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影子银行体系发展面临的风险及对策研究.doc
《区域影子银行体系发展面临的风险及对策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影子银行体系发展面临的风险及对策研究.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区域影子银行体系发展面临的风险及对策研究 【摘要】当前,影子银行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促进融资,活跃市场的同时,大量的表外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加大了金融系统的风险隐患,对传导货币政策、落实宏观调控措施,执行宏观审慎管理也带来了挑战。然而,国内对于影子银行及其风险程度的认识却相对不足。本文在对区域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影子银行发展所面临的风险,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规范影子银行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 风险 对策 近年来,随着人民银行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大规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等一系列密集的稳健货币政策的调控下,大量回收了市场资金,收缩了市场流动性,各金融机
2、构的信贷规模得到了控制,在这一政策调控下,通过银行信贷渠道获得资金的供求矛盾就变得异常突出。在信贷投放总体放缓,逐步回归常态和资金供求矛盾突显的大背景下,由于具备方式多样、渠道灵活、覆盖面广、管制较少的特点,影子银行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促进融资,活跃市场的同时,大量的表外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加大了金融系统的风险隐患,对传导货币政策、落实宏观调控措施,执行宏观审慎管理也带来了挑战。 一、引言 (一)我国影子银行概念界定 影子银行是一个较新但影响很大的金融名词,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被创造和推广开来,该名词自2007年出现以后,被广泛的引用。2011年,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从广义角度,把“游离
3、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实体与信用中介活动”统称为影子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则认为影子银行主要包括非正式部门金融(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等)、私募股权(PE)和财富管理产品(WMP)等。由于监管制度和市场发展程度不足,各国对影子银行的概念有所差别,但总体有两点共识:一是影子银行体系通常不受监管或仅受轻微监管;二是影子银行体系没有传统银行的组织结构,却行使着类似信用转换、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等功能,并具有系统性影响。 从我国看,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引起的关注较晚,对其概念界定还缺乏统一标准。基于历史经验和横向对比,普遍把影子银行系统定义为:从事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信
4、贷、类信贷业务,通过不同的金融工具完成信用转换、流动性转换、期限转换等活动的信用中介。 (二)我国影子银行业务范围的界定 目前,国内对影子银行业务范围的界定标准存在一定分歧。综合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银行直接参与的表外业务。主要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同业业务等。二是非银行类机构的融资活动。主要包括持有金融牌照的信托、证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未持金融牌照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租赁公司、典当行和私募基金。三是民间借贷。主要包括民间融资、网络借贷等融资活动。 在业务模式上,影子银行利用高回报吸引企业和居民的资金,以债券、票据、信贷资产、股票、各类收益权等作为投资标的,由中介机构进行
5、简单的包装,最终使资金流向使用方,形成对商业银行信用中介功能的替代。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资金流向和运作机制 目前,我国影子银行在业务模式上主要是利用高回报吸引企业和居民的资金,以债券、票据、信贷资产、股票、各类收益权等作为投资标的,由中介机构进行简单包装,最终使资金流向使用方,形成对商业银行信用中介功能的替代。 在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中,银行仍然是核心,整个体系的资金来源和信用支撑主要靠银行,具体来讲,银行主要通过四个渠道融入影子银行体系,从而形成了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局面。 第一,机构介入。国内大中型银行基本上设立了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子公司,这些附属机构介入了影子银
6、行业务。 第二,资金介入。银行通过对租赁公司、小贷公司等机构提供授信资金支持,把自己的资金带入了影子银行体系。部分大企业开展的委托贷款,其资金也来源于银行。 第三,客户介入。银行把自己的储蓄客户发展为理财客户,并通过影子银行渠道满足原有公司客户的融资需求,把自己的客户带入影子银行体系。 第四,信用介入。银行在开展表外理财,代销信托计划,代销券商理财产品时,客观上搭进了自身的信誉,把自己的品牌和信用带入了影子银行体系。 二、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几年来,随着金融脱媒和大量表外资产的出现,特别是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影子银行业务迅速发展,远远快于传统银行业务,成为了重要的资金提供渠道,较
7、好满足了社会各行业对银行资金的需求。 (一)以表外融资为主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快速扩张 近几年来,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加大表外融资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开展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票据融资、理财产品、保函等银行表外业务,有效推动了银行表外业务产品创新,辖区内以表外融资业务为主的影子银行业务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截止2013年末,保山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融资性业务余额达77.19亿元,同比增加20.89亿元,增长37.09%。其中:委托贷款20.51亿元,同比增加3.29亿元,增长19.13%;省级金融机构直接贷款45.43亿元,同比增加14.85亿元,增长48.
8、55%;理财、信托、保函等方式融资9.83亿元,同比增加3.21亿元,增长48.53%。 (二)影子银行业务对传统信贷业务的替代效应明显 近几年来,在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银行贷款投放规模仍然受到控制,信贷资金供求矛盾较为突出,为缓解信贷供需矛盾,各银行纷纷开展贷款替代性的表外融资等影子银行业务,切实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同时,通过开展影子银行业务,各银行还可通过收取保证金存款方式吸收存款,增加非利息收入,加快业务转型步伐。截止2013年末,保山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以表外融资为主的影子银行业务同比增加20.89亿元,增长37.09%,而同期贷款同比增加59.54亿元,增长18.11%。影子银行业务增速显
9、著高于贷款增速,其增幅高出18.98个百分点。从占比情况看,2013年末,保山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以表外融资为主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占信贷规模的比重为20.93%,较2012年同期上升了4.15%。 (三)影子银行业务发展不平衡 由于自身情况及经营策略不同,保山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融资等影子银行业务发展速度差别较大,分机构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表外融资业务发展相对较快,占比较高,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受市场份额较小、自身业务范围限制等因素影响,表外融资业务发展较慢,基本上没有开展此项业务。截止2013年末,保山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表外融资业务余额为34.65亿元,占所有表外融资业务的比重为44
10、.89%。从表外融资主体看:大中型企业表外融资增速快于小微企业。在表外融资业务上,各金融机构普遍倾向于对边际风险较小的大中型企业进行授信,大中型企业表外融资增速明显快于小微企业,表外融资集中度有所提高。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例,2013年末,保山市大中型企业表外融授信额5.24亿元,比年初增加3.44亿元,增长1.91倍。而小微企业表外授信额仅有4566万元,比年初增加625万元,增长15.86%。 (四)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较快 近几年来,作为影子银行体系构成的主要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速度较快,截止2013年末,保山市共成立了19家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量较2009年增加了16家。机构数量占全省小额贷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 影子 银行 体系 发展 面临 风险 对策 研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1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