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储备行业风险分析报告.doc
《土地储备行业风险分析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储备行业风险分析报告.doc(8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08年土地储备业风险分析报告摘 要一、行业产业链分析土地储备是一种简略的提法,它的完整概念应是土地规划、土地整理、土地收购整治和土地供应的全过程。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调整土地利用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土地收购整治是指通过征用或收回闲置土地、拆迁平整、归并整理以及土地置换来调整不合理配置用地。土地供应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和供地计划通过土地招标拍卖出让方式供应给不同的需求者。完整的土地储备产业链应当包括这四个环节,而各个环节又会涉及到不同的机构和组织。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地储备制度形成了土地储备管理委员
2、会和土地储备机构两级管理的运行机制。二、行业主要特征(一)土地储备与宏观调控中国实行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土地用途管制、农地转用、建设用地统一供应制度,这使得政府可以通过调节土地供应总量、安排不同的土地用途来抑制或鼓励市场需求,有效地引导投资的方向和水平,实现调控经济运行的目标。因此,运用土地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正确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对制止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产生了釜底抽薪的效应,是国家宏观调控凸显成效的关键因素所在。而把握土地供应和适度放贷这两个方面,就会在宏观调控中起到很好的作用。(二)土地供应的垄断性和出让方式的不完全竞争性按照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的相关
3、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以及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征收征用,都只能由政府进行。土地储备制度下,土地储备机构具体执行土地所有者职能,通过将许多闲置的、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直接进行储备或者经过开发后进入储备,同新征用地一起纳入土地储备体系,然后由城市政府按计划出让和出租土地的方式,实现了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此外,我国的土地出让存在着不完全竞争。我国土地出让存在协议、招标、拍卖等方式。虽然在土地储备制度框架下,土地储备出让市场具有较高的竞争性,土地产权流转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招标、拍卖出让方式将逐渐取代协议出让方式而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土地是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公共事业用地由于具
4、有特殊性而不可能采用市场方式供应,而采用政策优惠价供应;而且根据我国土地法的规定,符合相关条件的土地可以采用划拨的行政手段供应。土地出让和土地划拨双轨制的同时存在,使得储备土地的出让方式呈现出不完全竞争性。(三)土地储备的区位性土地价值来自其区域位置,即坐落的位置、周边条件和环境。不同的区位,形成不同的土地价值。影响土地区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交通条件、就业机会和条件、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商业设施、文体娱乐设施、景观等。城市居民的生活离不开这些设施,因此,这些设施、条件越便利,越优越,其区位价值就越高,即土地价值越高。由于城市发展的历史原因,交通、就业、教育、商业、文体娱乐等设施往往集
5、中在城市的中心地区。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而以上城市配套设施并不能跟上城市规模发展的速度,往往是滞后的或长时间滞后的,因此,城市中心地区的便利条件就更加可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规模、人口的扩大,区位好的土地价值必然增高。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土地价格在不断增高、位于城市中心地区的二手房会不断增值、开发商的利润会随土地升值而不断增涨。土地的区位性也直接决定了土地的供求关系和交易中的价格。(四)土地储备机构的特殊性城市土地储备机构主要通过政府信用担保或土地抵押等形式获得银行信贷资金,以政府制定的统一补偿价格或者协商价格从原土地使用者手中进行土地收购,支付土
6、地回收补偿费,收购储备地块;在处理房屋拆迁、土地整理、储备土地的管理等环节上向土地开发施工单位支付土地开发成本,然后向政府申请出让地块;土地出让后,财政部门对土地储备成本进行审核,土地储备机构收回审核后成本同时获得少量土地基金,巨额的级差收益上交财政。(五)土地储备受国家政策影响强 与其它行业不同,土地储备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较低,而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2004年至2007年,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规范程度不断加深,对土地宏观调控的力度不断加强。土地的使用更加合理,土地资源的配置更加有效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19982007全国土地购置面积趋势图国家的土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土地市场的交易
7、,上图为房地产企业从1998年至2007年每年购置土地面积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国家政策对土地市场的影响效度。1998年至2004年,全国房地产企业购置土地面积每年都保持着高速增长,1998年,全国房地产企业购置土地面积还只是10109.3万平方米,到了2003年,这个数字达到了35696.5万平方米。而2004年后,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房地产企业购置土地的面积开始保持稳定,在2004年至2006年的三年间,购置土地的面积呈现出了负增长。尽管在2007年,全国房地产企业购置土地的数量有所回升,但11%的增长率仍然低于1997年至2004年间任何年度的增长率。三、供给总量及速率分析从土地供给方面来
8、看,2004年之后,尽管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更加严格,但是土地供应量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略有上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42007全国土地出让面积及增速2004年,全国共出让土地面积17.87万公顷;受2004年政策的影响,2005年全国共出让土地面积略有下降,为16.32万公顷;2006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火爆,各房地产企业迅速开始了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土地出让的数量有了很大提高,土地市场的供给量也有所增加,全年共出让土地面积23.25万公顷,增幅为42.5%;而到了2007年,随着多个文件的出台,土地的供应量也没有重现2006年大幅增长的趋势,全年土地实际供应量22.65万公顷总量与200
9、6年基本持平。从近三年的批准新增建筑用地来看,也表现出同出让土地面积相似的变化特点。2005年,全国审批建设用地34.68万公顷;而在2006年,批准新增建筑用地有了大幅的上涨,达到40.43万公顷。进入2007年,审批建设用地逐渐回落,保持在30多万公顷。四、需求总量及速率分析土地需求一般是指企业或个人在各种可能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土地数量,土地需求主要分为商业、工业、居住等土地需求类型。市场土地需求的最大主体就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经过他们的开发才能真正发挥商业、住宅或工业的功能。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19982007全国购置土地面积总量及增速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在2001年前,土地市场化
10、程度不很高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企业购置土地较少。在2002年土地实施招标拍卖的形式后,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购置土地面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随后的5年间,房地产企业每年购置土地的数量相对保持稳定,每年购置土地的面积都稳定在3亿平方米以上。而在2007年,土地购置面积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40609.18万平方米,这个数字是1998年全国房地产企业购置土地数量的4倍。由此可以看到,在过去的10年间,土地需求量有了大幅上升。但是增幅却显示,在过去的10年间,购置土地面积的增幅在总体上保持了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在2004年之后,随着国家有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土地购置方面增幅较为平稳,每年的波动并不很高,已经很难再
11、出现如同1998年增长52%的情况,而且在2005年和2006年两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购置土地面积增加反映了对土地需求的旺盛,而增长率的降低则反映了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尤其是对房地产企业“囤地”行为的打击。五、土地交易价格我国土地一直存在供求矛盾,有效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随着土地市场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深,供求矛盾表现得更加明显,直接反映在土地市场上就是土地价格的上涨。20012007年土地交易价格指数指 标2007200620052004200320022001土地交易价格指数112.3105.8109.1110.1108.3106.9101.71.居民住宅用地113.7106
12、110.3111.6112.4107.7102.2豪华住宅用地117107.4120.5107.6105.9101.9102.4普通住宅用地113.2105.7108.9111.8113108.4102.12.工业用地105.9104.7103.6104.3101.3100.4100.83.商业、旅游、娱乐用地113106.4107.9110.4104.9107101.24.其他用地103.8103.5106.7105.5104.4106.9101.7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从上表中可以看到,从2004年到2007年土地价格指数持续上涨,各个年份增幅不等。在2003年以前,土地价格增速缓慢。200
13、4年之后,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土地市场不断规范,依靠关系拿地的情况逐渐减少,价格逐渐趋于市场化,再加之政府对土地供给方面控制更加严格,市场需求方的竞争逐渐加剧,土地的价格业有了较大程度的上涨。除了2006年土地价格增幅只有5.8%之外,其余年份都接近或超过了10%。六、房地产业分析土地是房地产开发的命脉,是房地产企业的生存之本。而房地产企业是土地市场上最大的需求者。2004年后,土地市场化步伐加快,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企业的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没有资金、没有开发经验、靠关系拿“一手地”的开发商逐渐淡出市场;而那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及各大上市公司、外资巨头成为各地土地争夺的有力竞争者。研究表明,
14、我国目前有房地产企业近6万家,其中内资企业占到了90%以上。而真正有市场影响力的房地产企业并不多,整个行业的集中度较高。房地产百强在成长性、抗风险性、资本盈利能力、企业战略布局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非常强的优势。整个房地产行业虽然受国家土地政策和宏观调控的影响较大,但整体发展形势良好。从销售情况来看,2007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较好,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达76192.7万平方米,比2006年60628.14万平米的销售面积相比,增长了23.2%。其中,商品住宅的销售面积为69103.79万平方米,同比增加24.7%;办公楼销售面积为1454.19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8.1%;商业营业性用房销售面积为455
15、2.94万平方米,同比增加5%。从这几种物业累计销售面积中可以看出,市场对商品住宅的需求较大,而对办公楼的需求较小。同时,2007年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也有所下降,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3亿平方米,比2006年末减少8%;其中,空置商品住宅6756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6.6%。七、土地储备机构特征(一)资金需求及使用特征第一,巨额性。资金需求的巨额性是城市土地储备的显著特征。首先,储备土地的取得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无论是通过征购农村集体土地、收购企事业单位及机构土地还是成片拆迁改造用地都不可避免地要投入巨额资金。其次,在土地储备和整理阶段,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对于新征土地。第二,长期性。
16、由于土地储备运作周期较长,实际运作中,土地储备机构同样存在对原土地使用权人发生大量应付帐款和对储备土地使用权取得人发生大量应收帐款的问题,不同项目资金垫积和压占的情况也比较普遍,甚至存在公益性项目土地储备长期占压储备机构运营资金的现象。第三,连续性与周期性。土地储备运作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资产经营过程,从土地储备资金投入到储备整理后供应土地收回成本、积累土地收益,然后,再行投入,循环往复。土地储备对资金的调配使用是连续不断的,对资金的需求具有连续性。最后,资金使用的财政支出特性。由于我国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在功能和目标定位上具有二元性,即公共目标和经营目标兼顾,土地储备机构在储备资金的使用上不
17、可避免地具有相应特征。(二)土地储备机构风险特征1. 政策风险截至目前,我国土地储备领域尚未出台全国性的规章制度,现有政策也仅仅局限于国家主管部门行政指令框架下的地方规定,内容各异,如果政策发生变化,土地储备机构就不可避免地要承受由此导致的各类损失。并且,由于制度缺失,现阶段对土地储备机构性质、目标定位、储备程序和手段等均没有法律层面界定。2. 市场风险在市场经济中,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在市场上发生,受市场环境影响,经济周期、产业周期等均反映在不同时期的市场供需状况、价格波动等方面,对市场经营者造成实质性影响。土地储备机构是土地资产经营主体,尽管在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垄断经营,但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发育
18、和完善,关联市场的辐射和互动是难以掌控的。3. 运营风险土地储备机构运营风险就是在土地储备的各个阶段或环节中由于经营决策、资金筹措及使用、操作管理等失误、不当或错误造成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包括源自土地储备机构主管部门和政府干预等导致的经营风险。八、风险环境分析(一)金融政策对土地储备影响分析及风险提示利率变动对土地储备机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利率上升会增加其资金筹集成本。对于资金需求量非常大的土地收购储备工作来说,哪怕幅度非常小的加息,都会使土地收购储备机构利息支出大幅增加,动辄上百万元,从而使土地收购储备成本也跟着提高。一般每个市级土地储备机构要正常运转都需要四五亿元的贷款资金,本次利率调整后,
19、年度增加利息支出108万元135万元。而且随着2008年从紧的货币政策继续实施,加息可能还将成为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手段,土地储备机构所要支付的利息费用将会更高,机构财务风险扩大。此外,由于土地储备贷款多为抵押方式,土地储备机构只有及时足额偿还银行贷款,解除储备土地抵押权,才能使储备土地出让工作按计划顺利实施,及时回笼资金,保持土地收购储备健康发展。但由于上地储备量的减少,新的储备土地抵押给银行所能获得的贷款,很有可能不够偿还即将或已经到期的贷款,不能解除原来的储备上地抵押权,影响到储备土地的出让工作,土地储备资金的回笼也就无从谈起,使土地收购储备机构面临的财务风险明显加大。同时为确保贷款资金的
20、安全,我国银行目前对贷款的使用要求非常严格,贷款申请的门槛也较高。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03121号)明确规定:各商业银行“对土地储备机构发放的贷款为抵押贷款,贷款额度不得超过所收购土地评估价值的70%,贷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年”,这无形中限制了土地储备机构贷款规模。资金的不足,将制约土地收购储备工作的开展。而且随着紧缩货币政策所带来的银根紧缩,贷款规模将会受到严格的限制,许多项目可能由于资金量大,拆迁周期长而难以获得足额贷款。土地机构运营风险加大。(二)房地产业风险分析及提示1. 供需矛盾继续存在,供给增速可能放缓2007年全国房地产市场总体供需两旺。在
21、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房地产市场预期看好的背景下,资金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全年完成的商品住宅投资增长32.1%。尽管商品住宅投资的大幅度增长,但并没有缓解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据40个重点城市2007年1-12月统计数据,商品住宅批准预售面积同比增长约 10%,登记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4%,需求类指标的增幅依然明显高于供应类指标的增幅,相差近14个百分点,有效供给依然不足。从供给看,近期出台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和项目资本金比例、严格土地管理、控制拆迁规模等宏观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增速。在国家控制投资规模、紧缩“银根”、“地根”的宏观调控政策不可能有根本改
22、变的情况下,未来2-3年全国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增速将略有减缓。房地产市场供求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将继续存在。2. 价格上涨空间不大2007年房地产的问题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房价上涨过快。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了7.6%,涨幅提高了2.1个百分点。但其深层次原因在于住房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商品房供应结构不合理。单纯从抑制房价入手,难免会陷入行政权力干预市场的尴尬局面。短期内对房价的单向抑制,将会导致长期的供应不足,从而使房价在更长的周期内“报复性上涨”。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趋势也逐渐放缓甚至下降。北京房价在2007年的最后四周中只有一周在上涨,其他三
23、周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此外,2007年10月份,上海、深圳和广州的房价都出现了下降的拐点,这种下跌的趋势一直持续到2007年12月份。部分城市房价的下降加大了全国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三)土地储备行业风险1. 土地市场化程度难以满足房地产开发需求经过城镇住房体制改革,我国的商品房供求已经完全市场化,大多数居民通过商品房市场购买住房,房地产开发和销售由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开发商承担。一是从一级市场“招拍挂”,而是土地二级市场转让。不论哪种方式,政府“有形的手”都掌握着土地的供应。市场可以调节商品房市场的供应,却不能影响土地供应,土地开发的时间和规模都完全由政府拍板,制度因素带来了土地非市场化和商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地储备 行业 风险 分析 报告 doc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78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