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微型金融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doc
《国际微型金融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微型金融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际微型金融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 摘要:目前,微型金融市场的微型金融机构主要有小额信贷、社区银行和合作性金融机构,而且这些金融机构在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正在深入进行,而农村信用社改革无疑是本轮农村金融改革的主线。本文借鉴微型金融适应微型金融市场发展的基本经验,围绕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农村金融改革的一般思路以及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基本路经。 关键词:微型金融;微型金融市场;小额信贷;社区银行;农村信用社 微型金融主要是指为社区居民或者农户个体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市场,小额信贷、社区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专门服务于微型金融客户的独立经营
2、主体。总结国际上小额信贷和社区银行的专业经验对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微型金融市场与微型金融机构 (一)微型金融市场特点与组织模式 金融市场的风险主要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面对金融市场风险,政府通常对正规金融采取审慎性监管办法,通过平衡金融部分股东收益和存款人利益保护两个方面的努力达到金融市场的稳定。而银行及存贷款中介机构通常要求对贷款人提供抵押等形式以规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 但是,世界银行和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处理微型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特质性风险及成本方面,各国的农村正规金融安排模式显得无能为力。这主要是由微型金融特点决定的:一
3、是微型金融市场普遍缺乏抵押物。客户提供能够保证抵偿贷款基本风险的有价值抵押物是正规金融市场放贷的基本条件,但是,农村金融市场上,由于农户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所具有的抵偿价值不大,而且没有一个良好的流通市场,因而,微型金融市场将以信用贷款作为主要资金运作方式。二是在微型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将面临个体经营者经营活动面临的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市场风险。在城镇社区,由于个体经营者大都面对的是完全竞争市场,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经营风险相对较高。而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市场的客户农户能够承受各种风险的能力非常脆弱,农业受到自然风险等因素影响较大。三是非生产性信贷在微型金融市场客户资金需求上占据重大比例。由于个体
4、经营者经济基础薄弱,这就使得信用贷款不能完全保证用在经营性、生产性支出上。基于农村金融的信息非对称性和风险的特质性,国际上通常采用社区银行、小额信贷组织以及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服务于这一特定市场。 小额信贷是指为低收入家庭提供金融服务,包括贷款、储蓄、保险和汇款服务。目前国际上对于如何展开小额信贷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包括采取小额信贷的联保模式、小额信贷的等级评级和小额信贷的批发机构定位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小额信贷的联保模式主要是针对农户信贷缺乏担保的基本特点,通过小组联保,联保小组内部成员相互监督信贷资金的使用和归还,已达到降低农户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目的。而等级评分是一种判断风险的新方法,
5、目的是通过记录小额信贷客户的经济行为、信贷行为等,对小额信贷客户资信等级作出评价。目前等级评分法确实使小额信贷减少了拖欠行为,进而减少了花费在收款方面的时间,从而提高了业务的扩展性和持久性。 对于社区银行没有统一的定义,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称呼,如日本称作地方银行,德国称作区域银行,我国社区银行这一概念主要来自美国。社区银行主要是指由地方自主设立和运营的商业银行,通过吸收社区资金并用于该社区。社区银行主要是小型银行,其产权主体特点是“少”而“散”,社区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区,返还给社区”。社区银行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的关键优势在于为社区成员提供金融服务具有成本的比较优势。针对社区性的小额度金融
6、需求,由于社区成员,特别是单个个体和小企业在信用记录、财务数据等方面都缺乏规范性和标准化,大型商业银行为这部分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成本就变得高昂。社区银行立足于社区,其地理比较固定和集中,能够收集社区成员和社区中小企业非标准化的软信息,比如:社员的个性特征、人际关系、社会声誉等,从而根据这些信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很强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二)国际小额信贷和社区银行的发展趋势 国际上,小额信贷在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1983年,孟加拉的中央银行与政府相关机构共同出资创立了孟加拉“乡村银行”,它被誉为世界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扶贫模式。经济发达国家的小额信贷以德国的企
7、业金融和发展基金(FEFAD)为代表。从2000年起,欧洲建设发展银行(EBRD)、国际金融公司(IFC)以及IMI(共产国际微观投资AG)入股FEFAD银行,2002年德国商业银行人股FEFAD银行资金。目前,FEFAD银行已从捐赠者出资支持的信贷机构过渡到了一个具有透明度、专业化、有竞争力、有信誉的商业银行。从1999年起,FEFAD银行开始盈利,2001年银行的净资产回报率达18%。 随着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影响加大,各界日益认识到居民享受金融服务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资金行为,更是一种权利,从而产生了影响深远的金融普惠制理念,这一理念促进了微型金融的快速发展。近20年来,小额信贷发展迅猛,小
8、额信贷产品与服务也日益贴近微型金融市场和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一是规模快速增长。从1995年至2004年,小额信贷贷款笔数从900万笔上升到6000万笔。二是小额信贷机构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这些机构类型主要包括为非政府组织、专门设立的微型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多种形式。三是小额信贷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元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小额信贷产品和服务也有较大差异,目前这些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储蓄存款、保险、汇款、小额租赁、住房金融和其他非金融服务等。社区银行最发达的国家是美国。尽管近年美国社区银行数量在呈现逐步递减趋势,但2003年美国设社区
9、银行仍有7840家,占美国银行总数的94%。由于社区银行在消费信用贷款和住宅抵押贷款市场份额的减少,社区银行的资产份额损失较大,但是在社区银行传统优势领域市场份额依然稳固,比如:小商业房地产贷款、建设和土地开发贷款、小农场贷款等。在过去20年里,社区银行的业绩与大银行的业绩也非常接近,在资产质量的不良资产率指标中,社区银行的资产质量略低于区域银行和25强银行,19922003年社区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平均为1.58%,同期区域银行和25强银行分别是1.61%和1.86%。社区银行近年来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商业银行的兼并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商业银行的规模化经营,社区银行的数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呈现递减
10、趋势。1990年末,美国社区银行的资产总额占银行产业资产总额的23%,但到2002年末,社区银行资产规模仅占11%。 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及其组织模式:以贵州为例 (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及需求特点 从资金供给视角看,农业贷款总量处于增长趋势,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截至2006年6月末,贵州省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208.06亿元,其中,短期农业贷款余额178.96亿元,比年初增长22.3亿元,增幅14.2%,比全省贷款平均增长水平高出6个百分点,农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9.1亿元,比年初增长5.4亿元;乡镇企业贷款余额24.1亿元,比年初增长22.8亿元。 但是,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单一、服
11、务方式落后和供给机制还未有效生成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国有金融机构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单一。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实施集权管理,一方面县级机构开始逐步撤并和退出农村领域,对贫困地区的影响尤为深刻,2004年末,全省50个扶贫工作重点县的889个乡镇中有农行营业网点的乡镇仅有35个,另一方面,各商业银行省分行根据其总行的信贷政策,集中上收贷款审批权,国有商业银行对县域和农村地区的投入较少。目前,90%以上的贷款是通过农村信用社发放,形成农村信用社对农村金融的垄断。二是农村金融服务方式落后,不能适应实际生产需要。根据调查结果,农户在申请贷款时碰到的各种问题中,贷款期限短是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占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 微型 金融 我国 农村金融 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2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