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体制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优化的思考.doc
《对新体制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优化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新体制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优化的思考.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对新体制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优化的思考2006年6月第8卷第3期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JournalofShanxiFinanceandTaxCollegeJun.2006Vo1.8No.3【财政与金融】对新体制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优化的思考马根发(上海金融学院,上海201209)摘要:在新体制下,要优化货币政策,就要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强化货币政策的市场性,实现贯彻货币政策的规范性.货币政策优化有赖于中介目标与政策工具的市场化改革进程.要优化货币政策决策,就要构建完善的中央银行信息支持系统.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信息支持系统中图分类号:F8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306(
2、2006)0300200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银行的体制一直处于改革的探索之中.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我国正式建立中央银行体制.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中央银行管理纳入法制体系.1998年建立大区分行体制,意欲提高中央银行的现代化水平.2003年开始进行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职能分拆,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各自的职能作用.温家宝总理在今年3月召开的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当前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推进各项改革.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中央银行体制是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3、好的中央银行制度设计,有利于货币政策的优化和贯彻.一,新体制下货币政策优化的主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制度存在一些根本性的缺陷,而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连体,强化了某些货币政策的缺陷.在当前经济市场化不断推进的条件下,货币政策制度应进行系统的优化.(一)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货币政策要有独立性,但其独立性是相对的.第一,货币政策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要为政府管理国民经济服务,不能不受约束.第二,中央银行作为制定和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的机构,既需要独立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又要以国家经济发展作为其制定货币政策的根本目标.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独立性程度各有不同,这是由于各国政治制度的不同,文化传统
4、的差异,生产力水平的不同,经济运行模式和信用制度发达程度的差异造成的.但实践证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提高有助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从总体上来看,货币政策独立性较强的国家,货币政策的效果更好.我国在形式上一直追求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如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央行职能,制定中国人民银行法,实行大区行体制,以及目前的央行职能分拆,都无一不在彰显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是不能说新体制就能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从以往的经验教训看,我国要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二)强化货币政策的市场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二者的区别是货币政策属市场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即用市场手段调
5、控宏观经济,其中介目标与操作工具都应是市场性的.长期以来,我国中央银行在大方向上一直在实现由计划调节向市场调节转收稿日期:20060406作者简介:马根发(1955一),男,江苏淮阴人,上海金融学院副教授.变,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这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一致的.但是近年来,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后,防范风险成为中央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强调稳健,但是与金融监管相比,货币政策仍处于从辅从轻的地位.近几年来,货币政策用于实现金融监管目标,且不断加大监管行政手段,强化货币政策的实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市场性调控在一定程度被削弱.现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是金融的市场化使国有商业银
6、行已不再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唯一渠道.我国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信贷市场正在迅速发育,并将走向市场的一体化,金融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二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我国民营经济迅速壮大,在区域经济中,民营经济已成为基础和主导,也就是说我国货币政策的微观基础已经民营化,而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是不同的.所以,在货币政策的金融基础和微观基础发生深刻变化后,货币政策的调节也应当市场化.(三)实现货币政策的规则性货币政策作为一种宏观经济政策,其功能在于通过政策的实施有可能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其最终效果与货币政策的操作方式密不可分.货币政策操作规范就是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遵循的行为
7、规则.目前的行为规则主要有两类:一是按规则行事,即规则性,是指在货币政策实施期间事先确定并据以操作政策工具的程序或原则,如货币主义倡导的货币数量论.二是相机抉择,即逆风向行事,是指中央银行在操作货币政策工具以实现既定目标时,不受任何固定程序或原则的束缚,依时依势灵活取舍,以图最优地调整到与经济运行态势相适应.在货币政策操作规范理论中,规则与相机抉择之争经久不衰,在争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受学术界与实务界推崇的积极反馈原则.在逻辑上,相机抉择似乎十分完美,而在理论上,由于货币政策具有动态非一致性特征,规则性更具理论的生命力.长期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一直奉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
8、价,宏观经济一直处于高幅波动且通货不稳定状态.由于前期货币政策的实施,形成了宏观经济的波动,而后期货币政策的实施,仅是矫正宏观经济的波动,这使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一直处于非良性互动中.总体上说我国的货币政策是救火式货币政策,而不是预防式货币政策,这是由我国实行相机抉择的货币决策决定的.因此,实现规则性货币政策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在规则之下,能够有效排除政府货币政策的干预,有助于解决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问题,同时也有助于防范货币政策操作中的道德风险.二,货币政策优化有赖于金融市场化改革进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是货币政策的核心环节,这种选择决定了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当前的这种选择是我国经济
9、金融的市场化进程决定的.(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货币供应量转向利率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家的年度经济增长计划与宏观调控目标确定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控制目标.然后,一方面通过制定综合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对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限额指导,并确定各地区现金投放回笼指标;另一方面又通过调整基础货币间接调控利率水平,影响基础货币供求与社会信贷资金供求,确保贷款量和货币供应量被控制在预定目标内.可以看出,这期间货币政策双中介模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济转轨的必然要求.但在实际运用上,往往更侧重于货币供应量,利率只起辅助和补充作用.成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
10、必须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可控性,即指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对该金融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能够较准确地控制金融变量的变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二是可测性,即指中央银行可选择的金融控制变量,对货币政策能敏感地做出反应,这些变量概念清晰,中央银行能迅速而准确地收集到有关指标的数据资料,且便于进行定量分析.三是相关性,即指中央银行选择的中介目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密切的联动关系,中央银行通过对中介目标的控制和调节,能够促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1996年,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正式引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然而,几年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实践表明,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在指标可测性,可
11、控性和与最终目标的关联度上,与预期相去甚远,也充分证实了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在逐步减弱.因此,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上,中国人民银行在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同时,有意识地加大了利率调整频率及浮动范围.尽管如此,毕竟目前的利率仍是管制利率,其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因此,形成目前这种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行,重货币供应量而轻利率的局面是一种迫于经济金融形势的适应性选择.21(二)公开市场操作将成为中央银行通过市场调节利率的重要手段20世纪20年代末期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美国以及许多西方市场体制国家首选的货币政策工具,其操作的传统方式就是货币当局通过在货币市场,政府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上购买
12、和出售证券或外汇来直接控制基础货币,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其作用除了调控金融机构准备金和货币供应量外,还体现在:一是通过买卖外汇和不同期限的有价证券,直接影响市场供求和货币供给,从而影响利率水平和结构;二是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货币政策效果,当金融机构有较多超额储备而不依赖中央银行贷款时,可通过公开市场卖出证券,配合再贴现政策实现紧缩目标.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公开市场操作具有不少优点:一是中央银行拥有调控主动权,操作规模完全受中央银行控制,操作迅速且政策预期效果确定,不会像存款准备金政策那样对经济产生剧烈冲击.二是可以经常性,连续性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和灵活性,是中央银行日常调节最
13、为理想的工具.三是具有极强的可逆转性,可修正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还包括外汇市场操作,虽然买卖外汇也影响基础货币投入,但在目前强制结售汇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外汇公开市场操作主要受制于稳定汇率目标.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吞吐基础货币,能够改变货币市场的资金供求,从而影响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中央银行微调利率的政策意图.当市场利率变动超过中央银行预设的长期均衡利率水平,且超出公开市场业务可控制范围时,中央银行就使用调整再贴现率,同业市场隔夜拆借利率等手段,将利率强行拉回合理区间,并在新的基准利率水平下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引导商业银行重新调节货币供求水平,围绕新
14、的基准利率形成新的均衡市场利率,从而提高货币政策效果.三,要优化货币政策的决策,就要构建完善的中央银行信息支持系统(一)体制转轨时期货币政策决策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调整的必要性1.货币政策决策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完善的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是货币政策决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最终促进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是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从组织实施到最终影响社会总供求,需要22经过一系列的传递过程,反映在一系列的经济变量指标和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货币政策决策是否科学,实施是否有效,都可以也必须通过经济变量指标和在经济现象中寻找答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要做到科学决策和有效实施,就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体制 中央银行 货币政策 优化 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3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