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研究毕业论文.doc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研究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研究毕业论文.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不良资产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国银行业的一个难题。事实上,不良资产问题是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时常要遇到的问题,它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体制原因,复杂性和解决难度远远大于其他国家。许多国家为化解银行不良资产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当前,我国的银行业同样面临着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处置艰难的障碍。由于不良资产问题事关金融体系的稳定,事关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极大地制约了银行的信货投放能力和积极性,因此,面对不良资产形成与处置中的困难与问题,从研究不良资产在制度、法律、社会信用及银行自身
2、的组织及管理机制出发,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途径和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 不良资产处置 目 录一、不良资产的内涵1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1三、探究不良资产的成因2(一)资金体制变革的影响2(二)投融资体制约束了银行自主经营2(三)通货膨胀造成企业虚盈,影响资金周转3(四)经济转制、结构转化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增大3(五)社会信用环境恶化和体制脆弱3(六)银行经营管理不善3(七)利率调整,利差缩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增大4四、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建议4(一)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4(二)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步伐5(三)从实际出发,加大核销力
3、度5(四)构建国有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机制5(五)因地制宜,不断推进处置手段创新6参考文献8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研究 一、不良资产的内涵不良资产问题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重问题。尽管进行了多年银行业改革,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受到大量坏账的困扰。所谓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非良好经营状态的,不能及时给商业银行带来利息收入甚至是难以收回本金的资产,目前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是理论和实际中运用较多的词汇,同时存在“不良资产”、“不良债权”、“不良信贷”、混用的问题,但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看,商业银行的资产包括储备资产、对中央银行的债权、对企业家庭的债权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
4、债权,债权仅指后三项,而贷款仅指债权中以贷款形式表现的一部分,因此必然存在不良资产不良债权不良贷款,但商业银行资产结构较单一,主要集中于贷款这一项目,所以不良资产主要指不良贷款,某种程度上两者是同义词。本文将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成因、危害和处置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已成为改革的最大障碍,是中国金融机制改革过程中挥之不去的包袱,不良资产数量较多、比例较高是多年来困扰国有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问题,同时也会削弱国有商业银行对经济的支持力,还有可能诱发道德风险。90年代中期以来,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和通货紧缩的影响,国有商业
5、银行的不良资产急剧上升。据统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在20%到30%之间,其中80%都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995年全国金融工作管理会议要求各商业银行将不良资产的比例每年下降一定的比率,最近两三年来银行的贷款质量虽有所提高,可疑类、损失类不良贷款剥离工作成效较好,但由于各种原因,有部分信贷资产发生劣变,形成不良贷款的比例仍然较高,数额仍然巨大,现实状况不容乐观。而不良资产的多少于银行风险成正比,与资本充足率成反比,因此清收转化不良资产仍然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从1995 年全国银行经营管理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降低国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开始,各商业银行为了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
6、金融运行机制,通过国家政策支持、法律途径及自身体制改革等加大减少不良资产的力度。尤其是1999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向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近13000多亿元的不良资产, 改善了财务状况,降低了不良率。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2001年底我国商业银行首次实现了不良资产的净下降。2003年底,中国政府加速了对银行业的改造,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入总额450亿美元的资本之后,2004年又从这两家银行中剥离2700亿元的不良资产。另外,交通银行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也剥离了大量的不良资产。2004年末,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176亿元,比年初减少3946亿元;不良资产率为13.2%,比年初下降
7、4.6个百分点。2005年9月,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首次下降到1位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当年年末不良贷款率降至8.6%。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保持了自2002年以来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连续三年“双降”的良好势头。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推进,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通过综合处置和资产置换,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得到了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06年1季度,按照“五级分类法”,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124.7亿元,比年初减少137.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0%,比年初下降0.6个百分点,而分机构类型看,近几年来,我国国有商业
8、银行不良贷款情况也明显好转。三、探究不良资产的成因 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的问题是长期计划经济的产物,是银行业发展的“绊脚石”,不管是在基层还是非基层都广泛存在,严重威胁当地经济发展运行,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明显增加,近几年来经加强风险的管理,大力清收贷款后逐年下降,取得较好成效,但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都会遇到各种风险,因此造成不良资产并呆滞和沉淀,这是不奇怪的。所以对于80年代以后银行不良资产增幅较大的这一现象,表面上说直接反映的是银行与企业、政府的问题,从深层次来看更有体制、改革、制度、管理的原因,是由内外因素交织形成的,就其产生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资
9、金体制变革的影响在计划经济年代里银行发放的贷款主要是工商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根据当时的规定国有企业的固定资金和定额流动资金(最低的周转资金)作为企业的自有资金由财政无偿核拨超定额的流动资金,由银行以贷款形式供应。这是从50 -80年代初长期形成的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分口管理的原则规定,并且还明确信贷资金不准用于弥补企业亏损,不准用于垫支利润和交付税金以及用于职工福利及其他财政性开支等。80年代初由于财政连续几年赤字,企业的定额流动资金财政未能一一满足,因此国家规定从1983年7月1日起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国企流动资金,同时还规定企业自补流动资金制度。财政不再增拨国企自有流动资金,这样就使企业的
10、经营风险全压在银行肩上。几个月后,国务院又作出人民银行自1984年1月起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其各项存(含储蓄)贷款等商业银行业务划归新设置的中国工商银行办理,由于国企得不到资金不补助,以致企业亏损等财政性支出被挤入了银行流动资金贷款,而当时大部分国企存在利润低下、人员包袱沉重、缺乏竞争力、吃“大锅饭”现象严重、领导责任心不强、管理体制尚未真正建立等等现象存在,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每一笔贷款都是借给根本不能提供偿债责任的人。如此恶性循环,企业的不良贷款日益增多。此外,国企本来身上的担子也很重,要承担大量职工安置和支付退休金、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险等社会责任,银行在要求其还贷时,不得不考虑这些社
11、会责任而对企业的赖帐行为无可奈何。(二)投融资体制约束了银行自主经营80年代以前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投资拨款,银行贷款被视为禁区。80年代起,随着“拨改贷”政策的实施,国企不再无偿得到财政无偿的补助而纷纷走向银行贷款这条道路,当时的体制是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持有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且有绝对的控制权,但对其决策行为不承担任何经济责任,如果企业效益低下,产销不对路等原因就会导致贷款到期无力归还,这笔帐理所当然的由银行承担,也就是说银行被动的提供资金却承担项目的主要责任。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而实际上银行最
12、重要的自主经营权却得不到保障但却要承负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责任。这样造成了政府与银行间权利义务严重的不平等。(三)通货膨胀造成企业虚盈,影响资金周转从80 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上半期,由于通货膨胀加剧物价上升幅度,增大企业的物资储备和商品库存,经反复几次周转货币价值相应增长,因此出现账面盈利激增,但在按规定缴纳税利后,虽然账面货币金额较前仍有所扩大但实际库存实物量却反而减少。这是因为经几次营销周转,尽管货币金额较前增长但因后进的单价往往比原有库存单价高,所以补进的实物量比原来缩减了。由于没有增拨资金迫使经营规模缩小以致影响正常的资金周转和贷款本息的如期归还。(四)经济转制、结构转化导致企业经营
13、风险增大 带来贷款风险的国有企业长期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营运作,转向市场经济一时难以适应,加以竞争激烈跟不上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造成产品积压滞销,应收账款增加,货款回笼缓慢,影响资金周转。另外因自有资金不足追加借入资金,使企业负债成本增高和效益下降从而增大银行贷款风险,影响贷款本息的偿付能力。国企贷款在80年代前基本上都是信用贷款,因此缺乏还款保证,以后为了控制呆账的不断发生贷款发放要求物质保证,多数单位以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作抵押,由于缺乏经验一旦发生呆滞贷款要以抵押物变卖抵债问题很多,有些抵押物债权不清、不易分割、抵押比率偏低,一旦市场变化,一时难以脱手变现的抵押物经变卖处理还不足
14、抵偿贷款本息。(五)社会信用环境恶化和体制脆弱国企流动资金长期以来由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统管解决从而助长了企业吃大锅饭思想。在财政停拨流动资金固定资产也由银行贷款支持后,信贷资金的财政化使国有企业把商业银行当成自己的“提款机”,国家银行的资金是国家的,贷款偿不偿还都无所谓,再加上由于信用观念、道德观念等非正式约束缺乏强制性,也没有约束力,信用制度尚不健全。甚至一部分企业通过欺骗、说谎等手段隐藏对自身不利的信息,骗取银行贷款,一旦得到后又不想归还。信用是市场经济生存的基础,国家银行的资金主要来自广大居民的储蓄和单位的存款。这些资金是银行利用其暂时闲置间歇以贷款形式借给企业单位,但银行承担随时准备存
15、款人提取的责任,有些借款单位虽然也知道这个道理但就是要昧着良心以种种手法逃废银行债务使银行担负沉重的支付风险。依法收贷是清收不良贷款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从结果看胜诉高而实际将贷款收回的到位率很低,主要因素是借款企业通过破产,兼并等手法赖债逃债以及司法部门执行力度不够,还有因误失最佳的诉讼期限从而加大了资产风险造成胜诉难执行的局面。(六)银行经营管理不善银行的风险意识和防范措施不强,人员素质不高,信贷资金管理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内部管理不完善,风险责任制不够健全。虽然贷款的发放制度规定要“三查”,但并不是每笔贷款都能认真切实地做到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有的只是听从信贷人员的汇报决定的,贷
16、后检查也不规范,有的不良贷款往往在贷款到期发生无力归还时才觉察。此外,也有因人员素质差,造成贷款失误甚至被骗,个别因思想素质差,发放所谓的“人情贷款”或以贷谋私,造成信贷资产损失。(七)利率调整,利差缩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增大改革开放20多年来,存贷款利率经历了多次调整,总的来讲,利率调整是体现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商业银行来说,存贷利率的升降,特别是利差的幅度大小,是决定银行经营盈亏的重要杠杆。1.存贷款利率倒挂。一般情况下同期的贷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两者的差额就是存贷利差,以补偿银行的费用成本和税金以及合理的盈利,这里所说的利率倒挂是指定期存款(含储蓄)的利率与同期贷款的利率相同或后者
17、略高于前者但仍不足以补偿费用成本和税金,也就是实际上的负利差。长此以往,银行难以保本。2.从1996年5月1日起至今连续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而且都是由高到低逐次下降的。按储蓄存款章程规定,各种不同存期的定期储蓄存款均以存入日的挂牌利率为准,由于1996年5月前存入的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较高,在1998年后陆续到期的三、五年期存款利率成倍高于到期兑付时的贷款利率以致几年来提存的应付利息全部付尽余额变成了红字(超额)。3.定期长期储蓄存款利率与中长期贷款利率不对称。根据规定,定期存款的利率一律以存入日利率为准,但对中长期贷款(有的是5一10年)却不是以放贷日利率为准,而是一年一定。特别在1996年至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研究 毕业论文 我国 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 处置 问题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3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