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的国际背景、进程和模式选择.doc
《中国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的国际背景、进程和模式选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的国际背景、进程和模式选择.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的国际背景、进程和模式选择戚聿东【专题名称】产业经济【专 题 号】F3【复印期号】2009年10期【原文出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京)2009年4期第2839页【英文标题】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Process and Mode Choice of Introducing Competition Mechanism in Chinas Monopoly Industries【作者简介】戚聿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北京100070戚聿东(1966),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内容提要】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2、是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引入竞争机制是垄断行业改革的前提和关键。本文介绍了发生于世界范围内的垄断行业改革的技术经济背景,阐述了国外在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的五种模式和路径,在此基础上介绍中国主要垄断行业改革的进程和竞争状况,最后指出了中国垄断行业的竞争模式选择。Deepening reform of monopoly industries is main contents of present reform of SOEs, and introduction of competition mechanism is precondition and key factor of the re
3、form of monopoly industries.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background of the reform of monopoly industries in the world, illustrates 5 modes and paths on introducing competition mechanism into monopoly industries.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process and status qu
4、o of the reform of monopoly industries in China. Finally,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right choice of competition mode and paths of monopoly industries in China.【关 键 词】垄断行业/竞争机制/模式monopoly industry/competition mechanism/mode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在竞争性行业进行的。与竞争性行业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垄断行业改革相对滞后,制约着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在邮政
5、、铁路、市政基础设施等众多垄断行业领域,仍然维持着政府垄断经营的体制。在这种背景下,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了“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的命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的命题。本文首先介绍发生于世界范围内的垄断行业改革的技术经济背景,然后阐述国外在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的五种模式和路径,在此基础上介绍中国主要垄断行业改革的进程和竞争状况,最后提出中国垄断行业的竞争模式选择。一、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的国际背景我们从宏观经济形势、产业运行状况、技术进步和政府规制四大方面来具体阐述国际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背景。(一
6、)经济滞胀20世纪70年代,国外发生了两次石油危机,各个国家相继陷入经济滞胀状态,具体表现为低经济增长率、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并存。滞胀局面的出现,使当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凯恩斯主义被动摇,沉寂了近半个世纪的自由主义思潮开始抬头,对各国政府的指导思想和包括自然垄断产业在内的公营企业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时,各个国家都纷纷采取应对措施,试图削减政府规模和行政支出,实现“小政府”的目标。以英国为例,自1979年撒切尔政府上台后,为了对付经济滞胀,政府全面推行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反对国家过多干预,主张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在依靠市场机制发挥自由竞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私人企业的作用。由
7、于自然垄断产业是国有企业的集中领域,所以私有化改革的核心措施之一就是积极推行自然垄断产业中的国有企业民营化,焕发企业生机活力,实现英国经济的复兴。英国以私有化为主要特征的自然垄断产业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3年)为起步阶段,从1979年10月出售英国石油公司5的股份开始,到1983年,12个国有企业被全部或部分私有化。这一时期私有化涉及的企业还有英国宇航公司、英国联合港口公司和国际航空无线电公司。这一阶段的私有化刚刚起步,尚未深入,影响不大。第二阶段(19841987年)为私有化大发展的阶段,从1984年12月出售英国电信公司股份开始,私有化涉及的垄断部门越来越多,出售金
8、额也越来越大。1984年出售英国电信公司50.2的股份,净收入达39.16亿英镑。同年12月出售英国煤气公司的全部股份,净收入达56亿英镑。第三阶段为1987年以后的纵深发展阶段,私有化开始涉及更多的自然垄断产业,包括自来水、电力、铁路等。可以说,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局面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面对的形势,走出经济滞胀局面也就成为各个国家对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宏观背景。(二)国有企业低效率,亏损严重,加大了政府财政补贴负担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国有化浪潮。到1982年,国有企业占GDP的比重在发达国家平均为7.7,发展中国家平均为12.5。除了钢铁、汽车、造船、化学、飞机
9、等重要竞争性产业外,自然垄断产业更是成为各个国家国有化浪潮席卷的集中领域。在英国,到20世纪70年代末,邮电、通信、电力、煤气、铁路等自然垄断产业几乎100都实行了国有制,欧洲其他国家也大都如此。美国是私有制最典型的国家,但1983年GDP中国有企业的产值也占1。在日本,1985年末,公企业在整个日本经济的总资产中的比重约9,就业人数比重为3.4。从国有企业的产业分布来看,自然垄断产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集中涉足的产业领域。国有制浪潮虽然对战后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做出过历史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国有制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制度性弊端越来越显露出来,这种弊端集中体现在国有企业
10、的低效率。国有企业低效率比如造成经营亏损,政府财政补贴不堪重负。在经济高涨时期,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往往被掩盖,但在经济衰退时期,亏损问题就会集中显露出来,英国和日本尤为典型。1.英国经过两次国有化浪潮后,随着国有化的不断推进,国有企业的高成本、低效率的弊端日益显现,这加重了英国经济的停滞。据统计,在19501970年代,英国国有化部门的利润相当低,19501952年、19551962年和整个1970年代都是亏损的,其余年份即使有盈余,如果扣除津贴,利润率也只有12,至多45。1976年,英国经济发展署首次公布了有关19601975年英国国有企业状况的全面报告。这期间,英国国有工业总产量年均增长率
11、为1.1,低于整个英国制造业年均2.7的水平。英国经济学家普瑞克指出,这十年中,私营部门的资金利润率在34之间,而同期的国有部门的平均利润率为零。原因在于国有工业商品价格上升的速度快于整个工业,而盈利则低于整个工业的平均水平。19781981年,英国国有企业所占投资比重为16.8,而产出比重只有10.9。以铁路运输业为例,英国政府于1948年将铁路收归国有,成立了英国国营铁路,由国营铁路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1956年,铁路完成的客运、货运周转量分别为340.1亿人千米和351.11亿吨千米。1985年,在国内工业产值、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增加了10多倍的情况下,铁路的客、货运周转量
12、无论从绝对数量上,还是从相对比例上都呈现出逐年下降之势。1985年,客运周转量完成360亿人千米,仅占各种输送方式所完成的客运周转量的6.9;货运周转量仅完成153亿吨千米,占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周转量的9。随着市场所占份额的下降,英国铁路经营亏损不断增加,1982年政府补贴金额为8.2亿英镑,1984年增加到8.65亿英镑。另据欧盟的统计,19701994年间,由于公路、航空运输的迅猛发展,全欧洲的货运总量增长近70,而铁路货运量反而下降了22。欧盟在总结其经验教训时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对铁路的管理体制是铁路衰落的主要原因。”在20世纪6070年代,英国对国有企业的投入和财政支持大约占国家财
13、政支出总额的一半左右。国有企业亏损面过大,财政补贴过重,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这必然促使政府下决心向国有企业集中的自然垄断产业领域“开刀”,实行私有化,引进竞争。2.日本尽管日本的地理条件有发展铁路运输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也摆脱不了与英、美等发达国家铁路相同的命运。作为政府的一个准行政事业部门,由于政治、行政的无端介入,经营上的散漫不羁,对运输结构变化的木然应对等,使得“国铁”的经营每况愈下,在运输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自1964年出现300亿日元的经营赤字起,便陷入了滚雪球般的赤字之中,19741986年,“国铁”每年的亏损在1万亿日元之上,1980年亏损1.84万亿日元
14、,占当年营业收入的30。到1986年,“国铁”的长期累积债务达到25.4万亿日元,“国铁”实际上已经处于破产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不得不实行“国铁”的改革,实行私有化,进行“区域分割”,即将原有路网分成7个地区性子系统(6个客运系统和1个货运系统)。私有化和引入竞争后,濒于夕阳产业的日本铁路事业重新焕发了活力,改革获得了成功。可以看出,无论对于英国还是日本,国有企业低效率引发的亏损严重和沉重的政府财政补贴负担都是发达国家自然垄断产业改革最直接的动因。(三)技术进步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为中心的技术进步的结果,在以往的自然垄断产业内形成了新企业加入的技术基础,通过政
15、府规制来维持自然垄断的依据变得薄弱了。下面以电力业为例来具体分析技术进步是如何使传统天经地义的自然垄断产业变得“不自然”的。传统上,电力业被认为是典型的自然垄断产业,基本依据在于电力的不可储存性要求做到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的统一平衡和调度。然而,技术的不断进步动摇了电力的这一性质和特点。在电力生产上,随着技术进步,电力生产的最佳规模发生了变化。在机组规模上,过去一直认为大机组比小机组具有更低的生产成本,使用大机组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火力发电生产的最优容量被认为是500600MW。但实际证明,当发电企业的规模变得过大时,设备利用的非效率风险就会变得很大。同时,新的
16、发电技术,如燃气蒸汽联合循环(Combined-Cycle Gas Turbine, CCGT)技术大大降低了发电机的最优规模,有效容量在250400MW。1另一说法为150300MW。CCGT制造商使其技术效率达到近60,建设周期不到两年,投资成本低到500美元KW。2这些技术进步连同天然气的低价格和新的天然气传输网络,使得CCGT技术在竞争性发电市场上成为主导选择。技术的进步使得电力输送具有了可控性。传统网络中的电流在技术上不可控,因为电子总是选择电阻最小的路径。基于这个原因,电子的节点被认为是单独的技术系统,为了保证它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技术上需要在狭窄的电缆中做到流入(生产)和流出(消
17、费)之间的平衡。然而,技术进步通过在网络中引入能够控制接入特定线路的转换器而使得控制电力线路变得可能。这样,使得发电和输电分开在技术上变为可行。技术进步促进了电流应用的多功能性。比起当初设计者的单一目的,现今的电流在技术上能应用于更多的领域,如电信信号通过电力网络的传输在技术上是可行的,通过电力节点实现因特网的连接。电力节点的多功能性潜在地提升了它的经济价值,巨额投资的电网因此不再具有资产专用性,通过多样化经营降低了所谓沉没成本,电网规模经济不再是垄断经营的理由。技术进步导致了增加负荷管理的可能性。信息和交流技术方面的进步为电力的负荷管理提供了新的机会,使得包括多个中间商和多种交易的日前和实时
18、电力市场成为可能。而且,基于新的信息技术和通信系统支持的市场竞争下的电力计量、费用结算及其支付、质量控制和负荷管理等正在形成。另外,信息技术和通信系统支持下的零售竞争和用户选择鼓励有新业务关系的电力服务商进入电力市场,提供有吸引力的价格、高质量整体服务和其他内容。(四)政府规制的失效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开始走上了经济规制之路。1887年,联邦政府对铁路业正式规制,铁路业成为第一个受政府规制的行业。1910年对州际电话服务开始规制。20世纪30年代,美国形成了规制浪潮,20世纪4060年代,规制持续增加,到1977年,完全受规制的行业的生产总值占美国GDP的17。在日本,1985年,所有
19、受规制的产业部门的附加价值总额占整个日本附加价值的大约30。虽然规制起因于“市场失效”,但规制同样遇到了问题。人们看到,政府规制下的自然垄断产业,运行低效,质量低劣,成本高昂。规制失效一方面表现在受规制产业的资源配置低效率,另一方面表现为政府规制本身的低效率。1.受规制产业的资源配置低效率政府规制的结果,首先使受规制产业运行低效,资源配置严重低效率。主要表现为:(1)企业负担加重。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企业为遵守环保和节约方面的规制需多花1000亿美元,从1967年到1974年使私人企业承受的负担增加了50,沉重的负担使得美国企业失去了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价格优势。(2)价格信号扭曲。在电信
20、业,美国的地方电话服务一般是以定额制为基础,允许消费者在本区域内不受限制地打电话。在同样的地区,尽管商业用户的边际成本一般低于居民用户,但是商业用户却要为同样的电话服务付出超过居民用户2倍的价格。主要原因就是实行价格上限规制采取了对居民用户规制价格较低而对商业用户规制价格较高的策略,造成了有利于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交叉补贴的规制价格结构。这种交叉补贴机制被普遍认为是无效率的。另外,由于价格规制,地方电话公司为长途电话公司提供接入服务的收费与地方电话公司提供终端服务的边际成本之间存在巨大的差额,从而人为地造成了州际电话的高价和大多数地方通信的低价。在航空业,美国又实行费率下限规制,结果使得企业在与价
21、格竞争情况下相比能够获得更高利润。(3)高投入成本倾向。在实行收益率规制的条件下,厂商的利润将随着资本的增加而提高,导致厂商使用过多的资本代替其他投入要素,结果产品多是在缺乏效率的高成本下生产出来,这就是著名的“阿弗奇约翰逊效应”(Averch-Johnson Effect)。(4)阻碍了技术进步。规制不仅削弱了受规制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效率和开发新技术的积极性,而且不能充分利用包括信息革命在内的新技术成果。(5)运营效率低下。以铁路业为例,美国铁路虽然没有实行国有化,但是由于在运价、经营范围等方面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严格管制,在20世纪2080年代的60多年间,铁路一直在走下坡路。1966年,美国
22、的货运量比1916年增长了近1倍,但是铁路所占比重却从75下降到43;人口比1916年增加了1倍,但客运量却从98下降到50。1979年,铁路的货运市场占有率跌至27,货运的运输周转量也降至36。客运的情况则更糟糕,1980年,铁路只完成了城市间旅客周转量的4.5。伴随着运量下降而来的是单位货运实际收入的降低。19721979年,单位货运实际收益率下降了25。19701979年的10年间,占全美铁路里程22的10家大铁路公司申请破产。一项花旗银行的年度调查显示,美国一级铁路典型的股东权益报酬率在各主要行业中是最低的。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在日本政府对铁路业规制期间,铁路货运的劳动生产率明显下降,
23、铁路年货运生产率从最高时的135000吨公里人下降到1984年的69000吨公里人。铁路业总资产周转率从1970年的32下降到1986年的15。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下降,日本铁路业亏损严重,赤字连年增加。19701987年,铁路货运吨公里下降23多,年收入从620亿美元下降到200多亿美元。尽管总收入从103亿美元增加到310亿美元,但年增长率仅为7.1,落后于运营成本9.2的年增长率,结果运营赤字从15亿美元增加到170亿美元,到1987年改革时已经亏损到220亿美元。尽管反复提高运费,到1986年运价比1980年提高了38,但同期国铁的长期债务已高达37.1兆日元,占全国总预算的4.9和GD
24、P的0.9,大大超出了政府财政的承受能力。2.政府规制本身的低效率一般认为,规制的必要性来自市场失灵。从规制实践来看,规制失效或者规制的低效率主要表现在:(1)规制机构的行政费用的增加为能够执行规制任务,需要成立专门的规制机构及其专职人员,这就需要行政经费予以保障。20世纪6070年代,由于被规制的产业在增加,规制行政费用进一步增加。到1980年,美国联邦规制的总成本为6060亿美元,包括:环境和风险控制990亿美元,价格和进入控制3640亿美元,日常文书工作1430亿美元。此后,美国开始了放松规制,但主要是放松经济性规制,其他规制还有所加强。体现在规制成本上,1995年,美国规制总成本达到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垄断行业 引入 竞争机制 国际 背景 进程 模式 选择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79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