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发展调查报告.doc
《中国金融业发展调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金融业发展调查报告.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金融业发展调查报告(一)概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分为三大部分:一、银行。包括1、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2、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3、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4、其他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二、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农村合作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投资基金、邮政储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接管四大国有商行不良资产)包括中国华
2、融(接管工行)、中国长城(接管农行)、中国东方(接管中行)、中国信达(接管建行)。三、监管机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二)金融的地位与作用金融在现代经济中不但已成为一个发展因素,而且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两个紧密相连的层面上,其基础作用是通过它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如货币方便商品流通,信用促进资金融通等为经济运行提供便利条件;其延伸作用是通过金融运作直接推动经济增长。随着经济货币化和金融化进程的推进,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正在快速增长。对现代化经济发展中金融因素的分析,可以沿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思
3、路来进行,即分析金融在资本和劳动投入增加的作用和在要素生产率提高中的作用。同时,由于金融在现代经济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产业,还应把金融业自身产值在经济总量中比重的变化包括在内。一、金融在要素投入量增加的作用与贡献在要素投入量的增长中,劳动的增长取决于人口增长和劳动力的增长,资本的增长取决于储蓄的增长。就资本来说,储蓄是投入增长唯一的来源。在国民收入分解为消费和储蓄的过程中,二者的比例关系有它内在的决定因素,但消费总是有最低的基本消费和一定程度的可能消费,储蓄也总是会有必不可少的基本储蓄和一定程度的可能储蓄。也就是说,在既定的国民收入水平下,消费与储蓄之间是存在着一个弹性区间。弹性区间的存在使真实
4、的消费一储蓄比例可能因许多因素而改变。金融在存在和发展促使这个弹性区间被更大份额的储蓄所挤占。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二个原因:一是金融的发展使储蓄转变为未来消费变得非常容易,如货币储蓄显然比实物储蓄更为方便。二是利息的存在使储蓄带来增值,从而为将来更多的消费创造条件。虽然金融发展(如提供消费信用)也有促使消费倾向增加的可能,但就总体来说,金融对消费一储蓄比例天平的改变中向储蓄一方倾斜。因此,金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使储蓄上升,从而为投入量的增加提供源泉。由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储蓄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用发展中国家平均储蓄率的上升率来近似地代表资本投入量对经济增长贡献中的金融贡献率基本上
5、是可取的。发展中国家近30年间平均储蓄率的上升每年约为0.13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5%中,有0.133个百分点是由于金融促进增加从而引致资本投入量增长形成的。金融在这方面的贡献占到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3.8%。储蓄率的提高在一个国家经济的起飞阶段所起的作用最为明显。当经济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之后,储蓄率的增长相对放慢,而当经济实现了现代化之后,储蓄率便会相对稳定下来。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的作用和对经济的总体贡献程度也随之降低,而是通过另外的途径(特别是通过促使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表现出来,这在下面原研究中会得到证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不但能够通过自身发展促使可能消费(
6、或可能储蓄)转化为实际储蓄,从而提高储蓄率并以此扩大资本的投入量,而且金融还能够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在任何经济社会中,在储蓄量既定的条件下,投资数量都取决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能力。在西方经济学家的分析中,对这一点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凯恩斯把投资等于储蓄看成是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但没有分析如何实现这个条件。哈罗德一多马模型认为,只要保证经济有一个“合意的增长率”,储蓄便能自动全部转化为投资,其中劳动一资本配置比例和资本一产出比率不变。新古典模型虽然论证了劳动一资本配置比例是可变的,从而资本一产出比例也是变的,但该模型也是建立在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这一论点上,他们认为储蓄直接了当就是投资。而在实际上
7、,如同储蓄倾向一样,储蓄完全转化为投资的假定是完全成立的,在储蓄与投资之间不是完全平坦的直通道,中间隔着一个复杂的“市场”。储蓄能否完全化为投资,或者说有多大比例铁储蓄能够转化为投资,取决于多种因素。要分析这些因素,比较直接的办法是分析投资的决定。利息率是决定投资者进行实际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也就成为决定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重要因素。当然,在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过程中还有其他因素,但无疑利率是最主要的一个。利息率是金融活动中的一个范畴,是金融市场上资金供求决定的均衡价格,如果金融机构运作有效,能够通过提高自己的效率在充分吸收储蓄增加的同时,保持贷款利息在一个较低水平上,无疑就能够既实现储蓄的增长,
8、又能够促使储蓄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投资,从而使总的资本投入量增加。金融对劳动投入的增长也起着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就业比重提高体现出来。劳动的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和劳动力增长。但对经济增长作贡献的劳动是就业劳动力的劳动,因此就业劳动力的增长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金融不能使人口增加,也不能使劳动力增加,但可以使总劳动力中的就业人数增加。一方面,金融通过促进资本投入量的增加以吸纳更多的就业人数;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金融领域直接吸纳了就业量。从就业结构来看,随着金融的发展,金融部门的从业人员比重上升。因此,我们可以用金融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的提高来衡量金融对劳动投入量提高
9、的贡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就业比重无一例外地逐年增长,15年间增长了0.25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017个百分点。由于中国金融业的就业比重还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所以这一比重的提高还会加快。如果我们用中国15年来金融业就业比重的增长率与70年代发达国家金融业就业比重的增长率的平均值代表金融对劳动投入量的贡献,那么,在世界经济年均3.5%的增长率中,金融在这方面的贡献占了0.053个百分点,即占总增长率的1.5。二、金融在要素生产率提高中的作用与贡献库兹涅茨、丹尼森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有大约一半是因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引致的。而促使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包括技术进步
10、、知识进展、资源再配置、规模经济等等。那么,被他们省略了的金融处于什么地位呢?对金融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作用定性分析并不十分困难,即使在直观上观察,也是显而易见的:金融促进了资本流动,节约了资本和劳动投入,为资源优化配置创造了条件,提高了资本效率等等。应当肯定,金融在促使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是与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这不但包括劳动、资本、土地这三大基本要素,而且包括技术进步、知识进展、资源配置、规模经济等新生增长因素。库兹涅茨、丹尼森等人分析的新生活增长因素对经济的贡献,哪个因素也不可能离开金融而单独起作用。但对金融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中的贡献作直接定量分析,其困难要比作定性分析多得
11、多。困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缺乏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统计分析资料,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只是提供了一个理论研究思路。尚未找到令人信服的计算公式或数量模型去准确计算它,这就使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研究没有直接的科学方法来借用。其次是对促使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众多因素进行归纳和界定很难做到全面,也很难避免实质内容上的重复。第三个困难来自于对金融本身的分析,由于金融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是和众多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在技术上很难从相互交错的作用机理中直接剥离出来。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探寻一些相近的指标去近似反映金融在要素生产率提高中的贡献程度。虽然下面的分析并不十分理想,但考虑到对新生增长因素贡献比率进行分析这一命
12、题本身从出发点上就不是为了追求精确,更多的是理论象征性的,因此,不应用纯数学的严谨去要求它。从动力源泉来说,促进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因素可归结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大类。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所分析的知识进展并由此带来的技术进步可看作是主要的内在因素,而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规模节约可看作是主要的外在因素。金融对生产率的贡献也可以从这两方面去寻找。(1)金融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在生产率提高方面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技术进步是生产率提高的最主要内动力。技术进步的源头是发明和创新,而生产率的提高在于发明和创新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和普及。很显然,金融不但在源头上为发明和创新提供资金支持,而且更重要的是金融的支持使科技成果迅
13、速传播和普及并现实地转化为生产力。(2)金融通过促进资源再配置和规模节约在生产率提高方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资源再配置和规模节约是推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外部因素。金融市场的发展便利了资本集中、转移和重组,也改变着生产、经营部门的融资比重。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节约便是在众多生产、经营部门的融资比重变化中实现的。所谓融资比重是指在投资主体的投融资中自身积累和外部融资各自所占比重的大小。金融的发展促进了资本的社会化,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外部融资的成本,企业外部融资比重的提高又使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节约变为现实。因此,企业外部融资比重的变化率从某种意义上可用来反映金融通过促进资源再配置和规模节约在生产率方
14、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三、金融对经济总量增加的直接作用与贡献在现代经济中,最主要的经济总量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近几年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这三大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中,服务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70年代初已达到57%,80%年代超过了60%。发展中国家服务业产值比重平均已接近40%。服务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高低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发达程度。从全球最大服务公司排名来看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最大服务公司分布,也基本反映了这些国家的发达程度和经济实力。70
15、80年代,金融保险业在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半值中大约占30%,目前仍有继续提高的趋势。由于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增加。在60年代,这个比值大约占10%左右,到9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金融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1520%。这个比值大约每年增第0.3个百分点。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3.5%比较,说明金融产值增长对国民生产增长率的贡献系数大约为0.086。综合上述分析,金融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从三个方面体现出现,即对要素投入量提高的贡献、对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和通过自身产值增长对经济的直接贡献。总之,在现代经济中,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因素除土地、资本、劳动这三个基本要
16、素外,一些新因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在增长。在这些“新的因素”中,金融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三)现阶段我国金融服务业的结构、效率及公共政策金融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生产率增长最为迅速、现代信息技术使用密度较高的产业之一,在第三产业各行业中处于领头羊的位置。金融媒介是全社会的资金媒介和中枢机构,其将资金从储蓄部门导向到投资部门,是与直接融资同等重要的金融部门。与其他服务业相比,金融服务业的特殊性在于,金融机构在从事资金媒介服务活动时,往往不是直接收取服务费用,而是通过对外提供资金的利率高于吸收资金的利率这种间接的方式获得服务收入。 在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业主要扮演三种角色:维持金融体系稳定、为其他
17、产业融通资金、作为维持国民经济中产业结构均衡发展的服务性产业。现有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建议基本上以金融服务业的前两种职能为主,较少涉及或根本忽视了金融产业作为与其他产业保持密切关联关系的服务业的角色。因此,我们看到的是政府对金融的过分干预以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金融组织体系中因国有金融机构占主体而缺乏其他竞争性产业具有的通过加强竞争以改善服务和增进社会福利的积极效果,或者以往政府为国有企业解困而赋予金融机构特殊的政治义务等等问题,极少看到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结构各产业健康协调发展而给予金融服务业合理的定位和给予公平的发展空间,以提高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力,而后者是保持金融产业生命力长盛不衰的源泉。一、我国金
18、融服务业的市场结构1.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是通过计算某产业市场上买方和卖方各自企业数及其在市场上的相对规模(即市场占有率)来反映市场结构中竞争程度或垄断程度的基本指标。使用市场集中度可以大致描述中国金融服务业市场中买卖双方竞争程度强弱和提供服务的企业市场力量大小。同时,因为中国金融改革是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主要改革内容是在原有的以国有金融机构为主体的体制内金融组织体系基础上设立股份制和市场化金融机构的体制外金融制度推进过程,因此,该指标揭示的趋势也基本反映了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成效。该指标不断降低,表明国有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逐渐降低,意味着政府控制的金融机构对金融服务市场的垄断程度开始下降,市场
19、效率开始提高;反之,若该指标不降反升或基本不变,表明国有金融机构对市场的强垄断地位仍没有消除,市场效率较差。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正在经历一种从高度垄断到竞争程度不断增强的变化过程,但到目前为止,该市场的垄断程度仍然较高。我国证券服务业、保险服务业的市场结构基本上也保持了与银行业类似的以垄断为主,但是市场竞争不断加强的格局。 2.进入壁垒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业的进入壁垒是很高的。以银行业为例,进入壁垒主要包括消费者的转换成本、缺乏明确的市场信息以及法律限制。我国银行业的进入壁垒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法律的限制。3.竞争方式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具有从事价格竞争的优势,但是,这种价格竞争采取间接的
20、而非直接的形式。因为金融机构在从事资金媒介服务活动时,往往不是直接收取服务费用,而是通过对外提供资金的利率高于吸收资金的利率这种间接的方式获得服务收入,而且,金融服务的价格包括利率和费用。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对价格尤其是利率的敏感性大大增强,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适时调整价格水平和价格结构。例如,2005年我国中央银行上调住房按揭贷款的基准利率的浮动程度,考虑到占领更大市场和巩固客户群的因素,几乎所有的国有银行和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将基准利率水平调整到中央银行划定的浮动范围的最低水平。金融机构也在与价格不相关的方面进行竞争。银行业的非价格竞争主要包括设立分支机构、客户服务、通过通讯和信息手段提供金融
21、服务与其他对手竞争。随着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逐渐逼近和外资金融机构对国内市场的渗透,近年来内资金融机构在非价格服务方面竞争日趋激烈。4.需求未来影响我国金融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有:我国目前已经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和需求结构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的环境下金融深化的速度和深度将会有显著的变化,特别是金融作为工业化过程中其他产业的中间投入型的需求将继续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转变,金融服务作为消费者和住户的最终需求的比重将日益增大;城市化进程加速,城镇规模扩大,为金融服务创造更大的需求空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
22、完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将迅速增加。二、转型经济中的金融服务业发展的规模、结构与效率1.金融服务支持的产业领域偏重于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带动程度弱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关联产业比较偏向于资本密集的制造业,而发达国家主要集中于服务业各行业。 2.金融服务业支持的对象中国有企业比重大,民营企业比重小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也是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战略举措,直接关系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3.提供金融服务的地区结构差异大西部较低的收益预期促使商业银行贷款更多地投放到东部和中部高收益项目,同时现有政策性贷款的商业化倾向也
23、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虽然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西部政策性贷款的规模和比重每年提高很快,但是数量和所占比重增长十分有限。 4.金融服务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作为消费者最终需求的比重偏低从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历史看,金融业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紧密相关,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主要来自工业生产的中间需求,因此金融业属于补偿性服务业。但是,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仍有相当部分来自最终消费者。从各国实际情况看,金融服务业具有为其他行业提供服务和作为其他行业中间投入的基本特点,但是,由于各个国家金融体制、金融与产业的融合程度以及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金融服务业在相当一部分国家具有最终需求型产业的特点或者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强化最终需求型产业的趋
24、势。在当前,中国金融服务业主要还是作为其他产业的中间需求,我国金融服务作为居民或住户的最终需求的规模远远不足。5.与发达国家和同等发展程度的发展中国家相比,金融服务业在我国GDP中的比重不低,但就业比重大大低于国外从产业规模上,我国金融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并不低,与发达国家的比重相差不大,但就业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从金融企业竞争力角度分析,现阶段金融服务业粗放经营和经营效率的外延式扩展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在人均营业收入、人均资本和相对劳动生产率方面,银行服务业的效益均为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之首,但银行服务业的资金周转率较低,而且主营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三、制约金融服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金融业 发展 调查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79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