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与隐性管理层收购.doc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与隐性管理层收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与隐性管理层收购.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与隐性管理层收购 摘要:文章分析了伊利高管实行隐性管理层收购的过程、隐性MBO给公司价值带来的影响以及引发这次隐性MBO的原因。表明管理层利用隐性MBO转移公司股权和控制权,严重影响了公司价值,导致股东利益甚至国有资产的损失。而要有效防止隐性MBO的发生,则应通过股权分置改革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从而避免国有资产无谓的流失。 关键词:隐性MBO;公司治理;股权结构 一、控制权转移与股权结构 公司控制权在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利益存在方式,是利益冲突的产物。由于它是股东所有权派生,股权结构的特征决定公司控制权的分布,决定了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的构成和权力归属,而要获取公司控制权,而最
2、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获取更多公司股权。因此,近几年来公司控制权的争夺日趋激烈,控制权的争夺大多数表现为控股权的争夺,由此出现了管理层收购的现象。管理层收购是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股权结构,进而达到个人或集团进一步拥有公司控制权的目的。本文将以伊利股份为例,分析伊利部分高管实现隐性MBO的方式以及这场MBO发生的诱因。 二、伊利股份隐性MBO方案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MBO)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随着实施范围不断扩大,它渐渐偏离了正轨,成了一部分位高权重的管理层特别是国企管理层谋取私利的工具。到
3、2003年3月,MBO被国家财政部叫停,但MBO之风并没有真正煞住,部分企业高管用各种手段使MBO秘密进行,也就出现了曲线MBO、隐性MBO。伊利股份的前身是呼和浩特市红旗奶牛厂,1984年改名回民奶食品厂,1992年股份改制,1995年9月发行1715万公众股并于1996年上市。伊利的部分高管通过以下三个步骤达到隐性MBO的目的。 第一步,通过关联关系控制股权。为了控制伊利更多的股份,以郑俊怀为首的部分管理层利用各种关联关系直接间接控制公司股份。图1所示的四大股东中,都涉嫌被伊利高管直接间接控制:金信信托被疑受郑俊怀控制,我们将在后面进一步分析;博时价值增长证券投资基金是金信信托的控股子公司
4、;呼和浩特市启元投资有限公司则是由伊利20多位高管层组成的投资公司,其中郑俊怀的股份最多;郑俊怀为了收购呼和浩特立鑫实业开发公司、天津常印印刷有限公司、长春胜利粮贸公司所持有的伊利公司社会法人股以获取个人利益,未经公司董事会同意,私自授意杨桂琴、张显著、李永平注册了私营性质的呼和浩特市华世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市华世商贸有限公司伊利高管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第二步,国家股转法人股。伊利原来作为国有企业,要实现管理层收购,就必须解决国有股问题。而国有股的转让必须经过财政部的批准,难度相对较大,但是国有股一旦转让给非国有性质的公司,股权性质就变成了社会法人股,一旦MBO政策放行,此后的转让就
5、容易了。因此,伊利股份要实现MBO,国家股转法人股是关键的一步。其实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伊利早已在开始运作MBO。2002年,呼和浩特市国有资产管理局的国家股全部划拨到市财政局名下,并开始逐步向法人股转换。伊利股份部分国有股向法人股转换的过程如图2所示: 第三步,管理层收购法人股。这是管理层实施隐性MBO的最后也是最隐蔽的一步。先是委托金信信托收购呼和浩特市财政局持有的国家股。2003年7月金信信托以10元股、总价2.8亿元收购了呼和浩特市财政局持有的伊利14.33%的国有股,金信信托正式成为伊利第一大股东。在收购伊利时,金信明确做出了“收购人有意保持伊利公司在人员安排、经营管理上的独立性和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市公司 控制权 转移 隐性 管理 收购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79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