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银行竞争力排行研究报告.doc
《亚洲银行竞争力排行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洲银行竞争力排行研究报告.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部分 复苏中的全球经济:争议量化宽松政策深重危机已过,世界经济的复苏之路依稀开启。但对于危机的教训,我们却不能使之随时间而被淡忘。在我们对银行家访谈的时候,问的第一个问题,仍然是请他们谈谈对2008全球金融危机根本原因的认识和看法。从统计结果来看,激励机制错位和金融监管滞后仍然是两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分别是34%和30%)。而学术界对于全球经济不平衡较为一致的认识,在银行家的调查中仅是20%的比例。这一反差说明了,战斗在市场第一线的银行家们,关注的也是和市场最为贴近的现象和问题,即使学者专家们所提到的世界经济不平衡根源,只要激励机制合理,金融监管跟上,危机仍然是可避免的。虽然,2008年开始
2、的全球经济危机目前正逐步走出泥潭,世界经济又回到了相对合理的增长轨道之上,但是,复苏的道路却并不一帆风顺,情况的复杂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比如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欧洲债务危机重重,全球流动性泛滥引发通胀风险,国际合作且行且阻,以及地缘政治动荡难测等等,使得在我们访谈过程中的不少受访者都觉得,“很多事情现在都还看不清楚”,“政策的两难性表现的特别明显”,并且“危机后一系列后遗症给全球经济的复苏,增加了一丝动荡,一份脆弱”。一、美国经济:高失业率中复苏美国经济连续六个季度正增长本次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后,截至2010年末,危机源头的美国,已经实现连续6个季度的经济正增长。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
3、)也表示,2007年12月开始的美国经济衰退已经于2009年6月结束,这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所经历得最长的衰退。从美国各季度的经济增长情况看,美国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扭转经济下滑势头,但在2010年上半年,曾有陷入二次衰退的迹象。随后,经济增长速度反升,至2010年第四季度,达3.2%。由此可见,复苏是一条不平坦的路。复苏速度难达预期虽然已经持续六个月的增长,但美国经济的复苏却并未如当初大多数人预测的那般稳定与及时。我们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美国经济复苏的速度,并没有超过大部分人的预期,只有不到20%的受访者认为,复苏的速度要快于他们一年前的预期,而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美国经济实际增长的速度,要
4、慢于他们一年之前做出的预期判断。失业率成为最弱指标在所有美国经济指标中,失业率成为复苏过程中表现最弱的指标,也是我们研究中的大多数访谈者之所以认为美国复苏并未超预期的主要原因。美国失业率从2008年初开始,随着危机逐步深入而逐步攀升,即使美国经济研究局宣称此次衰退在2009年中即告结束,但从那时起,失业率仍居高不下,甚至一度冲高至超过10%的水平,到最新的2011年初,虽然相比高峰时略有下滑,但该指标仍然维持在9%。高失业率中的复苏,成为美国近一年来经济特征的关键词,也给美国的监管和决策机构带来了政策措施制定的两难性,稍有考虑不周全,便会带来新的不确定性。进出口恢复显著从美国进出口的数据的看,
5、出口已经超过了2008年初的水平,反弹的幅度较大,也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量。而进口的水平,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则刚恢复到2008年初约95%的水平,相对滞后于出口。出口的强劲,主要来自于新兴市场经济率先恢复,需求逐步从危机之中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股市与消费者信心指数企稳回升截至2010年末,美国股票市场基本回升到危机前最高点的80%到90%的水平,要远远好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消费者信心指数也恢复至50%左右的水平。两个指数在2010年上半年,一度均呈现出上攻乏力、反转继续向下的态势,但随后又重返上升趋势之中。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重重欧洲“猪五国”(PIIGS,即葡萄牙,爱尔兰,
6、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的债务危机,曾经一度是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中的最不稳定因素,也曾一度被认为是继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又一引爆源。但所幸的是,这些国家的经济总规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还远不及美国,特别是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对上述五国的经济依赖程度也很低,而且欧洲其他国家以及整个欧元区,都及时出台了相关的救援措施,使得重重的欧债危机并没有进一步恶化成严重的经济衰退,并蔓延至全球。从英国、法国及德国三个欧洲最重要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数据来看,这三个国家在2010年,均返回到正增长的轨道上来,并且增速逐季递增。其中,德国的恢复速度是最高的,超过了2008年初的水平。三、全球贸易格局:明
7、显的V型反转国际贸易是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向全球蔓延传染的主要渠道,特别是对尚未完全融入全球金融市场的国家和经济体。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进出口从金融危机爆发至2010年第三季度,呈现出明显的V型反转。其中,亚洲新兴市场从危机深处反弹的速度最快、程度最强,并且出口和进口都已经超过了危机之前的水平。四、世界经济不平衡:尚难彻底解决探究本次经济危机的根源,学术界、实业界以及政策研究制定机构,较为一致的看法认为,世界经济的持续不平衡是危机的根本原因。危机爆发后,不平衡的状况曾一度趋于缓和。以美国为代表的逆差国家,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顺差国家,逆差和顺差的规模占比世界总的GDP,从2006至2009年逐年减小。
8、但是,进入到2010年,从数据来看,这一趋势并没有延续下去。前三季度,不平衡的比例呈现逐季上升的情况,美国逆差扩大,中国顺差扩大。因此,虽然学者、专家以及政策制定机构多方探讨呼吁世界经济不平衡的问题,但离彻底解决尚需要更多的努力。当银行家被问到如何看待世界经济不平衡这一问题时,24%的受访者认为这一问题目前非常严重;超过一半的受访者(56%)相对比较谨慎,认为在下结论之前,这一问题需要更多的研究,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而仅有20%的受访者认为,不平衡问题被过分夸大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严重。不管从客观数据,还是从银行家们的主观感受来看,世界经济不平衡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一时间
9、也曾引发各国之间的所谓贸易战、货币战,诸多由此导致的问题也难在短时间内很快彻底解决。五、国际合作:道路曲折艰难在我们前几年的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研究报告中,曾经提到国际合作在解决此次金融及全球经济危机遗留下的各种问题中的重要性,尤其表现在各国逐步从危机中复苏的阶段。因此,此阶段,各国复苏进程的速度和程度都将出现差异,在政策的制定上,更难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若仅仅从自己国家的角度考虑问题,势必会给其他国家造成更加困难的局面。目前,更重要的现实的情况是,国际合作的道路却非常曲折艰难,直至美国QE2的出台,更加暴露出矛盾的焦点。一位香港的银行家给我们分析到,“金融危机刚刚发生的时候,各国都很紧张,当时担
10、心会不会出现类似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各国纷纷出钱来支持金融机构,比如美国出了QE1。而在两年之后,各国都已各怀鬼胎,各自打算。澳洲、印度、中国都已经加息,而美国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通过QE2继续推出更多资金,使得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比如欧元和日元的升值,使欧洲和日本的出口都受到很大影响。所以货币战、贸易战、保护主义等等都陆续出现,包括某些国家之间在政治上的纷争,有些其实是长久以来的矛盾,现在突然再次紧张,其实与经济利益上的矛盾也有关系。”“现在已经到了不太合作的阶段了,我看不到国际间有很高的合作性,保护主义的心态高涨。所幸的是,此次美国QE2出台终于有了一些条款,希望把资金留在美国国内制造一
11、些就业机会,而不是大量流到国外,因为美国的失业率一直维持在接近10%的高位。”而中国内地的一位银行家,也将矛头直接指向了美国的QE2。“美联储QE2的出台引起全世界轩然大波。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增加就业而向全球注水,时间巧妙安排在中期选举之时;意图明显企图政治经济兼修。”“美联储11月初推出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导致三种可能的结果损人利己、损人不利己、损人害己,但肯定会扰乱国际金融秩序,打击全球经济复苏。”上述银行家还详细分析了国际合作共同抵御危机、保护复苏的困难根源所在。“一是复苏的二元性。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分化为两大阵营:以美、欧、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复苏仍面临很大的不
12、确定性,并伴随一定程度的通缩;而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复苏态势基本确立,面临通胀(预期)压力。复苏的二元性可能使QE2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后果。”“二是美元的二元性。美元既是美国货币,又是国际货币,这种二元性决定了美元的流动性与稳定性难以两全(即特里芬难题)。美国本该履行双重责任,但却置他人于不顾,这既暴露出当前国际货币体制的内在矛盾,更助长了一种十分恶劣的国际金融文化。”“在这种二元性背景下,QE2的三种后果实属必然,差别在于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短期可能出现某些利己的假象,中期则呈现损人不利己的困境,长期看,必陷入损人害己的泥潭。”由此可见,在银行家们的眼中,国际合作在国家利益各自
13、主导的体系下,很难实现真正的突破。一系列“二元性”问题,将拖累全球经济的复苏步伐。六、全球银行业复苏:长路已现曙光放眼全球银行业的复苏,在我们的访谈中,银行家们普遍持有一种长期的观点,有47%认为,危机的影响还将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并且由此引发一轮较大的行业调整。同时,有44%的银行家的看法相对乐观一些,他们认为虽然目前全球银行业仍无法同危机之前相比,但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刺激政策的出台及发挥作用,前景已现乐观。另外,有9%的受访银行家仍然持有非常悲观的观点,认为全球银行业的低迷期将持续非常长。总体看,结合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以及处在市场最敏感位置的银行家们的亲身感受,全球银行业复苏:长路已现曙
14、光。第二部分 亚洲经济复苏:增长与风险并存2011-03-18 23:56:27 评论(1)条 随时随地看新闻危机过后,亚洲各主要经济体总体回到增长的轨道。其中,中国内地、台湾地区、新加坡和菲律宾等经济体,经济反转的力度较大,在2010年上半年内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日本的复苏相对缓慢,经济增长幅度较弱。其他国家和地区,增长的速度则均超过了5%。亚洲各地区的经济,未来增长将以发展中地区为主要动力,而出口贡献度将相对消退。国际贸易方面,也出现了新的格局变化。出口的增长开始以区域内为主要实现目标。亚洲新兴国家地区,特别是中国,成为经济复苏中出口增长的动力之源,增速要远远高于传统的欧美地区。从201
15、0年初到2011年初,在我们研究样本的十个亚洲国家和地区中,除中国大陆和日本外,其他八个股票市场指数均产生了正收益。其中,泰国和菲律宾的表现最好,全年指数回报率均超过30%,最高时一度超过了40%。韩国和马来西亚其次,全年指数回报率在20%左右。台湾地区、新加坡、香港地区和印度则位于中下游,全年指数回报10%左右。如果以资本市场的表现作为经济未来走势的一个领先指标,那么我们可以基本判断,亚洲整体的经济复苏趋势较为明显,即使观察日本和中国大陆的情况,在2010年下半年,这两个国家的股票指数也转弱为强。类似于去年,我们调查了银行家们对各个国家复苏时,对自身的依赖程度,以及各自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结
16、果表明,两项指标中国大陆仍然是排在前面的。同时,对香港地区、新加坡以及印度的政策效果也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访谈中,我们请银行家对研究样本中的十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复苏的表现和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给出他们的主观评价,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在复苏表现上得分是最高的,但是在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上却处于中等较低的水平。比较突出的是,韩国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大多数银行家的好评。对于各国政府陆续开始的政策退出进程,我们也调查了银行家相关的观点。银行家们普遍认为新加坡的退出步伐是最快的,同时对经济的影响也是最好的。中国大陆的退出步伐在银行家们的看法中是走的最慢的。在效果方面,日本得到的认可最低,同时,韩国,泰国,马来西
17、亚和菲律宾,在他们的评价中也偏向负面。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则保持在中性的水平。我们将依次从经济增长、通胀趋势、货币供应以及政策措施上的变化和特点,对研究样本中的10个国家和地区做概要性的描述。一、中国内地中国经济增长从金融危机前至今,呈现明显的V形反转,2009年初,经济增速触至最低点6.1%。随后,经济增速逐季回升,至2010年初达到高点,跟危机之前持平(11.90%)。2010年,由于通胀风险逐步加大,随后的经济增速有所减缓,略低于10%。中国大陆目前面临的通胀压力非常大,2010年初以来,CPI已经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全年整体处在升势。2011年,通胀也将是中国经济的最大风险。中国央行
18、已经针对通胀压力,采取了一系列组合措施。2010年初至今,央行已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准备金率已达创历史的19.5%。同时,三次上调了基准利率,升幅达0.75个百分点。央行已经注意了市场中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可以发现,M2增速已经在下降,从2010年初的25%,下降至2011年初的17%左右,降幅还是非常明显的。二、日本日本经济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陷入连续长达7个月的负增长,最严重的2009年第一季度,负增长一度达到10.3%。随后,负增长幅度逐步减缓,直到进入2010年后,经济转为正增长,但难见稳定且持续的趋势,复苏之路并不十分平坦,曲折中增幅收窄,从第一季度的5.6%,到第四季度的2.2%
19、。日本尚无需考虑太多的通胀问题,货币供应量增幅逐渐放缓,使得日本目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通货紧缩。CPI在2010年下半年刚刚由负转正,但并未保持下去,最近三个月,CPI仅仅持续了零增长。利率方面,日本货币当局在2008年末将目标利率调至0.1%的超低水平后,至今仍维持该利率水平不变。三、中国香港香港经济在2010年也走上了较为强劲的复苏之路。在经历了2008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第三季度,连续四个季度的经济负增长后,2009年末开始全面复苏。除2010年第一季度创下8.1%的GDP同比增长,接下来的三个月,复苏则表现的非常稳定,增长速度维持在6%以上。虽然,就香港目前的CPI水平(2011年1
20、月为3.6),断言通货膨胀可能为时尚早,但必须注意到已经形成的趋势。CPI同比增长的速度,已经连续5个月呈现上升的状况,需要保持警觉。与此同时,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也基本表出现逐月上升的趋势,市场流动性持续得到补充,给未来CPI的走向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同时,由于香港采取的联系汇率体制,使得其利率政策的独立性较差,基准利率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复苏而向上调整,目前的水平低于0.2%。因此,香港目前存在着潜在的通胀风险,特别是输入性的通胀对香港未来的经济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香港某受访银行家就表示:“除了美国,来自其他地区的产品都涨价了,而香港的食品和副食品主要来自内地,因此对于香港来说,输入性通胀无法避免。
21、另外,无论是住宅、写字楼或者商铺,租金都上涨。香港最近也推出最低工资保障,再加上香港特区政府的中小企业计划年底到期,中小企业的运营就会受到影响。因此银行对于通胀加剧之下的失业率、企业倒闭情况以及个人贷款方面的状况,会不断跟进观察。”四、中国台湾台湾的经济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曾持续了5个季度的负增长。直到2009年的第四季度,恢复了正增长,并且复苏的力度非常强劲。2010年的前三季度,台湾一度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复苏速度。但需要注意的是,2010年,台湾整体的复苏却呈现出减速的情况,从一季度的13.59%,一路下滑至四季度的6.92%。而在通胀方面,目前台湾尚无需太多的担忧。虽然在从危机中复苏的过程
22、中,CPI由负转正,并且持续增长了3个月,同时,货币供应也表现出提速的迹象,但是,截至目前,并未超过需要警示的水平。在2010年11月达到阶段高点1.52%,CPI反而转而向下,通货膨胀的压力较弱。五、新加坡新加坡受此次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在2008年末到2009年初,经历了连续三个月的负增长,还有一个月零增长。相比日本、香港、台湾等经济体,新加坡受危机影响的程度较小,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2009年中,新加坡便进入了复苏的轨道。2010年前两个季度,GDP同比增加达到了16.4%和19.4%,表现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随后的两个季度,经济增速有很大的放缓,但仍然保持了两位数,复苏势头非常强劲。
23、但新加坡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最大的风险来自于通货膨胀。2010年1月,新加坡的CPI是0.2%,基本是零通胀。但到了2011年,CPI已经达到了5.5%,处于警戒水平之上,整个趋势令人担忧。2010年下半年,新加坡经济增长步伐的大幅度放缓,也与通胀风险隐忧相关。新加坡的货币供给却并没有明显的提速,考虑到未来通胀的压力,M2的增速在2010年年末的几个月开始减缓。利率则仍旧维持了接近0的水平。六、韩国也许是吸取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韩国在这一轮全球经济危机中,经济衰退的程度并不是非常大,经历了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第二季度,连续三个季度的负增长(最严重的是2009年一季度,-4
24、.3%),并且很快在2009年中期,步入了经济增长的轨道。2010年的复苏情况非常良好,平均增速甚至要超过危机之前的水平。但从季度分布上,与新加坡非常类似,呈现前高后低的情况,并且在2010年第四季度企稳。韩国的CPI在2010年10月和2011年1月两度超过4%,潜在的通胀风险需要引起注意。韩国的货币当局应该也注意到近几个月来CPI逐月攀升,因此在货币供应量的控制上也保持着谨慎的态度,M2同比增速已经逐渐回落到6%的水平之下。韩国中央银行在危机之后,也数次上调了基准利率,其目的也是为了应对复苏过程中可能到来的通货膨胀。七、印度印度经济的V形复苏非常明显。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最为深重的2008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亚洲 银行 竞争力 排行 研究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79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