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开题报告终稿.doc
《我国民间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开题报告终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民间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开题报告终稿.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 设 计 )开题报告 姓 名: _ _ 学 号: _ _ 班 级: _08金融与投资一班_ 指 导 教 师: _ _开 题 时 间: _2011-9-_10_教务处 制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我国民间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选题依据(包括目的、意义、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参考文献)(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我国民间资本总额十分庞大,据央行的最新调查推算,我国民间融资规模为9500亿元,占GDP6.96%左右,占本外币贷款的5.92左右,民间融资的利率大多为12%左右。 一直以来,由于缺少多方面多形式的投资渠道,相关的法律保护,创新的金融交易形式,特别
2、是文化传统观念的桎梏,我国民间金融业务的发展举步维艰。同时,规模如此庞大的民间金融游离于国家金融体系之外,缺乏有效规范和管理的状况,也为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带来了隐患。实际上,政府对民间金融一直采取默许的态度,但当民间金融发展到现在的规模,继续采取默许的被动政策,把问题长时间拖下去,极不利于控制民间金融活动风险,绝非根本的解决之道。而我国官方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还远远没有能够消化上千亿元民间资本的能力,大量的民间资本缺少广泛的投资渠道,只得左冲右突。寻找出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与此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自有资本不足,难以为银行提供合格而足够的担保,银行业也出于节约交易成本考虑,更
3、愿意为大企业服务。使得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成为久拖不决的老大难问题。因此,大力发展和扶持民间金融业务的发展势在必行。本文主要目的是研究民间金融业务的现状,包括规模,形式,特点等。分析民间金融业务中的传统文化观念的限制,监管不力,利率高,风险大,法律不完善等问题,旨在为了找到民间金融若干途径如何改变传统文化观念,如何完善监管制度,法律法规,如何拓宽投融资渠道,如何增强抵抗风险能力,进行利率市场化等。因此研究规范民间金融发展的新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对于民间金融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不同角度分析研究。1.国外学者对民间金融分析主要有如下方面: (1)
4、从民间金融的界定的角度分析: Atieno 认为民间金融是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 不受国家信用控制和中央银行管制的内生的存款、贷款以及其他金融交易 (2001)。Anders Isaksson( 2002) 将民间金融描述为发生于官方 监 管 之 外 的 金 融 活 动 。Kropp( 1996) 认为, 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是同一国家中同时并存的, 相互割裂的, 正规金融处于国家信用和相关金融法律控制下, 而民间金融则在这种控制之外进行运转, 二者利率不同、借款条件不同、目标客户不同, 更为重要的是, 借贷资金不能跨市场流动。Krahene 和 Schmidt( 1994) 认为,民间金融
5、和正规金融之间的却别在与交易执行是所依靠的对象不同。正规金融活动依靠的是社会法律体系,而民间金融活动则以考的是社会法律体系以外的体系。 (2)从民间金融的生成逻辑和体制动因的角度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肖和麦金农在金融抑制与深化理论 中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认为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 金融抑制”, 导致大量的廉价信贷资金被配给到政府希望优先发展的一些部门( 如工业部门) , 而急需资金的其他行业或个体 (如非公有制经济部门) 的融资需求无法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获得满足, 民间金融由此应运而生。麦金农和肖将民间金融与发展中国家联系在一起, 揭示了民间金融在发展中国家产生的
6、体制性根源。Hoff 和 Stiglitz 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进行解释。他们认为, 中小企业与正规金融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迫使正规金融为降低风险采取信贷配给, 即使借款人愿意接受相当高的利率, 正规金融机构也有提供信贷的能力, 但其仍不愿意提供信贷。于是, 一部分借款者的贷款需求只能得到部分甚至根本得不到满足, 形成信贷资本缺口。如果从资本市场等渠道仍不能解决其融资缺口, 受到信贷配给的资金需求者就有动机去寻找民间金融。 (3)从政府对民间金融采取的政策建议的角度分析: 麦金农肖提出发展中国家要解决民间金融问题只能进行金融深化,减少政府对金融的过多干预, 但这种方法在拉美和非洲国家并没有
7、取得明显的效果。还有的国外学者通过对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的比较分析, 提出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的联接战略, 主要有两种形式: 水平联接和垂直联接。水平联接是指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在资金提供上展开直接的竞争, 即借款人首先向正规金融申请贷款, 无法满足部分求助于民间金融。垂直联接是指民间金融从正规金融取得贷款, 然后将其贷给借款人。其主要有三种方式: 1. 正规金融与专职放贷者的联接;2. 正规金融与捆绑信贷的联接;3. 正规金融与小组金融的联接。通过正规金融将低价的信贷资金提供给专职放贷者, 既可以降低其直接面对中小企业和农户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又使其获得充裕的资金可以实现资金的规模效益, 并且专职
8、放贷者间的竞争可以降低贷款利率水平。这种方法在菲律宾、印尼等发展中国家得到实践。2.国内学者对民间金融分析主要有如下方面: (1)从民间金融的内涵界定的角度分析: 从服务对象角度界定:姜旭朝(1996)在民间金融及金融制度变迁中讲述民间金融, 就是为民间经济融通资金的所有非公经济成分的资金运动或金融体系,其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合法的金融组织,如合作银行;一类是刘静,郑震龙,(1999)非正式或“非法”的,如合会、私人钱庄等。 从供给主体角度界定:孙莉,张翔(2000)民间金融是指由民营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和其相关的金融交易关系的总和。孙莉(2000)民营金融机构是指由民营经济组织、
9、集体或个人经营的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目前主要包括国家参股但不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如华夏银行)、城市合作信用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基金会以及名目繁多的互助储金会、民间金融服务部、资金调剂服务社、农村金融服务社等 从本身的性质角度界定:刘乐山(2002),江曙霞,秦国楼(2000)民间金融是相对于官方正规金融而言,是属于正式金融体制之外的,没有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等管理机构常规管理系统的金融活动或组织;或张建军,袁中红,林平(2002)游离于经国家有权机关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之外的所有以盈利为目的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金筹措活动;黄家骅,谢瑞巧(2003)泛指个体
10、、家庭、企业之间通过绕开官方正式的金融体系而直接进行金融交易活动的行为;或左柏云(2001)正式金融体制之外,由单个国有企业单位、集体和个人所从事的合法、半合法或不合法的资金融通活动。 (2)从民间金融的作用的角度分析: 关于民间金融的积极作用, 吕伟(2006)认为, 民间金融是跨时间、跨空间、跨主体配置资源, 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违约风险和可能的资金损失, 弥补正规金融的不足。此外, 与正规金融相比, 民间金融具有血缘、亲缘或地缘社会关系, 逐渐成为社会成员在正常情况下自我约束的规则, 节约了社会成员之间协调和监控的成本。刘民权等(2003 认为民间金融具有信息优势和交易成本优势。其信息优
11、势不仅反映在放贷人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甄别上, 也反映在它对贷款的监督过程中, 这种信息便利使贷款人能够较为准确预测贷款按时足额归还的可能性, 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民间金融的交易成本优势则体现在小巧灵活的组织机构和操作简的便运作机制 ( 合同的内容简单而实用,对参与者的素质求不高, 契约执行通过社区法则, 避免通过正规法律途径进行诉讼所需的高昂费用) 。 民间金融作为一种非规范的融资形式, 有其双面性, 学界肯定其正面作用同时, 对民间金融的负面效应也进行了考量, 主要有:吕伟( 2006) 民间金融组织有自己特定的客户群, 只能针对特定的区域展开, 如果超出原有的地域范围和客户群, 则对其运行机
12、制提出更高的要求, 丧失其交易成本优势 。同时, 民间金融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缺乏对每笔贷款贷前、贷中、贷后严格的调查, 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 没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及审计稽核制度, 若贷款者对借款者的信誉及贷款用途控制不力时, 民间金融风险则会加剧。毕德富( 2005) 认为,民间金融脱离监督管理和宏观调控之外, 除造成国家税款流失, 其往往干扰中央银行对信用和资金的总量监测与控制, 造成资金盲目流动, 削弱金融调控的实施效果。 (3)从政府对民间金融采取的政策建议的角度分析:在对民间金融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 国内学者基本一致认为, 民间金融的存在并不是经济“ 落伍”的
13、表现, 即使在发达国家民间金融也是大量存在并发挥作用。企图消灭民间金融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 关键是采取措施引导民间金融适度发展, 防止逆向变迁。对此,国内学者针对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提出很多建设性观点。主要有:李刚( 2006) 认为, 政府应当从法律层面上正式承认民间金融, 将其信用关系纳入到正式制度的调节范围,相关纠纷可以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解决, 其所形成的契约须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为交易双方建立一种稳定的制度预期。同时, 为民间金融提供业务咨询和相关服务, 不仅可降低其经营风险, 还可通过扩大民间金融的经营活动区域, 使其分享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收益。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 2002
14、) 提出构建多层次的民间金融监管制度。在政府层面: 建立监测系统,定期监测民间金融的资金来源、资金投向、利率变动情况, 及时做出风险预警和提示, 防止因投资过度集中或决策失误导致资金风险。中央银行层面:通过利率市场化, 让资金在同等条件下在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之间合理分布, 用市场手段优化资金这一稀缺资源的配置。晏露蓉等( 2003) 认为, 吸收国外先进的模式, 积极开发和管理民间金融替代品, 准许民间金融以独资或合资方式, 设立形式多样的“ 社区银行”、小额信贷组织和典当行等从事相关金融业务的组织, 并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公开进行资金募集、贷款营销等活动。胡金焱等( 2006) 主张政府鼓励和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民间 金融业务 发展 存在 问题 及其 对策 开题 告终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4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