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与实践评述及启示.doc
《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与实践评述及启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与实践评述及启示.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黄勇,石亚灵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与实践评述及启示摘要为保护历史街区,提高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理论的针对性和全面性,强化历史街区实践的特色与典型性,研究通过分析与回顾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理论和实践进展,从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阶段划分、关注的核心问题、关键的技术与模型及实践模式四方面展开综述和总结,并提出我国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的思路与建议。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文章编号1006-0022(201504-0098-07中图分类号TU981文献标识码AReview On Historical District Preservation And Renovation Practic
2、e/Huang Y ong, Shi Y alingAbstract T 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storical district preservation, the paper review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istorical districtpreservation, concludes the phase, key issues, technique, and models of historical district preservation in China and overseas, andraises de
3、velopment suggestions for Chinas historical district preservation.Key words Historical district, Preservation and renovation, Planning0引言历史街区是一种动态型的城市遗产,对其进行保护更新具有重要的文化、科学、教育及美学价值。但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历史街区风貌遭受破坏、街区活力不再及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1,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已刻不容缓。基于此,本文按图1中的总体研究框架对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研究阶段、关注的核心问题、关键的技术与模型及实践模式展开综述。1国内外历史
4、街区保护更新研究阶段划分缘起于18世纪末的城市保护,从19世纪中叶起,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后,逐渐迈入了科学化、系统化和理论化的轨道2。结合对20世纪初至今有关历史街区保护研究文献的总结,根据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对象“单体建筑历史街区整个街区区域环境城市历史保护区”的发展过程,本文将历史街区保护研究历程分为萌芽、初步发展与全面深入3个阶段:萌芽阶段,从1913年历史纪念物法、1933年雅典宪章的颁布,到梁思成先生于1950年在北京的保护规划中提出对城墙的利用等,开始对单体古建筑进行保护;初步发展阶段,从1964年威尼斯宪章初步形成对历史文物完整性和历史性的认识,到1976年内罗毕建议进一步明确和加
5、快对历史城镇与街区的保护,再到1987年华盛顿宪章强调对历史城镇及城区的保护,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保护体系;全面深入阶段,随着1996 年“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召开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08478, 51308575、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110191120030黄勇,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院长助理。石亚灵,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 98992015年第4期第31卷图1 总体研究框架示意图图2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关注的核心问题关系示意图及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等,各种保护条例的出台及会议提议开始逐步完善历史街区保护研究
6、体系(表1。2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关注的核心问题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关注的核心问题,主要包括保护更新理论、风貌整治、活力复兴、社会问题、公众参与及旅游开发6个由表及里的关注“物质空间人文要素物质经济”的有机循环层次(图2。2.1特定时期需要针对性的保护更新理论异于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研究的3个阶段,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理论大致经历了18世纪大规模改造、19世纪旧城衰败和更新方式调整、20 世纪可持续发展思想下的渐进式更新和21世纪更新理论的多元化4个由片面到全面、由静态到动态、由破坏性到可持续性逐步完善的阶段: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得整个社会“大跃进”式地进行制造生产,对具有历史价值的街区和
7、环境的保护非常淡漠,更无针对性的保护更新理论。19世纪后,面对工业革命遗留下来的衰败旧城及恶劣的居住条件,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兴起,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复兴活动与更新方式的调整,保护更新理论蓄势待发。20世纪上半叶,有学者提出要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应出台一系列适用于国际范围的条约与宪法,这一时期“有机更新”“整体性保护”“持续整治”等各种保护更新理论相继出现 3。其中,有机更新理论主张按照街区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街区肌理进行保护与更新;整体性保护理论提倡保持历史街区发展的动态整体性;持续整治理论是指以整治为保护方式,以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建立长久的保护观念及管理运 萌芽阶段1913年历史纪念
8、物法单体古建筑单体古建筑对历史文化特征的认识停留在历史建筑的保护上,研究主要侧重在古建筑及历史遗址方面,历史街区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评价1933年雅典宪章1950年梁思成先生在北京的保护规划中提出对城墙的利用文物建筑初步发展阶段1962年马尔罗法历史街区城市历史街区的价值被重新评估,历史街区保护条例相继出台,主题学术会议相继召开,但并未形成系统的框架和内容,仅是在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城镇研究中涉及到街区整体保护的零星论述1964 年威尼斯宪章历史街区1966年古都保存法文物古迹1976年内罗毕建议历史城镇、街区1987年华盛顿宪章历史城镇、城区1991年“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主题学术会议历史地
9、段全面深入阶段1996年“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历史街区历史街区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研究成果与角度更加多样化,保护更新模式与实践经验不断充实着保护理论体系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4年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历史街区历史街区2005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表1 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研究阶段一览行机制。21 世纪,历史遗产保护从简单的控制性保护转向注重历史街区功能的复兴与强化,这期间发展了“循序渐进”“审慎更新”“愈合理论”等一系列动态可持续性更新理论4。由此可见,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理论的提出需符合当时历史街区现状问题及街
10、区特征,需根据保护更新研究的阶段进行时代化的分类,使其更有针对性,更能解决历史街区保护的实际问题。2.2基于“三层次”与“三体系”的物质式风貌整治历史街区风貌整治多从城市规划体系与物质层面展开,如法国采用的是多层次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一般将历史遗产和传统风貌保护作为基本出发点与主导价值取向,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层面逐步深化,为历史街区的风貌整治提供可操作的规划依据5;美国城市历史风貌保护的具体内容一般以“城市设计”的形式出现,在城市设计的总图层次,常以历史风貌保护的总图框架为主要内容,历史地段的整治注重与市中心功能复苏的开发计划联系在一起,城市设计在保护整治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6-7;英国的
11、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一般采取“主题规划”和“行动地区计划”对街区建筑物、室内外环境、交通及景观进行可见的物质改善;我国主要从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3个层次对历史街区平面、建筑空间立面的传统风貌进行肌理构成的修复8,对历史街区的节点、轴线、区域、路网系统及基础设施进行风貌整治。然而,我国的历史街区风貌整治主要集中在核心保护区的中观与微观层面,对建设控制区及环境协调区的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涉及甚少,这会导致风貌整治中由上至下的管理脱节及街区整体环境不协调等社会与经济问题的出现。因此,历史街区的风貌整治宜从“保护范围”与“保护体系”两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在确定保护范围、遵循多层次的城市规划编
12、制体系的基础上,由宏观向微观逐步深化,使其更具合理性与时效性。2.3“理论先导住宅先导工商业先导旅游业先导”的活力复兴物质规划多源于理论基础,早期历史街区的活力复兴多基于有机更新与可持续性保护理论。历史街区有机更新理论主张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街区的更新与发展,如我国北京旧城的整体保护便是以有机更新思想为背景理论而展开的9-10;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理论中以人为本的涵义,投射到街区空间上则表现为社会空间的公平、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与街区活力的复兴。随后的历史街区复兴研究有住宅先导与工商业先导两种观点,其中,住宅先导是指该区域在复兴时以居住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实现历史街区
13、的物质复兴;工商业先导是指以工业或商业功能为主的物质复兴,通常采用拆除、整治和功能更新3种方法,提高该区域建筑及用地的使用价值,实现街区的复兴。在住宅先导和工商业先导观念兴起后,又出现了旅游业先导的观点,如美国黑石谷地区历史街区复兴案例便很好地证明了发展现代旅游业可以带来历史街区的进一步复兴 11。基于传统理论的活力复兴虽能取得暂时的复兴成效,但在新时期应积极探索新的活力复兴方式,加强与新人本主义、新城市主义等思想的结合,为街区活力复兴带来新元素和新方式。而以住宅和工商业、旅游业为先导的街区复兴方式,不仅提高了居住建筑的效用,扩展与改善了居住功能和环境,还保留了传统的街区风貌,为街区带来了经济
14、活力,复兴了整个街区的建筑与文化。2.4对社会问题的“不关注关注片面关注体系化”随着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热潮的出现,大批学者开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但成果多集中在保护更新理论、空间风貌整治及活力复兴方式等方面,对居住空间分异和城市贫困等社会问题缺乏关注。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城市“后福特主义”的经济重构和社会极化,使社会问题日趋空间化,在塑造新的城市空间的社会转型中,城市社会结构变化与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开始得到重视,如有学者研究北京历史街区在社会转型与产业发展下因规模化的人口置换而出现的社会阶层分化现象12。同时,应对城市社会问题的规划对策研究也日渐增多,如赵明通过研究法国历史街区复兴
15、中的社会问题,提出统一考虑历史街区中的社会问题与整个城市的问题,并根据人口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各个区域编制“地区住宅发展规划(PLH”,通过强制性规划促进社会良性发展;韩国北村、英国伯明翰布林德利地区和德国海克斯奇社区等均通过积极改善弱势群体的居住状况以解决社会问题。此时城市规划中的社会研究集中在“城市社会背景”和“城市社会问题”上,对“城市社会控制”的研究较弱。随着人们对历史街区社会问题关注热度的升温,西方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社会问题的研究成果丰硕,如刘佳燕曾写书介绍国外社会规划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将其总结为社会目标、社会平衡、社会整合和社会文化等6个层面,这对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的社会问题研
16、究裨益良多13-14。总体而言,国内外对历史街区保护领域中社会问题的关注仍处于发展阶段,目前的研究多从社会学视角出发,研究相对独立,与物质要素和经济要素尚未形成有机的结合15。对此,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应从空间规划向社会规划转型,将空间因素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结合考虑;同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需上升到规划编制的层次,以彻底解决社会问题,形成完整的历史街区社会问题关注体系。 1002.5公众参与由偏理论研究转向理论与实践结合公众参与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已较为成熟。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的“城市更新计划”强调在城市街区改造中引入公众参与理论,为公众参与城市街区改造的实践奠定了理
17、论基础;1965年,鲍尔戴维多夫从社会政治学的角度提出了倡导性规划理论,认为规划者应吸取公众意见来解决城市更新改造中存在的问题;1969 年,美国学者谢莉安斯汀提出“市民参与阶梯”理论,认为公众应积极参与到历史街区、旧建筑的改造活动中来;1998 年,因内斯教授提出的“联络性规划”理论认为社会公众在城市街区改造中应发挥独到作用16。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引入公众参与理论并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对居民态度和公众参与方法的理论研究上17-19。1999年,王景慧著书重点阐述了欧美等国家先进的公众参与措施和政策,为历史街区改造实践中的公众参与提供了借鉴与思考20;
18、2006 年,张玫英在其翻译的著作中通过对北美和欧洲的一系列历史街区振兴案例的分析发现,公众普遍认为在城市历史街区改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持街区的原有式样,改善但不改变其所熟悉的生活环境,这种观念使对城市历史街区的全面再开发和彻底的更新开始转变到对城市历史街区的历史保护和动态更新上来21。目前历史街区公众参与理论的研究内容颇丰,但其在当前的规划实践中离真正的公众参与要求相距甚远。因此,历史街区公众参与理论应结合实践,实现政府部门、规划部门、房地产开发商和民众共同参与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2.6旅游开发模式需与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协调发展已有研究表明,建立在单纯保护和维持现状基础上的历史街区并不能充分彰
19、显其应有价值,只有依托历史街区遗产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才是体现这些资源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有效途径。例如,有学者通过分析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必要性,提出了“主客相融”和“低密高质”的旅游开发模式;Isabelle Frochot等人从服务质量管理角度建立了历史街区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型22。而关于如何协调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研究甚少,仅有Mousumi Dutta等人从旅游经济学角度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如何解决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23。此外,在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热潮中也出现了步行空间失落、街区功能单一及异化、形式上倾向复古与保守、街区传统风貌与当地民风民俗失传等问题。对此,英国曼彻斯特卡斯
20、菲尔德街区在协调城市发展和街区保护关系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其通过利用本地的特色建筑和工业景观发展文化及旅游产业,使旧的历史街区成为城市新的亮点,并以此为契机改善城市的基础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质量,最终提升曼彻斯特的整体城市形象。而都柏林的坦普尔街区和马萨诸塞的罗维尔街区都在经历过经济重构之后,从原来的工业街区变成以旅游业为主的多功能街区,并与城市文脉融为一体。国内外关于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建议和措施上,或只是提出针对性的旅游景区规划方案,仅有少量研究涉及街区内的居民问题,对于历史街区旅游发展的基本理论、发展模式、开发与保护的协调方式等均没有进行系统的探讨。因此,
21、历史街区旅游开发需寻找到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发掘本地特色并创造性地发展特色产业24,形成一种兼顾保护与发展、文化与旅游产业共赢的旅游开发模式。3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的关键技术与模型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中涉及的GIS与空间句法等关键技术主要是用于前期数据分析的工具;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构建的保护评判模型与轴线模型分析法,是在数据分析之后建立了某种关联性结果的反映。两者都为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提供直接、明晰的依据,使规划结果更具科学性。3.1基于GIS技术与空间句法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关键技术近年来,城市规划主要采用GIS技术与空间句法进行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前期数据收集、空间分析与多样化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内外 历史 街区 保护 更新 规划 实践 评述 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76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