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的演进逻辑与发展路径.doc
《信用的演进逻辑与发展路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用的演进逻辑与发展路径.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货币金融评论 2005 年第 12 期 信用的演进逻辑与发展路径 1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许进 提要:本文试图从信用价值变迁、结构变迁和制度变迁的演进角度,揭示信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探寻国内信用制度建设的发展路径。本文的研究表明,信用危机的实质是信用制度供给不足的危机。从根本上说,信用制度供给需要在市场交易发育的基础上不断演进。国内发展现代信用的路径应该首选征信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失信惩戒机制的形成。 关键词:信用 演进逻辑 发展路径 信用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它的历史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一样源远流长。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信用活动的产生也较早。从西周时期到新中国建立前,信用一直在不
2、断的发展变化者,期间有繁荣,也有衰落。虽然信用与信用制度的产生至少和人类经济活动一样古老,但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向信用经济的高级阶段过渡,西方才开始有组织地开展信用管理方面的研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金融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法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和研究这个古老、神奇而又无所不在的社会现象。改革开放后,国内的信用规模不断扩张,信用活动开始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信用风险也在不断累积,对企业乃至国家经济发展形成潜在危险。本文试图从演进的角度,揭示信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探寻国内信用制度建设的发展路径。 一、信用和信用发展的历史逻辑 (一)不同视角中的信用 从经
3、济学的角度出发,信用是借贷活动的总称,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所谓借贷活动,指商品或货币的所有者,把商品货币暂时让渡出去,按照约定的时间,到期由商品或货币的借入者如数归还并附带一定数额的利息。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信用是调节社会资源再分配的媒介。资金短缺者以支付利息为代价,获得了货币或商品的使用权,资金闲置者利用赊销、借贷手段获得了商品快速流动或利息收入的利益。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信用在资金短缺者和闲置者间搭建起一座桥梁,社会总信用的水平反映了需求双方的平衡点。 从金融学的角度来看,银行等金融机构正逐步成为社会的信用中心和媒介,银行以强大的资本金做后盾,利用储蓄、结算等业务,变小额
4、资金为大额资金,便流动资金为稳定资金,筹集了数十倍于自身资本的庞大资金,然后在广泛采集顾客信用信息,严格信用管理的基础上,将资金分散借贷给不同的客户。在此过程中,银行起到了信用中介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利差收入,最终实现了资金供应方、中介方和资金需求方的三方共赢。1 许进,1974-,女,内蒙古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后,内蒙古财经学院管理学特聘教授。 1 信用的演进逻辑与发展路径 从法学的角度来看,信用是借贷双方的一种延期支付的契约或承诺。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一致意见,贷出方负有及时供给商品或货币的义务,同时享有按期回收本金和利息的权利;借入方有权及时获得合格的商品和足额的货币
5、,同时承担起按协议分期或一次性偿还本 2金和利息的义务。因此,从法律的意义上讲,信用本身是指支配权或要求权 。 (二)本文的观点 以上各种观点,偏执于自己的研究视角,不能以历史的视角来阐释,进而不能客观分析信用发展的演进逻辑。我们认为,为了清晰认识信用的发展逻辑与路径,应该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相结合,把信用分为民间信用和现代信用两部分来考察。 1.何谓民间信用? 3 中国金融百科全书与市场经济学大辞典 都有解释民间信用的词条,他们认为,在西方,民间信用是相对于国家之外的一切信用,包括商业银行信用;而在国内,民间信用是指居民之间以货币或实物的形式所提供的直接借贷,各专业银行信用不属于民间信用。信用
6、论4 也有类似的论述,他们认为民间信用泛指非官方信用,包括民间的货币和实物的借贷、民间的商业信用、民间的“合会”等,尤指民间货币的借贷。 综合以上各位学者的各种论述,我们认为,民间信用是一种最古老的信用形式,也可简称民间借贷。它是分散在社会个体之间自发形成的借贷行为,一般表现为两种极端的形式,即友情借贷和高利贷。我国现阶段的民间信用是一种非官方、非法律承认的信用往来形式。 民间信用的本质是信任关系。信任所指的是一对一的关系,描述的是人与人、人与机构、机构与机构等两者之间的关系,从属于道德约束的范畴。 2.何谓现代信用? 有的学者认为,现代信用是以信任为基础的到期还本付息的借贷活动。这种定义的信
7、用从 、属于道德约束的概念,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信用概念。有人把信用等同于“诚信”“信誉” “诚信”是一种社会概念,是交易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下所体现出个体等概念。实际上, “信誉”是交易个体在某一区域或市场内的公共形象,所表现的是社会品德、情操的修养程度;道德伦理方面的行为和准则,所树立的是某种道德准则下的行为表率。 信用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概念,简单地讲就是受信人的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在市场交易中,信用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交易手段,交易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要受到有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和制约,不履行义务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们认为,现代信用是交易者之间在交易过程中以信任为基础、以制度为交
8、易秩序的保障、以到期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现代信用的本质是契约关系。 (三)信用发展的历史逻辑2 信用规制论,李晓安、阮俊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0 月,P123 黄达等主编,中国金融百科全书 市场经济学大辞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0 年版,P104105;赵林如主编:典,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P158。4 曾康霖、王长庚,信用论,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3 年版,P435458。 2货币金融评论 2005 年第 12 期 交易对于信用的依赖程度源于交易的过程,取决于交易水平或交易频率,交易频率反过来又决定着信用的演进。信用信息的转移取决于交易个体之间的相互信任程度(
9、而不是权威)以及转移机制。 人类社会在交换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有过三次飞跃:一是物物交换,人们利用自己的劳动产品,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品。物物交换对信任的需求较小,甚至不需要信任;二是货币交换,人们借助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可以不为买而卖,而只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货币关系第一次拓宽了劳动分工和交换的广阔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商品交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实现分离,但是,资金流、商品物流是“同步”的;同时,交易的主体扩大,交易的频率增加,交易者对信用信息的需求大大增加;三是信用交换,人们借助信用作为交换媒介,可以不用立刻给付等价物,一方可以先付货币后取得商品,或者一方可以先取得商品后支付货币,前者为预付后者为赊销
10、,信用关系再一次拓宽了分工和交换的广阔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物流、资金流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分离,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交易规模。无论是交易的参与者,还是交易的频率都大大增加了。但是,信用交易在降低交易者交易成本的同时,却提高了信用成本(包括信用信息的搜集成本、信息的传递成本、信息的使用成本)。 二、信用发展的逻辑演进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信用活动的产生也较早。从西周时期到新中国建立前,民间信用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主要形式是友情借贷、高利贷和商业信用。发展到清代的时候,旧式的民间金融机构主要有“钱庄”、“票号”、“当铺”、“民营银行”等,但最终都走向衰亡。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的发展变
11、化,我国的民间信用在经历了建国初期以农村信用合作化为主要形式的短暂发展后就转向衰落。在计划经济下,民间信用虽然没有完全消失, 5但其规模非常小,并一直以“地下”形式的扭曲状态存在着 。 改革开放后,市场的期望和需求重新呼唤信用。于是,内生于经济的非正规制度安排的民间信用开始复兴,出现民间借贷、民间合会、私人钱庄、民间集资和私募基金等形式,但多潜伏于“地下”。同时,现代意义上的信用开始逐步发展起来。 (一)民间信用的内生逻辑 民间信用作为经济交往过程中积极互动的产物。当嗅到社会中的资金需求时,而正规的融资渠道难以满足时,民间信用就应运而生了。可见,民间信用充当的是一种金融中介角色,肩负着资金供需
12、双方的需求与期望。民间信用作为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内生产物,随着交易水平的变化,有时繁荣,有时衰落。 1.民间信用的交易圈子 民间信用的交易主要局限于由血缘、地缘或业缘组成的圈子内,很少拓展到圈子外。圈子内存在着一种排外的倾向,“本能”地规避掉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经营方式看,民间信用一般采用的是封闭型互动,信用信息一般只在这个封闭的圈子内呈放射状流5 江曙霞、马理、张纯威,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年版,P165 中国民间信用 3 信用的演进逻辑与发展路径动,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大圈子。由于交易发生于特定的范围,信用的规模和影响力都非常有限。如同双刃剑,独特的信任模式反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用 演进 逻辑 发展 路径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0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