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何时开始变得重要了:政府告示效应的实证研究.doc
《外资银行何时开始变得重要了:政府告示效应的实证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资银行何时开始变得重要了:政府告示效应的实证研究.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组 金融、银行(字数15326)外资银行何时开始变得重要了:政府告示效应的实证研究毛 捷 毛捷,男,1979-,经济学博士,浙江大学经济学院,phdmaojie。Guanyi Ben Li Guanyi Ben Li, Male, 1981-, Ph.D Candidate,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USA.作者感谢IMF经济学家Stijn Claessens博士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陈志俊博士提出的宝贵意见、有益评论及给予笔者的研究帮助,当然文责自负。摘 要:由于“潜在性”的观察和识别十分困难,有关
2、外资银行潜在进入如何影响东道国银行行为的国内外经验研究少见。而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政府对银行业开放所作的重要告示内地城市对外资银行逐步开放人民币业务的时间承诺,为此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自然实验”环境。研究发现外资银行潜在进入对国内银行业市场产生了显著的竞争促进效应,包括内资银行平均利差缩小、税前利润减少以及管理费用提高。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揭示了一国开放金融业所能带来的积极效应并非都是来自于开放后外资的真实进入,由于可信的政府告示引发了潜在竞争,宣布开放这一措施本身也能产生巨大的改革激励。这也说明就银行业开放而言,中国政府调控市场经济的告示手段作用显著。关键词:外资进入 政府告示 潜在
3、竞争一、引 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逐渐由行政干预过渡到市场引导,尤其是在金融领域,越来越多地使用货币政策来调节利率等关键变量,实现对宏观经济发展的调控目标。由于货币政策的许多工具均是通过“告示效应”(Announcement Effects)发挥作用(黄达,2003),因此政府频繁使用告示这一方式进行市场引导。这里所说的政府告示,可作广义的理解,是指政府在执行某项政策时,通过公告、媒体发布或其它正式渠道向社会公众传达政策意图。2001年加入WTO时,为了促进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并加快银行业与国际接轨,我国政府也做出了一项重要告示:承诺内地城市将逐批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那么,这
4、一告示是否产生了预期效果?由于上述告示产生了外资潜在竞争,本文通过对外资银行潜在进入引起国内银行行为变化的实证分析,回答了这一问题。既有文献比较充分地讨论了外资银行真实进入产生的竞争促进效应,但有关潜在进入的研究却很少。事实上,由于外资银行的市场进入是有选择的,例如选择预期利润高(Focarelli和Pozzolo,2005)和具有竞争优势(Claessens和Van Horen,2007)的东道国银行业市场,因此东道国开放银行业市场并不意味着外资银行的真实进入。如果仅考虑真实进入,开放银行业也就不能保证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随之提高。然而,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却能通过另一种渠道外资银行潜在进入来实现
5、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改进。就算外资银行尚未进入,只要境外同行的潜在竞争威胁是可信的,本土银行也会有所反应。这意味着,在外资银行真实进入发生之前,其竞争促进效应已经在起作用了。也就是说,无论有没有真实的外资进入,只要存在某种机制保证潜在进入是可信的,那么一旦宣布开放国内银行业,外资银行就变得重要了。因此,既有文献低估了开放国内银行业市场为东道国带来的好处,从而低估了银行业开放对这些国家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性。潜在进入是否具有竞争促进效应更多地是一个实证问题。尽管是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个热门话题,该领域的研究至今未取得重大突破。主要的困难和挑战在于何为“潜在”、如何识别“潜在性”。以外资银行进入为例,只能观
6、察到真实的进入或不进入,而难以客观地评价“潜在”的进入或不进入。庆幸地是,中国加入WTO时所做的逐步开放人民币业务的时间承诺为研究潜在进入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自然实验”环境,在此环境下通过合理设定计量模型和关键变量,可以控制该领域研究普遍存在的“混淆效应”和循环因果关系,得出外资潜在进入的净效应。当然,由于本文还控制了相关因素及各种固定效应,并作了多层面的稳健性检验,所得结论具有较高的普适性和可靠度。研究发现外资银行潜在进入具有突出的竞争促进效应,能够提高东道国银行业市场效率。表1比较了既有文献研究真实进入所得结论与本文的发现:表1 外资银行真实进入与潜在进入的效应比较文献数据库BANKSCOP
7、E利差非利息收入税前利润管理费用坏账计提真实进入Claessens, Demirg-Kunt和Huizinga (2001)80个国家(1988-1995)-Levine (2004)47个国家(1995-1999)N/AN/AN/AN/ALensink和Hermes (2004)48个国家(1990-1996)aa-aaa-bbb-b-bDrakos (2003)11个转型国家(1993-1999)N/AN/AN/AN/AUiboupin (2004)10个转型国家(1995-2001)-Bayraktar和Wang (2004)30个国家(1995-2002)-潜在进入本文中国(2000-
8、2006)c-ccc-c注:为了进行比较,选取使用同一数据库的文献。表示显著上升,表示显著下降,-表示没有显著变化,N/A表示尚未被研究。a 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 b 发达国家; c 控制了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由表1,根据既有文献,外资银行的真实进入降低了东道国银行业的平均利差、非利息收入和税前利润,但其对本土银行管理费用的影响是不明确的,而且外资银行真实进入的上述效应能多大程度的得以实现还依赖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之下,笔者的研究发现外资银行潜在进入也导致了平均利差和税前利润的降低,但本土银行的管理费用随之显著提高,此外这些效应不依赖于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本文的研究结论进一步支持了
9、Claessens, Demirg-Kunt和Huizinga(2001)所做的开创性工作,他们发现外资银行进入导致东道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加剧。以下部分的结构安排是:第二部分简要回顾既有文献,第三部分详述中国银行业开放的背景以及为何能据此进行潜在进入实证研究的理由,第四部分是数据说明和计量设定,第五部分是实证结果的分析,第六部分是对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检验,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二、文献回顾有关告示的文献主要集中于对货币政策“告示效应”的研究(Graeme和Julian,2000;Bohl和Siklos,2004),这些研究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利用告示操作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实践在理论上是有依据的。而
10、由于本文是通过研究外资银行潜在进入来分析政府告示的成效,研究重点更多地是在潜在进入上,因此主要涉及产业组织理论的潜在进入(potential entry)相关文献 该领域的文献综述参见Gilbert(1989)和Bergman(2003)。,包括Bain(1949)、Sylos-Labini(1962)、Modigliani(1958)、Dixit(1979,1980)、Spence(1977,1981)、Aghion和Bolton(1987)和Klemperer(1987)等。上述文献对于潜在进入是否具有真实作用未达成共识。而对潜在进入进行实证检验存在困难,因为要找到一个能够识别潜在进入的理
11、想环境并不容易。所以,这一问题的后继研究进展比较缓慢。近期研究有了一定的突破,例如Bergman和Rudholm(2003)的瑞典药品市场分析、Goolsbee和Syverson(2005)的美国航空业市场分析以及Ellison和Ellison(2007)对美国药品市场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找到了识别现实中潜在进入的理想环境。相比之下,有关外资真实进入的经验研究在过去二十年里可谓汗牛充栋。其中,就银行业的外资进入而言,Demirg-Kunt和Huizinga(1999),Claessens, Demirg-Kunt和Huizinga(2001)等作了开创性的工作,他们利用跨国数据发现外资银行的真实
12、进入伴随着东道国银行业市场更低的非利息收入、税前利润和管理费用。对此的解释是,外资银行的进入促进了效率的提高。之后,Bayraktar和Wang(2004)选择不同国家和不同时间段数据检验了上述结论,而Lensink和Hermes(2004)进一步发现外资银行进入产生的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东道国是存在差异的。基于一国数据的相关研究更为丰富,尤其是以转型国家(Drakos, 2003;Hasan和Marton, 2003;Uiboupin, 2004;Fries和Taci, 2005)和非转型的发展中国家(Cho, 1990;Claessens和Glaessner, 1998;Barajas
13、, Steiner和Salazar, 1999a, 1999b;Clarke et al., 1999;Goldberg, Dages和Kinney, 2000;Denizer, 2000;Kwan, 2003;Unite和Sullivan, 2003;Berger, Hasan和Zhou, 2005) 有关外资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见Claessens et al.(2007)。与跨国数据所得结论相似,上述研究也发现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提高与外资银行的真实进入有内在联系。有关外资真实进入的实证研究达成了一个共识:外资银行的真实进入能够提高东道国银行业的效率。Levine(199
14、6)总结了效率改进的三种可能渠道:(1)促使本土银行改进金融服务质量和提高服务的便利性,并采用更为先进的银行业务技能和技术;(2)促进了本土银行业的监管和法律体系的发展;(3)加速了东道国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然而,上述实证研究存在两大缺陷。其一,存在“混淆效应”(confounding effects)。Unite和Sullivan(2003,p.2327)对此作了详细描述:“跨国数据的研究必然遇到难以区分外资银行进入产生的效应与东道国经济和监管所起效应这一问题,外资银行不断进入所产生的任何效应同时也依赖于其他方面的金融改革,例如东道国金融放松管制、增强监管体系、资本账户自由化以及银行资产私
15、有化等(Claessens和Jasen, 2000)。”不同国家之间的异质性与国别特征紧密相连,往往是不可直接观察的,相比之下用一国数据来检验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外资进入效应要容易一些。但是,很少有国家或地区仅通过引入外资银行来推进金融自由化,而是必然伴随着其他一些改革。Unite和Sullivan(2003)找到了一个特例菲律宾:外资银行在相关改革均告完成后的一年里才真实进入。而他们的研究仍支持外资银行真实进入具有竞争促进效应。其二,存在循环因果关系。无论是跨国数据还是一国数据的研究,均假定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是为了最大化其期望收益。这意味着东道国银行业平均利差越大、超额收益越高,外资银行进入的
16、动力也越强。因此,东道国银行业的表现也会影响外资银行的进入决策,这会导致有关真实进入的实证研究存在循环因果关系,即外资银行进入影响国内银行业,而国内银行业也影响外资银行进入。仍以Unite和Sullivan(2003)为例,虽然通过选取菲律宾克服了第一类缺陷“混淆效应”,但仍然存在第二类缺陷,作为自变量的外资银行数量和市场份额受作为因变量的菲律宾本土银行业发展的影响,例如外资银行只选择那些存在超额收益的地区与菲律宾国内银行展开竞争 Focarelli and Pozzolo(2005)称之为“吸引效应”(attraction effect)。三、研究背景笔者不回顾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整个历程 有关
17、中国银行业改革历程回顾,见Bonin and Huang (2002),Laurenceson (2004),和Bayrajtar and Wang (2004, Section 6)。,而旨在说明为何中国加入WTO时所作的重要告示内地城市逐批开放人民币业务能提供一个检验外资银行潜在进入效应的理想环境。在此之前,有必要说明加入WTO之后,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其它一些银行业改革措施例如监管体系的完善和国内银行业的战略重组,但这些改革措施与人民币业务开放时间表是不同步的,这一事实的重要作用将在下文分析中提及。2001年加入WTO之前,中国银行业是一个受严格管制的行业,外资银行只能从事外币业务,服
18、务对象主要以跨国公司为主(Bonin和Huang, 2002),因此外资银行的地位远不及内资银行。2001年12月,当中国正式成为WTO第143个成员国时,政府对国内银行业市场的开放作了以下承诺:加入WTO之后,外资银行将被允许向任何客户提供外币业务服务;五年过渡期里,外资银行将被允许逐步地向内地客户提供各项服务 WTO press release, “WTO Successfully Concludes Negotiations on Chinas Entry,” 17 September 2001. http:/www.wto.org/english/news_e/pres01_e/pr2
19、43_e.htm.。这一承诺由中国人民银行具体负责落实,见图1。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开放济南、福州、成都和重庆的本币业务全面取消人民币业务地域限制开放广州、青岛、珠海、南京和武汉的本币业务开放汕头、宁波、哈尔滨、长春、兰州、银川和南宁的本币业务开放所有城市的外币业务开放上海、深圳、天津和大连的本币业务开放昆明、北京、厦门、西安和沈阳的本币业务 资料来源:中国银监会(2007)图1 中国内陆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的时间表也就是说,尽管外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在中国加入WTO之后被立即消除了,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却是逐步取消的。这意味着,一方面2001年底内
20、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在外币业务的竞争即告开始;另一方面内资银行在人民币业务领域并不需要马上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直到其所在城市开放本币业务。这里需要说明两点。其一,中国加入WTO之后,外资银行的确与内资银行在外币业务领域展开了竞争,例如2002年一批外资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东亚银行、恒生银行和渣打银行获得了经营许可证(Bayraktar和Wang, 2004, 第6.2.2节),而到2003年10月底外资银行的外币贷款业务占比已达13% The Banker, “Foreign Bank Integration Accelerates in China”, 3 May 2004.。其二,更为重要
21、的是,我国政府有关银行业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告示是可信的,外资银行的确已经在一些开放了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开展本币业务,这意味着开放人民币业务之前外资银行的确做了准备,政府告示客观上引发了潜在竞争。至2003年底,在华191家外资银行里有84家获得了本币业务许可证 Laurenceson (2004). 见Peoples Daily, 11 December 2003.。其中,银行家杂志(The Banker)对外资银行在上海的人民币业务作了如下描述:“由于获得了与内地公司客户开展业务的许可证,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将会迎头赶上。在上海,2003年外资银行一半的税前利润来自本币业务,而2001年该比
22、例仅为16%。” The Banker, “Foreign Bank Integration Accelerates in China”, 3 May 2004.然而,总体而言,外资银行的进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表2所示,虽然外资银行的数量和资产规模逐年显著上升,但其资产规模占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的比重仍微不足道。此外,就地域分布而言(如图2),20012005年期间,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外资银行70%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大连和广州五大城市,而在此期间开放的其它20个城市只吸引到为数不多的外资银行。表2 2003-2006中国银行业的外资进入2003200420052006外资银行数(家)1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外资银行 何时 开始 变得 重要 政府 告示 效应 实证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2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