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论文我国专利法演进的动因及其知识供给.doc
《宪法论文我国专利法演进的动因及其知识供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宪法论文我国专利法演进的动因及其知识供给.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专利法演进的动因及其知识供给 中国专利法演进的动因及其知识供给摘要:本文就中国专利法演进的动因以及相关立法的知识供给状况做出解释。从1985年第一部专利法出台以后,中国专利法的初期发展以中国经济改革、建设市场经济制度这样的政策导向为基础,1992年和2000年的两次修改是最明显的表现,而2006年的修正草案则着眼于确定性和可预见性,具有司法导向的效果。在这样一个演进过程中,关于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激励理论对1985年至2000年专利法的发展具有相当的释作用,另一方面,中国恢复GATT缔约国地位和加AWTO的外部要求也成了中国专利法发展的一个诱因。在这个演进过程中,借鉴西方国家的专利法实践和满
2、足中国加入的国际条约的外部要求构成了中国专利法发展的知识源泉。专利法的这种发展路径在中国众多的法律演进历史中具有代表性。毕业论文关键词:专利法演进;激励理论;知识供给;外部要求今天我们所谈论的专利制度和专利法律,其起源、发展和成熟都不是始于中国。从专利制度的历史发展来看,在不同地区或国家,其最初的动因可能是君王的奖赏,或是君王授予的贸易特权,或是通过君王的授权进行的私有财富的分配。从1985年到现在,中国专利法律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粗线条到精确化这样的历程,也是逐渐从市场经济的政策导向向司法导向转变,尽管这种转变的阶段不是十分清晰,是一种渐进的过程。今天:定义精确、高保护水平、高门槛的专利授
3、权条件已经成为共识。一种完全是西方的法律制度最终在中国完全被接受,最后达到同美国、欧洲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当的水平。专利法在中国发展的动因是什么?有关完善的专利法的知识是怎样获得的?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一、中国专利法的发展和激励理i仑从经济学角度看,财产权法律涉及的是财产权的创设和界定,而财产权是对有价值资源进行排他性使用的权利。知识产权被认为是财产权。财产权的规范性功能是消除不确定性,确立产权人的收益期望,使资源得到最佳的利用。在这个前提下,专利权被认为是对发明人的奖励,进而激励着人们的创造。激励理论在普通法中是描述性的,这适合一个自发秩序衍生的情况。激励理论也可以作为一种规范理论,作为具有特
4、定社会或经济价值取向的基础。假定激励理论同样适用专利法在中国发展的契机,但是鉴于专利制度并非源于中国的自发秩序,因此制定专利法律制度就具有规范性特点,所以用激励理论解释中国专利法,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中国有意识制定的政策目标同激励理论相吻合。专利制度的激励效应必须有个隐含的前提,即专利权必须作为私权(其本身又建立在“经济人”的假设之上)。但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酝酿专利法的时候,这种“私权”前提并不存在。当时的出发点是“坚持社会主义原则,要适合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要适应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计划经济的计划性和专利权的专有特性难以兼容,因此当时出于激励机制来制定专利
5、法的理由并不充分。但当时中国正在酝酿经济体制的改革,以此可以认为建立专利制度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这种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强调“自主性”使经济具有活力。80年代初企业的自主性和今日的市场化确实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初步意义上,自主性和专利的专有性是吻合的,这样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初期制定专利法,激励确实可以被视为1985年出台的中国专利法一个大致的出发点。1992年专利法的第一次修改,正值中国建设市场经济制度开始启动,但专利法的修改并没有反映出这种政策取向。原因可能在于,此次修订专利法的时候市场经济目标处于刚刚确立的初期,还来不及反映在专利法的宗旨中。根据中国立法的大致规律来看,一般是先确定政策
6、目标、再通过法律予以固定,二者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另一种可能性就是此次专利法的修订,主要“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创造条件,同时也为了履行我国在中美知识产权谅解备忘录中作出的承诺”。本次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扩大了可申请专利的主题,扩大了权利人的权利范围(如进口权)、延长了权利期限(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从15年延长至20年)、将授予专利权前的异议程序改为授予专利权后的撤销程序、初步完善了强制许可制度。此次修改的功利性非常明显,它不是为刚刚酝酿的市场经济秩序目标所激发,而是恢复GATY缔约国地位的目的。但此次修改也为下文所说的中国专利制度向发达国家标准靠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2000年专利法的修改面
7、临双重目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满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专利法提出的标准。此次修订基本上展现出了专利法潜在的激励理论,这同建立从1992年以来就确立了的市场经济制度目标是一致的,这在2000版本的宗旨可以看出。2000年的修订和1992年修订背景之一类似,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入WTO。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和加入WTO这两个宗旨能否很好地协调呢?也就是说在一次修订专利法律过程中能否同时满足这两个目标呢?答案似乎是明确的。加入WTO的隐含前提条件是市场经济制度。如果专利法的修订能满足加入WTO的要求,应该说专利法的修改也就能够有助于完善市场经济制度这个目标。如果单就完善市场经济制度这个目标而言,此次修
8、改的相当部分内容确实表达了专利制度中激励理论的一面,例如,明确专利法的立法宗旨包括促进科技进步与创瓤完善发明创造归属制度,允许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与所位对利用本单位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约定权利归属取消全民所有制单位对专利权持有的规定,使全民所有制单位与其他经济主体一样作为专利权人享有权利。此次修订能满足加入WTO标准尚且不论,但对职务发明、全民所有制单位发明的规定,确实做了市场化的处理。2006年中国知识产权局主导下提出了修订2000版专利法的动议,并公布了征求意见草案。核心的变化是专利授权条件、等同原则和全面覆盖原则、禁止反悔、职务发明、紧急状态下的强制许可、纳入TRIPs实践所形成的权利
9、,等等。这些修改动议最后要获得通过仍有待于充分讨论。中国专利法从1985年初次通过到2006年期间,先后有3个生效的版本,一个明显的发展方向就是对计划经济色彩较浓的全民所有制单位、国有企事业单位逐步作出了市场化的处理,到2006年的修改草案中,全民所有制单位、国有企事业单位这样的提法取消了,演变成“承担国家投资的科研项目完成的发明创造”,在这种措辞中,发明主体也就成了市场主体,计划特色和所有制特色消失了。在上个世纪经济改革之初强调搞活经济,强调“单位”的自主性,根据经济人的假定,这需要通过角色的转换才能达成目标。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种角色的转换在专利法中得到了完全的体现。另一个大的变化是职务
10、发明的内涵逐渐精确化,到2006年修改动议中就最后定位在“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技术秘密所完成的发明”。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制度变化就是一个明确的“专利行政管理部门”浮出水面。2000版本已经赋予个“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若干职权,但仍然含混。但这种发展表明政府转变为市场管制者的角色。在2006年修正草案中,一个身份逐渐明确的执法机构“专利行政管理部门”具有充分的授权:询问、调查;查阅、复制有关资料;实施现场检查;查封或者扣押;没收侵权产品和用于实施侵权行为的专用设备。1985年伊始,专利法从与一个大致的经济改革轮廓相适应的粗线条的法律逐步演化至2000年稍微成熟的版本。2006年
11、修改动议的方向是条文精确化、可执行性强、具有司法导向的文本,主要表现在专利授权条件严格、精确(借助“现有技术”标准)、确定了专利侵权的标准(等同原则、全面覆盖原则)、规定抗辩理由等方面。可以预料,包含这些条文的专利法生效后,会给侵权纠纷的解决、司法工作提供一个确定的制度性框架。总的来看,中国专利法的发展经历了从政策定向(经济改革所需要的激励机制)向司法导向方向的演进,也是从粗线条向精确化方向发展。那么这种演进所需要的知识从何而来呢?鉴于专利法是一种舶来品,其演化的历程具有典型意义,所以这种知识的获得值得考察,它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重要参照系。二、中国专利制度发展的知识供给和需求
12、模式2006年的专利法修改动议内容表明,中国专利法将要迈入一个颇为成熟的门槛。要解释这个发展过程需要明白几个方匦对中国而言什么是一个有效的专利制度标准,其次是有关这个标准是怎么获得的。这两个问题可以表述为另外一个问题专利制度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的供给及需制如何在中国发生作用?前面已经说明,中国专利制度的发展,是两个动机的组合:一是自身经济改革的需求(一种效率原则的取向),二是为加入WTO而不得不满足的外部标准要求。幸运的是这两个动机能很好地协调。这是到2006年专利制度所发展的状况。这两个动机也提供了两种获得有效专利制度知识的路径。从下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专利制度发展可以满足这样一个定理:只要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宪法 论文 我国 专利法 演进 动因 及其 知识 供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3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