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快速扩张风险性研究.doc
《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快速扩张风险性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快速扩张风险性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快速扩张风险性研究一、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快速扩张概述1998年以来,我国福利性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取消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政策的实施,极大地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也随之持续快速增长。1998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从2680亿元猛增至4.8万亿元,10年间增加了17.78倍,远远高于各项贷款3.03倍的增张速度;同期,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从1998年的3.12%增加到2007年的18.34%,年平均增幅高达36.69%,比各项贷款年平均增幅高23.28个百分点,已成为扩张最为快速的业务。表1:1998-2007年房地产贷款与各项贷
2、款的增幅与比重单位:万亿元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房地产贷款0.270.370.590.901.271.852.382.773.684.8增幅()31.836.761.950.840.544.728.716.122.133.6各项贷款8.659.379.9411.2313.1315.9017.7419.4722.5326.17增幅()15.508.366.0812.9816.9221.1011.579.7515.7216.16占的比重3.123.955.948.019.6711.6413.4214.2316.3318.34根据国家统计局历
3、年统计公报(尽管近年央行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但是商业银行整个房地产贷款增长幅度仍十分强劲。业已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成为上市公司的工商、中国、建设、交通4家大型商业银行,以及招商、民生、深发、浦发、华夏、兴业、中信等7家中型商业银行(以下简称“11行”)2007年年报披露的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11行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的平均比重达26.54%,比同期整个商业银行平均水平高8.2个百分点。其中,除华夏和中信两行外,其他9行占比均为20%以上,深发和兴业两行甚至分别高达33.2%和41.5%,分别高于整个商业银行平均水平14.86和23.16个百分点。无论是大型商业银行还是中型商业银行,房地产贷
4、款占比虽略有差异,但遥居各个行业贷款之首是其共同特点。目前,国际上一些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警戒线为25%-30%左右,我国银监会规定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总贷款余额不得超过30%。而2007年“11行”26.54%的比例已逼近30%的控制线,且深发和兴业两行分别以33.2%和41.5%超过了控制线,中行、建行、招商、民生和浦发等5行则距控制线一步之遥。我国商业银行在过度追求房地产贷款市场份额、带来当期利润和短期业绩提升的同时,却忽略了利益获取背后潜存的巨大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快速扩张风险测评房地产信贷业务快速扩张所孕育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正在不断累积和叠加,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已
5、经到了一个“临界点”,如任其继续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快速扩张下去,那么潜在风险的强烈释放就会为期不远。(一)政策调整变数加大,房地产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2003年以来,国家连续出台土地、税收、金融、信贷等相关调控政策,以抑制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持续过热,预计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房地产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将更加突出,房地产行业风险将逐渐显现,继而波及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资产质量劣变。数据显示,我国近80%的土地购置和房地产开发资金,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银行贷款,个人通过按揭贷款买房则占到全部购房总数的90%,这其中又有80%的购房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信贷资源向房地产
6、业过度集中的趋势,意味着房地产市场绝大部分潜在的系统性风险都系在银行身上。如果加上大量以房产作为抵押的其他贷款,在一个规则不甚健全的市场经济环境里,事实上风险被批量转嫁给了银行,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将影响到银行一半左右的信贷资产安全。房地产信贷的潜在风险如同海边礁石一样,在房地产行业高涨时,它被暂时淹没看不见,在房地产行业退潮时,它就会暴露无疑。目前我国GDP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总体经济形势仍处于基本良好状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仍在高位运行,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快速扩张中一些深层次问题和潜在风险还没有充分暴露,但这恰恰是最应高度关注的时刻,因为当整个社会的房地产融资过分依赖银行时,房
7、地产信贷的风险就会因政策的变动而加大,贷款的某些不良基因会因一定的内外部因素在一定的时间或空间内顽强地表现出来或寻找新的承载基础。(二)量价双双初显下跌,房地产市场潜在风险开始显现自2007年11月份以来,伴随“第二套房贷”政策及其细则出台,人们对房价走低的预期不断增强,持币待购的观望气氛日益浓厚,一直涨声不断的房地产市场,终于传来降价的消息。媒体披露,今年以来京、沪、穗、深等地房价出现多年上涨后的首次下跌,尤其是深圳房价已回到2007年年初的水平,下跌幅度最大,先前贷款购房者甚至出现断供情况,同期北京、上海还出现了一、二手房价格倒挂的现象。与此同时,房价的下跌并没有带来交易量的上升,反而出现
8、下滑的背离态势,北京今年前4个月期房住宅成交量较去年同期下跌45%,为近年来的历史低点,很多项目现在开始进入现房的状态,市场上出现了阶段性供过于求。其他城市类似景象或将重复上演,这个调整或许会发生在今年底明年初。一方面,调控政策还在不断地细化、强化、调整和落实,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压缩了投资和投机性购房者的虚假需求量,使房地产开发商被迫减缓提价幅度或进行价格下浮;另一方面,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投机或投资性需求支撑了相当大的销量。由这种虚假的繁荣支撑的高房价远远偏离民众的实际购买力而显得非常脆弱,一旦房价上涨的预期逆转,过旺的投资和投机性需求就会被抑制,房地产市场将迎来降价“拐点”,商业银行过量的
9、房地产贷款潜在风险就会开始显现。(三)房地产持续高增长所依赖的基础正在不断削弱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自然要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住房作为市场中的一种商品,自然也要受制于供求关系的影响,呈周期性的波动。据建设部统计,我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2002年底的22.8平方米增加到了2007年底的约28平方米,截至2006年底,城镇居民住房私有率已达到83%。这预示1998年以来,持续高速增长的房地产投资和持续过热的房地产市场所依赖的基础正在不断削弱。1、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福利性的实物住房分配渐进演变为住房分配货币化,原先凡是城镇已就业的正式在编人员可从单位以极低的价格买入自住的
10、福利房,此后由于制度性安排变成产权房并允许上市交易后,为改善原有的住房条件,大都以高价卖出,再购买新的住房。这种住房改善性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在10年时间里持续集中释放后已基本处于衰竭状态,且这种低价买入公房,高价卖出的好事已不复存在,所以这部分购买力一旦释放完毕,对房地产市场的推动力就会突然消失。2、基数庞大的七十年代出生的多子女一代消费人群自九十年代中期先后进入个人住房消费时期,这一住房刚性需求恰与持续高速增长的房地产投资和持续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彼此对称和相适应,随着这一代消费人群的退潮,房地产市场将失去一支重要的推动力。至于正在进入或即将进入住房消费人群的八后独生子女一代,其群体住房消费基数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商业银行 房地产 信贷 快速 扩张 风险 研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3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