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与治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12.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与治理.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西南财经大学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8 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与治理学生姓名: 所在学院: 电子商务学院 专 业: 财 务 管 理 学 号: 指导教师: 成 绩: 2008 年 4 月西南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毕业论文(设计)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本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归西南财经大学所有。特此声明。毕
2、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作者专业:财务管理作者学号:2008年4月9日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论文(设计)名称试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和治理对策论文(设计)来源自拟论文(设计)类型应用分析导 师学生姓名学 号专 业财务管理(1)论文题目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是中国上市公司中对于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治理,通过对动机地分析,并且通过对一些已有地研究地探讨,系统地得出对它地治理对策。(2) 说明立题是否新颖,是否重复前人的工作,是否属学科前沿问题,是否属当前热点问题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者诸多不同意见。尽管有一些文章对我国上
3、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但仅以个例作为论据,并未举出具有概括性的确切结论。所以从这方面就可以说明这个主题是很有探讨价值,而且这是一直存在着的问题,所以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3) 选题的现实意义现在我国的各种投资,证券市场等逐步发展和效率的提高,以及公司财务报告透明度与利用率的增强,公司盈余信息已经成为投资的一个因素,因为其对股市影响尤为重要,所以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政策、法规和契约都直接或间接地以盈余作为考核依据,这使得会计盈余信息利益攸关,重要性日益突出。 所以对它的研究是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4) 完成该“论文(设计)”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什
4、么由于这个话题是我国投资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很多专家都有自己的观点,而都可以通过书本和网络等手段了解到。而且本人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曾学过相关的课程如: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投资学等,对它相关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并且现在相关公司的信息披露都可以查到。综上所述,完成该论文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立。(5) 完成所选论文题目所具备的条件和优势本人所在学校是一所专业经济类的高校,学校的资源是很充足的。而且本人的专业也是财务管理,所以在进行本文的研究中也可以有很大的帮助。加上有指导老师的引导,相信可以很好地完成。(6) 论文完成时间及撰写阶段计划2007年12月1日:完成开题报告2007年3月10日:
5、完成文献综述,粗纲,细纲2008年4月10日前:论文正文2008年4月20日前:论文终稿本文拟从五个方面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一)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地现状(二) 简要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三) 得出与动机相应的对策(四) 对策实施可能出现的问题(五) 对未来的预期效果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论文(设计)类型:A理论研究;B应用研究;C软件设计等;摘要盈余管理作为资本市场中新近受重视的问题,随着资本市场容量不断扩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一直也倍受关注。盈余管理已经是现在国内外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他作为股票市场上公司管理层操纵利润的手段,在经济学界与会计学界都是非常具有争议的公司行
6、为。有很多人对其进行研究,无论是从定义,动因还是治理都很多的观点和结论。盈余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很难把握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盈余管理的涵义开始,分析其存在的动因、和治理办法而对其有更清晰的认识。关键词:盈余管理 动因 治理AbstractNow, the surplus management is a important topic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search. It is the means which manipulate profits of the company management layer of the st
7、ock market, are all company behavior which has a controversy very much in the economic educational circles and accountancys educational circleseseses. Many people as to its carry on a research, move from the definition regardless because of or manage all a lot of standpoints and conclusion. Be recen
8、tly is valued in the capital market of problem, extend continuously along with the capital market capacity, the surplus of listed companys managing has been also being paid attention to doubly. I will try to make the connotation from the definition, analyzing its reason, with how to deal with them.
9、Key words: surplus management, definition, reasons, administer 目 录、盈余管理的涵义7二、盈余管理的动因8(一)、从盈余者角度的盈余管理8(二)、从上市公司角度的盈余管理9 1、融资动因9 2、避税动因9 3、债务契约动因10 4、市场动因10三、盈余管理的表现形式11(一)、合法形式11(二)、非法形式11四、盈余管理的治理12(一)、对管理者方面的治理12(二)、从上市公司角度的治理131、融资方面的治理132、避税方面的治理133、债务契约方面144、市场方面的治理145、真正发挥审计的作用14总结15文献综述16参考文献2
10、4致谢26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做假层出不穷,而他们的动因大都大同小异,其中主要有:争取融资资格(无论是第一次发行股票或债券还是增发新股或债券),保留上市交易资格,经营者激励或营造MBO获利空间等。随着会计制度和监管制度的逐步严密,会计造假手段也越来越复杂,不再是最初的伪造收入、少计费用等简单的手段,很难通过建立规则来监管。下面本人就通过分析其动因,并给出想对的治理方法。一、盈余管理的涵义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研究的广泛课题,而盈余管理的含义存在很多不同的意见。以下从国内外学者的定义入手:首先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只“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
11、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其次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表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后来的学者大多都是以他们的思想作为基础来定义盈余管理,从而总结得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以下几条涵义:一是盈余管理中利益的所得者。企业的管理当局毫无疑问地成为盈余管理的受益者,其中就有董事会与经理人员。虽然他们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很大的影响,而公司盈余信息的披露是他们共同作用的结果。二是盈余管理的作用体。也就是公司对
12、外公布的盈余信息,从以上的后者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司财务信息的披露不仅仅局限于会计收益,而包含了收益以外的数据,只是其他数据起到的作用不会有会计收益的那么大。三是盈余管理的方法。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范围内,通过选择会计政策、管理应计项目、改变交易时间、创造交易等等。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二、盈余管理的动因(一)从管理者角度的盈余管理它的动因毋庸质疑的是为了个人利益。一般说来,评判一个企业就如评判一个职员,最直接的就是业绩,而一个企业最直接的就是会计盈余。而对于一个公司来说,会
13、计盈余的影响更加深远,因为它作为了评判企业的一个很直接且重要的标准。由于管理者报酬与会计利润挂钩原本是想消除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信任危机”,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管理者与股东目标并不完全一致,都有自己的算盘。所以为了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管理常采用业绩-报酬激励的方式来促使管理者尽力工作。管理激励机制产生了双重的效果:一方面来看,它确实让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向股东的目标靠拢,而且这也是股东们乐见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管理者们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包括直接的收入、晋升机会等等。为此,管理者就有了动因使用盈余管理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A公司设立了一个奖励机制,在利
14、润在如果利润底于奖励机制中的下限,管理者就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调低利润,而把其余的累到下一期,这样,下个奖励期内获得奖金的概率就会增加;相反,如果利润达到了奖励要求,并超出了一部分,管理者就可以把超出的那部分调整到下一期,这样也增加了下个季度获得奖励的几率。此外,在管理者在离任之前都会选择一个对自己最有利会计政策来调增利润,以获得更高的奖金。如果是一个业绩很不好的管理者,即将任期要到时,为了让自己不被解雇,会通过盈余管理来粉饰自己的业绩达到目的。(二)从上市公司角度的盈余管理公司盈余管理是以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为依托,使公司获得更大的利润。而它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融资动因。就以公司发
15、行股票为例:一、首发股票,证券法公司法中规定公司首发股票的要求中发行人财务状况良好就包括“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当然还包括了其他的财务要求,但就是这一点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直接动因。为了达到这一标准,公司盈余管理是最有效的方法。二、为了避免连续三年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如:公司已经出现了上市后首次年度亏损,在第二年中公司通常会采用调低利润,而使下一个年度出现扭亏为盈的结果,所以很自然会调增第三个会计年度利润。这种前后年度调增,调减的方法是很很普遍的。三、为了配股或增发,中国政监会的关于配股的要求中“最近三年内净资产收益率每年都必须在10%以上属于能源
16、、原材料、基础设施类的公司可略低于9%”和“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资产收益率平均不得低于6%”,公司积极调整利润来达到类似要求。2、避税动因。“合理避税”之所以可以存在,一是因为我国公司选择会计政策的自由度很高,二是因为我过的税法还不够完善,其中一些优惠政策很多时候就是企业的主要动因:在旧所得税下,我国企业所得税实行33的比例税率,同时又规定了两档照顾性税率,即对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万元(含3万元)以下的企业,暂减按18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万元至10万元(含10万元)的企业,暂减按27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对企业管理者而言,税法的规定为其开展盈余管理提供了弹性空间,特别是应纳税所得
17、额刚刚超过3万元和10万元时。此时,管理者会通过选用适当的会计政策和方法将应纳税所得额调减至3万元以下或10万元以下,从而有资格按照顾性税率缴纳所得税。在新的企业所得税下, 税率调整为25%;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或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的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非居民企业适用税率为20%。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3、债务契约动因。正如两位国外学者paulm.hyaly和jamesm.wahlen对盈余管理的定义所说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表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
18、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债权人与企业签订债务契约是为了限制管理者用债权人的资产为企业获利但却有损于债权人利益的行为。这对于债权人来说是很不公平的。所以债务契约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通常包含一些保证条款,如不能过度发放股利、不进行超额贷款、计提一定比例的偿债准备金等等。有些商业银行甚至规定不得向亏损企业贷款。这些都使得企业不敢轻易违反有关条款,因为违反这些条款会招致很高的违约成本。如果企业的财务状况越接近于违反债务契约,管理者就越有可能调增报告利润,以减少违约风险。如果是长期债务合约,企业管理者通常会将各期收益均衡
19、化,避免偿债能力比率大起大落,从而减少违约的可能性。这样,盈余管理就成为企业减少违约风险的一个工具。4、市场动因方面。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公众评判一个公司的竞争力,或者说是市场地位,总是会拿出公司的会计利润出来做比较。而公司如果是发展得太过于显眼也会成为企业的一个负担,会让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挤兑,这会无形之中增加公司的压力。相反,如果结果太糟糕对公司的竞争地位又有负面的影响。所以在这两种不同的情况下,公司会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他们的目的。总之,公司中各种身份的扮演者都在利益的驱动下进行盈余管理,在他们追逐自己利益的时候,中小股却成了受害者。而他们是用怎么样的方法达到目的的呢?
20、下面谈到相关问题。三、盈余管理的表现方式企业对盈余的调节方式,从法律角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合法,二是非法。(一)合法方式:顾名思义,公司是以合法的手段来完成的,这也需要一个公司有相当的财务管理水平。因为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在制定相应的会计规范时都非一统就死,而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得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符合来选择相应的会计政策,进行会计处理,这便企业以合法的手段调节利润成为可能。由于盈余管理是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条件,所以手段的应用是在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的范围内进行的。主要是对会计核算上需要估计的项目进行调整。如通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摊销、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来达到修正企业盈
21、余的目的。(二)非法方式:而非法的调节则是企业管理当局的一种欺诈行为,是国家法律和法规所不允许的,可以称之为“利润操纵”。 利润操纵则是以不合法的手段来粉饰企业的财务报表,如提前确认营业收人与推迟确认本期费用,利用销货退回的会计处理在年终摘假销售,长期潜亏挂账等。利润操纵的有些手段貌似合乎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但是突破了一定的限度,就成为不合法的操纵行为。谈到这里,我们知道了从公司角度,他们为了自己公司的未来发展有了这样的行动,而这样的行动会产生不好的结果。所以是时候应该了解一下,在中国的特色经济下应该从几个方面来着手处理这些问题。四、盈余管理的治理盈余管理的治理是一个很大也很复杂的工
22、程,它需要对整个经济环境做出想应的调整,由于牵连甚广,不易实现,这也是到现在还存在这么多问题的原因。但是有因就有果,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动因来找出相应的对策。所以以下就针对它的动因来进行治理。(一)对管理者的方面治理以上我们都提到,公司对管理者实行的各种奖励政策都是为了可以使管理者更加尽心尽力地为公司做事,但是他们最后用来评估的标准大多都是用的确定数字成果。所以这就有了它的缺憾,管理者会花更多的工夫来让自己的数字成果更加好看而,盈余管理就是手段之一。所以针对这一方面来看,我们就要从公司的制度入手,当然是要完善公司的奖惩制度,当然以会计结果当参考固然好,但是不能过于依赖。所以企业的绩效评估需要有更
23、全面的标准。这里我就要推荐引入现在世界五百强中半数以上使用的评估系统平衡积分卡。过去的绩效评测,往往仅限于评测财务指标。然而,财务指标是一些滞后的指标,他们只能说明你过去的行动取得了那些结果,至于驱动你业务的一些关键因素有没有改善,你朝着战略目标迈进了多少步,你仍然无从知晓。平衡计分卡的出现,完全改变了财务指标一统天下,绩效测评指标极端失衡的状况。他并没有抛弃财务指标,而是在此基础上又引入了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这三个方面的指标,这些新指标衡量的正是企业良好业绩的驱动力。这四个指标合起来,构成了内部与外部,结果与驱动因素,长期与短期,定性与定量等多种平衡,从而为企业的绩效评测管理,提供了立
24、体,前瞻的评测依据。平衡计分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将企业的远景、使命和发展战略与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联系起来,它把企业的使命和战略转变为具体的目标和评测指标,以实现战略和绩效的有机结合。平衡计分卡以企业的战略为基础,并将各种衡量方法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包含了财务指标,又通过顾客满意度、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的业务指标,来补充说明财务指标,这些业务指标是财务指标的趋动因素。这样,就使组织能够一方面追踪财务结果,一方面密切关注能使企业提高能力并获得未来增长潜力的无形资产等方面的进展,这样就使企业既具有反映“硬件”的财务指标,同时又具备能在竞争中取胜的“软件”指标。 平衡计分卡不仅仅是一种新的绩效评价
25、系统,更重要的它是企业管理过程的核心组织框架,并且只有在平衡计分卡被从衡量系统改造为管理系统时,它才具有更大的威力。企业实施平衡计分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切勿照抄照搬其他企业的模式和经验 不同的企业面临着不同的竞争环境,需要不同的战略,进而设定不同的目标。每个企业在运用BSC法时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BSC指标体系。所以各自平衡计分卡四个层面的目标及其衡量指标皆不同;即使相同的目标也可能采取不同的指标来衡量;另外不同公司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也不同;相同的指标也会因产业不同而导致作用不同。总之,每个企业都应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平衡计分卡,如果盲目地模仿或抄袭其他公司中,不但无法充分发挥平
26、衡计分卡的长处,反而会影响对企业业绩的正确评价。 2、提高企业管理信息质量的要求 与欧美企业相比,我国企业信息的精细度和质量要求相对偏低,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平衡计分卡应用的效果。因为信息的精细度与质量的要求度不够,会影响企业实施平衡计分的效果,如导致所设计与推行的考核指标过于粗糙,或不真实准确,无法有效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此外,由于无法正常发挥平衡计分卡的应有作用还会挫伤企业对其应用的积极性。 3、正确对待平衡计分卡实施时投入成本与获得效益之间的关系 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彼此是连接的,要提高财务面首先要改善其他三个方面,要改善就要有投入,所以实施平衡计分卡首先出现的是成本而非效益。更为严重
27、的是,效益的产生往往滞后很多时间,使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之间有一个时间差,这可能是6个月,也可能是12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因而往往会出现客户满意度提高了,员工满意度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可财务指标却下降的情况。关键的问题是在实施平衡计分卡的时候一定要清楚,非财务指标的改善所投入的大量投资,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可以从财务指标中收回,不要因为实施了6个月没有效果就没有信心了,应该将眼光放得更远些。4、平衡计分卡的执行要与奖励制度结合 公司中每个员工的职责虽然不同,但使用平衡计分卡会使大家清楚企业的战略方向,有助于群策群力,也可以使每个人的工作更具有方向性,从而增强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效率。为充分发
28、挥平衡计分卡的效果,需在重点业务部门及个人等层次上实施平衡计分,使各个层次的注意力集中在各自的工作业绩上。这就需要将平衡计分卡的实施结果与奖励制度挂钩,注意对员工的奖励与惩罚。当然,并不是所有好的管理制度都可以用在我国的企业的管理中,它的各方面的实际应用还要结合我国的国情才能发挥它的作用。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如此迅速,也需要借鉴其他更好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二)从上市公司角度的治理1、融资方面的治理其实我国对公司首发、增发股票的财务要求,起点就是希望可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但是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时间比较短,才十多个年头,管理当局的水平不太高,上市公司的治理也还不完善。但是我们所看到的
29、效果却是不大令人满意,目前我国证监会关于上市、配股、停牌的有关规定,作为上市公司与监管部门之间隐含的契约标准,仍使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对此应当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完善上市及配股的考核条件,避免由于指标的单一性而使管理当局进行利润操纵。通过增量考核,缩小操纵空间,提高操纵难度。特别是由于关联方交易监管的相关法律缺陷,控股股东没有相应的制裁措施约束,利用控制权操纵关联方交易,待公司上市或配股后,又带有掠夺性地大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直接侵害了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应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制定相应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和控股股东赔偿制度,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2、避税方面的治理避税
30、与偷税漏税是有本质的区别,主要是因为它是以合法的手段和方式来达到减少缴纳税款的经济行为。即通过不违法的手段对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精心安排,尽量满足税法条文所规定的条件,以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 所以应该指定相关的反避税政策来对其进行治理,反避税的主要措施有:第一,从纳税义务上制定具体措施。如税法中规定与纳税人有关的第三者必须提供税收情报,或纳税人某些交易的价格必须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和同意等。第二,不断调整和完善税法。如取消延期纳税,限制关联企业之间通过转让价格进行避税,控制子公司海外经营利润长期滞留在避税地等。第三,强化税收的征收管理。如成立专业的反避税机构,加强对纳税人银行账户的审查等。第四
31、,加强国际税收合作。如开展国家之间的税收情报交换,或由国际税收组织牵头,开展多边国际避税防范措施等。3、债务契约方面就如我国对上市公司的各方面规定一样,债务契约的出发点也是想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但是它也成了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源头之一,为了不触犯契约中的条款。对于反债务契约的提出,它是否能真正的起到限制盈余管理等问题,由于我国现在对于反债务契约方面才属于起步阶段,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无法作出相关的分析。4、市场动因方面的治理文章前面所提到的市场动因,如:怕“树大招风”,或者是通过盈余管理使自己的公司形象得到粉饰,都有一个源头不健康的竞争环境。很多公司都把会计结果拿来评判一个企业在社会竞争中的的地位,所
32、以公司也会顺应这样的标准来达到想要的竞争地位。其实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来考察公司的竞争力,而不是单一地从一个会计结果来判断。因为就算是两个会计结果相同的企业,相信他们未来创造价值的能力都不尽相同。一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应该从各方面来评判,如外显竞争力、企业能力、企业资源、制度竞争力等多方面来考虑。5、真正发挥审计的作用其实作为一个专业的审计工作者,我相信他们的是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查出公司的问题,但是我们很少能在审计报告中看到。所以我们首先需要一个真正独立的审计机构。其次,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规定得不够具体,尤其是对第三者(报表的使用者)应负有的法律责任,基本上没有
33、明确的规定,导致对他们的保护不够,所以这方面还是需要完善,给他们更大的压力来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通过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来从源头上堵塞漏洞,显然是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要害。但单纯依赖对现有会计准则的改进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盈余管理的问题,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还要关注准则的执行机制。从一定意义上讲,准则的执行比制定更重要。有效地执行可以加大那些不诚信的管理当局的成本和风险,鼓励诚信的公司充分利用会计准则体系向市场传递更有用的信息,并降低他们的资本成本。经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我国关于盈余管理的这一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而且这写问题不是一两天可以解决的,它需要通过长时间慢慢形成这样的一个经济环境。本人从对这
34、个主题的讨论中了解到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治理也是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公司内部,要加大对经营者的监管,要通过认真做好企业的业务而不是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公司的公信力。二是从大的社会环境,其中当然就包括了会计制度的完善,会计师责任的加大,监管机构的力度加强;另外我们还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的投资与经营环境。附录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与治理文献综述摘要:盈余管理已经是现在国内外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他作为股票市场上公司管理层操纵利润的手段,在经济学界与会计学界都是非常具有争议的公司行为。本文试图从盈余管理的涵义开始,分析其存在的动因、和治理办法而对其有更清晰的认识。关键词:盈余管理 涵义 动因
35、 治理 盈余管理作为资本市场中新近受重视的问题,随着资本市场容量不断扩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一直也倍受关注。有很多人对其进行研究,无论是从定义,动因还是治理都很多的观点和结论,本文对盈余管理的综述如下。一、盈余管理的涵义回瞻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研究的广泛课题,而盈余管理的涵义存在很多不同的意见。从以下几个权威的定义可以得出盈余管理的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二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
36、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其他两位国外学者PaulM.Hyaly和JamesM.Wahlen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如下:“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从以上几个定义可以得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以下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
37、。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 (即会计收益)。在雪珀的定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收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二
38、、盈余管理的动因(一)外国学者相关观点Healy (1985)认为,盈余管理是基于奖金计划假设下的会计行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在订有奖金计划的公司中,其经营者会使当期盈利最大化。Shipper (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有目的地干预财务报告的披露过程,其动机是获取某此私人利益。Paul M .Healy和James M .Wahlen(1999)指出盈余管理的动机包括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监管动机。其中契约动机包括债务契约和管理报酬契约,监管动机包括行业监管、反托拉斯监管以及其他监管。活动也将会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例如管制,税收等。成本的变动也会使企业改变其会计程序。Ross L.Watts
39、 和 Jerold L.Zimmerman 指出在盈利报告水平问题上,活动提供的动机(降低盈利)恰好与管理报酬方案提供的动机(提高盈利)截然相反。Kallunki与Martikainen调查了芬兰上市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考虑同行业其他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结论是上市公司在确定盈余管理的目标水平时,似乎主要考虑行业平均盈余变化的永久性部分,支持了比较业绩优势假说。其他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也发现,行业效应在解释盈余管理方面具有经验上的重要性。既然同一行业的公司是相互比较的公司,关于某一公司自身的非正常应计项目的水平与同一行业的非正常应计项目的水平是相关的,这一发现也支持了比较业绩优势假说(某一公司盈余
40、管理的选择取决于它的竞争对手的盈余管理的选择)。以上的动因分析都是来自国外的,虽然我国很多研究都是来自国外的研究结果,但是我国也有很多学者通过结合我国的经济现状做出了分析,以下就是其中的几个代表:(二)我国学者相关观点陆建桥(1999)指出,在亏损上市公司首次出现亏损年份,公司存在着显著的非正常调减盈余的应计会计处理,在首次出现亏损前一年度和扭亏为盈年度,又明显地存在着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表明为了避免公司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管制,亏损上市公司在亏损及其前后年度普遍采取了相应的能调减或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在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中也存在着一种与国外不同的动机行为,
41、那就是公司高管人员为了能够捞到足够的政绩,达到个人的目的,如职位升迁、领导赏识等,从而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行为。张玉春和李宗植 (2005)认为通过筹资行为,达到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巨大的控制权收益,使得上市成为一种经济资源,股市融资被股票发行人看作是无需还本付息的“免费午餐”,能够带来可观的私人收益。而相关规定在决定上市公司融资资格或决定是否对其进行特别处理时,均将净利润作为必备的条件之一。因此,通过盈余管理、盈余操纵等手段虚构公司盈利水平从而取得公开融资资格,是大股东实现其控制权私人收益的主要手段之一。王俊秋 (2005)认为有些公司为了达到增发、配股的目的,通过盈余管理行为达到增发、配股所
42、要求的底线,陆宇建(2003)指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随着配股政策的变化而改变,意味着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是政策诱致型的。张祥建、徐晋(2005)研究结果表明:配股前3个年度和配股当年存在系统的盈余管理行为。影响了上市公司资本配置效率,导致配股后上市公司业绩出现整体滑坡。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急的可靠性。姚文韵(2005)认为很多高层管理者热衷于盈余管理,其动机很大程度上在为升迁准备政绩,他们认为选择升迁策略比追求收益策略更为有利而另有一些管理者即使在企业没有做出业绩,也期望通过盈余管理塑造上市公司良好外部形象,达到在企业没做好也可以转而在仕途发展的目的。三、盈余管理的治理(一)
43、外国学者相关观点 La Porta等(1998)的回归分析表明:对投资者法律保护完备的国家同样也是执法严格的国家,亦即普通法系国家(如英、美等国),执法质量要高于大陆法系的国家(如德、日、法等国)。而我国的法律体系属于大陆法系,中国现代大部分的法律源于德国法典。当前我国法律体系既不完备,又没有做到执法严格。对中小股的利益保护不够,对上市公司的行为约束不严,从而使上市公司肆无忌惮地进行盈余管理。在我国这不仅仅是偷偷摸摸的盈余管理行为,很多就是盈余操纵,盈余欺诈行为。违规公司通过盈余操纵获得非正当利益远远超过其所付出的成本。(二)我国学者相关观点周金晶(2006)认为首先要从会计制度上面来进行治理
44、与限制: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及有关法规、政策和契约。会计准则是准则各利益相关方博弈的产物,本身就具有不完全性、可选择性和可变更性。要根据我国的市场环境特点,及时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尽量减少准则中不明确或含糊不清的规定,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和范围;还要随着经济业务的发展和新问题的出现,以及适应会计国际协调和交流的需要,使准则具有适度的前瞻性,给予会计主体应有的选择空间。同时,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缺乏虚假会计信息的判断标准,使得盈余管理与会计造假难以区分,因此对有关法规、政策和契约要及时进行修改完善。郑忠良认为完善现行上市公司的有关规定,健全关联方交易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国证监会关于上市、
45、配股、停牌的有关规定,作为上市公司与监管部门之间隐含的契约标准,仍使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对此应当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完善上市及配股的考核条件,避免由于指标的单一性而使管理当局进行利润操纵。通过增量考核,缩小操纵空间,提高操纵难度。特别是由于关联方交易监管的相关法律缺陷,控股股东没有相应的制裁措施约束,利用控制权操纵关联方交易,待公司上市或配股后,又带有掠夺性地大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直接侵害了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应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制定相应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和控股股东赔偿制度,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三)其他还有很多学者都认为应该加大监管力度。盈余管理行为与公司管理
46、当局的道德水平及道德评价标准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行为与道德问题直接相关是容易理解的,其实降低交易成本的动机、获得比较业绩优势的动机以及对市场预期做出理性反应的动机等也属于道德问题。因为盈余管理使财务报告中掺杂了许多人为操纵的因素,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很难从财务报告本身来准确地评价会计信息的质量,因而其利益会受到侵害。在一个道德意识淡泊、公共意识低下、自我中心突出的环境下,不可能营造出高品位的职业道德。因此,需要建立适当的道德评价标准,对公司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评价,弘扬正气。对道德评价结果应使用奖罚手段、示范道德榜样、大众传播媒介等方式,使公司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始终置于各公司内
47、部和社会公众的督导之下。监管机构应将那些重组过程中预提费用、进行巨额冲销的公司,列入重点核查范围。发现问题应进行严厉的处理,加大惩罚力度。同时,监管机构还应加强正确引导,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建立起公允、合法、一贯地进行会计盈余报告的理念。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在于应付证券市场的特殊监管政策。证监会将股票发行从原先的额度制改为核准制,这一市场化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股定价方面进行盈余管理的诱因。今后,应继续深化股票发行制度的市场化与科学化改革,积极推行主承销商保荐制度,在满足充分披露要求下,均可公开发行股票。对于上市公司配股资格的规定,应扩充配股的盈利指标,建立由多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比如,可设想先按行业性质为不同行业分别确定其净资产利润率的下限,企业要申请配股,必须连续三年达到设定的下限并同时高于同行业全部上市公司净资产利润率的平均值,此外,再辅以一些其他财务指标作为控制参数,如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例,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占利润总额的比例等。对于股票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也要改变以连续三年亏损作为衡量的充分条件,应结合其他一些因素综合加以判断,如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已处于严重的非正常状态;或资不抵债;或有屡教不改的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或被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78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