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垄断与管制.doc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垄断与管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垄断与管制.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垄断与管制 摘 要:本文用传统的SCP分析框架对中国银行业进行分析,发现其寡占的市场结构、不经济的市场行为和低下的市场绩效之间并非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究其根本的原因主要是中国银行业存在着行政干预,因此,应进一步放开准入和利率的管制。哈佛学派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以哈佛大学为中心,以梅森(Mason)和贝恩(J.B. Bain)为代表形成的,主要的贡献是建立了SCP分析框架。他们认为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 (Performance)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要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
2、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在SCP分析框架中,对市场集中度和利润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处于核心地位。在哈佛学派看来,在垄断或者寡占的市场结构中,会产生少数寡头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高进入壁垒限制竞争对手进入市场的寡占行为,其结果往往是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产生超额利润,导致不良的市场绩效,造成资源配置的非效率或者社会福利的净损失等。这就是“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因此,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首先应该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并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规制政策,采取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以恢复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对于哈佛学派的“市场结构市
3、场行为市场绩效公共政策”这一分析程序和框架,经济理论界一直进行着争论,但是,无论观点怎样不同,都没有否定掉这一分析框架的内在联系或者分析方法。中国的银行业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具有独特的产业特征,应用SCP分析框架对中国银行业进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关于中国银行业的SCP的实证分析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表现出集中度高,产品差别化程度不大,规模经济不明显,进入壁垒森严等鲜明特点。1986年以前,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是高度垄断的。从1986年起至今,随着人民银行成为中央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成立、外资银行的进入以及国有专业银行进行的商业化改革,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
4、市场组织体系基本建立,但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特征仍然十分明显。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产业组织状况的指标市场集中率和赫芬达尔指数(H)、N指数得出结论。表1市场集中率一览表(n=4)(单位:%)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资产总额88.9293.1990.7871.6171.00贷款总额72.1370.0268.3765.6663.32存款总额73.8973.3869.2867.4865.37利润额58.9341.9228.7534.3837.74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而成。 表2芬达尔指数(H)及N指数一览表H指数N指数年份19961998200
5、0199619982000资产0.2330.2200.2094.2994.5445.182利润0.1520.1140.1026.5658.7568.897数据来源:同上。表1中资产总额及存、贷款总额方面的数据(CB4数值)表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居于绝对垄断的地位,寡头垄断的特征非常明显。而资产总额及存、贷款总额方面的CB4数值都呈逐年下降态势,说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不断缩小;相反,其他商业银行正在不断扩大。表2中的H指数从资产总额和利润额两方面来看,从1996年到2000年呈下降态势,表明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度逐渐增强。N指数表明近年市场中约有4家资产规模相当的银行或68家利润额相近的银行,
6、它们在市场中拥有较大的占有率和控制力。以上分析均表明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呈现很强的寡头垄断特征。尽管如此,中国银行业并没有像哈佛学派传统的SCP分析框架所论述的那样,产生垄断的市场寡占行为。中国银行业实施的是一种官定的利率制度,银行存贷款利率既不是由少数几家寡头银行通过共谋所决定,也不是由金融市场对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决定的,而是由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管制,实行的法定利率。官定利率制度非但不能使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协约和合谋活动制定掠夺性的价格,从而保护商业银行的利润,相反,它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实施使资金商品的价格更加远离市场供求,不仅没有缩小法定管制利率与市场均衡利率
7、的差距,反而扩大了这种差距,因此,在商业银行激烈的业务竞争中,由于收入来源狭窄,缺乏有效的竞争手段,有些商业银行就以变相提高存款利率作为业务竞争的主要手段。同时,官定利率制度弱化了市场机制,影响了市场份额向优秀的商业银行集中,维系了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业的寡占结构,导致商业银行没有实现真正的、有效率的规模经济。从产业组织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商业银行提高存款利率的外在推动力,规模经济的存在是内在冲动力,边际成本极低是经济原因,丰厚的家底是强大后盾。降低交易费用,变相提高存款利率水平是市场的选择,但是,作为一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它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社会福利的净损失。
8、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证明,垄断的市场结构一般都伴随着垄断利润的获得。垄断结构除了在限制竞争方面具有进入壁垒、掠夺性定价的劣势效应之外,它还具有促使稀缺资源在规模经济和排除不确定性风险下取得“组织经济效益”的优势效应(戚聿东,1999)。但表1中的数据表明中国银行业的寡占结构并没有带来应有的“组织经济效益”的市场绩效,那些资产总额占比不到13的其他商业银行获取了大约23的利润,而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只创造了约13左右的利润。这表明四家国有银行虽维系了资产规模的垄断结构,却没能取得维系垄断结构所应获取的垄断优势效应,即取得规模经济递增收益以及能对不确定性风险作出排除。以上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
9、实证分析也证明国有银行的市场集中度与其资产收益率的相关性在统计上不明显。不但如此,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中国银行业的垄断结构更是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福利净损失,数额高达25000亿元左右:其一,从1991年开始,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差资金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造成资金投放减少,净损失大约在3000亿元左右;其二,大额的不良资产存量也造成了国民财富的净损失,即使按25不良贷款率保守计算,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呆坏账损失也约有12500亿元;其三,非国有经济未能及时得到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支持所损失的社会财富增加额也是巨大的,1991年至1998年,非国有经济的平均投资效率是国有经济的9.5倍,而国有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商业银行 竞争 垄断 管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79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