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体制因素不容忽视.doc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体制因素不容忽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体制因素不容忽视.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体制因素不容忽视 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表面是金融企业和国家的损失,实质上是全体公众的资产损失,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增长的一个严重隐患,对经济稳定增长造成持久威胁。如果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将直接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制约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并且由于社会货币的大量沉淀,将迫使央行超量投放基础货币,形成隐性的通胀压力,严重影响我国的社会经济安全,所以,应高度重视并化解我国的金融风险,有效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根据测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一度达到2030之间,而其中的90则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此。在当前经济与金融危机背景下防范和减少国有商业银行继续
2、产生大量的不良资产,真正化解其体制性成因,已成为处理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问题的关键。 一、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其特征 据中国银监会统计资料表明,到2008年末,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上万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仍在两位数;至2008年末,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数千亿元,仍有大量不良资产需要处理。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现有不良资产近万亿元,以2008年9月的数据计算,不良资产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依然很高。同时,这些不良资产绝大多数集中于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高负债仍是普遍特征,且负债经营面还在继续加大之中。另一问题是,由于我国在加入WTO时承诺2006年底金融市场全面开放
3、,当时央行提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每年要下降2至3个百分点,到2005年降到15以下的监管目标。为此,各银行为稀释不良资产率,增加了大量超额贷款,其中房地产类又占相当高比重。这些为不良资产率下降投放的房地产贷款,极大隐藏着泡沫的危险,造成新的不良资产。上述情况表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具有余额高、占比大、增长快等特点。 究其原因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因素。如原有投资体制的弊端,各地方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预等。二是银行因素。即银行自身的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不善,如忽视科学决策,片面追求市场份额、规模效益,信贷管理上的内控机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风险约束机制等,导致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投资失
4、误。三是企业因素。如企业的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大面积亏损、企业改制过程中银行债务的悬空和逃废等。实际上,这些造成不良资产的原因常常是密切相关、共同作用的。从本质上看,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是由于政府对国有企业发放的带有隐性财政补贴性质的贷款造成的。随着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国有企业开始出现大面积亏损,在企业高负债和软预算约束的制度环境下,企业的大量亏损额便直接转化为银行的不良资产。而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国内需求明显不足,国有企业的经营陷入了困境,产生大量不良资产。因此,我们可以说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政府角色定位是解释我国银行不良贷款成因的第一变量,可解释银行不良贷款的70;
5、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则是第二变量,可以解释银行不良资产剩余的30。 虽然经过近10年的集中清理和处置以及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情况已有所改观,但产生不良资产的体制机制因素并没有完全从根本上触动,不良资产产生的体制因素正阻碍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并继续积累较大的金融风险,危及经济及金融安全。因此,必须研究采取措施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切实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否则将继续增加未来时期的不良资产处置成本。 二、需要反思的几个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是我国金融系统的改革障碍和难点之一。随着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现有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已经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处置这些不良资产的艰巨性和紧迫性都不
6、容忽视。我们不应该为了短期的利益目标,而简单的采取打包“一卖了事”、或者不断采取“外科手术式”的资产剥离处置方式,而应高度关注不良资产的制度成因,从根本上寻求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治本之策。 (一)不良资产的价值相对性 其实,不良资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金融当局和作为债权人的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它是风险较高的资产、是呆坏账;但另一面,相对于那些形形色色的债务人来说,这些不良资产却可能蕴藏“真金白银”,是部分潜在优资资产;而对于那些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趋之若骛的外资投行来说,这些不良资产甚至可能为优质资产、为能带来巨额利润的低风险资产、具有能带来除巨额利润之外伴生效应的黄金资产。因此,我们有必
7、要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全面准确的再盘点,充分地认清它的价值相对性。 (二)宜审,滇进行不良资产“外科手术式”的剥离处置 国家在拿出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于中行和建行之后,又对工行注资并剥离一些不良资产。在国家财政资金的强力拉抬下,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的进程正在逐步加快,但其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似乎更引人关注。2004年6月中行、建行相继对其不良贷款予以剥离处置:损失类贷款全部核销,可疑类2787亿元贷款按照账面价值的32.5转售给相关资产管理公司处置。这种对不良资产“外科手术式”的处置方式,在短期内诚然能迅速改变几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状况,并有利于加快改制上市的步伐,但是这些巨额不良资
8、产所掩盖得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却未从根本上解决并得以掩盖,因此这种做法其负面作用不可低估。 (三)关于不良资产打包拍卖的合理性 人们已经“意识”到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严峻陸。温家宝总理表示,不良贷款问题的解决是当今中国金融体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尽管谁也不会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指责,但是我们目睹了不良资产的一次次打包拍卖,而且拍卖资产包的标的之大令人吃惊。其成交价之低使人瞠目。似乎包袱甩得越快越好。与此相反,一些外资投行迫切希望能够参与收购和处置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当年花旗集团、摩根斯坦利、雷曼兄弟、所罗门美邦、瑞银集团、高盛等现都已套现走人。我国不良资产市场由于商机巨大,外资摩肩接踵地赶来分享
9、这桌最后的晚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做法与其设立时的初衷是相悖的,也说明我们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缺乏足够的清醒认识,由此而导致“冰棍”论、“烂苹果”论等甚嚣尘上,其后果就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贱卖和国有资产的更严重流失。对此,人们有理由质疑几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存在的必要性,难道国有商业银行不懂得对其不良资产进行打包拍卖?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打包拍卖的受益人有哪些?对不良资产简单的打包拍卖使相关人员的责任免于追究,为他们消除了“后顾之忧”。这对遏制不良资产的大量再产生形成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今天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将决定着以后是否能有效地遏制不良资产的再次
10、大量出现。 (四)关于不良资产的划分原则 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严格划分,不仅直接决定着不良资产处置的成效,而且将有助于发现并着手解决危及金融安全的缺陷及漏洞。只有本着务实的态度,才能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而采取“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方式,简单的大甩卖,流失的就不仅仅是国有资产。只有通过对不良资产的严格细分,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对确因经营不善而形成的不良资产,应多想办法持有与运营它;对确因不法手段而导致的不良资产,应采取司法介入的措施挽回它。 (五)关于不良资产经营理念的确立 资本市场是一个充满着强大诱惑力的财富富矿,凝聚和寄托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多年未竟的夙愿。似乎只有通过上市这条路,才能在同
11、外资银行的打拼中取得竞争优势;似乎上市就能“包治百病”,就能解决我们自身所特有的深层次的问题。其实上市仅仅是“锦上添花”而已,不可为了上市而上市,进而对之“兜售或甩卖”。银行不良资产是风险较高或很高的资产,但它仍是资产。无庸质疑,我国不良资产市场已经形成且市场规模惊人,我们不应缺乏经营的理念,而应更加注重对它的运作;不应仅抱着处置的态度,而应更明确地树立经营的思想,应鼓励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积极投身不良资产市场并有所作为。因为它是我们花费了巨大的代价所得到的教训或经验,不仅蕴涵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各阶段的巨量的信息,而且对它运营的好坏将直接决定着国有商业银行是否能在市场中与外资银行的搏弈中胜出。
12、 (六)关于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差异问题 无需讳言,我国各级政府对银行的干预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而且各地司法、执法机构维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不同。比如不良资产回收,就与地方司法部门的支持有很大关系。各地的商业文化不同,如在一些地区关系型、裙带型的贷款大量地存在;国有商业银行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往往会遭遇到难以预测的干扰,不仅不利于消融不良资产这块巨大的坚冰,而且也难以有效地防范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持续大量的产生。 作为国有银行业行业性的监管部门,银监会已建立起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报告制度,并在影响力较大的媒体上向社会公开发布,引导银行贷款的地区性投放和外来投资资金的区域性投向,以此来督促地方政府加强改善
13、和整治当地的社会信用环境,为解决和防范不良资产问题拓展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外部空间。从某种程度上讲,今天我们对待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态度和解决方式决定着将来是否能有效地遏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持续大量滋生,因此有必要明确上述几个问题。确立相关的理念与处置原则,严密细分资产类别,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 三、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运作难点及其对策 面对国有商业银行以万亿计的不良资产,非常有必要对其深层次的成因做一些探析,在这里且将其归纳为三类。 (一)借款人因市场化经营失利而造成的不良资产 我国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欠缺是造成此类不良资产的
14、重要原因。作为借款人的各种企业法人,只要其从事经营活动,就必然会面对多方面的经营风险,而我国这种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现状,很容易将借款人的经营风险转嫁聚集于银行,从而形成银行的不良资产。它在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中占有较高的比重。此类不良资产的细分及其运作的难点:1、对借款人为大型国企的不良资产,由于借款人多为地方的税源大户、财政支柱,因此地方政府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很多方面给此类借款人以庇护。这些企业在市场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他们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给银行增加了风险,进而形成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银行在与这些债务人协商未果的情况下,往往只有通过诉讼的方式进行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国有 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 形成 体制 因素 不容忽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3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