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研究金融毕业论文.doc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研究金融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研究金融毕业论文.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研究 摘要:2006年后中国人民币业务全面开放,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状态下的中国商业银行将面临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在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我国的商业银行自主定价能力薄弱,缺乏完善的金融贷款定价机制。本文通过分析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现状及面临的风险,结合国外贷款定价三种模式的阐述,探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进行合理贷款定价策略,构筑合理贷款定价体系。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贷款定价体系 引言 我国利率市场化在渐进式改革中稳步推进。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是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重要方面。我国利率市场化改
2、革是建立以市场经济资金供求关系为基础,以中央基准利率为核心,以货币市场利率中介的市场利率体系。1993年和最先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设想,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此后,我国利率市场通过几次重大改革:1996年6月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8年3月放开贴现和转贴现利率,2000年9月实现对境内外币利率的市场化改革,2004年10月放开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至此,在借鉴世界各国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利率市场改革形成了: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同时,我国的银行业正式迈进人民币贷款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于
3、严格的利率管制中,贷款自主定价能力薄弱,缺乏完善的金融贷款定价机制,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进行合理贷款定价,建立一整套贷款定价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取得生存和竞争经验,成功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 一、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策略的重要性 利率市场化赋予了金融机构更大的贷款定价自主权,促使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原则和风险对称原则实施新的资金定价管理机制。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就是确定贷款利率,以什么样的价格发放贷款以保证获得目标收益率,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对贷款成本的核算和效益评价,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增强商业银行贷款营销能力,以获得最大利润,提高同业竞争力。而新的人民币
4、贷款浮动利率政策的出台是我国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充实贷款定价的知识,掌握贷款定价的技巧,在中央人民银行制定的浮动的基准贷款利率区间内采用一定的定价方法,建立一整套完备的贷款定价体系,提高竞争力和盈利水平。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掌握正确的贷款定价方法,调整贷款定价策略,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1、保证利润最大化和一定的投资收益率 银行最主要的营业收入是贷款的利息收入,因而贷款收益最大化对商业银行利润大小具有决定性影响。美国公布,美国商业银行体系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贷款占有所有资产比重为41.9%,近2/3的营业收益(60.39%) 来自贷款的的利息和手续费
5、。在我国,贷款在银行资产中的占有比率更高。 2、争取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状况与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适当的贷款价格能拥有一批稳定的客户并拓展新的销路。 3、适当价格竞争 金融市场上竞争激烈,灵活的贷款定价策略能保证商业银行更好的生存发展。 4、优化银行服务 贷款的价格除了要考虑资金成本外,还要结合其附属服务的实用性、盈利性等进行全面权衡制定。如果一家银行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那么客户在使用贷款时必然愿意支付更高的代价,从而银行也能增加盈利。 5、树立银行形象 良好的贷款定价策略既能考虑贷款的价格水平是否适应客户需求,是否有利于银行的营销战略的顺利实施,也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与
6、银行职业道德,这样才能经过长期的积累,树立良好的银行形象。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定价面临的风险及其现状和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定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商业银行巳开始初步具备贷款差别定价的意识 利率市场化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增大,为其商业化带来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贷款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产品,其规模、结构对于商业银行实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目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性资产,贷款价格的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其盈利水平。2004年各家银行都在政策范围内自主对贷款利率进行区间浮动,调整信贷结构,进行贷款差别定价。表2为中国农业银行某分行营业部2004
7、年发放贷款利率的浮动情况。 表2 营业部 2004年发放贷款利率浮动情况统计表 上浮金额 笔数 不浮动金额 笔数 下浮金额 笔数 16个月 25005587 3410 928121750 1924 250783000 87 6个月1年 719358500 7695 55625419 319 412582500 934 13年 159289000 207 11417200 34 316050074 43 35年 1490529 473 52885100 562 5年以上 4716 10000 1 合计 905143616 11785 1048049469 7555 979425574 1065
8、占比 30.86% 57.76% 35.73% 37.03% 33.41% 5.21% 通过上述数据可知:2004年该行发放的贷款中,利率上浮金额占比为30.86%,笔数占比为全部贷款笔数的57.76%,利率下浮金额占比为33.41%,笔数占全部贷款笔数的5.21%。从数据中我们读到,在利率上浮中,贷款笔数多,金额都不大,同时,贷款利率下浮金额占比迅速扩大。由此分析,该行贷款已经开始主动的实施贷款差别定价机制,对笔数多、金额小、信用等级相对较低、贷款成本相对较高类贷款,实行利率上浮,实施较高的贷款定价;从其贷款期限和行业特征分析,主要以短期贷款为主,行业范围分布较广,一般为中小企业,通常具有较
9、大的行业风险,信贷收益率低,不良贷款率高的特点。贷款利率下浮则以中长期为主,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行业,一般为优质客户。 从上面分析来看,该行逐步进行了信贷市场的细分,在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内调整信贷结构,力图规避风险,增加银行盈利能力,客观上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保证了盈利水平和风险补偿能力,初步具备了贷款差别定价意识。 2、部分商业银行未将贷款定价纳入信贷决策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过程中,主要通过审查客户的信用等级和还款能力做出是否发放贷款的决策,而未将利率浮动纳入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信贷管理机制中,很少对贷款定价问题进行精确计算,存在营销与定价、审批与管理不衔接的现象。由于缺
10、乏有效的基础数据和分析工具,实际工作中对利率风险的测量分析无人下手,难以形成科学系统的贷款定价决策机制 3、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定量性定价系统 从当令国际上普遍采用有贷款定价模型看,完善的贷款定价系统不仅需要对贷款业务管理的资金成本和非资金成本进行量化分摊,而且还要能够对贷款项目的损失概率以及贷款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量化处理。我国银行由于长期的粗放管理,难以将其经营成本分摊到日常经营的各项业务上,在这方面尤其显得薄弱。在风险量化上,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对客户信用等级以及对贷款项目的风险分类起步较晚,可用于量化和分析贷款风险的基础数据严重不足,对风险进行量化也就无从谈起。 (二)、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
11、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定价面临的风险 1、资产与负债差额风险 从资产与负债的配比角度分析,可以分为资产敏感型期限差额风险、负债敏感型期限差额风险和资产敏感型数量风险、负债敏感型数量风险,具体表现为期限短、数量多的资产负债配比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更高。当资产负债结构是资产敏感型时,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与利率变动方向成正比;当资产负债结构是负债敏感型时,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与利率变动方向成反比,即在商业银行负债和资产利率敏感性不相匹配的情况下,利率变动会对商业银行净利差收入产生影响。从我国现状看,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严重失衡,存款中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贷款却以短期贷款为主,以福建省为例,
12、人民币活期储蓄在全部储蓄中的占比为:2002年为37.92%,2003年为39.71%,2004年为41.75%;人民币定期存款中占比为:2002年为17.88%,2003年为18.91%,2004年为21.01%;人民币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占比分别为:2002年为53.77%和35.87%,2003年为47.86%和41.04%,2004年为46.14%和43.3%。这种情况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净利差收入造成很大的制约,尤其是长期贷款要大幅让利的情况下,这种风险更为突出。 2、 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指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可能性
13、,即在其偿债和履约上的不确定性风险。在违约事件发生前无法清晰的判别借款人是否会违约,只能对违约的可能性做出估计,因此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过程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客户的违约风险,这就需要对所有授信进行信用评级,测量贷款风险度,建立一切实可行的风险评估体系。通常,借款人在无风险利率的基础上支付相当于其违约几率的额外利益作为这种不确定性的补偿。在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法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级,违约风险补偿率通常可通过信用评级和历史统计数据得出,如表1: 贷款人不同信用等级的风险补偿率 借款人信用等级 AAA AA BBB BB B级及以下 风险补偿率 0.25% 0.50% 1.25% 2.00%
14、不能授信 3、期限风险 贷款的期限风险是由由贷款期限长短不一导致贷款损失的可能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的变化,期限越长,风险越大。 4、潜在选择权风险 银行的许多贷款含有客户选择权,如提前还款和利率上限,具有期权的特征。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可能提前支取并转存为利率更高的存款,而贷款客户一般不会提前偿还贷款;反之,在利率下降时,贷款客户可能提前偿还贷款,存款客户一般不会转存。利率变动时,这些选择权使银行面临利率风险,导致银行的收益和资本净值下降。 5、操作风险 贷款价格制定权蕴含着金融腐败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有了贷与不贷权和贷款价格制定权两种权力,这时容易出现商业银行不根据风险情况对贷款利率实
15、行合理定价而出现“人情利率”“关系利率”等,从而导致金融腐败,引起操作风险。 6、 流动性风险在利率管制时期,各家商业银行贷款产品、利率等大同小异,资金在各家银行的流动的意愿并不强烈,在利率市场化下,资金趋利性会日趋强烈,资金在各家商业银行间流动会更加频繁,流动性问题便浮出水面。三、贷款定价三种模式 在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对贷款利率的管理相对比较成熟,其贷款定价的主要模式归纳为以下三种:1、成本相加定价模式 2、价格领导模式 3、客户盈利性分析模式。 (一)、成本相加模式 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定价模式,认为价格是由成本加目标利润而形成。任何贷款的利率都应包含以下四部分:(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研究 金融毕业论文 我国 利率 市场化 改革 商业银行 贷款 定价 研究 金融 毕业论文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3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