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警觉性、联想性思维与创业机会识别关系研究——基于吉林省中小企业实证研究.doc
《创业警觉性、联想性思维与创业机会识别关系研究——基于吉林省中小企业实证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业警觉性、联想性思维与创业机会识别关系研究——基于吉林省中小企业实证研究.doc(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报告人姓名 年 级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2011年08月28日 填学生姓名论文题目(中英文)创业警觉性、联想性思维与创业机会识别关系研究 基于吉林省中小企业实证研究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Bisociative Mode of Thinking and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An Empirical Study on SMEs of Jilin Province选题的根据:1、选题背景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动荡性的不断
2、加剧以及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化,创业越来越成为推动个体企业乃至国家经济高速增长、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路径。学术理论界、企业界也越发对创业理论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达成一致的共识:创业企业在现代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剂(ECSB Newsletter,1997)。美国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大力倡导创业型经济,这段时间涌现出大量的中小型的企业尤其是以新创企业居多,这类企业极大的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改善国家的就业结构(德鲁克,2002)。当今中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各项鼓励创业政策、法规的实施使得创业活动在中华大地蓬勃发展。来自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
3、GEM)2010显示:中国的创业活动十分活跃,中国创业活动指数由2002年的12.3上升到2009年的18.8即每100位年龄在18一64岁的成年人中,有16.4人参与创业活动。近年来,在开放的国内市场环境影响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许多成长型中小企业逐步成为市场的中坚力量。中小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素质不断提高,活力明显增强,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创业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举足轻重。那么创业活动是怎么发生的呢?近几十年以来,创业研究人员都在试图回答“到底什么是创业者的源动力?这个问题,试图寻找某些稳定的个体特征来区分创业者和普通人(Brockhaus,198
4、0;Borland,1975;McClelland,1969)”,并在分析创业者特质诸如成就动机等内生因素的同时深入研究了创业者特质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理。然而一方面学者们从创业者特质角度出发的研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另一方面人们发现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要先解决“创业者是怎么决策的?(Knight,1921;Hunt,1990)”,传统的创业者特质论逐渐由更为成熟完善的认知观取代。早期的认知理论学者阐述了认知特征在创业中的重要重要作用(Knight,1921;Schumpeter,1950;Kirzner,1979),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和研究领域的扩展,西方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将认知
5、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的理论观点引入创业研究,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获得空前发展。创业是一个过程化的概念,创业者的行动动因和方式是亟待研究的命题,而创业者的认知特征也就解开了创业过程的奥秘(Shane&Venkataraman,2000)。认知观解释了创业过程中最为基本的“why”的问题(Baron,2004;张玉利,2007)。在Shane等创业认知派学者的努力下,创业研究领域基本接受了以创业机会为核心的机会观研究框架。Shane和Venkatarman(2000)给创业研究下的定义是“所谓创业研究就是研究由谁来发现、评价和开发创业机会,进而创造新的商品或者服务”。那么机会又是怎么被识别的呢?现
6、代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Kirzner,1973)认为创业机会源于市场的不完善,在这种不完善的外部环境下,能够识别创业机会的人往往是具备某些突出认知特征诸如创业警觉性等。Ardichvili等(2003)也指出,创业机会之所以是被这些人发现而不是另外一些人,主要是源于个体对机会创造和价值传递敏感程度不同,无论这些机会属于没有被满足的市场需求还是没有被开发的资源,一些人对市场需求敏感度很高,能感知到开发新产品或新服务的可能性,另外一些人或许只能部分的识别没有开发的机会。随着机会开发的越来越充分,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个体感知到这些机会的存在。以往其他学者也提出了创业警觉性是机会识别的重要机制,是影响创业
7、者是否识别机会的关键因素(Kaish和Gilad,1991;Copper,1992;Busenitz,1996;Gaglio和Katz,2001;Hills、Lumpkin和Singh,1997;Hills和Shrader,1998;Baron和Markman,1999;Ko和Butler,2004;Li,2004;苗青,2006;徐凤增,2008)。然而,我们研究中西方学者关于警觉性与机会识别的文献发现:大多处于探求警觉性与机会识别的关系上即创业警觉性是否增加了机会识别的可能性,而很少有学者对创业警觉性影响机会识别的内在作用机理作出解释,这方面也一直是创业研究领域的难点。Stephen Ko
8、和John E.Butler(2003)在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Kirzner,1979;Jabri,1991;SmithK.G & D.Di Gregorio,2002),提出创业警觉性通过创业者联想能力来识别创业机会,即将创业者联想能力作为创业警觉性与机会识别的中介变量,并实证检验了联想能力对创业警觉性与机会识别的部分中介作用;随后Stephen Ko(2004)在其博士论文中进一步验证了创业者联想能力在创业警觉性与机会识别之间起中介作用。国内学者研究警觉性与机会识别仍处于警觉性与机会识别的关系实证验证阶段(苗青,2006;徐凤增,2008),更鲜有学者研究联想性思维作为中介变量对创业警觉
9、性与机会识别之间关系的影响作用。针对国内学者研究现状,本文选取吉林省地区中小企业作为样本,通过对吉林省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探寻联想性思维对创业警觉性与机会识别关系的影响,深入探讨创业警觉性与机会识别的作用机理。之所以选择吉林省中小企业作为样本原因有三:第一,根据GEM 2002、2004、2006调查数据显示:吉林省一直属于创业不活跃地区,创业活跃状态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观;第二,中小企业在吉林省经济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据相关统计,截止到2010年底,吉林省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9万亿元,上交税金412亿元,从业人员470万人,企业户数达到11.5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122万户。民营经济增
10、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49.2,上交税金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34.1,就业人员占全省城镇职工总数的70。但是,同发达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比,吉林省中小企业暨民营经济发展还有较大差距。吉林省民营企业总量不大、规模偏小,企业素质不高,全民创业的氛围不浓;第三,中小企业的的中高层管理者主要为创业者,便于采集三个变量之间的数据。2、选题意义(1)理论意义近三十年来创业研究人员越来越关注机会识别对创业行为产生的机理,机会识别是创业行为产生的前因变量这是毋庸置疑的,众多西方学者从创业认知观角度研究机会识别的影响因素,创业者重要的认知特征创业警觉性增加机会识别的可能性已经基本形成定论,而研究创业警觉性文献发现
11、,他们将大多数精力放在创业警觉性对机会识别关系的理论阐述和实证测量研究上,而忽视了创业警觉性对机会识别的内在的影响机理即通过什么方式对机会识别产生影响;反观国内研究现状,部分学者(徐凤增,2008;苗青,2006;魏喜武,2008)对创业警觉性与机会识别的关系进行了部分理论整理与实证研究。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吉林省中小企业作为调查样本,一方面验证中国情境下的创业警觉性与机会识别的关系;另一方面尝试验证联想能力对创业警觉性与机会识别之间关系的影响机理。(2)实践意义当前从吉林省地方政府到国家层面不断出台各类法规政策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投资范围、经营领域、土地使用等方面放宽了限
12、制,并在税收、融资、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据相关数据显示同发达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比,吉林省中小企业暨民营经济发展还有较大差距。吉林省民营企业总量不大、规模偏小,企业素质不高,全民创业的氛围不浓。吉林省创业指数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吉林省每万人拥有民营企业数量42个,而江苏118个、浙江96个、辽宁65个、山东53个。因此,如何通过加强创业者联想能力,提高创业警觉性,从而提高创业者的机会识别,对创业者而言意义非比寻常。同时,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指引下,中小企业对于增强吉林省经济活力,推进吉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解决吉林省地区就业问题,推动吉林省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也有着现
13、实意义。3、 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理论研究框架及假设,并利用样本数据使用SPSS18.0和结构分析软件AMOS6.0对假设进行验证,分析吉林省创业警觉性、创业者联想能力与机会识别之间的关系。定性研究主要表现在广泛搜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相关理论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包括对创业警觉性、创业者联想能力、机会识别、创业警觉性与机会识别、创业警觉性与创业者联想能力、创业者联想能力与机会识别、创业警觉性创业者联想能力与机会识别之间关系的理论梳理和总结。定量分析则是通过对本文涉及的创业警觉性、创业者联想能力和机会识别的数据信息进行
14、收集和归类整理。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本文涉及的问题进行统计调查,在所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对吉林省地区的创业者警觉性、联想能力与机会识别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本文的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论文基本结构与内容第1章 绪论5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51.1.1选题背景51.1.2选题意义71.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71.3 论文的结构8第2章 文献综述92.1 创业理论研究回顾92.1.1创业的概念92.1.2创业理论的历史演进:特质观、行为观与认知观102.1.3创业过程102.2创业警觉性研究回顾112.3机会识别研究回顾122.3.1创业机会的定义122.3.2创业机会来源132.3.4创业
15、机会识别界定132.3.5创业机会识别的理论流派142.4联想能力研究回顾162.5有关创业警觉性、联想能力与机会识别关系研究182.5.1创业警觉性与机会识别关系研究182.5.2警觉性、联想能力与机会识别关系研究19第3章 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213.1创业警觉性、联想能力与机会识别维度的研究213.1.1创业警觉性的维度研究213.1.2机会识别的维度研究223.1.3联想能力的维度研究233.2理论框架和假设243.2.1创业警觉性与机会识别243.2.2创业警觉性与创业者联想能力253.2.3联想能力与机会识别253.2.4联想能力对创业警觉性和机会识别的中介作用26第4章 研究方法2
16、74.1 调查方法274.1.1 定性研究274.1.2 定量调研274.2 数据分析方法274.3 问卷试计28第5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28第6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的研究方向28参考文献28附录(调查问卷)28致谢28论文写作计划:31第1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1.1.1选题背景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动荡性的不断加剧以及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化,创业越来越成为推动个体企业乃至国家经济高速增长、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路径。学术理论界、企业界也越发对创业理论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达成一致的共识:创业企业在现代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剂(ECSB Newsl
17、etter,1997)。美国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大力倡导创业型经济,这段时间涌现出大量的中小型的企业尤其是以新创企业居多,这类企业极大的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改善国家的就业结构(德鲁克,2002)。当今中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各项鼓励创业政策、法规的实施使得创业活动在中华大地蓬勃发展。来自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GEM)2010显示:中国的创业活动十分活跃,中国创业活动指数由2002年的12.3上升到2009年的18.8即每100位年龄在18一64岁的成年人中,有16.4人参与创业活动。近年来,在开放的国内市场环境影响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许多成长型中小企业逐步成为市场的中坚力量
18、。中小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素质不断提高,活力明显增强,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创业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举足轻重。那么创业活动是怎么发生的呢?近几十年以来,创业研究人员都在试图回答“到底什么是创业者的源动力?这个问题,试图寻找某些稳定的个体特征来区分创业者和普通人(Brockhaus,1980;Borland,1975;McClelland,1969)”,并在分析创业者特质诸如成就动机等内生因素的同时深入研究了创业者特质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理。然而一方面学者们从创业者特质角度出发的研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另一方面人们发现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要先解决“创业者
19、是怎么决策的?(Knight,1921;Hunt,1990)”,传统的创业者特质论逐渐由更为成熟完善的认知观取代。早期的认知理论学者阐述了认知特征在创业中的重要重要作用(Knight,1921;Schumpeter,1950;Kirzner,1979),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和研究领域的扩展,西方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将认知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的理论观点引入创业研究,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获得空前发展。创业是一个过程化的概念,创业者的行动动因和方式是亟待研究的命题,而创业者的认知特征也就解开了创业过程的奥秘(Shane&Venkataraman,2000)。认知观解释了创业过程中最为基本的“w
20、hy”的问题(Baron,2004;张玉利,2007)。在Shane等创业认知派学者的努力下,创业研究领域基本接受了以创业机会为核心的机会观研究框架。Shane和Venkatarman(2000)给创业研究下的定义是“所谓创业研究就是研究由谁来发现、评价和开发创业机会,进而创造新的商品或者服务”。那么机会又是怎么被识别的呢?现代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Kirzner,1973)认为创业机会源于市场的不完善,在这种不完善的外部环境下,能够识别创业机会的人往往是具备某些突出认知特征诸如创业警觉性等。Ardichvili等(2003)也指出,创业机会之所以是被这些人发现而不是另外一些人,主要是源于个体对
21、机会创造和价值传递敏感程度不同,无论这些机会属于没有被满足的市场需求还是没有被开发的资源,一些人对市场需求敏感度很高,能感知到开发新产品或新服务的可能性,另外一些人或许只能部分的识别没有开发的机会。随着机会开发的越来越充分,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个体感知到这些机会的存在。以往其他学者也提出了创业警觉性是机会识别的重要机制,是影响创业者是否识别机会的关键因素(Kaish和Gilad,1991;Copper,1992;Busenitz,1996;Gaglio和Katz,2001;Hills、Lumpkin和Singh,1997;Hills和Shrader,1998;Baron和Markman,1999;
22、Ko和Butler,2004;Li,2004;苗青,2006;徐凤增,2008)。然而,我们研究中西方学者关于警觉性与机会识别的文献发现:大多处于探求警觉性与机会识别的关系上即创业警觉性是否增加了机会识别的可能性,而很少有学者对创业警觉性影响机会识别的内在作用机理作出解释,这方面也一直是创业研究领域的难点。Stephen Ko和John E.Butler(2003)在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Kirzner,1979;Jabri,1991;SmithK.G & D.Di Gregorio,2002),提出创业警觉性通过创业者联想能力来识别创业机会,即将创业者联想能力作为创业警觉性与机会识别的中介变
23、量,并实证检验了联想能力对创业警觉性与机会识别的部分中介作用;随后Stephen Ko(2004)在其博士论文中进一步验证了创业者联想能力在创业警觉性与机会识别之间起中介作用。国内学者研究警觉性与机会识别仍处于警觉性与机会识别的关系实证验证阶段(苗青,2006;徐凤增,2008),更鲜有学者研究创业者联想能力作为中介变量对创业警觉性与机会识别之间关系的影响作用。针对国内学者研究现状,本文选取吉林省地区中小企业作为样本,通过对吉林省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探寻创业者联想能力对创业警觉性与机会识别关系的影响,深入探讨创业警觉性与机会识别的作用机理。之所以选择吉林省中小企业作为样本原因有三:第一,根据G
24、EM 2002、2004、2006调查数据显示:吉林省一直属于创业不活跃地区,创业活跃状态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观;第二,中小企业在吉林省经济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据相关统计,截止到2010年底,吉林省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9万亿元,上交税金412亿元,从业人员470万人,企业户数达到11.5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122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49.2,上交税金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34.1,就业人员占全省城镇职工总数的70。但是,同发达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比,吉林省中小企业暨民营经济发展还有较大差距。吉林省民营企业总量不大、规模偏小,企业素质不高,全民创业的氛围不浓;第三,中小企业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创业 警觉性 联想 思维 机会 识别 关系 研究 基于 吉林省 中小企业 实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1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