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趋同假说的检验——含人力资本的实证分析.doc
《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趋同假说的检验——含人力资本的实证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趋同假说的检验——含人力资本的实证分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趋同假说的检验含人力资本的实证分析徐大丰 徐大丰,男,博士研究生。1973年生,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联系方式:dafeng_xu。上海市松江大学园区龙源路555号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邮政编码:201620.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内容提要:人力资本引入现代经济学,使经济增长模型的解释力大大增强。在经济增长趋同假说的检验中,必须包含人力资本。本文认为,趋同假说实质上考察的是经济的增长率与初始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对趋同假说检验的经典工具,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在实证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从数据中寻找经济增长率与经济体初始经
2、济变量的关系是进行趋同假说检验的有效途径。参数、半参数技术对于趋同假说的检验是合适的选择。本文运用部分线性加法模型(Additive Partial Linear Model)对中国城市的经济增长率与初始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城市间存在俱乐部趋同。产生趋同的原因是受俱乐部趋同吸引的结果。人均收入较高的城市群,会发生趋同现象。而在人均收入较低的城市中,人均收入的增长率呈现出发散的状况。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始终起正向的推动作用。初始时期人力资本较高的城市,其经济增长率较高,而初始时期人力资本较低的城市,只能取得较低的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的差异是经济增长差异的一个原因。关键词:人
3、力资本趋同部分线性加法模型引 言对经济增长源泉的探讨及对地区之间经济增长差异程度和持久性的解释,一直是宏观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主题。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活动存在稳态(steady state),经济运行有向稳态收敛的趋势。经济体的初始收入越低,离稳态越远,收入的增长速度就会越快。各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具有暂时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最终会趋同(convergence)关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对趋同方面详细的理论推导可见朱保华(1999,p281-p303)。而新增长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在将技术进步内生化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人力资本的生成、经济活动的代理人自发
4、的创新与研发活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Lucas(1988)和Romer(1986)收益递增和知识外溢的模型中,由于实物和人力资本的外部性而产生的收益递增预示着收入趋异的可能性:那些拥有更高的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地区,由于资本的收益递增将进一步加强它们最初的优势从而变得更富有;落后的地区由于人力资本的缺乏可能会落入“贫困性陷阱”。在Lucas和Romer看来,初始的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水平十分重要。由于外溢作用,国家或地区间的差异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大。在Jones(1995)等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新增长理论一般认为,长期的经济增长并不存在所谓的稳态,经济体人力资
5、本的质量,各经济体实现技术进步能力的差异会导致各经济体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永久性。两种经济增长理论对于经济增长有着迴然不同的预言,这需要对经济增长是否会趋同进行实证检验。对经济增长趋同的检验不仅有助于从实证上澄清趋同的状况,从而衡量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相对合理性;而且对含有有力资本的经济增长趋同假说进行检验,还有助于分析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趋同中的作用,加深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及地区差异中作用的理解。对趋同假说进行的检验几乎是与趋同假说的提出同步进行的。Baumol(1986)对OECD16国组成的样本进行了检验。发现在这些工业化国家中,存在着趋同现象。但是Delong(1
6、988)则指出,Baumol的研究是建立在样本有偏的基础上的。如果把样本扩展到包括一些非工业化国家,则并不存在所谓的趋同现象。Mankiw、 Romer 和Weil(1992)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引入了人力资本以后,模型的解释力不但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而且对趋同的检验显示,在他们的样本中发现了显著的条件趋同。Barro sala-I-martin(1992)在他们的研究中,甚至还计算出趋同的速度大约为2%。然而,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Islam(1995)却发现趋同的速度在3.8-9.1%之间。但是Caselli, Aesquivel&Lefort(1996)等人所估计的趋同速度却高达10%。Zh
7、enjuan Liu and Thanasis Stengos(1999)利用半参数的方法估计了一个部分线性加法模型(Additive Partially Linear Models),检验到了多重均衡的存在。而Hansen(2000)对门限模型的估计也显示了俱乐部趋同的证据。国内对于趋同假说的检验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末期才有相关的研究成果出现。代表性成果可见刘强(2001)、沈坤荣、耿强(2001)、王志刚(2004)等。他们关于趋同的研究对象基本上是集中在中国的省份层面上进行的。而Lucas 早在1988年的经典文献中就特别强调了城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暗示了城市中可能存在着不同于国
8、家或省份的经济增长特性。事实上,针对中国城市层面样本进行趋同分析的同类研究极少,仅有的关于经济增长趋同的研究得出徐现祥与李郇(2004)结论:在中国城市范围内,存在绝对趋同。本文的研究表明,这样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从人力资本研究的角度而言,城市是人力资本的集中地,是研究人力资本的理想场所。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趋同的作用进行考察,城市也是比较合适的样本。正因为如此,本文在中国的城市层面上,对含有人力资本的趋同假说进行检验;并考察人力资本在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趋同中的作用。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趋同的各种基本含义,对趋同假设检验的技术进行综述;第二部分针对中国城市样本数据,运用经典的趋同
9、分析工具对中国城市的趋同假说进行分析;并对经典的趋同分析工具所得到的结论进行评价;第三部分则运用半参数的方法检验中国城市的趋同假说,在对经济增长的趋同假说进行检验的同时,也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趋同中的作用进行详尽的分析。最后是本文的结论性评述。一、趋同的内涵及趋同检验技术的发展1.1趋同的基本含义在经济分析中,趋同或收敛(convergence)既可以指不同经济体的人均收入具有一致性倾向,也可以是指不同经济体的增长率具有一致性趋势。根据Galor(1996)的论述,趋同的概念有四个:趋同( convergence)、绝对趋同(absolute or unconditional converge
10、nce)、条件趋同(conditional convergence)和俱乐部趋同(club convergence)。趋同是指经济体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趋于缩小;绝对趋同是指贫困经济体的人均收入比富裕的经济体具有更高的增长率,人均收入长期有趋同的趋势,且这种趋势不以其经济体的任何其他特征为条件;条件趋同是指经济特征相似的经济体,人均收入较低的经济体具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此处的经济特征是指经济体的技术、储蓄率,劳动力的增长率等;而俱乐部趋同是指只有当经济体的经济特征相似,且初始条件相近时,经济体的人均收入才会趋同。上述趋同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趋同概念的细分有深刻的经济学原因。经济
11、增长理论试图对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事实进行解释,而其中之一便是各不同经济体人均收入上的巨大差异。因此,趋同能不能成立,可以说是经济增长理论要解释的对象之一。而人均收入的趋同与否,首先要考察人均收入增长率的变化态势。如果较富裕经济体人均收入的增长率要比贫穷经济体人均收入的增长率高,那么人均收入的趋同将不会发生,贫富差异将拉大。然而人均收入增长率即使趋同,也并不意味着人均收入趋同。即使富裕经济体与贫穷经济体的增长率相同,贫富差异仍会扩大。只有当贫穷经济体的增长率高于富裕经济体的增长率时,人均收入的趋同才有可能。这便是研究趋同的洞因;关于趋同与趋同的关系,Barro(1992)从理论上证明了趋同是
12、趋同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后者的存在会导致前者的存在,但前者的存在未必会导致后者的成立。换言之,若一个经济体没有呈现出趋同,则趋同一定不会发生。绝对趋同与条件趋同的区分源于Barro and Sala-I-martin(1992),是出于对经济体长期增长稳态的不同看法。前者认为所有的经济体会拥有共同的稳态,而后者则认为,由于经济特征的不同,不同的经济体的稳态是不同的,因此经济体只会收敛于自身的稳态。而俱乐部趋同的概念则源于Durlauf and Johnson(1995)和Quan(1996)。这一概念与趋同的分岐在于,认为经济增长存在着多重均衡。经济体的经济结构相似并不足以保证经济体有更高的增
13、长率。经济体的增长率由经济体的初始条件与其最近的均衡之间的差距来决定。对趋同概念的细化,是经济学理论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研究人员对趋同认识的深化。1.2 趋同假说检验的方法对于几种不同的趋同概念,有不同的检验方法。趋同的检验是十分直观的。主要检验是否有。为t时刻所有经济体的人均收入(通常取对数)的标准差。观察这个标准差是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如果能够观察到这个现象,那么就可以得出趋同的结论。而从趋同的检验发展过程上来看,对趋同的检验是基于新古典的基本框架的。对绝对趋同的检验利用的工具是所谓的Barro回归方程(Barro and Sala-I-Martin,1992):(1)其中为
14、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增长率,而则是指经济体初始时刻的人均收入水平。为参数。如果显著为负,则较穷的经济体会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表明此时经济体中存在着绝对趋同。而条件趋同的检验方程为:(2)其中的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所强调的决定一国经济稳态的因素:劳动增长率,储蓄率、等,分别为待估参数。若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则认为经济体中存在着条件趋同。若回归系数不显著为负,则不能认为经济体中存在着条件趋同。俱乐部趋同的检验则较为复杂。如果初始的人均收入水平与增长率的水平呈现出非线性的关系,那么则表明不同的初始条件所对应的经济增长率是不同的。此时,尽管经济体的经济结构相同或相似,趋同也不会发生。只有那些经济结
15、构相似且初始条件相近的经济体的增长率才会趋同。也就是说存在着所谓的俱乐部趋同。将所考虑的经济体按经济特征和初始条件进行分类,用分类以后的经济体组成的样本进行回归分析,是进行俱乐部趋同检验的主要方法。对于趋同的检验而言,虽然Bernard and Durlauf(1996)发展了一个复杂而精致的方法,但是由于该方法的成立依赖于许多假设,致使在实用性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因此,直接观察人均收入标准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仍然是目前进行趋同检验的流行方法。对于绝对趋同假说的检验而言,将面临一个计量经济学的问题:遗漏变量。这个问题的存在使得直接用回归系数来进行绝对趋同的认定存在方法论上的缺陷。Jonatha
16、n Temple在1999年就指出,在绝对趋同的检验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内生性问题,工具变量的不同却往往得出不同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讲,绝对趋同也许只具有理论意义。而条件趋同假说的检验方程源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Mankiw、 Romer 和Weil(1992)年将经济运行的主要变量在稳态附近线性展开,提出了关于经济增长趋同检验的可行框架(MRW,下同)。但是Islam(1995)却指出,运用MRW 框架进行估计的结果有偏,所以必须其将截面数据分析拓展到面板数据分析(panel data)。然而,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技术得到的经济体趋同的速度太快,与实际的情况并不完全相符。
17、事实上,趋同的检验实质上考察的是经济体的初始人均收入与其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初始的人均收入与经济增长率的函数形式对于趋同还是趋异的推断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经济变量之间函数形式的估计正是非参数计量经济学的优势。因此,利用非参数方法,从数据上寻找经济增长率与初始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是可靠的。可是当解释变量的个数较多时,多元非参数的回归模型估计的收敛速度会非常慢,对样本容量的要求会非常高,在估计的过程中还会遇到所谓“维数的诅咒(the curse of dimention)”。而半参数模型试图在模型的设定与估计量的收敛速度之间进行权衡,既提高估计的收敛速度,又能找出目标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18、在众多的半参数模型中,部分线性加法模型(Additive Partially Linear Model)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部分线性加法模型的一般形式如下:,(3)其中,是被解释变量,与为解释变量。分别为待估计参数。为待估函数,为随机扰动项。部分线性加法模型既保持了线性的优点,又有非参数的特征。Zhenjuan Liu and Thanasis Stengos(1999)运用部分线性回法模型对增长回归进行了估计。然而, 在Zhenjuan Liu and Thanasis Stengos(1999)及Fan, Hrdle and Mammen(1998)关于部分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中,并没有得
19、到估计的渐进方差,不能进行变量的显著性检验。而Yanqin Fan and Qi Li(2003)在对部分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进行详细的综述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部分线性回归模型估计的二步法(two step)。这一方法充分利用了部分线性回归模型中线性与加法的特征,得到了估计的渐近方差。利用Zhenjuan Liu and Thanasis Stengos(1999)的资料,他们对增长回归进行了重新分析。尽管部分线性回归模型对于寻找变量之间函数的形式具有很大的优点,但是,在部分线性回归模型中,对于参数部分与非参数部分的选择却具有一定的随意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趋同的检验方法正处于不断的发展之
20、中,趋同检验方法的发展随着人们对于趋同的认识的深入而不断改进。 二、 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趋同检验:参数分析2.1 数据及变量的处理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趋同进行检验所需的变量为人均收入、储蓄率、初始的人均收入、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增长率。本文选取中国行政地级以上城市作为样本。样本城市只含区,并不含各城市所辖县,是纯粹意义上的城市。数据样本期为1990-2003年。在此样本期内,进行趋同检验所需统计资料齐全的城市共有194个。因此本文的样本共含194个城市。对于劳动力数据,由于1998年前后劳动力统计口径的变化,各城市劳动力在1998年前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此,本文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
21、资料,对各行业中的劳动力数据进行加总并进行了适当调整。与城市统计年鉴的数据并不完全相同。对于中国城市人力资本的估算,本文直接使用朱平芳等(2007)关于中国城市人力资本估算的研究成果。对于人均收入,通常用人均实际GDP来表示,这需要对各城市的历年名义GDP数据进行调整。然而,中国目前并没有关于各城市层面上的GDP平减指数。为此,本文首先对中国各城市的GDP平减指数进行估算。用各城市历年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投资价格指数对GDP平减指数进行合成(权数为消费和投资在两者之和中的比重),并以之作为GDP平减指数的估计。但是关于各城市的投资价格指数,中国目前并没有城市层面上的统计。本文采用估计的办法:先
22、用1992年-2003年内,全国投资价格指数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进行回归,根据各城市的商品价格指数,再利用上述回归结果对各城市投资价格指数进行估算。用所估算的GDP平减指数对中国各城市历年的名义GDP进行调整,得到用1990年的价格表示的各城市的实际GDP。再用实际GDP除以各城市劳动力数量,得到人均 本文中所有的人均是指劳动力意义上的平均。实际GDP,并以此来表示人均收入。样本期内人均收入的增长率用各年人均收入的增长率的均值来表示。各城市的储蓄率用投资率来代表,由名义投资除以名义GDP计算得到。以样本期内各城市储蓄率的均值来作为各城市的储蓄率。由于本文的样本期为1990-2003年,因此,初始
23、时期自然地取1990年。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数据均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2.2 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趋同分析1990到2003年间,中国各城市人均收入(取对数)的标准差情况见下图。图1:中国各城市人均收入的标准差图中显示,在1997年之前,中国城市人均收入的标准差随时间的推移而缓慢地增大。这表明,在这段时期内,中国各城市人均收入的差异在扩大。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的所有城市中并不存在所谓的趋同。而1997年以后,人均GDP的标准差出现了波动。经过短暂的下调后,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振荡。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城市间的人均收入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单调趋势。在中国城市层面上,人均收入在1990年代末期出现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城市经济 增长 趋同 假说 检验 人力资本 实证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79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