发展的基础。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一点是:只要银行估值仍然较低,这就为银行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4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