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路径选择.doc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路径选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路径选择.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路径选择 【摘要】中国农村金融落后,势必导致农业产业落后。中国“二元社会”需要“二元金融”与之适应。农村的落后现状,正适合“原生态”的“高利贷”与之匹配。我们可以把“高利贷(金融个体户)”作为农村金融业发展的“胚芽”,由“农发行”代行银监会、央行职责,对金融个体户进行限制(利率)、培育、引导、规范,催生并培育成农村民营金融业的参天大树,完善中国的金融系列。为农村产权改革与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调配资源。 【关键词】农村金融二元金融金融胚芽农民银行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生产力。它不仅有融资功能,而且有特殊的经济功能,通过严格的信用权责约束,能高效率、低体制成本地优化资源配制。
2、中国农村金融落后,它是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关键因素之一。要建立“三农”自我发展机制,没有民间资本的参与,并对其采取特殊的培育政策,很难形成“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农民金融。目前,貌似“亲农”的农村信用社(简称为农信社),本质上与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区别。实践证明,靠农信社一家独占的农村金融,形成不了农村货币的“媒”市场,继而发挥不了对农业产业“酶”的作用,试图通过农信社催生出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无异于缘木求鱼。 一、中国“二元社会”,需要“二元金融”与之适应 中国的金融系统,在1984年以前,是按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设计的。其后的两次裂变(一是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分离,二是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分离
3、),外资银行、保险进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诞生,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设立和业务的开展,以及证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基金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深圳创业板等,一系列改革举措。都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迎接加入WTO挑战相关,与城市经济和工业现代化相关,而与农村、农业、农民无关。 与农村金融改革相关的有四项。一是恢复邮政储蓄;二是国有四家商业银行收缩农村营业网点;三是开办农村股(基)金会;四是改革农村信用社。这四项改革,前三项在农村都是负效应。“邮政储蓄”起着农村向中央银行“输血”的负作用;“商业银行网点收缩”起着减少农村金融服务的负作用;设立政府主导的“农村股(基)金会
4、”(实际上搞乱了农村金融市场,打击了农民办银行的信心,全面叫停的后遗症,至今尚未消除),起着“打击”农村金融的负作用。惟独对农信社的改革与农村金融改革是正相关关系。但是,其旗帜上写的(“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入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与实际运作出入较大。其管理体制多次变更,2003年“银监会”决定,由人民银行监管交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其官办性质显而易见。截至2003年6月末,全国乡镇信用社法人32397个,县联社2441个,地市联社65个,省级联社6个,总计法人机构34909个,各项存款余额2233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6181亿元,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余额的11.5%和10.8%1。整体
5、不良贷款29.57%(2003年11月),从94年起连续9年亏损2。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存贷款余额只占全国的10%。看来,仅靠一家经营状况不容乐观的农村信用社,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也不容乐观。 中国本来就是二元社会,城市一元,农村一元。城市一元的金融体系初具雏型,只需完善、提高。而农村一元的金融体系,尚未纳入议事日程(指是否应该单独建立农村金融体系)。这不能不认为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缺陷。 “社会二元不等于金融体系也需二元”的认识,是目前农村金融改革路径选择的思维障碍。农村落后于城市,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人均GDP低的问题,农村创造的GDP低的背后,有一系列政治、经济、历史、自然、社会政策等原
6、因3。其核心是生产力低下,资源配制不合理。其金融体制选择就是资源配制问题,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问题。城市一元的金融资源配制,是建立在城市现代化工业生产基础上的金融体系,而农业生产远没有进入现代化大生产阶段,其生产力状况的近拟描述是-“附着在现代城市工业市场经济背境下的半商品经济的封建小农生产模式”,与现代工业化商品经济体制下的金融体系对接不上。农民没有大规模盈利主产业,可自由支配资源几乎为零,巨额生产性金融服务暂时没有需求。但农民需要小额、频繁、多样的贷款,与有盈利预期、讲求信誉、资产抵押的抗风险性金融服务,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 因此,农村金融改革的路径,非另起炉灶,走民办金融(农民办自
7、己的金融业)之路不可。换句话说,最适合农村需要的金融资源配制方式,就是“放手让农民自己创办自己的金融业”,政府根据农民的需求,给予支持、帮助、引导、规范即可。这才是政府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让中国的多种所有制、东中西部、城市与农村,不同发展阶段的现状有与之相对应的外资、国有、民营金融为之服务,相互适应。 二、农村落后状况,需要培育“原生态”的金融胚芽与之匹配 中国城乡比较,农村落后,农业落伍,农民贫困,无须赘述。落后生产力应有落后的生产关系与之适应。“落后”的金融需求,要有“落后”的金融服务与之匹配。 目前农村落后的金融需求的原生态是:第一、没有相对规模、产业链健全的盈利主
8、产业支撑。第二、贷款需求与金融服务需求处于原始状态,都是生存需求,极少谈得上是经济发展的生产性大额需求。第三、贷款保证以原始的个人“道德信誉、公众口碑”为抵押品。虽然全国没有建立征信系统,可农民连历史记录、可考的历史资料都没有,除房屋和生活资料外,没有财产可供抵押。“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是目前农村借贷关系的真实写照。 落后的金融服务原生态是:第一、正常的借贷双方都是生活圈、社交圈的“圈内人”。要么是亲,要么是邻,要么是熟人关系。第二、借贷的抵押品是人们头脑中的“人格品质评价”和成就事业的可信度。从借贷之日起必须进行日常观察与事业发展状况的评估,经常性督促。第三、借款额度一般都在万元以下,一年以
9、内的短期小额贷款,并口头说明预期还款来源。但可信度低,到期不能如数偿还本息是“家常便饭”,展期或提前偿还都有可能。但展期不等于贷款损失,“父债子还”是普遍共有的观念。第四、农民对所有制的含义进行简单理解,“公”的就是国家的、共产党的,拿党和国家的东西如“子女用父母的东西”一样。而且,国家是一切资源的本源。“私”就是个人,个人的东西都是贵重的,来之不易,有借不还不道德。信用社是公的、国家的、党的,“不贷白不贷,贷了也白贷”。第五、农民最怕麻烦,最烦打官司。现代金融企业审批贷款需要的证件、复印件,证明材料,评估程序等,农民听了就烦,何况他们手中没有任何文字材料。同时,他们认为个人不可能与“公家”打
10、官司,也打不赢,还要诉讼费,宁愿吃亏也不去打官司。上法庭是丑事,“骂娘”、“赌咒”比上法庭还难受。 这样的原生态金融需求与金融服务,任何现代金融企业都难以适应。但民间自发的原生态“高利贷”借贷形式,正适用于目前农村的需要,它能容忍暂时困难展期还贷,甚至临时变动利率;它能接受并认可落后的观念和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封建道德观念、地区特色、风俗习惯。 “高利贷”者,实际是“金融个体户”,其借贷形式是封建的、落后的、民间自发的原生态“金融”胚芽。之所以,它顽强地存在,其生命力就来源于“落后”,“原生态”地适应原生态的需要;其高利率的劣质性,被“高的部分类似于批发(大额贷款)与零售(小额贷款)的区别一样
11、”说服;其简、便、活的优质性就是其生命力所在。在没有更好的“种子”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利用“高利贷”这一“金融胚芽”,把高利贷限制为“中利贷(个体金融)”,逐步把农村“金融胚芽”培育成农村金融的参天大树,不是没有可能的。 三、银监会和央行委托农发行监管、培育 农村金融业发展,是最佳路径选择 农村金融发展,走民营之路,由“落后”的“金融胚芽”逐步培育成农村民营金融企业。其培养、监管责任重大,必须有专门机构履行“辅导员、保育员、服务员”的功能。在现有国有金融机构中,银监会、人民银行因负责全国主体金融市场的业务,既要负责调控,又要负责业务监管,其工作应逐步与国际规范靠拢,不宜对金融非主体机构,非规范的
12、操作,用时发挥作用。最佳选择是:由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委托“农业发展银行”代行中央银行和银监会职能,对农村民办金融履行辅导、培育、服务。 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银行,其中的“农业发展”包含农业金融服务,赋予其这一职责是适当的;农村金融初始胚芽期不规范操作,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措施,应与主体金融市场区别开来;农发行目前的业务相对单一,其资源相对闲置,把它配制给最需要的农村,本身就是优化社会资源配制的需要。 这样,农业发展就有三大银行系统与之对应、为之服务。一是国有农业银行,负责全国性、流域性、区域性大型涉农金融服务。二是各省管农信社,负责县及县以下中型涉农金融服务。三是农发行监管的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农村 金融 发展 路径 选择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79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