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doc
《如何完善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完善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如何完善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内容摘要: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正进入一个历史性阶段,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的效应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虽然拓宽了货币政策的调控对象,但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传导渠道不畅,存在着一些障碍性因素和制度性缺陷。本文认为,对于中央银行来说,在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机制间接化改革的进程中,应尽快建立起与资本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新货币政策运作框架。关键词:资本市场 货币政策 传导机制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正进入到一个历史性的发展阶段。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挑战,是我国金融体制
2、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货币政策调控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对于中央银行来说,在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机制间接化改革的进程中,尽快建立起与资本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新货币政策框架,已经成为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促进经济与金融持续稳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资本市场发展已成为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 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相比还是一个新兴市场,发展历史较短,但发展速度很快。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相继于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成立,沪、深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开始形成。1991年,我国深沪股市只有14家上市公司。到2003年12月底,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开
3、户数达到7 02541万户,境内上市公司为1 287家,境外上市公司93家。境内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为42 457.71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GDP的36.38%。全年境内股票融资1 357.76亿元人民币,占全部金融市场融资的4.67%(2003年银行新增贷款27 702.3亿元)。可以说,股票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股票价格已经成为影响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 衡量一国股票市场发展程度的指标,通常有股票市场总值与GDP的比率、市价总值与银行存款余额之比、股票筹资额与银行贷款增加额之比等,其中前一个指标用以反映股票市场的发达程度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后两个指标反映一国的金
4、融结构及其发展趋势。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股票市价总值与GDP的比率大幅上升,由1992年的3.93%,经过世纪之交的五年牛市上升到2000年的53.79%,再缓步下降至2003年的36.38%,总体增长幅度超过两倍。同时,股票融资额占银行贷款增加额、筹资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比两项指标也有所增加,当然,其份额仍然显得偏小(见图1)。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资本市场的股票总市值为37 055.57亿元,较2003年减少5402.14亿元,下降幅度为12.73,股票市价总值与GDP的比率也降到了27.15,比2003年降低了9.23个百分点。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现状,表
5、明股票市场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水平,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但又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障碍性因素和制度性缺陷 一般货币理论认为,有效的货币政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健全,微观经济主体能够对货币政策信号做出灵敏的反应;二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畅通,货币政策信号在传递过程中不会出现扭曲和梗阻。就资本市场而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取决于:是否存在一个评价企业价值的股票市场;消费者手中的金融财富是否主要是股票(而不是存款或债券);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各个环节是否畅通无阻。 但是,我国现实经济的运行不同于上述理论性的分析。我国资本市场近年来的运行轨迹,出
6、现了多重性的背离:一是股市低迷与宏观经济持续走好相背离。2001年以来,我国GDP一直保持8%左右的速度增长,但沪深股指却已持续50多个月下跌,其中上证综指由2200点跌至1200点左右徘徊,股市成了失灵的“晴雨表”。二是政策性利好风频吹与市场走势相背离。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以来,股票市场对若干政策性利好的反应十分平淡。这一背离显示,我国股市正在摆脱对传统政策路径的过度依赖,市场对非价格信号的反应力度比过去明显减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三是场外资金“囤积”与场内资金匮乏相背离。2001年下半年以来,市场持续调整,数次政策性利好仅仅引发昙花一现的行情,被困在场
7、内的资金急于寻找机会破“墙”而出,而新增资金在屡遭挫折后入市意愿日渐削弱,此消彼长之间,资金面自然每况愈下。显然,资本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渠道并不畅通,通常所说的“财富效应”、“流动性效应”、托宾“Q效应”及“物价预期效应”、“资产负债表效应”等均没有得到充分显现,股价变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非常微弱。 由此看来,资本市场虽然拓宽了货币政策的调控对象,但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传导渠道不畅,存在着一些障碍性因素和制度性的缺陷: 股票市场规模偏小,缺乏充分发挥“财富效应”和“流动性效应”的市场基础。2003年底的沪深两市的股票总市值为42 457.71亿元,占当年GDP的 36.38%,而1998年的美国、
8、英国分别为135%和154%。数据相差如此之大,只能说明我国资本市场相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来说规模过小,资本市场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较来看,2003年我国企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仅为120,而1999年美国为1.141、韩国为1.171。1992至2003年,我国股票直接融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平均为3.%,最高时(2001年)也不超过6.16%。市场规模偏小,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构不合理,使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减弱,资本市场的风险配置功能失效。 股票市场结构性缺陷。首先,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不尽合理,股票投资者占社会居民总人数的比例较低。统计资料
9、表明,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开户数目前已达7100万户,剔除机构投资者和家庭重复开户数,投资于股市的居民住户约4000万个,以3口之家计算,股市价格变动影响的人口约为1.2亿人左右,约为总人口的9%左右。因此,在股市规模较小的情况下,股市变动所产生的新增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很小,货币政策的操作很难在资本市场产生财富效应和流动性效应。其次,股票市场的主体结构不合理。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以散户为主,机构投资者不仅数目较少,而且所持有的股票市值也很低。据深交所数据分析,近两年散户投资者掌握的市场流通股本及市值占到总数的70%,机构投资者掌握的流通股本及市值仅占总数的30%;而在美国股票市场上个人直接持有的股票
10、仅占股票市值的27%,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却占到55%左右。股票市场对个人投资者而言基本上是一个投资挤压消费的地方,无所谓“财富效应”,甚至遭遇到负 “财富效应”。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过少,势必造成股市对信息处理能力降低。如果信息不能被市场充分、有效的吸收,势必导致市场缺乏信息传递功能的缺陷。再次,股权结构存在缺陷。由于我国传统经济以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地位,而上市公司大多是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而组建起来的,现有上市公司的股份结构中不仅设置有社会公众股、法人股,还设置有国有股(含国家股、国有法人股)。据调查,在现有存量总股本中,国有股和企业法人股约占70%左右。由于股权过度集中于国有企业,上市公
11、司的董事长、总经理通常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政府委派,普通股东无法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也很难有效地制约经营者的行为,导致社会公众股东的投资行为短期化。当70%的国有股和企业法人股是不能在市场流通时,股市行情只能单纯反映社会公众所持股份供求关系的变化。股市价格严重扭曲势必制约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应。 信息披露不规范,市场信息严重失真。一些上市公司不能依法及时、准确披露法律规定必须披露的信息,有的公司甚至隐瞒巨大事实或散布虚假信息,以达到上市、重组或操纵股市的目的。市场信息失真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市场基础信息失真严重。现在的股票市场缺乏透明度,做假帐、虚假陈述屡见不鲜,一些中介机构还为上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完善 资本市场 货币政策 传导 机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3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