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贫困的特征与扶贫机制创新.doc
《关于农村贫困的特征与扶贫机制创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农村贫困的特征与扶贫机制创新.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农村贫困的特征与扶贫机制创新 【摘要】文章阐述了我国农村存在的依然严峻的贫困形势、特点,分析了制约农村脱困的因素,对我国的扶贫机制创新提出对策建议:大力改善贫困地区的自然设施条件,优化脱贫的外部环境;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强化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完善产业化扶贫机制,强化脱贫的产业支持;建立“四位一体”的融资模式,强化脱贫的资金支持;以提高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为目标,逐步提高贫困线标准;增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提高扶贫项目的贫困群体瞄准度。 【关键词】农村;贫困特征;扶贫机制;创新 从1978201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2亿多人,脱贫人口占发展中国家脱贫人口中75%,减贫成就举世瞩目。然而
2、,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国的农村贫困形势依然很严峻,对扶贫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为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逐步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的战略部署,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必须针对当前制约脱贫的主要因素及现行的扶贫开发机制进行反思。 一、我国农村贫困的严峻形势及其新特征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家八七攻坚计划”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指导下,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国贫困人口的数量持续下降,从2000年末的3209万减少到2009年末的1200万。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于解决贫困群体的温饱问题
3、,缓解区域、城乡差距扩大趋势,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不容乐观的是,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形势依然严峻,我国贫困人口总数仅次于印度,列世界第二位。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农村贫困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对我国的扶贫开发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挑战。 1、贫困户与其他农户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2009年我国592个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23元,仅相当于全国水平5919元的29.1%。贫困农户和低收农户占全部农户的收入份额下降比其人口下降更快。 2、贫困人口的温饱基本缓解,但发展成本迅速增加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贫困人口的温饱压力不断减轻,但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教育和医疗费用
4、的上涨,远远超过了收入增长速度,成为贫困农户和中低收入农户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过高的教育和医疗负担导致强制性的必要消费支出,使贫困人口中相当一部分人要靠借债过日子,从而加深了贫困的程度。 3、脱贫成本增加,减贫速度较缓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整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可是减贫的速度却明显缓慢。按照从2000年末的3209万减少到2009年末的1200万的速度计算,每年减少223万人,明显低于从1978年至2000年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 4、贫困群体呈现出“大进大出”的态势 由于贫困人口的收入稳定性差。持续发展和抗风险的能力弱,通常无法实现稳定脱贫。贫困户一般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一遇
5、到自然灾害、市场风险和疾病等家庭变故就会重新降到贫困线以下,因病返贫、因学返贫、因灾返贫现象非常严重。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2009年玉树地震使这些地区的贫困人口不降反增。 二、制约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主要因素分析 要加快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进程,必须做到有的放矢,找到制约农村贫困人口快速、稳定脱贫的因素,笔者认为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是贫困人口没有获得足够的生存资源和发展资源,突出的表现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较弱,政府的公共扶持力度偏低。 1、贫困地区的资源、自然条件恶劣,脱贫致富的自然环境欠佳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持续贫困群体有76%居住在资源匮乏、环境恶劣的深山区、高寒区、黄土高原
6、等,这些地区大多水资源短缺、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从经济地理条件看,贫困地区大多处于偏远地区,远离大中城市,交通和通讯不便,市场信息、技术、人才等现代化要素不能辐射到这些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地理条件和基础设施的恶劣状况,成为影响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直接因素。 2、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匮乏,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弱 人力资源匮乏是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陷入持久贫困的根本原因之一。农村贫困人口的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成为影响他们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的主要障碍,也是影响他们掌握农业技术、应对市场风险、提高技术含量的主要制约因素。而且由于无力负担大学的高昂教育费用,不少贫困家庭的子女在完成免费义务教育后就放
7、弃学业,缺少了受教育的机会,从而形成“低水平教育贫困低水平教育”的恶性循环,使得贫困代代相传。 此外,劳动力的健康发展水平也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贫困发生的重要因素。在贫困人口中,相当一部分贫困户的家庭成员主要由老、弱、病、残组成,人口负担重,劳动力人口的素质低,自我脱贫的能力差,这类人群脱贫的步伐自然很慢。 3、贫困地区对传统农业高度依赖,缺乏脱贫的高效产业支撑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普遍存在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等“三低”现象,对传统农业具有高度的依赖性,而农业由于耕地稀缺、土地贫瘠、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等原因,根本无法为贫困户提供较高、稳定的收入回报,
8、仅限于维持贫困户的生存。据中国发展基金会涉及4000个农户的贫困问题调查中,68%的贫困户把“农业收入太低”列为导致生活困难的首要原因。 4、扶贫信贷资金投入下降、结构存在偏差,脱贫的金融支持不够 目前我国农村扶贫资金主要包括各级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扶贫信贷资金。其中各级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主要用于贫困地区的民宅建设和基础设施完善建设,扶贫信贷资金成为扶持贫困人口发展生产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扶贫信贷资金在扶贫资金中的比列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越来越不能满足农村贫困人口和龙头企业的发展要求。而且,小额信贷在发放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突出表现为扶持的项目规模小、
9、竞争力不强、周期短,例如现行的小额贴息贷款每户贷款不能超过10000元,贴息也只有一年,10000元很难帮助贫困户解决发展生产问题,贴息周期短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一年内贫困户的投入还没收到效益,贷款的贴息已经停止,转入正常贷款,无疑又给贫困户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加剧贫困的发生。受各种条件限制,小额信贷的受益者是低收入户而非贫困户,扶贫资金的投向存在一定偏差,扶持信贷资金对贫困人口的生存支持乏力。 5、扶贫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扶贫项目选择存在偏差,政府的扶贫开发机制有待完善 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但由于扶贫开发机制存在缺陷,降低了扶贫资源的脱贫效益。一是扶贫资金投入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农村 贫困 特征 扶贫 机制 创新 doc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0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