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0.中国汇率制度改革:选择有管理的浮动毕业设计.doc
《1760.中国汇率制度改革:选择有管理的浮动毕业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60.中国汇率制度改革:选择有管理的浮动毕业设计.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毕 业 设 计中国汇率制度改革:选择有管理的浮动指导教师 教授学院名称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金融学论文提交日期2008年 4 月论文答辩日期2008年 5 月答辩委员会主席 _评 阅 人 _摘 要 为了解开近年来困扰我国宏观经济的症结,新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于2005年7月21日出台,改变了过去事实上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随之出现升值,在我国外汇储备达到历史新高以及外汇收入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在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情况下,减轻我国经济受国际经济动荡的影响,使中国经济保持健康的成长势头。 作为一个快速发展
2、的经济体,如果一直实行一成不变的固定汇率政策,很可能意味着货币在逐渐偏离价值所,所以进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符合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完善人民币迸发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的要求,符合我国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 汇率制度 人民币升值 货币政策 汇率风险目 录1导论31.1 选题背景概述31.2 重要的基本概念3
3、1.2.1 汇率,汇率制度31.2.2 现代西方汇率决定的两个经典理论41.2.3 三元悖论41.3 论文研究思路52 人民币汇率的演变历程及其特点52.1 人民币汇率历史回顾52.1.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52.1.2 转轨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62.1.3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制度72.2.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形成的汇率制度的积极成果及缺陷72.2.1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所取得的积极成果72.2.2 形成机制方面存在不足.82.2.3 增加无风险套利的机会82.2.4不利于国内经济的稳定83 汇率制度改革的影响因素及理论分
4、析93.1 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影响因素93.1.1 影响汇率制度改革的国内环境因素93.2 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103.2.1 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容103.2.2 现阶段人民币汇率的改革103.3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标准104 汇率制度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14.1汇率制度改革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114.1.1 蒙代尔“三元悖论”在我国的具体体现114.1.2 汇率制度改革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114.2 汇率制度改革对我国外贸的影响124.2.1 汇率变动对一国进出口的影响124.2.2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134.3汇率制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5、135 总结和展望145.1 汇率制度改革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冲击145.2 政策和建议15致谢16参考文献17英文摘要181导论1.1 选题背景概述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公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地浮动汇率制度,不再单一盯住美元,人民币对美元即升值2%。人民币汇率改革之所以引人瞩目,与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实力日益增长的深层次背景密不可分。2008年4月10日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中间价首次跌破7元大关。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字显示,4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9920元。人民币兑美元破七元大关,创汇改以来新高,
6、同时亦是今年以来第三十一次创出新高。在全球关注的目光中,人民币汇率毫无悬念地进入了“6时代”。1.2 重要的基本概念1.2.1 汇率,汇率制度汇率,指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必然存在一个兑换率。 汇率制度又称汇率安排,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传统上,按照汇率变动的幅度,汇率制度被分为两大类型: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在国际金融史上出现了三种汇率制度,即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1)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7、1880-1914年的35年间,主要西方国家通行金本位制,即各国在流通中使用具有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金币作为货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自由输出入。只要两国货币的含金量不变,两国货币的汇率就保持稳定。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也可以说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3)浮动汇率制度 自1973年3月以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就不复存在,被浮动汇率制度所代替。在实行浮动汇率制后,各国原规定的货币法定含金量或与其他国家订立纸币的黄金平价就不起任何作用了,从此,国家汇率体系趋向复杂化、市场化。1.2.2 现代西方汇率决定的两个经典理论1)购买力平价理论(Pur
8、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购买力平价理论规定,汇率由同一组商品的相对价格决定。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应会被等量但相反方向的汇率变动所抵销。The Economist推出的“巨无霸指数”,就是一个很经典的案例。如果麦当劳的巨无霸汉堡包在美国值 2.00 美元一个,而在英国值 1.00 英磅一个,那么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为1英镑兑2 美元。如果当前市场汇率是1英磅兑 1.7 美元,那么英磅就被称为低估通货,而美元则被称为高估通货,且此理论认为未来汇率将趋向于2美元兑1英镑的平价汇率变化。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不足:假设商品能通过自由贸易输出,且不计关税、运输等成本;对服务等
9、商品不适用。 2)利率平价理论(Interest Rate Parity,简称IRP)利率平价理论规定,一种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升值(贬值)必将被利率差异的变动所抵销。如果美国利率高于日本利率,那么美元将对日元贬值,贬值幅度根据防止无风险套汇而定。未来汇率会在当日规定的远期汇率中被反映。在我们的例子中,美元的远期汇率被看作贴水,因为以远期汇率购得的日元少于以即期汇率购得的日元。日元则被视为升水。但这一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利率平价说没有考虑交易成本;利率平价说假定不存在资本流动障碍;利率平价说假定套利资金规模无限。 1.2.3 三元悖论三元悖论,也称“蒙代尔三角”、“不可能三角”,它是
10、由美国经济学家Robert Mundell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必须放弃另外一个目标。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 这三者,一国只能三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不可能三角”的妙处,在于它提
11、供了一个一目了然地划分国际经济体系各形态的方法。1.3 论文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通过在我国不同阶段不同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历程的回顾,进行对比与总结。结合促使本次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外因,以及对现行汇率制度改革内容的理解,并从多个角度探寻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 人民币汇率的演变历程及其特点2.1 人民币汇率历史回顾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配套措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汇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转变为在外汇留成和外汇上缴体制基础上的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管理模式,然后再转变为建立在结售汇制上的以供求关系
12、为基础、市场调节为主的管理模式。2.1.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对外贸易由国家垄断,国内价格长期保持稳定水平。与之相适应,当时人民币汇率是官方制定的固定汇率,只是作为编制计划和经济核算的标准,只在外国货币贬值或升值时作相应调整,人民币汇率与对外贸易联系并不密切。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底):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和起伏回升阶段。建国之初,全国通货膨胀形势严重。各地人民币在中央统一政策和管理下,以天津口岸汇价为标准,根据当地情况公布各自外汇牌价。这一时期,国家用汇需求很大,但由于外国的经济封锁,外汇资源紧缺。为迅速恢
13、复国民经济,国家建立外汇集中管理制度,人民币汇率主要作用为调整对外贸易,照顾侨汇收入,制定的主要依据是物价。2)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至l972年底(19531972):人民币汇率处于基本稳定阶段自1953年起,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国内金融物价保持基本稳定。世界经济中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能发挥作用,维持纸币流通下的固定汇率制度。为了维护人民币的稳定,有利于内部核算和编制计划,人民币汇率坚持稳定的方针,在原定汇价的基础上,参照各国政府公布的汇率制定,只有在外国货币发生升值或贬值时,才作相应的调整。3)从西方货币实行浮动汇率至人民币贸易内部结算价时
14、期(19731978):人民币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钉住汇率制”,汇率调整频繁。 1968年我国在国际结算中试行人民币汇价结算,人民币汇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外商品的价格、外汇收支和外商的盈亏。同时,由于国际货币体系中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体制岌岌可危。在动荡不定的国际金融背景下,推行人民币对外计价结算,我国采用了钉住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度。“钉住汇率制”的汇率安排,操作简便易行,在很大程度上抵御或减少了国际汇率波动对本国货币的影响,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但该种方式却因篮子货币的币种选择和权数确定客观依据不足,而使汇率水平的合理制定失去可靠保证;同时国际市场价格和国内市场价格严重背离,汇率
15、作为经济杠杆的作用逐渐消失,贸易和非贸易价格与世界市场拉大,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间矛盾加剧,从而影响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2.1.2 转轨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人民币内部结算价和官方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时期(1981-1984)。 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民币汇率出现严重高估,长期以来的贸易与非贸易单一汇率制度已无法适应进出口贸易的要求,特别是对扩大出口不利。19751979年间我国平均出口换汇成本远远高于人民币官方汇率,从而造成出口越多亏损越大,而经营进口反而赚钱的不合理现象。为解决这一难题,人民币汇率在改革开放初期形成了贸易内部结算价和官方牌价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制度。2)取消内部结算价,官方
16、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时期(19851993)。 从1985年1月1日起,我国取消内部结算价,官方汇率于贸易结算和非贸易外汇兑换。为了消除汇率高估,使人民币汇率同物价的变化相适应,起到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1985年至1990年根据国内物价的变化,我国多次大幅度调整官方汇率。这几年人民币汇率的下调主要是依据全国出口平均换汇成本上升的变化,汇率的下调滞后于国内物价的上涨。2.1.3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94年1月1日实行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并轨,实行单一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汇率的形成是以市场供求状况为基础,改变了以行政决定或调节汇率的做法,发挥市场
17、机制对汇率的调节作用。并轨后取消了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外汇的银行结售汇制,作为一项临时性措施,对经常性项目设立台帐制,取消国内企业的外汇调剂业务,建立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并以银行间外汇市场所形成的汇率作为中国人民银行所公布的人民币汇率的基础。此后人民币汇率结束了长达16年的贬值过程,开始稳中趋升。2.2.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形成的汇率制度的积极成果及缺陷2.2.1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所取得的积极成果1994年初,中国加大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实施了“银行结售汇制、汇率并轨、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并于1996年11月取得阶段性改革成果顺利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
18、目可兑换,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基本吻合,受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高度评价。1)抵挡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从泰国开始,金融危机很快席卷马亚西亚、印尼,菲律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金融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在这场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能够牢牢地站稳了脚跟,取得了先手。固然与其良好的经济金融形势有关,但最重要的一点是确立了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外汇工作方针,将国际短期投机性资本挡在国门之外,使其无隙可趁。同时,中国工农业发展势头良好、进出口形势基本稳定、外汇储备充足、外债适中并结构合理,使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稳定。2)提高了企业
19、出口创汇和外商投资与个人对外交流、投资B股的积极性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的同时,外汇管理当局不断采取措施,为中、外资企业和个人营造宽松的外汇环境,对扩大中、外资企业出口和个人对外交流及投资B股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中、外资企业出口方面看,由于采取了规避汇率风险的远期银行结售汇试点、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中资企业保留一定数额的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增加外汇管理透明度及提高服务水平等措施,大大地提高了中、外资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使近几年中国出口创汇形势基本良好,并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从外商投资方面看,近几年形势基本稳定。外商并没有因亚洲金融危机而影响对华投资的积极性和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从个人对外交流
20、方面看,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不断扩大个人购买外汇数额,使得近几年中国居民出境旅游、留学、探亲成倍增长。从个人投资B股方面看,尽管中国向境内居民开放B股交易时间较短(2001年初开放),但从事B股交易者十分踊跃。根据B股流通市值(约60亿美元80亿美元)估计,当前个人投入B股交易的外汇资金约达100亿美元左右。现在中国居民的外汇存款已达770亿美元,B股交易前景十分广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也更为紧密,经济实力也进一步提高,国家影响力也在提升。在与世界经济接轨与融合的过程中,摒弃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冲突的观点,通过检视自身汇率制度,我们发现以下该汇率制度的
21、缺陷或弊端:2.2.2 形成机制方面存在不足 1998年以来,由于人民币汇率年波幅不超过1%,而被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归入盯住(美元)汇率安排。这不仅与中央银行稳定的汇率政策取向有关,也与其汇率形成机制有关。目前中国外汇市场的基础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这是一个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交易会员制。该市场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主要是市场结构的封闭性与垄断性。这种交易体制导致企业持有的外汇集中到外汇指定的银行,而这些银行的交易能力受到限制。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抑制了银行对汇价的意愿,因此,目前市场反映的是中央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管理的制度安排,是使中央银行长
22、期陷于被动干预地位的重要原因。2.2.3 增加无风险套利的机会由于中国有人民币汇率过于稳定,因此,当境内外利率出现差异时,并会导致单边套利机会的出现。尽管在中国实行资本项目管制的情况下,这种套利存在一定的成本,但当潜在的收益超过套利成本时,套利还会通过非法逃套等形式进行,并增加了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难度。2.2.4 不利于国内经济的稳定在日益开放经济环境下我国的经济现状与实际经济能力不允许让人民币汇率长期违背市场规则,如不尽快改变目前僵硬的汇率制度,将对国内经济发展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提高国外产品在我国的价格优势,在国际上将大大削弱我国产品的竞争力。如果贸易顺差逆转,国际收支的平衡大量依靠国际资
23、本的流入来弥补,就会加大国际游资对我国汇率实行攻击的可能性,其结果可能是面临国内资本的流出,国际储备的下降和国内经济过热的困境。3 汇率制度改革的影响因素及理论分析3.1 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情况、外贸的顺差、国内资源短缺的现状以及国际社会的压力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考虑,中国政府有改革汇率制度的需要和必要。3.1.1 影响汇率制度改革的国内环境因素首先,增幅巨大的外汇储备。截至2005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7110亿美元,同比增长51.1。在1990年,我国的外汇储备总量只有110亿美元,1993年,外汇储备也只有212亿美元,但从1994年起,外汇储备的开始大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760. 中国 汇率 制度改革 选择 管理 浮动 毕业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75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