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与乡镇企业民营化:一个文献综述.doc
《农村金融与乡镇企业民营化:一个文献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金融与乡镇企业民营化:一个文献综述.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村金融与乡镇企业民营化:一个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本综述主要围绕农村金融与乡镇企业改制之间关系这一中心,描述分析了在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环境下乡镇企业改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目前已有的实证研究,对已经改制的乡镇企业做出改制绩效评价,对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从农村金融的角度提出解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乡镇企业/民营化 20世纪90年代以后,很多地区出现了在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对乡镇企业的民营化,大量原来由政府所有的企业被以各种形式出售和转包给个人,这就是所谓的乡镇企业改制,也即指产权制度的改革和经营管理体制的改善(支兆华,2001;张军、冯曲,2000)。其中比较著名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
2、在山东诸城、广东顺德和苏南等地区进行的改制。目前的乡镇企业改制工作已经转向主要以产权制度为重点的改革,尤其江浙两省乡镇企业的转制已从以“股”为主的阶段转到以“卖”为主的阶段(秦晖,1998)。关于乡镇企业改制研究的已有文献,主要集中在有关改革的描述和各方主体的讨论,如邹宜民等(1999);有关股份问题的讨论,如韩俊等(1997)和范从来等(2001);有关经营者的地位问题,如谭秋成(1999);有关转制原因的解释,如张军等(2000)、支兆华(2001)和姜长云(2000b )等。一般认为,乡镇企业转制的根本原因,是乡镇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各行利益调整和再分配的结果,是他们相互之间利益矛盾妥协
3、折中的产物。其中,以乡村政府和企业经营者为主导的乡镇企业核心层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和利益分割,对于产权改革路径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除此以外,秦晖的论文(1997,1998)是一篇有关乡镇企业转制的非常详实而又有深度的研究报告。 上述文献在研究乡镇企业改制问题时,或多或少都提到当前制约乡镇企业发展、影响乡镇企业改制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农村金融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乡镇企业的融资问题。特别是冯曲(2000)的研究从资金筹集机制这一角度,将乡镇企业改制视为制度变迁动力学的一个上佳案例,剖析了资金筹集机制间接推动乡镇企业改制的机制。总体而言,农村金融与乡镇企业改制之间关系的研究比较少,虽有研
4、究但零星散布在各篇中,并未突出强调农村金融对乡镇企业改制的重要作用。事实上,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资金筹集机制已经日益成为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瓶颈”,而农村金融的抑止和萎缩又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乡镇企业的资金来源、融资结构以及对民营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20年来的经验表明,在我国乡镇企业迅速增长的过程中,资金增长一直是重要的贡献因子,资金短缺是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姜长云,2000a )。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对于乡镇企业资金来源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徐志明和张建良(1997)、姜长云(2000a )和石恂如(1997)等。他们的研究表明:乡镇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可分为两大
5、类,即负债融资和所有者权益融资。90年代初期以前,乡镇企业资金来源与融资结构的总体状况可以概括为: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信用关系,扩大负债,是乡镇企业资金来源和扩大总资产的主要途径;高比例的负债经营是乡镇企业资产结构的基本特征;乡镇企业的资金来源或融资主要呈现出以外源融资和间接融资为主的特征,内源融资和各种直接融资的相对地位仍然比较低;乡镇企业的融资和资金增长对于银行、信用社贷款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商业信用、政府信用和企业内部信用对于乡镇企业的资金来源也有一定的重要作用。90年代初以来,乡镇企业资金来源、融资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主要呈现以下基本特征:(1)资金总额迅速增加,资产负债率趋于下降,但继续
6、维持高比例的负债经营,负债问题的严重性高于报表显示的表象,对银行信用社的依赖程度相对下降,对商业信用的依赖程度相对上升。(2)乡镇企业的融资和资产形成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近年来,乡镇企业负债融资,特别是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等资金来源受阻。融资困难加大,融资形势严峻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3)不同类型的乡镇企业之间对负债经营的依赖程度差异较大,乡村集体企业相对较高。(4)支撑乡镇企业发展的信用关系主要是一些短期信用关系,特别是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现阶段支撑乡镇企业发展的信用基础仍然比较脆弱。(5)近年来,乡镇企业的资金来源和融资结构已经日益多元化,乡镇企业的融资和资产形成对权益融资的依赖程
7、度已开始提高,直接融资的渠道已经得到迅速的拓展,而且在乡镇企业资金来源中的地位已初步得到提高,但乡镇企业直接融资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的资金来源之所以呈现上述状况与变化,主要原因是:(1)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资产和信用质量下降等因素,导致乡镇企业通过扩大负债,特别是间接融资实现的资金来源受阻,融资困难加大。(2)乡镇企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市场格局相对严峻化。(3)特别是乡镇小规模企业在发展和融资方面,往往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融资地位不平等问题仍在相当程度上存在。(4)90年代初期以前乡镇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体制问题、产权结构和社区政府企业之间的复杂联系问题、政府信用的导引问题、
8、区域之间资金流动不足问题,至今仍在相当程度上存在。 徐志明等(1997)运用19801994年苏州市乡镇企业的财务报表资料,描述了苏州市乡镇企业资金来源多元化的演变过程,并揭示出乡镇企业资金来源非市场化的诸多表现。苏州市素以乡镇企业发展活跃而闻名,因此我们认为此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徐志明等实证证明,自80年代至90年代初,苏州乡镇企业的资金总量、资金结构、融资行为等都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征。从资金结构来看,19801983年,乡镇企业自身积累能力较强,企业资产主要通过内部积累形成;1984年以后,乡镇企业积累能力开始弱化,负债成为乡镇企业资产形成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企业资产负债率呈递增态势
9、,企业积累率呈递减态势。从负债结构及其动态变化上看,非正规信用比重上升,银行信用比重下降。按照各类信用筹集资金的多少为序,依次为非正规信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企业内部信用。1994年末非正规信用占负债总额的38.1%,而银行信用占27.1%.而且,非正规信用和商业信用增长速度较快,19841994年间两者的年递增速度分别为35.6%和39.4%.相反,银行信用的增长速度自1992年起明显放慢。从权益结构及其动态变化上看,乡村集体投资比重相对下降,社会法人投资比重上升,企业积累比重先升后降。1985年以前,乡镇企业的自有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集体投入,其投资比重高达70%左右,1986年后逐年下降。而社区
10、外各种联营投资自1992年起呈加速增长态势,特别是外商投资增长速度较快。 在融资行为上,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有着显著的差异。国有企业一般依靠国家投资建成、依靠国有银行信贷发展扩张,而乡镇企业自80年代中期以来,走的经营道路一般是“借钱办厂、赚钱还债”,多渠道融资是乡镇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特点,其融资渠道主要包括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注:商业信用指企业由于商品交易而相互提供的信用,如应付货款、应付票据、应收货款、应收票据、预付货款和预收货款等。应付货款、应付票据和预收货款(简称应付账款)是企业流动负债的重要来源。)、非正规信用和企业内部信用。乡镇企业的这四种融资渠道体现出与国有企业不同的特征。具体如下
11、:第一,银行信用:乡镇企业贷款规模受国家信贷计划严格控制(注: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农村企业的贷款总额只占全部非农贷款的8%,而同期国有企业贷款占到86%(Jin and Qian,1998);而到1996年,创造26.9%GDP、43.4%工业增加值的乡镇企业从银行、信用社获得的贷款却只占7.1%(谭秋成,1998),这与乡镇企业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其获得受地方经济政策和非经济关系的影响较大(注:1989年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各专业银行发放了大量外币贷款,为乡镇“三资”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此外,乡镇企业能否取得贷款,还受个人交情、行政干预、血缘关系和
12、地缘关系等非经济关系的影响。),贷款方式缺乏信贷风险防范和约束机制(注:目前大部分担保贷款是由乡镇农工商总公司、村经济合作社、社区政府机构作担保,而这种担保方式缺乏法律效力,造成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软约束。);第二,商业信用:乡镇企业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绝大部分是口头信用和挂帐信用,难以进行债权的转让和流通,容易引发“三角债”,同时期限偏长;第三,非正规信用:乡镇企业的非正规信用的增长速度惊人,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年份,这从侧面反映了乡镇企业对正规信用(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非正规信用包括企业集资、社区内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各种间接融资、各项应交款项、向其他企业借款(注:乡村政
13、府为了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往往以借款的名义动员盈利企业以一定数额的资金借给亏损企业或微利企业。不仅如此,国有企业往往也愿将部分闲置资金借给乡镇企业使用,以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徐志明等,1997)。)等;第四,企业内部信用:有的乡镇企业采取平时不发或少发工资,用以增加企业的周转金,到年底收益分配时一次发放。 徐志明等的研究验证了乡镇企业在正规融资渠道受限制的情况下,对非正规融资的需求迅速上升,尤其在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年份。而非正规融资渠道的诸多弊端,如缺乏合法性、高风险、低效率等,又进一步影响了乡镇企业的融资行为、融资成本和融资效果,对乡镇企业的发展造成直接和间接的负面作用。 上述分析,使我们对
14、乡镇企业自90年代以来的资金紧缺状况和成因有了一定的了解。除此以外,融资困难还对乡镇企业造成了进一步的负面影响。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徐志明等(1997)、陈剑波(1999)和姜长云(2000a )等。下面将从资产结构、资金使用效率和技术进步等三个方面具体阐述: ( (一)资产结构 乡镇企业资金来源结构的不合理和融资困难经过较长时期的蓄积和释放,正日益凸现。自90年代初期以来,对乡镇企业资产结构造成了以下负面影响:(1)固定资产所占比重偏大,流动资产所占比重偏小,导致企业能用于日常经营周转的资金严重短缺,甚至影响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由此加大了乡镇企业对资金的需求。90年代初期以来
15、,流动资产在乡镇企业资产总额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8%以下,1993年为57.45%,其后一直呈下降之势。在乡镇企业的新增资产总额中,流动资产增量所占比例更低,尤其在一些亏损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因固定资产缺乏流动资金的协调配套,影响正常运行,导致固定资产的闲置和低效率,造成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甚至一些盈利潜力大的生产项目也因流动资金短缺而无法启动,使乡镇企业错失发展和盈利机会。(2)存货和应收款项所占比重过大,且增幅居高不下,加剧乡镇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的短缺和资金来源的紧张。由于债权约束较软、信用制度较不健全,甚至由于特殊的经济环境和制度结构,客观存在“赖帐机制”生成和发展的土壤,应收款项的变现能
16、力相对较弱,回收期较长,因而,在企业的资产总额中,存货和应收款项所占比重过大,必然会加剧乡镇企业用于经常性周转的流动资金短缺和周转困难。(3)资产结构与资金来源结构严重错位,资产质量状况总体不佳,导致乡镇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低下,财务风险增加,一旦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严峻变化,乡镇企业利用市场机会的能力,将可能被巨大的偿债负担所冲减,从而使其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减弱。(4)长期过度依赖高比例的负债经营,妨碍了乡镇企业资金来源的顺利增长,产生了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由超常规增长向常规增长的转变,宏观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下降和国民经济景气程度的降低,以及市场格局由卖方市场向买方
17、市场的转变,乡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表现相对恶化。因此,乡镇企业比较理想的资产负债率上限,应该降低,而实际上,从总体和平均意义上讲,乡镇企业资产负债率的现有水平过高了,企业对负债经营的依赖过度了。 (二)资金使用效率 根据徐志明等(1997)对苏州市乡镇企业的实证分析,苏州乡镇企业的资金来源呈现一种在市场发育不足下的商品信用和货币信用的过热化趋势,符合我们在前文中对乡镇企业融资渠道的分析。由这样的融资行为导致了资金使用效益下降,表现在企业投资膨胀,负债过重,结构雷同和项目成功率不高等。徐志明等利用资金产值率、资金利税率等指标,论证了上述观点,即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和总资金的使用效益都呈现不断下降
18、趋势。 (三)技术进步 根据陈剑波(1999)的研究,制约乡镇企业技术进步的速率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乡镇企业的投资能否增加。由于乡镇企业制度和机制方面的优势正在丧失,因此技术水平的落后已经成为乡镇企业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障碍,持续5年增长速度大幅度回落及亏损面的成倍扩大,要求理论界必须从根本上考虑乡镇企业的技术发展问题。分析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增长变化,投资增长急剧下降是造成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放慢,从而导致速度与效益回落的重要原因。而由于技术水平低下,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在19961997两年间国家对小缫丝、小水泥、小化工、小造纸等关闭的“十五小企业”更是直接影响了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 通过上述对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村金融 乡镇企业 民营 一个 文献 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1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