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转轨过程 描述和分析.doc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转轨过程 描述和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转轨过程 描述和分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转轨过程:描述和分析张曙光【专题名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专 题 号】F13【复印期号】2007年10期【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07年4期第7887页【作者简介】张曙光,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81张曙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内容提要】本文区分了分权化和市场化,说明了市场化的实质不是一般的放权让利,而是放松对非国有部门的政府管制,讨论了中国经济转轨中放松管制的内容、方式和次序:先投资管制后融资管制、先产品市场管制后要素市场管制、先经济管制后社会管制,揭示了目前的中国仍然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经济,说明
2、了放松管制是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以及转轨和发展的相互关系。【关 键 词】市场化/放松管制/政府主导/互动过程一、经济转轨和转轨国家经济转轨,一般是指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转轨国家是指这样一些国家,它们原先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制度,经过经济和政治改革放弃了计划经济制度,转而以建立和实施市场经济制度为目标,目前正处在迈向目标模式的过程中。这些国家包括中国、越南和前苏东国家,也许原东德是个例外。东、西德合并成为统一德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制度,东德已经不存在。也可以说,东德的经济转轨已经完成。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在内的完整体系
3、,因此,经济转轨是一个相当复杂和相当长期的历史过程。如果没有其他方面转轨的相应跟进和有效配合,经济转轨无法完成,市场制度也难以最终确立。如果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制度建设经过了几百年的时间,那么,转轨国家兼具后发优势和劣势,其市场化转轨即使能够成功,也可能需要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由于转轨国家原来的出发点一样,改革目标相同,虽然由于国情不同,转轨的具体过程及其特点各异,但大都采取了两种方式:一个是分权化改革,一个是市场化改革。两者既可以分开进行,也可以同时实施,分步进行。分开实施或者单纯分权化,或者单纯市场化,这样,分权只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内部调整,而市场化则意味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基
4、本取消。同时实施,分步进行,分权化改革也就包括在经济市场化转轨之中,并构成后者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分权化在其中所处地位的不同,转轨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以分权化为主的阶段,一个是以市场化为主的阶段。二、分权化改革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转轨是从分权改革开始的。由于权力分散的对象不同,因而形成两种不同的分权,一种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分权,一种是政府向(国有)企业分权。二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共同决定了分权化改革在经济转轨中的地位和作用。向企业放权是在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内进行的。最早是1979年四川重庆钢铁公司等六家企业的扩权试点,接着是国务院下达关于扩大国营企业经
5、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19831986年实行的两步利改税;1984年是重要的一年,继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成为放权改革的纲领;1987年以后实行了企业经营承包制,1992年发布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赋予国有企业14项自主权,所有这些都是把企业的放权让利作为改革的中心。然而,国有企业扩权的结果是,虽然增大了企业经营者的利益激励,但却没有形成相应的责任约束,国有企业虽然参与了市场竞争,但并没有完全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主体。中央向地方分权,完全是一种行政分权。其中,最重要的也许是1980年开始实施的“划分收支
6、,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即通常所说的“分灶吃饭”。由于当时出现了严重的财政赤字,“分灶吃饭”的初衷不是分利益,而是分担子,但是,“分灶吃饭”的结果是地方有了独立的利益,从而使得地方政府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利益主体。分税制的实施虽然增大了中央政府财政收支的份额,同时也增加了地方利益和地方行为的独立性。特别是把政府工作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赋予了地方政府统揽地方经济的巨大权力,从而使得地方政府成为一个特殊的市场主体。从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无论是向企业放权,还是向地方分权,都是在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内部进行的,完全是一种行政行为。就此而论,分权只是计划权力是集中在中央还是分散在基层(包括地方和企
7、业)的差异,不可能导致对计划经济的否定,只能形成公有制经济的不同运行机制(包括计划者主权机制和多元主权机制),不可能导致市场经济的生长和发育。这是历史发展得出的结论。19581978年,中国曾经多次进行过下放经济管理权限的改革,只是导致了放权和收权的多次循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制度不仅没有任何削弱,反而还加强了。同样,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也进行过分权化改革,同样没有放弃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而走向市场化。然而,随着分权改革的推进,的确为地方和企业的自主行为打开了活动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分权化过程在市场化改革的条件下,并与市场化改革结合进行,地方和企业就会利用手中掌握的自主权力
8、,超出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范围而行为。这样一来,就能够促进市场制度的发育,成为经济转轨的一个重要方面。1978年以来中国的分权改革就具有这样的性质和作用,且以1990年代前后为界形成两个阶段,前者以分权化改革为主,后者以市场化为主。而俄罗斯则由于20世纪60、70年代分权改革的失败,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了前面,其90年代以来的市场化改革,由于采取了一次性全部放弃政府计划管制的办法,也就不需要和不可能存在分权改革的问题。因此,分权化改革并不是市场化,也并不必然导致市场化,它既可能与市场化无关,成为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内部调整,也可能与市场化结合,成为市场化过程中的一个因素和一种力量;反过来,市场化
9、改革也可以与分权化改革相结合,也可以独立于分权化改革而独立进行。其关键就在于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人们通常使用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来描述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主要是抓住了形式上的特征和差异,其本质可能就在这里。三、市场化改革中国经济转轨的核心是市场化改革,其关键和实质不在于(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分权,而在于放松或者取消政府对私人经济的管制,促进非国有经济的生长和发展。应当指出,转轨国家的政府管制与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管制有着根本的不同。市场经济国家通常有一个市场自然发育和自发运行的前管制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市场基本上处于自由竞争状态,尚未出现和形成垄断,政府力量有限,只能充当一
10、种“守夜人”的角色和作用。竞争引起垄断,垄断扰乱和破坏了市场秩序,于是,出于各个市场主体的要求,出现了政府管制。政府的力量和规模也随着管制的扩大而增长。因此,在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管制是市场发展的产物。然而,在经济转轨国家,由于转轨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没有市场自生自发发展的前管制阶段,政府管制先于市场而存在,市场不发展既是政府管制的原因,又是政府管制的结果。因此,要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就得从放松政府管制入手。不仅如此,在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管制是基于法律和规则的规制,针对的是市场主体的分割市场、价格歧视、卡特尔等非市场和反市场行为。但是在转轨经济国家,政府管制往往是基于部门规章,为了保护国有制经济的
11、所谓主导地位和维护部门利益,管制的对象主要是非国有制经济,特别是私人经济。然而,没有非公有经济的成长和发展,市场经济又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管制和市场发育是矛盾和冲突的,中国经济转轨的特色就在于随着政府管制的放松,在国有制经济的旁边生长出一个日益强大的非国有制经济。所以,我们把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管制叫做政府的市场管制,而把转轨国家的政府管制叫做政府的计划管制。就此而论,在转轨经济中,既有一个放松政府计划管制的问题,也有一个建立政府市场管制的问题。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形式上二者都是政府采取行政手段调节微观主体的行为,但也有原则的不同,二者作用的方式和方向有别,前者是放权,后者是收
12、权。前者针对特殊对象,后者具有普适性,前者是为了建立和发展市场制度,后者是为了校正市场失效。因此,在以下的讨论中,如无特别说明,所谓放松政府管制,都是指放松政府的计划管制。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启动和突破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农村改革,放松了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管制。1978年12月,安徽小岗村农民实施包干到户,第二年1月,中央正式承认了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的社会主义性质。在1980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在各个地方的要求之下,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取得了全国的合法性,紧接着是连续五年的五个一号文件,从而迎来了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发展的高潮,市场制度开始在农村扎根生长。二是对外开放,放松了对外
13、商投资和外资企业的限制。1979年批准了香港招商局在蛇口举办工业区,通过并公布实施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80年批准建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实施两头在外的战略,进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放开了外资外贸的限制,实施了对外资外贸的鼓励措施,开始了大规模引进外商投资的过程。外资企业的发展显示了市场制度的效率优势。在农村包围城市和对外开放的带动和激励之下,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转轨便迅速推动起来。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的确是逐步推进的。这集中反映在中共中央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其中最好的证明是对发展私营经济态度和政策的变化。十二大提出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十三大明确了私营
14、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十四大提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十五大则更明确地规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在其他方面的改革,包括放开市场,放松价格管制等,于是,个体和私营企业发展起来,形成了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分权化改革和市场化改革的结合和互动,是中国经济转轨中一个有趣现象。由于向国有企业放权让利,企业职工参与了留成利润的分配,开始有了一些积累和储蓄,为投资办企业奠定了物
15、质基础,很多企业将一部分留成利润、甚至一部分国有资产拿出来,投资建立非国有企业。同样,由于市场化改革和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向国有企业放权,国有企业就可以把计划外甚至一部分计划内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其分到的权力也就有了实际实施的条件。由于向地方分权,地方政府便利用手中权力,或者出售国有企业,如,诸城现象,或者提供担保,帮助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国有企业取得银行贷款,或者支持私营企业突破进入壁垒,如,吉利集团进入汽车产业,等等。就此而论,分权化改革既为市场化改革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由于融资体制管制,居民储蓄和非国有部门的一部分资源通过金融机构流入了国有部门,支持了国有经济的发展。而非
16、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的竞争,也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转轨提供了条件和典范。由于地方官员直接掌控着行政和经济权力,或者侵犯了一部分红帽子企业和私人企业的产权,将私人财产变成国有和集体财产,或者利用垄断权力,扭曲要素价格,侵犯农民利益,争夺投资资源,或者支持地方国有企业,争夺金融资源和融资权。这一切又会阻碍或者扭曲市场化,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因此,分权化是促进了市场化还是抑制了市场化,是有利于经济稳定,还是加剧了经济波动,是一个需要具体分析的问题。在二者同时进行的情况下,促进作用可能是主要的,但看不到限制因素则是不应当的。无论是分权化,还是市场化,既不是直线发展的,也不是可逆的。放权和收权的反复、明放暗不
17、放的做法是如此,放松管制和加强管制以及以这种方式放松管制而以另一种方式加强管制的操作也一样。收权和放权的反复曾经导致公有制经济的机制变换,前者导致计划者主权机制的复归,甚至市场化的某种后退,后者导致多元主权机制的强化,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市场化的某种进展。而放松管制和加强管制则是市场化的前进和逆转,前者会促进放权的发展,后者也会加强收权。四、经济转轨的内容、方式和次序既然经济市场化转轨过程,就是放松或者取消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管制过程,因而,放松政府管制的内容、方式和次序基本上构成了经济转轨的内容、方式和次序。1.放松投资管制和放松融资管制在公有制经济中,由于个人既是所有者,又是非所有者,决定了公
18、有权主体既是唯一的财产所有者,也是唯一的投资者,而个人只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不是也不能成为投资者。由于个人没有兴产置业的自由和权利,公有制经济没有也不可能为市场制度的存在和发展留下空间。因此,市场化的首要一步就是放松投资管制,使个人成为投资者。然而,进行投资就得有投资的领域和对象,要使个人成为实际的投资者,就要开放某些投资领域和投资项目,准许个人进行投资和经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放松投资管制与放松行业准入限制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方面,前者是从资金和货币经济方面来说的,后者是从物质和实体经济方面来看的。因为,所谓市场经济,说到底,就是要给个人以兴产置业的自由和财产权利。放松投资管制和准入管制是个人享
19、有和实施财产权利的基本手段和主要途径,因而,成为开启市场化转轨的第一道闸门。既然放松投资管制与放松行业准入管制密切相关,放松行业准入管制也就决定了投资的领域和项目,从而决定了市场扩展的空间和广度。从中国经济转轨的实际过程来看,行业准入是逐渐放开的,由于长期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造成短缺经济的存在,加之私人投资开始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储蓄和积累,政府最先放开和私人最先进入的是农业部门和投资规模较小的日用消费品部门,接着放开的是中间投入品和机械设备制造部门。随着私人储蓄和积累的增加,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成为市场化的一个新领域。到目前为止,除了军工、重要资源开发、油气采炼等,已经放松了大部分物质生产活
20、动的投资和准入管制。如果说放松物质产品生产领域的投资和准入管制先于服务领域,那么,在服务领域中,放开与物质产品生产相关的服务领域的管制也先于非物质产品的服务领域,因而,文化产业的部分准入是最近才正式放开的。如果说营利机构的准入基本上已经放开,那么,非政府和非营利机构的进入仍然存在着严格的管制。这种情况是由经济转轨与其他方面转轨的关系决定的。这正在成为制约经济转轨甚至导致经济转轨停滞和失败的重要因素。在公有制经济中,既然个人不是也不能成为投资者,自然也就没有融资的需求和可能,个人与银行的关系除了少量的储蓄存款以外,从来没有发生过资金借贷关系,银行的门是向着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开的。但在转轨经济中,
21、投资和准入管制一旦放松,从而个人成为投资者,紧接着提出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投资资金的来源问题,即从什么地方,以何种方式和条件融通资金。一般来说,融资有内部(或者内源)融资和外部(或者外源)融资之分,内部融资来自自己的积累和利润的资本化,外部融资又分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在转轨的初期,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自己的积累和内部融资,对放松融资管制的要求并不迫切,但是,自己的积累和内部融资是有限的,随着非公有经济的发展,要投资大型项目,要以多种方式进行投资,要把企业真正做大、做强、做长,仅有内部融资是不够的,主要依靠外部融资。不仅如此,在外部融资中,仅仅依靠银行贷款也是不够的,而
22、且要依靠和发展资本市场,发展多种投融资方式。因此,放松融资管制是经济转轨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在中国的经济转轨中,放松投资管制先于和快于放松融资管制。这也体现在放松金融业投资和准入管制的迟滞上。虽然这样做在转轨初期有其合理性,但在经济转轨深入发展以后,放松投融资管制的不对称、不匹配和不适应,不仅抑制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且通过融资机制扶植了国有经济,同时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因而,是有悖于市场化转轨的方向的。2.放松产品市场管制和放松要素市场管制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然包含着各种市场以及整个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按照市场与生产过程的联系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分为产品
23、市场和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中间投入品市场,要素市场主要包括资金市场、土地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存在着一定的市场交易关系,在短缺时期,这种交易仍然受到政府的管制,各种各样的票证就是实施管制的普遍方式和主要手段。中间投入品是由计划管制的,尽管存在着形式上的交易关系,即物资技术供应。生产要素完全是计划配给的,根本不存在市场交易关系。市场化转轨是以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政府管制的某种程度的同时放松为前提的。然而,一方面,由于在起点上政府计划管制的方式和程度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不同市场在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特别是政府当局的
24、认识也有差异,于是放松政府管制的先后和程度是有区别的。从实际进程来看,最先放开的是产品市场,首先是消费品市场,其次是中间投入品市场。现在,除了国家仍然管制的少数几种产品,如石油、粮食以外,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不仅可以买到所需要的各种产品,而且产品价格也基本上是由交易双方议定的。在放开产品市场的过程中,我们采取的一个基本办法是双轨制。即对于同一种产品和要素,一部分由计划控制,实行计划分配和计划价格(通常低于市场价),另一部分进入市场,由交易双方议定价格,按照市场价格自由交易。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分权改革和价格导向,加上双轨制的摩擦和冲突,国有部门往往把一部分计划内产品转向计划外,一部分与管制者有关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转轨过程 描述和分析 中国经济 市场化 转轨 过程 描述 分析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79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