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银行:危机后的全球银行业发展趋势.doc
《德意志银行:危机后的全球银行业发展趋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意志银行:危机后的全球银行业发展趋势.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德意志银行:危机后的全球银行业发展趋势(上)2009-10-9欧美银行业的近期前景明显堪忧。全球金融危机将使银行业的运行框架发生数十年来最为深刻的变革。银行业受到的监管将再趋严苛,国有股将在所有权结构中占比更高,对投资者的审查力度将显著加大。股东权益比率(equity ratio,权益/总资产)将会大幅提高。因此,全球整个银行业的增长速度和盈利能力可能会下降。美国银行业将面临荒年(lean year)。过去十五年,美国银行业业绩的提升通常可归功于贷款增劲强劲以及信贷损失较少。随着私人家庭降低负债水平,一些欧洲国家尤其是美国银行业的收入增长可能会持续低迷好几年。随着贷款增长乏力、高额贷款损失的重
2、现,以及交易收入和现代资本市场活动(如证券化)的重要性大幅降低,银行业可能会缺乏增长的主要动力。银行业并购会继续,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虽然银行并购交易的宗数依然相当可观,但并购金额可能会下降,重组而非战略并购可能会成为主导。银行业国内并购的可能性增大,而跨国并购的可能性减小。欧洲银行的国际化进程可能放缓。银行业未来前景(尤其是在国外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本国严格的银行业稳定计划,这些因素正促使银行机构重新定位于国内市场。欧洲银行更是这种情况:近来,欧洲银行向其他欧洲国家大力扩张;相反,美国银行业总体而言可能会继续瞄准本国市场,而不是向国外扩张。1.导言 目前正在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规模之大史无前例
3、,它将对全球经济、地缘政治、国家实力以及银行业产生持久影响。本文第一部分简要概述这次危机给欧、美银行业带来的影响。为此,我们需要考察一下金融危机已经给银行业带来了多大的损失,鉴于此监管部门正在制定相应的响应措施;需要关注所有权结构的大范围调整引发的问题,以及关于“去杠杆化”(deleveraging)与提高资本充足率(increase in capital levels)引发的辩论的问题。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此次危机给银行业的主要结构性趋势带来的影响,在过去十五年间,这些主要结构性趋势一直改变着该行业。我们将分析此次危机对银行业并购、收入结构、银行业务的地理分布的影响,例如,对欧洲银行的国际化战
4、略以及美国银行业跨州经营的影响。2.银行业损失规模巨大尽管美国的金融机构是问题的核心所在,但是欧洲银行业也面临着同样严峻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好显示出各国金融体系的相互关联度有多深。由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投资、杠杆贷款、失效的金融对冲以及常规性信贷损失日益激增,这使得欧洲银行业也蒙受了与美国银行业几乎同样大的损失。总而言之,迄今为止,在本次危机中,大西洋两岸的银行不得不面对合计超过1万亿美元的资产减计,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算该损失甚至将超过1.3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和欧洲银行的市值已经下降到只占其危机前水平的几分之一了:自从2007年8月9日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道琼斯美国银行指数及与之相对应
5、的欧洲道琼斯斯托克600指数(DJ Stoxx 600)已经下跌了约2/3,这已经将自2009年3月初开始的银行股价反弹考虑在内(见图1)。大银行受冲击的程度与小银行差不多,在此期间,全球前20家银行(危机前)的合计市值从2.7万亿美元下跌到1.5万亿美元,剔除三家中国大银行后,合计市值将从2.2万亿美元下跌到1.1万亿美元,市值缩水逾50%。政府对银行注资各国政府不得不进行干预以阻止金融体系的全面崩溃。各国政府仅是向排名前20位的银行就注入了逾2000亿美元的“新鲜血液”,更不用说提供更大规模的资产和债务担保了。显而易见,目前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无法阻止全球性衰
6、退的发生如果全球银行业市值的近期损失看似巨大,那么未来其将面临的挑战会更加严峻。2009年,全球GDP预计将会下降3.2%,发达国家的GDP将下降4.3%,随后的经济复苏很可能会异常缓慢和乏力。由于需求减少和赤字激增,个人和公共投资都将分别受到制约,高利率将对个人支出产生潜在的挤出效应。不仅是金融业的创新因严格的监管而遭遇困境,金融危机的长期影响将是严重的。3.金融监管的主要变化为了应对危机,各国政府正着手制定新规则,以降低未来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并且使金融体系更加富有弹性。各国已经或者将要采取进一步的举措,以找出金融监管框架以及银行监管者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中明显的薄弱环节。这是一个正在进行
7、的过程,关于改革的范围以及欧美当局间合作的程度等事项还尚未确定,讨论集中于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几个领域:银行业需增加资本缓冲(关于资本金水平更全面的讨论,参见第5章)。由于市场的发展和监管的变化,简单而标准化的产品将会获利,复杂产品的吸引力将会降低,因为这些产品的批准程序更加严格(包括被完全禁止的可能性)、要求发行者进行广泛的披露、对投资者的资本金标准更高。证券化产品的吸引力将会降低。投资者和监管者要求银行与之更加“同舟共济”(more skin in the game)”,也就是说,银行在其账户中保留一部分信贷风险,使整个交易更加昂贵。同样地,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会面临更高的资本金标准。总体而言
8、,这一新的补充规定将导致更加传统营业模式的复兴。因此,与以前相比,银行的增长能力将下降,平均盈利能力也将下降。4.所有权结构金融危机引发的最深刻变革之一是:金融业经过多年的自由化和私有化后,政府在其中再次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正确理解上述情况,指出如下观点是很重要的:与美国的情况不同,一些欧洲国家的银行业从未完全变为私有制,20世纪90年代初期,瑞典和芬兰的银行危机导致两国政府在各自国家的大银行中持有大量股权。在20实际90年代末,意大利通过了关于将该国储蓄银行的多数股权从地方当局(以公共基金为形式)向私人股东转移的法律,但是公共基金仍掌握相当规模的少数股权。在西班牙,市长和地方社区的其他代表继
9、续服务于当地储蓄银行(cajas)的董事会,尽管他们的表决权是有限的。更不用提德国银行了,在德国,州和城市政府对州立银行(Landesbank)和储蓄银行行使所有权,其拥有所有权的银行共占银行总资产的1/3左右。因此,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对欧洲银行业产生影响之前,许多欧洲国家的银行体系受本国政府直接影响的程度就已经相当高了(见图2)。政府作为“最后投资者(investor of last resort)”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欧洲和美国的明显差距在消失。随着大西洋两岸银行的总资本被迅速侵蚀,私人贷款机构越来越不愿意冒险放贷了,结果政府部门成了银行的“最终投资者”(见图3)。在政府投资的第一阶段,美
10、国和欧洲的银行会经常收到以优先股或某种程度的不公开参股(silent participation)为形式的股本;在第二阶段,政府往往会坚持要求获得该银行更多的管理权,作为纳税人税款的交换条件;在第三阶段:在某些情况下,政府会持有一些银行50%以上的股权,或将其完全收归国有,这通常会经历严重的政治阵痛。是一种必要的帮助,但有潜在的缺陷需要明确的是:为了防止危机螺旋上升进而失控,政府的介入是完全必要的。由于金融市场停止发挥正常功能,所以除了采取果断、及时、普遍适合的措施之外别无选择。不过,有必要从理论层面考虑一下由于政府如此深度的介入而给欧美银行业带来的弊端,尤其是在其持续存在的情况下:就地域重点
11、而言,银行可能会将重点转向以国内市场为主,尤其是在进一步的合并和借贷方面。这可能会一定程度上逆转金融全球化进程,并减少从国际金融一体化中获得的收益。大约二十年前金融全球化才开始进入兴盛阶段,这也就是在计划经济制度结束、中国和印度走向开放之后。与美国的银行相比,随着许多欧洲银行的国际化程度更高(见第7章b部分),显然,他们受这种再国有化(re-nationalisation)举措的影响将会更大。国有与私有机构间可能会出现竞争性扭曲,比如,这可能会体现在融资成本和定价行为上。就推动银行业发展而言,决策者可能试图使银行的行动以政治考虑为基础,而非商业目标。监管质量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监管宽容(reg
12、ulatory forbearance)与部分国有的银行);竞争压力和/或来自所有者压力的弱化可能会使国有银行的低效问题的解决不如在私有制情况下那么有效。政府介入的程度越高可能会导致部分银行的风险规避(risk aversion)程度增加,由于政府代表知晓纳税人的税款处于危险之中。然而,由于资金成本较低、可能存在的股东审查较少,政府所有制也会鼓励风险承担行为。德国银行(Landesbanks)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但即使银行将其局限于传统的金融工具和方法来降低风险,这也不可能会自动实现目标,以前的金融危机就是前车之鉴。此外,银行业的这种转变可能会降低创新的积极性,因此银行业能够向客户提供的服务
13、质量也会下降。比如,金融衍生品被认为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因此可能会被从严监管。但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问题不能掩盖其贡献,比如说外汇掉期交易一直对许多出口导向型企业提供着巨大的帮助,确保其免受汇率大幅波动的影响。其他形式的金融衍生品带来的收益也相当可观。阻碍银行开发新的、同样有用的工具对银行自身及其客户同样是有害的。国有银行占用了大量的公共资金。与私有银行相比,国有银行的盈利能力往往较差,在正常情况下,这通常意味着对政府投资收益的放弃。但在严重金融危机时期,我们也别无选择,而且也确实需要如此。因此,政府用公共资金支持银行业会持续多长时间仍将是一个重要问题。尽管这个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
14、我们仍可得出一些一般性的结论:显而易见,随着市场恢复常态,这些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也会迅速恢复(或许,事实上它们一直保持着盈利能力)。一旦市场条件许可,它们将设法偿还政府援助。这也符合纳税人的利益。大部分政府已经持有的(并仍可能继续持有的)银行股将会在某些时点被私有化,这反映了政府援助应该限于紧急情况的一种共识。银行业和实体经济根基稳固的复苏是政府退出银行业的前提条件。然而,与许多业内和政界人士目前所设想的情况相比,私有化进程的完成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尤为重要的是:一方面,这是由于银行作为可靠投资对象的名誉不佳而造成的;另一方面,需要筹集大量的私人资本。因此私有化将是一个逐步而漫长的过程。而且,需
15、要尽可能多的政府间的国际协调,以避免若干私有化银行压低市场价格,因为这将打击投资者的吸纳能力。而且,第一笔交易对下一步私有化的成功至关重要,因此他们会向排队等候的投资者和政府部门发出积极信号,从而将接力棒传递到私人投资者手中。最后,和过去一样,私有化既是一种政治决策也是一种经济决策。政坛风云变幻可能会延缓银行重新回归私有制的步伐。尽管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在危机期间,许多国有银行(尤其是德国)甚至比私有银行表现更为糟糕,给纳税人带来的风险甚至更大。5.资本以及杠杆过度的杠杆,即相对于股东权益来说资产负债规模过大,已经被许多观察家认为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如果次贷损失与银行资本金水平的比率
16、是不同的,对银行交易对手风险的不确定性和担忧的增长可能没有那么显著,金融危机的发展将不会像所发生的那么迅速。同样,假设在危机发生前美国投资银行的杠杆水平更高(见图4),在资金成本低、金融监管不严的情况下繁荣发展。其他银行利用对资产负债表外资产的较低的资本金标准来将大量资产从其交易账户中转移至结构性投资工具(SIVs,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s)。然而,在长期比较中,我们很难通过纯数据找出证明美国和欧洲最大银行的杠杆比率在普遍提高(见图5)的证据。甚至更为有趣的是,过去欧洲银行并不如美国的银行那样资金充足,而美国的银行是此次危机的中心,这对银行自身资本更加充足就
17、足以阻止金融危机发生的观点提出了疑问。给银行的资本带来压力不管怎样,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确已有所提高。银行努力增加股本,这是由于资本充足率面临着四方面的压力:信贷产品的资产减记继续增加,贷款损失日益激增。仅仅从维持现有资本金水平的角度考虑,证券信用评级的下降(以及对其他资产风险的内部重新评估)将导致风险加权资产的增加,这不得不增加资本。监管部门以及股东和债券持有人要求更多的资本来缓冲进一步的潜在损失,通过资产处置来缩减其资产负债表规模,并降低杠杆比率。在目前的经济低迷时期,一些决策者要求银行增加借贷来避免加重其客户的困难。这就要求信贷扩张,然而信贷扩张面临着目标冲突的问题:贷款扩张对实体经济也许是
18、有利的,而且也可能帮助企业存活下来(而且居民不出现违约),但它也要求银行持有更多的资本金,以应对潜在的损失,尤其是在目前贷款损失准备金(loan loss provisions)激增的环境下。“去杠杆化”(deleverage),幅度有多大?银行的 “去杠杆化”(deleverage)的幅度应该有多大?最终,这将取决于银行股东们未来愿意承受多大的杠杆效应;以及在新的商业环境中,杠杆效应在什么水平下是比较有利的(假定资本成本有所增加)。此外,监管改革将扮演一定的角色:一些监管者正考虑采取措施来控制银行的杠杆比率。例如,瑞士监管部门在今后几年将实行一种与美国类似的名义杠杆比率(nominal le
19、verage ratio)。杠杆比率?杠杆率可以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监测工具,并作为资产负债表风险(balance sheet risk)的一种指示器。最近几个月投资者们广泛关注杠杆比率不无道理。不过,在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 capital accord)第一支柱下,杠杆比率几乎算不上什么有用的监管工具,尤其是其在一个关键问题上不能发挥作用,即它对风险完全不敏感。因此名义杠杆比率可能会扭曲动机,造成道德风险问题,甚至提高风险水平。杠杆比率也几乎无助于使银行的真实风险水平更加透明化。情况显示,当前的金融危机起源于一个官方杠杆率上限已经存在多年的国家。因此,这种方法是否能够提升金融系统的稳定性还
20、值得商榷,实际上,用杠杆率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由于对资产进行对冲可能会降低风险,但是会扩大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因此,杠杆率充其量只能作为监管审查程序中(第二支柱下)的一个附加监测参数,这或许还有点用处。是否会有更多的国家将引入监管杠杆比率?在基于风险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下(更为合理的选择),是否将有更高的资本需求?这两种做法将最终都使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一定程度上地回归其几年前的状况。银行将拥有较少的风险加权资产和较高的资本比率,就这点而论,银行的利润将会降低。对总资产的影响还不明确,银行可能会减少放贷,并且依靠证券化方式从其资产负债表中转移出的资产规模将会减少。事实上,对于欧洲最大的20家银行来
21、说,风险加权资产(risk-weighted assets)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低于其总资产的增长速度了。由于风险加权资产(RWAs)的增长速度放缓,以及政府注资的帮助,一级资本比率(Tier 1 ratio)已经有了大幅的提升(见图6)。英文原文链接:6.并购在危机爆发的前十年,兼并已经成为了银行业的主要结构性趋势之一。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西方银行间的兼并(尤其是跨境兼并)是否仍将会继续下去,将来它是否以目前已知的形式进行。简要回顾大西洋两岸银行业兼并过去的发展状况,对恰当地回答此问题具有启发性。近年来,欧洲和美国的银行数目的降幅大致相同(欧盟15国从1997年到2007年的降幅为29%),美国
22、的降幅为22%(见图710)。然而,与资本市场相比,传统上银行在两地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欧洲银行业的规模远大于美国,2007年底欧盟27国的银行业资产总规模超过41万亿欧元,而美国的银行资产总规模仅为13万亿美元,相当于同期的8.9万亿欧元。因此,平均而言,欧洲银行业的规模要远大于美国,欧洲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平均为49亿欧元,美国银行业的平均总资产仅为10亿欧元。 从长期视角来看,比较显著的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保持相当稳定的美国银行的数目是惊人的,甚至在大萧条时期也是如此(假定总的来说禁止州际间的兼并,而且州内交易也相当有限)。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生的储蓄贷款(S&L)危机之
23、后,金融机构的数目才开始急剧减少。这对应着破产银行的数目急剧但短暂上升,1985年以来,有2250家银行倒闭,银行数目总体减少量超过9600家,银行兼并产生了更大的影响。除了正在进行的兼并外,欧美银行业市场在过去十年里的集中度有所提高(见图12)。在欧洲,兼并已经成为了20世纪90年代银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国内以及跨境企业并购(M&A)使欧盟27国中有19个国家的前五大银行的资产所占的市场份额(集中度或CR-5比率)达到了50%以上。在美国,银行业市场在传统上是比较分散的,但它正逐渐向欧洲的市场结构靠拢,因此在最近几宗大规模紧急交易之后,CR-5比率也飙升到了36%以上。但有趣的是,这一变化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德意志 银行 危机 全球 银行业 发展趋势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4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