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守旧.doc
《创新与守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与守旧.doc(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创新与守旧人人希望自己富于杰出的才华,希望自己的儿女出人头地,这是一个人人探讨,却没有标准答的问题。什么是个人所需要的才华,什么又是民族所需要的才华,这是因人而异,因民族而异。一种才华于己于民族有益,另一种才华于己有益,而于民族无益,这就是才华所要扎根的土壤是创新的思想还是守旧的思想。要想说明这个问题,不妨看一看历史上的几个著名人物。百年来人们对“刘关张”的崇拜,无疑是中国教育的失误。一个民族崇拜自己的英雄本不为错,而崇拜什么样的英雄却能反映出民族的思想观念。从表面看这是一个崇拜问题,其实是才华扎根土壤的选择,也就是把才华的培育扎根于一种是否有利于民族的土壤。刘备,一个梦想复辟旧制度的狂热者。
2、在东汉后期,朝廷腐败,民不聊生,终于酿成了黄巾起义。刘备等人积极镇压起义,为巩固腐朽的汉室,更为自己的称王野心东奔西走。这样的一个复辟者,在当时也只不过几个追随者,而曹操的大旗下却云集着天下的各种人才,可见曹操要比刘备更得人心。在当今重视素质教育的时代,怎么能让孩子们去崇拜刘备这样的守旧人物呢?什么是素质教育,真正的高素质其实就是创新能力,一次创新必然会使更多的人受益。曹操的创新才华让魏国富裕安定,毛泽东的创新才华让中国不再受西方列强的欺负,而刘备的守旧行为给蜀国人带来的是什么,不就是战争与贫困吗?社会终究是要进步的,进步离不开创新,守旧者面临的只有衰亡,中国的近代落后不就是源于中国人的守旧思
3、想吗?国的历史上有过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有过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而一位罗贯中的误导,在我国人的心中竟如此的根深蒂固。对刘备与曹操“忠奸”的认识错误,制约着中华民族的人才取舍方针,是对后人教育的正误问题。反人民的统治者,总是希望是非颠倒,黑白混淆。为什么呢?因为人民的清醒之日,即是他们的末日,他们总是搜寻与培植为自己唱赞歌的反动文人,以利他们长期鱼肉人民。做为人民,即使是奴隶,也应当有自己的正确认识,明白自己应有的利益是什么,而不应被压迫者施舍的毒品所麻醉,以至连自己的利益是什么都搞不清楚。为家长,作为教师,是思想和知识的传播者,应站在民族与孩子的利益立场上去教育孩子,培养孩子于己于民族有益的才
4、华,不要光以自己的喜恶去教育孩子,否则会害人害己,遗害千年。新中国所进行的思想改造,尚未能荡清封建意识的存在,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敢于面对自己陈旧的思想,并愿意改造我们的思想。我国所缺乏的是创新的思想,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培养我们的后代,让孩子们具备创新能力,惟有不断创新才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创新与守旧创新与守旧,说起这两个词,人们都会对前者赞美有加,而对后者嗤之以鼻。只要听听媒体的声音就知道了,这几年充斥于耳的,都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金融创新”等耀眼的名词。给人的感觉就是什么都要创新,好像只要一创新,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了,其实未必。就拿“金融创新”来说,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
5、球金融风暴,其实就是“创新”惹的祸。什么叫“次贷”?就是无房无钱的人可以通过无资产抵押的按揭贷款先住房享受。美国的“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银行又将这些按揭贷款打包成债券,再卖给投资者。这种大胆的“创新”其实就是过量透支,相当于一女二嫁。结果让不明就里接手这些债券的投资者(其中包括买了这些债券的一些中国金融机构)吃尽了苦头。其实这样的“创新”在美国经济中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00年美国兴起了网络热,“网络创新”成为时髦。据说这种新经济的效益可以几十倍、几百倍于传统经济,它替代传统经济是早晚的事。于是,网络概念的股票炙手可热、一飞冲天。但这股新浪潮来得快,去得也快。“网络创新”很快就变成了
6、网络泡沫,代表科技概念的纳斯达克指数不久就被腰斩,很多投资网络概念股票的投资者损失惨重。与“创新派”恰成对照的是投资大师巴菲特的“守旧”。在2000年的网络新潮中,巴菲特持观望态度,于是有人就说巴菲特“过时了”,跟不上时代潮流和市场变化。但他仍然不为所动,坚持看不懂的决不投资。巴菲特一贯坚持传统的价值投资法则,以美国长期国债为贴现率依据,计算一个企业所创造的价值能够高于这个无风险的收益,坚守安全边际,决不支付过高的所谓“高增长”的对价。结果历史证明,这个看似有点“老土”的守旧派却战胜了市场,取得了长期优良的投资回报和人们广泛的尊敬。中国有句成语说得非常好,叫“过犹不及”。你走快了,走过头,还得
7、回来重走。在哲学上,这叫“度”。零度到一百度之间的水,随你怎么煮,都是水。但你如果煮过头,超过一百度,它就蒸发了,就不是水了。此次次贷和金融危机,正是一些冠以“创新”的玩家玩的煮过头的游戏,而蒸发的却是投资者的真金白银,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靓的不一定是美的,新的不一定是好的。抱朴守拙,往往生命力更长久。创新与守旧这个倡导创新的时代,企业为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胜出,总是以创新为第一要务。创新固然无过,但若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忽视乃至有意屏弃一切的守旧,亦是相当危险的,须知这是一种偏见。守旧之于创新,其实相等重要,只是过去我们吃了一味守旧的亏,而不能走出被蛇咬伤后的阴影,致使我们如今听闻守旧一词便嫌
8、弃有加,完全将守旧列之于贬义词库中了。这实在是守旧的大冤,为平反此冤案,我今撰文特向诸位企管陈诉守旧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性,俾使守旧的意义得到正确的认识而后快。我们为什么如此厌恶守旧?只因我们将守旧诠释为固步自封,僵硬老化,我们以为守旧就是企业衰落败亡的根本原因,所以我们拼命反对守旧。那我们为什么如此喜欢创新?只因我们都知道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只有创新才能给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企业要发展壮大就离不开创新。这种见地实乃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反对盲目守旧,也反对盲目创新,守旧与创新乃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我们所当关注的乃是守旧与创新的结合,即如何守旧,如何创新。世界上曾经
9、存在没有创新的企业,但从不存在没有守旧的企业。没有创新的企业是已经或即将消亡的企业,没有守旧的企业则根本无从创立。企业是企业家人格的延伸,企业的规章制度与之最初的文化概念,莫非企业家性格在市场中的曲折反映,在此意义上我们可说企业即人。企业之创立,即企业家人生经验的一个展示舞台,企业原本就是企业家经验的守旧的产物,企业家不可能抛弃其过去之经验而创立异己的企业,企业家在企业尚未创立之时便在心中构建了他的企业,因而企业家对企业有着天然的熟悉,而此天然的熟悉即守旧,所以企业在最初即是守旧的,守旧是企业创立的条件。守旧之后方是创新,创新是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我为什么反对盲目守旧?因为盲目守旧即表示企业与市
10、场的隔绝,企业在创立以后没有与市场接轨,从而形成以企业家心象为是的封闭式运行,由此衍生的一系列变革,我不称之为创新,那依然是守旧,因为此种变革并非依据市场的行情,而是企业家的主观臆断,不过是守旧的新变而已。这就是盲目守旧。我们要谨防打着创新招牌的守旧,这种企业的失败就是一味守旧导致的,虽然它也标榜创新,但那是假创新。同时我们不可因此而将守旧不分青红皂白打入冷宫。盲目创新同样对企业是非常有害的,甚至我可以说盲目创新并非创新。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创新是在企业固有基础上的创新,是企业过去经验的积累遇上市场风云的变幻而做出的及时反应,最大限度适应市场需求是创新的目标,发现市场是创新的起步。但所谓发现市场
11、,绝非驰逐外境,随波逐流。什么叫发现市场?生产饲料的企业发现了太空旅游的市场,这不叫发现市场,而叫胡思乱想,想入非非。只有切合实际,与企业内部发展相合,可使企业更上一层楼持续发展的创新才是发现市场,才是真正的创新。否则即使能使企业在短暂时期内获得迅速发展,而不能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后患无穷的创新,都是盲目创新,短视行为,毫不可取。没有守旧根本就谈不上创新,除非你打算创造空中楼阁。创新一定是在企业过去现在的所有经验上进行的,只有在守旧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才是有企业特色的成功的创新。何况创新并非一个金点子用完了就作废,创新是要融入企业文化中的,是要成为企业宝贵经验的,所以说没有创新也就没有守旧。守旧不
12、是盲目的,守旧是要坚守企业的优良传统。我们不断创新,不断将创新得来的宝贵经验进行总结吸纳,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新成分,并参与企业文化的演变,使企业文化永保先进性。创新是短暂的,是打江山,而守旧是长久的,是守江山。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为不易。好东西虽然也会过时,但在其尚未过时的时候,我们还是要保守的,即使哪天它过时了,它的精神我们也是要保守的。如此才不断会有好的创新出现,企业的文化积累才会越来越深厚。因此创新与守旧,二者我们必须兼得。人与自然平等相待 地球,她是人类的母亲,她是人类生活的起源,她无私地抚育着我们,使我们能在这个得天无厚的星球里生活,地球有取之不尽的资源。从浩濣太空遥望地球,地球就像
13、一个白里透蓝的玻璃球。蔚蓝的海洋、褐色的陆地、绿色的森林、草原,银线般的河流,朵朵白云漂浮在天空,一幅幅清丽而柔和的画卷映入眼帘。地球是美丽的星球,地球的美丽并不是仅仅在于它佣有这份罕见的蓝色,更在于它用几十亿年的时间孕育了绿色的生命。地球是我们发现唯一拥有生命的星球,地球因生命而孤独,地球也因生命而美丽。自然是什么?自然是一个可以令我们生活的地方;自然是什么?自然是一个有树木可以让我们呼吸清新空气的地方;自然是什么?自然是一个有水让我们很好生存的地方。大自然是美好的,是值得我们去珍惜的,大自然是美好的,是值得我们去爱护的。可是,现在的我们为什么不去保护它,而是去破坏它呢!随着现代人类科学技术
14、和经济的空前发展,地球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也在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遭受到了空前的戕害,漫漫黄沙代替了莽莽林海,曾经孕育灿烂古文化的江河经常变成干涸的河床,原本美丽的风景湮没为荒野,还有地下水位下降,气候变暧,气候和土壤、河流及海洋的污染处处威胁着人们,水和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生存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大量的垃圾在不断产生,环境日益恶化的警钟早已敲响了。记得几个月前,松花江的水资源被污染,这件事对哈尔滨等地的人造成多大的伤害呀!居民停水、学校停课,严重一点还有中毒现象。但这件事还没有对人类起到什么作用。人们依然往水里排放污水、扔垃圾。在沙尘天气里,我们戴着口罩,把脸紧紧的包住,生怕受到
15、一点危害。可是大家都没想到,这些事情的领导者正是我们人类呀!是人类的乱砍滥伐所造成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自然妈妈她太慷慨了!我们习惯了索取,一但这位慷慨的妈妈无法提供给我们生活的资源,或者我们的行为激怒了她,她要给我们颜色瞧瞧!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人类的生存需要依赖大自然,我们是否该给她多一点关爱呢?我们和自然必须平等对待,必须和自然结成一体!马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
16、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绿色的地球是人类不息的载体,只有人与自然平等相待,才能共同拥有美好的明天。如果人类真的自觉去植树造林,保护环境,那就不会有植树节、世界环境保护日、世界禁烟等节日,这些都告诫我们要保护环境,古言说得好:“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但是几百年的现代文明却使我们绿色的星球日渐披黄蒙黑,黯然失色。来吧,让我们一起来保护我们这个美丽而脆弱的星球吧!因为,只有人类的心灵才能够知足这份美丽。善待地球,爱护大自然,珍惜每一个生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内容摘要:生态文明以一
17、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关键词: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变化,并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充分认识统筹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生态文明
18、新构架。应当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一、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内涵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人与自
19、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狩猎和采集方式从事生产活动,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强,主要体现为依赖和适应,人类生产和生活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明显,人对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在农业社会,从事农业劳动是人类主要生产方式,由于生产规模小
20、、强度低、其负面影响较小,人类与自然保持一种融合的非对立关系,但是在一些局部区域也出现了过度开垦与砍伐等现象,特别是为了争夺水土资源而频繁发动战争,使得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促使相对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或区域性的不和谐现象。在工业社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高,人类活动范围已扩张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并极大地提高了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但是,全球性的人口急剧膨胀,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
21、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杨多贵,2005。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既是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对传统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挑战。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规矩所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
22、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辨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有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总之,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
23、式上升过程。2、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间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当生态文明因子逐
24、渐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人类文明的主导因素时,人类文明也就实现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李景源等,2004。西方的工业文明从其产生的时候起就因其诸多弊端的存在而成为许多思想家反思和批评的对象。卢梭曾对使工业文明过分膨胀的工具理性侵蚀人的道德理性、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发出警告。马克思、恩格斯更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导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异化进行过深刻的反思。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人们开始了有意识地寻求新的发展模式的过程。对生态文明的选择,可以说是人类对灰色文明泛滥和恶果的积极反思以及在推崇绿色感召下的积极实践。它大大拓展了人类文明的含义和内容。这一大功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创新 守旧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1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