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防范研究3.doc
《城市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防范研究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防范研究3.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市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防范研究2010级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班 毕海内容提要:城市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是操作风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操作风险的主要矛盾与主要方面。城市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通常是在银行受理客户业务交易后,由于外部和内部欺诈的原因损失银行或客户资金财产造成而形成的风险。通过银监局通报的案件,涉及柜面业务的案件占比超过了70%,由此可见,城市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已经成为了风险范的重点。本文从城市商业银行柜面操作管理存在的问题入题,从城市商业银行对柜面操作风险认识不足、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有待加强、内控体系不完善,操作风险管理手段单一、制度执行的监督评价机制缺乏,制度执行力不高
2、和操作风险管理的电子化水平较低方面分析不足,并进一步通过城市商业银行的柜面操作风险案例剖析,结合柜面操作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提出了防范城市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的九项对策:树立正确的经营指导思想,强化操作风险分层管理,完善操作风险监督评价机制,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防范外部欺诈风险,坚持正确的防范思路,构筑严密的防范体系,从组织上保障防范工作顺利开展,全面推进源头防范,狠抓人员、业务风险管理,建立高效的监督执行系统,积极创新,提高防范工作质量,加强柜面操作风险研究,探索适合城市商业银行的柜面操作风险管理模式,对国内城市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的操作风险管理、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关键词:
3、城市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 防范城市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经营货币为主要业务的高风险行业。随着全球经济加速融合及国内金融市场对外资银行的开放,我们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更为复杂,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能否完善内部监督制约,规范内部管理,防范各类操作风险导致的案件和违规,已经不是一个仅仅影响形象和声誉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银行能否适应市场竞争,在众多竞争对手中搏得一席之地的生死存亡问题。而柜面业务在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只要与客户发生资金关系,都要反映到城市商业银行的会计报表当中,这些业务最后都会体现到柜面业务中,有的整项业务都发生在柜面
4、(如支付结算业务),也有的业务或产品的某些环节体现在柜面(如贷款业务),这就反映出城市商业银行柜面业务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重要性。对柜面操作风险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防范对策也成为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项重大课题。一、 研究城市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防范的必要性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随着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能否完善内部监督制约,规范内部管理,防范各类操作风险导致的案件和违规,已经不是一个仅仅形象和声誉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城市商业银行能否适应市场竞争、发展壮大的问题。尤其是近年发生的少数金融机构内外勾结诈骗案,就暴露出当前银行内部操作风险防范上的问题。随着银行经营环境变化
5、、业务日益复杂化、IT技术的不断应用、日趋增多的诉讼、调整变化的法律和监督体系、新经济模式 (如电子银行 、电子贸易)的出现,更为复杂的交易工具和交易战略,技术系统的可靠性、交易量的提高、监管要求的日趋严格等,使得银行业务种类繁多,操作日趋复杂,增大了银行的操作风险。城市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是指在银行网点柜台为客户办理账户的开销、存取现金、支付结算等业务过程中,因为风险控制失效造成银行或客户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这也是城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领域。城市商业银行起步较晚,科技力量较国有商业银行薄弱,业务种类以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为主,网点则是城市商业银行主要对外服务的窗口,因此柜面操作风险是城
6、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操作风险的主要矛盾与主要方面。城市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通常是在银行受理客户业务交易后,由于外部和内部欺诈的原因损失银行或客户资金财产造成而形成的风险。因此,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柜面操作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对城市商业银行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二、城市商业银行柜面操作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脱胎于城市信用社,起点低、底子薄、基础弱,经营管理状况相对较差。因此,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柜面操作风险形势更不容乐观。操作失败风险来自于操作业务过程中发生失败的可能,而操作战略风险来自于一些环境因素,特别是近几年城市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发
7、展迅速,资产规模快速扩张,跨区域放开后经营网络不断延伸,快速发展与落后的基础管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操作风险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一)城市商业银行对柜面操作风险认识不足对柜面操作风险的理解和认识是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与大型银行高度重视柜面操作风险,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本行面临的操作风险进行界定形成对比,城市商业银行对柜面操作风险普遍不够重视,认识相对落后。这也是城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落后、案件频发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1、认为操作风险不如信用风险重要,因而重视程度不够。城市商业银行大都认为目前开展的业务主要是信贷业务,因而信用风险是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相比较而言
8、,操作风险没那么重要,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也就不够重视。事实上,由于操作风险会影响到银行的声誉,往往会引发流动性风险。而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的信用和声誉比大型银行脆弱,操作风险有可能对中小银行产生致命打击。因此,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应更加重视操作风险及其管理。2、将操作风险等同于金融案件。现实中,由于操作风险发生后往往最终体现为案件,一些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人员就简单地将操作风险等同于金融案件。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也就被案件防控所替代。这实际上人为缩减了操作风险的范畴。3、认为柜面操作风险不可控、不可测,无法主动管理。柜面操作风险大都由人员因素引发,因而具有突发性、隐蔽性、事先难预测等特征。一些风
9、险管理人员据此认为操作风险无法主动管理。事实上,通过对较长时期大量数据和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操作风险有一定的规律性,且可以通过完善业务流程、开发风险预警系统等实现事先发现、主动防控。而在“被动管理”认识的支配下,由于不能投入大量资源,操作风险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无法有效开展,管理落后状况也就在所难免。(二)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有待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理念就是银行开展操作风险管理活动的指导思想,是操作风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控能力不强、操作风险大案频发,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操作风险管理理念的薄弱。这一问题可归纳为“五重五轻”。1、重视业务发展,轻视操作风险管理。城市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明
10、显的规模情节和速度情节,把发展放在第一位,追求跨越式发展,忽视操作风险管理;在考核压力下,分支机构甚至出现违规操作、打擦边球等情形。特别是放松对一些低风险业务的控制,盲目做大业务,潜藏巨大风险。齐鲁银行票据诈骗案正是典型。2、重视事后管理,轻视事前防范。基于“操作风险不可控”的认识,城市商业银行普遍重视操作风险的事后管理,通过加强审计、加大责任追究等措施,试图通过严厉的处罚和惩戒起到警示作用,以达到降低操作风险的目的。事实证明,该管理思路的效果并不理想。3、重视个案查处,轻视全面分析。操作风险案件发生后,城市商业银行通常情况下更强调对单个案件的查处和整改,但很少对银行历史上发生的操作风险案件及
11、外部案件进行全面分析,从而使得操作风险管理的改善进程缓慢。(三)内控体系不完善,操作风险管理手段单一目前,城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手段单一,大多主要依靠内部控制中的传统流程控制和制度控制。而城市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内控体系不完善问题,从而使得柜面操作风险管理能力不高,操作风险大案屡有发生。1、内部控制架构不完善,导致内控体系不健全。在公司治理层面,董事会未能承担起内控建设的最终职责,造成内控建设缺乏全面性、前瞻性和持续性。在经营管理层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内控体系建设,各相关部门仅从条线管理角度开展内控活动,使得内控体系缺乏整体性。2、内控制度不完善。相当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由战略层面、基本制
12、度层面和操作层面等不同层面构成的内控制度体系,大多由各业务条线的业务管理办法或操作手册代替,制度对风险的控制力不强。3、内控关键措施缺乏,内控效果不高。关键岗位强制休假、轮岗轮调、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等内控关键措施对控制操作风险具有很好效果。但相当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或由于人员不足,或由于不重视等原因并未建立起上述内控举措,或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未能严格执行,使得内控效果打折扣。而很多操作风险案件的发生与这些内控关键措施的缺乏直接相关。4、内控监督评价职能较弱,内控持续改进机制没有形成。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商业银行内审普遍薄弱,而这恰恰是内控监督评价的核心因素。从而造成对内控缺陷的识别能力不强,建立在
13、此基础上的内控持续改进机制也就难以形成。(四)制度执行的监督评价机制缺乏,制度执行力不高制度执行不高是很多城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也是城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在很多情况下,有制度不执行给银行造成的危害更大,因为在有制度的情况下往往会让风险管控人员放松警惕,进而发生风险。造成城市商业银行制度执行力不高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1、重视制度建设过程,对制度出台后的执行情况重视不够。在制订制度的过程中,总行各相关部门均会积极参与,出谋策划。但制度出台后,在如何将总行的意图和制度的内含准确、完整、及时传递至分支机构方面,则做得相对不够。造成分支机构不能准确把握政策意图,影
14、响制度的有效执行。2、制度执行的监督评价机制缺乏。制度出台后,相关部门并未建立起一种评价机制,以了解制度执行情况、执行中碰到的问题,以及制度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等,以便于对制度进行调整完善,造成制度制定与制度执行的脱节。此外,对有章不循、违规违章操作问题的处罚力度不够,难以起到震慑作用,也是造成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之一。(五)操作风险管理的电子化水平较低研究显示,柜面操作风险大都跟人员因素有关。因此,传统的制度控制、岗位制约等风险防控手段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由于人容易受到自身感情、情绪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通过“人工控制”来防控操作风险还容易带来衍生风险,如合谋作案等。换句话说,电子化的系统控制
15、方式不易受到外部因素干扰,防控效果更好。这也是柜面操作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电子化水平普遍较低。集中表现在:1、业务系统的风险控制功能较弱。业务系统更大程度上是业务操作和处理系统,缺乏对各环节潜在操作风险的控制功能,对风险管理的支撑不够。2、城市商业银行大都没有建立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不能对操作风险进行及时识别、实时监控和预警。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人工控制”阶段,操作风险管理效率不高。3、尚未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对银行操作风险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为操作风险的量化管理做好准备。鉴于操作风险的特殊性,全流程管理
16、、全覆盖监控是有效管理操作风险的基本要求。但在缺乏专门的系统,电子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很难做到这一点。三、城市商业银行的柜面操作风险案例剖析近年来发生这些案件犯罪手段更加隐蔽,加之银行员工涉案,恶意违规操作,暴露出银行内控合规建设存在严重漏洞,在开户、对账、印鉴管理等传统风险防控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昭示当前银行业面临的案件风险形势日趋复杂,案件防控压力不断加大。2011年上半年发生的存款环节案件中,相当比例的案件都发生在柜台业务环节。一类是外部人员利用银行的熟人文化,借老客户、老关系、好朋友、同学、亲戚等关系,钻银行操作人员制度执行不力的空子,实施有预谋的犯罪。涉案金
17、额最高的存款类案件为江西鄱阳县9400万元财政资金贪污挪用案,鄱阳县城区信用社原主任涉嫌参与此案,并为犯罪嫌疑人李某贪污提供便利,此案案件性质恶劣,社会反响极大。较典型的例子有农行盐城某支行3155万元存单诈骗案,犯罪嫌疑人与支行主任张某相熟,且是支行大客户之一,犯罪嫌疑人伙同他人利用掌握的存单信息,伪造存单和存款人身份证,利用支行对大客户和熟人介绍的业务疏于审核的漏洞,冒领存款,骗取巨额银行资金。 二类是银行内部人员利用自身熟悉业务流程和操作细节的优势,寻找银行内控制度存在的漏洞伺机作案。较典型的例子有湖南邵阳市联社某分社2名员工挪用1719万元客户资金案,该2名员工利用受理客户存款业务时系
18、统的存单重打功能和截留的空白存单,再打印一张存单,造成一笔存款两张存单的事实,然后挪用大量客户存款。类似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案件,引起了总行和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下面用二个案件进行详细的剖析,以期对做好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案件防范研究工作有所帮助。(一)案例一 业务主管挪用资金案黄奇(化名,以下简称“黄某”),男,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原系X行XXX分理处业务主管。XXXX年X月9日上午9时至11时30分,黄X趁该分理处员工陈兵(化名)休病假之机,盗用陈的安全认证卡和密码登陆业务系统,分三次将75.5万元上级行清算帐户资金先转入过渡帐户,并分三次全部转入个人活期账户当日中午提现40万元携款外逃至南京。
19、10上午,XX支行营业部随即向该支行信贷财务部反映,其所辖网点X行XX县XX路分理处清算户资金异常,随即组织人员展开核查。10日17:50分,黄某家属到该支行报案称黄某挪用了单位资金,并携75.5万元要求平帐。11日7:07分,黄向支行投案,交代了全部作案事实,支行遂向XX县检察院报案。黄某于当月25日被检察机关正式批捕。案例分析:1、假设黄某弄不到密码。本案相关责任人陈兵事后检讨:“如果我能坚持制度。保管好安全认证卡,不把密码告诉黄某,他也不会犯罪,我自己也就免受其害了。”2、黄某作案得逞的关键是他弄到了柜员卡和密码。假设该分理处的柜员卡和授权密码能严格按制度保管,他纵有天大能耐,也无法以这
20、种方式达到作案目的。(二)案例二 伪造客户印鉴,诈骗企业资金XXXX年X月,某企业在某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开设企业账户,5000万元分8批打入企业账户。到款当日该账户就划出1100万元,此后三天陆续以本票等方式转出资金,单笔金额均在500万元以上。疯狂的偷天换日手法将企业财务人员完全蒙在鼓里。到企业财务人员发现账户上只剩2000余元时,犯罪嫌疑人已经从该账户挪用转移2751万元,作案时间之短,数额之高令人咋舌据案情通报描述,是印鉴卡管理漏洞造成如此重大的疏忽。据了解,银行在企业开户时要求其填写印鉴卡,印鉴卡正面预留两枚印鉴,背面加盖企业行政公章。在开户过程中,印鉴卡可能被调包。案例分析:1、柜员
21、办理业务未遵循“面对面,一对一,不间断,交本人”的基本要求。在企业财务人员离柜之后,开户资料不能离开柜台,更不能交给客户经理。 2、银行审核开户资料时,授权书是授权给该财务人员。但第二天该财务人员并未亲自来银行办理,银行柜面人员若坚持遵守“本人”办理原则,犯罪嫌疑人就无法利用柜面人员误认为其是企业人员的错觉而办理虚假资料的开户。3、大额划款时,银行未与企业财务人员或主管人员进行核实,未建立完善的核对制度。4、柜员缺乏职业的怀疑态度。银行内部人员的参与降低了柜面开户人员的警惕性,而忽略了银行固有的操作流程,将企业的开户资料退还给了客户经理保管,而非直接交与开户企业。(三)城市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
22、风险案例产生原因剖析从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产生原因主要有:1、粗放式发展思维惯性根深蒂固,全行风险内控能力与业务发展状况不匹配。部分基层管理者核心竞争力缺失,面对业务发展和同业竞争压力,粗放式发展思维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在经营理念上出现重营销轻管理的理念偏差,盲目追求业务发展规模,而忽视风险管理和防范。个别基层负责人甚至认为风险控制不易出成绩,只要不出现大的差错事故就没事,从而制约了全行内控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2、部分基层机构员工合规操作意识差,风险意识淡薄,岗位流程制衡机制失效。从近几年银行发生的案件看,几乎都与员工违章操作有关。“熟人文化”盛行,“轻制度、重人情”,员工
23、之间盲目信任、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排斥“认制度不认人”的控制机制,使各业务操作环节上的监督制约形同虚设。部分基层网点负责人在现阶段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一个对外营销的客户经理,又是该网点承担核算管理任务的业务主管,承担着大量的核算业务授权工作。由于网点人员较少,业务主管一般只配两人,而且多为倒班,如果外出营销就无法授权。一些网点负责人为了营销业务,放弃了主管职责,或不认真审查凭证,或将授权卡交于经办柜员,使主管的授权与监督形同虚设,客观上形成了核算管理和案件防范上的一些漏洞。一些网点负责人重任务指标、轻核算管理,重既得利益、轻案件防范,有的网点负责人甚至为了完成某项任务指标,不惜以违反制度规定来迎取
24、客户。很多业务和产品指标是通过各级行的业务部门下达到支行营业部及其以下网点,而这些业务发展指标均与柜员收入挂钩,如完成多少存款、发一张卡或推销一笔保险等兑现多少收入,而对堵住各类差错和事故或无违章、无案件的柜员则没有明确的考核奖励标准,没有体现出风险防范的价值,就形成了柜员重任务指标,轻核算质量、轻风险防范的现状。3、制度执行力差,遵循性问题突出,条线部门管控不到位。一是制度执行刚性不强。二是群发性、链条式违规现象集中突出是案件发生的直接诱因。近年来发生的重大案件,均存在多个环节、多个部位长期、连续违规的特征。如黄某案件中授权、企业案中的大额资金热线联系、印鉴卡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使得关键控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 商业银行 柜面 操作 风险 防范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2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