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doc
《关于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引 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引起了利益分配机制的改变。一方面,居民收入渠道日益多元化,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生活不断改善;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差距却出现了扩大化的趋势,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不仅影响了扩大内需政策的效果,而且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收入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收入会对消费情况产生重要的影响,收入差距过大不仅导致社会整体的消费倾向下降,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而且造成供给不足,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收入差距是否公平、是否合理,直接
2、关系到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关系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效率,甚至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居民收入状况不单是经济理论界和普通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更是各级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因此,对收入差距问题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明显提高,不同收入群体的分布基本呈现出“中底部大、上头小”的格局,反映了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体现了效率、公平兼顾的分配原则。但是,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拉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1城镇不同所有制职工收入差距扩大
3、1995-2008年,不同所有制职工的平均工资都在增长,但增长的速度不同,国有经济职工的平均工资增长较快,城镇集体经济职工的平均工资增长较慢,而其他非公有经济职工的平均工资增长最快。根据资料的可得性本文将国民经济按所有制性质分为国有、城镇集体和其他经济成分三个部分。由于城镇集体经济职工的平均工资起点低,增长速度又慢于国有经济职工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职工的,因而城镇集体经济职工的平均工资是这三者中最低的。国有经济职工与集体经济职工的收入差距几乎一直不断扩大;其他非公有制经济职工与城镇集体经济职工的收入差距也不断地扩大,但由于其他非公有制经济职工的平均工资起点高于国有经济职工和城镇集体经济职工的,并
4、且增长速度又是最快的,所以它与城镇集体经济职工的收入差距开始大于国有经济职工与集体经济职工的收入差距;国有经济职工与其他非公有制经济职工相比,一开始收入的增长速度要慢于后者,1999年后反而快于后者,所以国有经济职工与其他非公有制经济职工的收入差距一开始有所扩大,2000年后二者的差距不断缩小,趋势非常明显,2005年国有经济职工的工资反超其他非公有制经济职工的工资,而两者与城镇集体经济职工的平均工资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在所有制改革的推动下,非国有经济成分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对收入差距的扩大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效应。表现在:一方面,非国有部门内部的分配机制以效率为主,具有很大的
5、灵活性,个人收入除工资外,还包括资本收入、经营风险收入等,因而其收入不均程度自然要高于国有部门;另一方面,由于非国有部门职工的比例在不断地提高,这必然会带动城镇内部总体收入差距的扩大。按城镇单位的注册登记类型看,股份有限公司的平均工资最高,为35324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1倍;其次是外商投资企业,平均工资为3265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2倍;国有单位的平均工资位列第三,为3100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6倍。最低的是集体单位,平均工资为18338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2.7%1。 表1-1 不同所有制职工的平均工资 (单位:元)年 份平均劳动报酬 (元)合 计国有单位城镇集体
6、单位其他单位地 区199553485553393477281996598062074312852119976444667945169092199874467579531492411999831984435758101422000933394416241112382001108341104568511243720021237312701763613486200313969143588627148432004159201644597231651920051820018978111761836220062085621706128662100420072472126100154442427120082
7、9229310051833828387资料来源:1995-2007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008年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08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变化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1.2城镇不同行业收入差距扩大分行业大类看,2008年的数据与2007年相比,各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绝大部分增长都在2000元以上。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是证券业17212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9倍;其他金融活动业8767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0倍;航空运输业75769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平均工资最低的三个行业是木材
8、加工及木竹滕棕草制品业15663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3.6%;纺织业16222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5.5%;农副食品加工业17559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0.1%。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为11:11。按细分行业分组,2000年收入最高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当中的航空运输业,职工平均收入为21342元,收入最低的是采掘业当中的木材及竹材采运业,职工平均收入为4535元,二者相差4.71倍;2006年收入最高的是金融业当中的证券业,职工平均收为50529元,收入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当中的林业,职工平均收入为6718元,二者相差7.52倍;2008年的情况与2006年相同,但收入
9、差距却进一步扩大,收入最高的是金融业当中的证券业,职工平均收为172123元,收入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当中的林业,职工平均收入为15663元,二者相差11倍,2年间行业差距扩大了3.5倍(从1985年至2008年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收入行业的收入差距见表1-2)。表1-2按大类统计行业平均工资水平差距 (单位:元)年份收入最高行业平均工资水平收入最低行业平均工资水平最高工资/最低工资1985地质勘探1406农林牧渔7771.811990采掘2718农林牧渔15411.761995电力煤气7843农林牧渔35222.232000金融保险13478农林牧渔51842.62001科学研究16437农林牧
10、渔57412.862002科学研究19113农林牧渔63922.992003信息传输32244农林牧渔69694.632006信息传输34988农林牧渔76114.62007信息传输47700农林牧渔108474.42008金融保险172123农林牧渔1566311资料来源:1985-2007年数据来自于2007中国国力报告,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2008年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08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变化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
11、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2。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垄断性行业职工收入明显高于非垄断性行业。虽然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市场竞争尚有待进一步增强,一些行业垄断现象仍十分突出,而垄断行业正是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了高额垄断利润,从而拉大了与非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差距。二是收入分配已经开始向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行业倾斜,即体力劳动者的平均收入高于脑力劳动者的平均收入。三是服务行业工资普遍高于第一、二产业工资。从1979年到2008年,其职工人均工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89%、15.44%、14.99%、14.92%、14.51%、16.7%、
12、25.2%,快于全国职工工资年均13.34%的增长率。而职工工资增长最慢的三个行业是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和采掘业,均为第一二产业,同期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5%、11.8%和12.3%2。1.3城镇不同阶层收入差距扩大本文提到的阶层是指按收入水平划分的不同组别的家庭户,即高收入阶层、低收入阶层等。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明显加快,高收入户的收入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低收入户的收入增长。(参照表1-3)1985年,10%的最高收入户与10%的最低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276元和437元,比值为2.92; 从1996-1997的最高与最低收入户收入
13、之比可看出,我国城镇居民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并在进入2000年之后迅速拉大。而到了2005年,其收入分别28773元和3134 元,比值为9.18,是近年来贫富差距最严重的时期;至2006年,该比值稍有下降,但仍高达8.96 ,2007年比值有所下降,这与政府出台的大量福利政策有很大关系,但比值依然很高为8.74。表1-3 1985年-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与最低户收入及比例 (单位:元)年份最高与最低收入户收入之比最低收入户最高收入户19852.92437127619863.02446134719873526158219883.16625197719893.2
14、9693227919903.22761244819953.921924573819963.912156843319974.2224301025119984.4224761096219994.6226181208320005.0226531331120015.3920027.8924091889620038.4325902183720048.8728622537720059.1831342877320068.9638713483420078.74421036785资料来源:1985-2000年数据来自伍再华.转型期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击求的影响研究J.经济周刊,2005,12(5):34-
15、39;2001-2008年数据均根据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编制.我国居民收入结构在向有利于“富人”的方向变化,富人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多,而“穷人”占有的收入份额越来越少。不少专家提出,中国要谨防“拉美化陷阱”,防止因贫富悬殊过大而出现政局动荡、经济衰退。此外,财富积累的“马太效应”正逐步显现,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状况加大了缩小贫富差距的难度3。2 收入差距过大制约了我国城镇消费需求扩大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投资的增加,而本应是经济增长第一动力的消费需求却长期不足,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难以发挥。对于我国的消费需求不足,国内有很多学者都认为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是一个重要原因,这种说法的理论依据是
16、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和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2.1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消费需求的理论分析2.1.1马克思关于收入差距影响消费需求的理论分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政治经济学批判等重要论著中,对消费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马克思提出生产和消费之间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两者既直接同一又直接两立。他指出,消费只能按照生产所规定的性质和方式决定生产,对生产发生反作用。其作用可以归纳为: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归宿,它使生产过程得以最终实现。另一方面,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为生产创造动力,“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这意味着需要使得产品实现其使用价值和价值,资金的周转和再生产才能进而得以实现
17、;在需要中,生产的观念对象被不断创造出来,使得生产得以发展4。 同时,马克思认为分配决定消费,消费影响分配。从分配决定消费的角度看:首先,分配决定消费水平。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决定消费水平的高低,尤其是国民收入中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分配,以及积累基金中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的分配比例状况。其次,分配结构决定消费结构。这包括社会产品结构决定商品供应的数量和比例,不同阶层的分配结果决定其消费需求。最后,分配方式决定消费方式。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对于消费资料采取何种分配方式,会决定人们采取何种方式和手段进行消费。从消费影响分配的角度看:第一,消费是分配的最后实现。分配是否合理,
18、分配能否最终实现,都是且只能通过消费加以说明。第二,消费影响分配的方式和结构。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采取怎样的分配方式,分配的比例或结构如何,都是以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作为科学依据的。第三,消费检验分配制度。这体现在一定时期的消费状况直接反映分配制度是否合符实际。2.1.2凯恩斯关于收入差距影响消费需求的理论分析在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中,“有效需求”不足是全部分析的一个基本前提。凯恩斯的观点是,在一般情况下,总需求或者有效需求总是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因而导致萧条和失业。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消费需求是有效需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之一。消费需求是收入的函数,消费
19、者当前的支出水平取决于当前的绝对收入水平。收入增加或减少,消费支出也随之增加或减少。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每一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少。边际消费倾向是正数,但小于15。因此,当收入增加时,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增加幅度会超过较高收入家庭。所以人们认为,凯恩斯消费函数暗含着一个政府可以影响总支出的简单机制,即通过提高或降低税收影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同时,凯恩斯也指出,由于消费惯性的作用,在收入下降时,低收入家庭不会相应地削减其消费支出,因而消费需求总量的下降幅度总是小于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量的下降。 绝对收入假说可以用函数式表示如下:C = C (Y
20、d) = C0 + cYd (2-1)其中,C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Yd为现期可支配收入,C0 (C00)为自发性消费,c为边际消费倾向。将该函数式两边除以Yd,就得到平均消费倾向APC:APC = C / Yd = C0 / Yd + c (2-2) 由于C0是常数,而c递减,因此APC随现期收入的增长而下降,这说明高收入阶层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低。这意味着,如果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收入集中于少数高收入阶层,因而会使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产生消费需求不足。边际消费倾向指的是增加的消费支出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比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居民的消费预期和消费意愿。它可以通过消费函数C =+Y(其中
21、, C 为消费性支出,为常数项,代表刚性支出,为边际消费倾向, Y 为可支配收入)建立因变量为人均消费性支出、自变量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回归方程进行衡量。比如2006 年全国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59 ,说明2006 年全国范围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平均将有0.59 元用于消费性支出。 从表2-1我们还可以看出以下变化:首先,看看城市居民的分配变动与消费倾向下降:一是,随着市场化的改革,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变化,2005年最高收入组的人均收人是最低收入组的9.18倍,到2006年下降到8.96倍,而到2007年下降到8.74倍,收入不平等化程度有所下降,但随着收入的提高,收入
22、基数的增大,实际上收入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呈扩大趋势。二是,2005年最高收入群体与最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为25639,高收入者的平均消费倾向低于全部人口的平均消费倾向,中偏高以下组的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普遍高于平均值。到2006年最高收入群体与最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为30963,收入差距拉大,中等收入组以下的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明显下降;2007年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最高收入群体与最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为32575,中等偏下收入组以下的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高于平均值。高收入组的低消费倾向直接拉低了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所以,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收入差距拉大呈负相关,即收入差异越大,居民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收入 差距 扩大 我国 城镇居民 消费 需求 影响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1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