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doc
《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doc(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第一章 禅修简介大部分的人都认为禅修就是阻断一切念头,并保持在那种状态之中。这是错误的看法。禅修时,我们并不试图阻断念头,而是让心保持开放、轻松,不涣散地安住在当下的觉知之中。禅修时,心应该是放松的、自在的、广阔的,不抱持任何期望或担忧。为什么要禅修?在人们遭受到各种无法避免的痛苦、烦恼和恐惧时,禅修可以消除这些苦痛。我们都认为快乐和痛苦是来自外在的环境或境遇(外境)。我们不断地以各种方式将精力投注于改造世界,试图在这儿消除一些痛苦,在那儿累积一些快乐,但是,从来无法如愿以偿。从佛学及禅修的观点来看,快乐或痛苦根本不取决于外境,而是来自心的本身:正面积极的心态酝酿快乐,负
2、面消极的心态制造痛苦。我们要如何才能了解,只能在内心找到的东西却向外寻求,是错误的?一个人的脸若是干净、明朗的,他在镜子里会看到干净、明朗的脸。一个人的脸若是肮脏的、沾满了污泥,那么他在镜子里看到的就是肮脏、沾满了污泥的脸。镜子中的影像不真实存在,存在的是脸本身。但我们把脸遗忘了,反而把脸的影像当做是真实的。心的正面或负面特质,反映在外相中,成为我们的自我形象。这种外显的形象和内心的物质相呼应。改造周围的世界并不能带来我们所期望的快乐,唯有改善内在的世界才能奏效。唯有我们的心不被恶业污染,那种避之唯恐不及的痛苦才会终止。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快乐与痛苦都起于自心,也不知道如何分辨什么对我们的心性
3、有益或有害,任由我们的心继续陷在不健康的状态中,我们就没有力量避免痛苦再重显。因此不论我们冀求的是什么,都必定会沦于失望之中。如果我们从镜子中的形象发觉脸是肮脏的,然后开始清洗镜子,我们可能使劲擦洗了好几年,都见不到一丝一毫的成效。这是因为我们努力的对象没有弄对,所以,即使再大的努力也是徒然无益。这是佛学及禅修的第一个原则:了解快乐与痛苦的根本并非取决于外在的世界,而是来自我们自己的心。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我们永远都不会向内求,只会继续徒劳无功地把精力及希望投入外在的诉求。一旦了解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开始清洗自己的脸,出现在镜子中的影像就会干净如洗。禅修的有利条件禅修和心有关。然而,有效的禅修必须
4、具足有利有条件,若缺乏这些条件,我们的努力不会带来任何成果。首先,在了解快乐与痛苦的根本是自心之后,我们必须具有强烈意愿,并欢喜地期待禅修。第二,我们必须有一位禅修的导师。当我们决定要前往一个地图上并未载明的地方,若没有向导的帮助,我们可能无法抵达目的地。我们只能凭靠运气,就很可能会迷路,或走很多的冤枉路。同样的,若没有上师指导我们禅修,我们极可能会在错综复杂的道路上迷失。第三,禅修的地方很重要尤其对初学者而言。我们所居住的环境,实际上对我们有非常大的影响,很容易让我们产生各种不想禅修的念头。因此,在一个多少和世俗活动隔离的地点进行禅修,是必要的。栖息在高山森林里的野生动物,无法忍受城市的喧嚣
5、。同理,禅修的心无法在外界干扰及诱惑连绵不断的状况下开展。如何禅修把自己放置在一个僻静的地方之后,我们必须使身体与各种外在的活动隔离,使心免于落入关于过去或未来的念头,言语也要避免无义的谈话。如此,我们的身、语、意才能安住于自然的安适状态之中。身体的姿势很重要。我们的身体布满了“精微的脉络”(梵文nadis),“精微的风”(梵文prana)循环于其中。念头的产生和“风”的循环有关。身体的动荡会导致“脉络”及“风”的动荡,“脉络”及“风”的动荡则会造成心绪的动荡。说话、声音的形成也和“风”的活动有关。说话过多会扰乱“风”,增加念头的产生。反之,保持沉默有助于禅修。因此,言语及身体的宁静能避免产生
6、过多的念头,而制造开展出内心平静的条件。如同骑士驾御良驹能够悠然自在一样,当身体和言语都控制得当时,心就能安住。有一些关于禅修的错误观念存在。对某些人而言,禅修是回顾及分析日常生活与过去数天、数月或数年中的往事。对另外一些人而言,禅修意味着考量未来,思考如何作为,或做长期、短期的计划。这两种观念都是错误的。即使身体及语言保持静态,对过去或未来所产生的念头本身,就与建立心的平静相抵触,无法导致内在安宁,不是禅修。不追逐过去或未来的人,也可能会陷入一种近于无知觉的迷糊状态,并引发极大的疲惫感。住于这种状态的心,或许看起来很不错,因为这样显得很满足、很自在。可是,这种状态完全缺乏明性,很容易使人陷入
7、击沈,然后转变为念头潮涌的情形。真正的禅修是要避开这些陷阱。心既不沉迷于过去,也不关切未来;它是以一种光明、清晰及平静的状态,安住于现在或当下。我们的心好比海洋一样。在夜晚,我们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海洋。但是,在白天,我们能够非常精确、清晰的看到海的颜色、波浪、泡沫、岩石及深浅等每一个细节。我们应该要能清楚地觉知自己的内在状态,正如同白天时明察秋毫地观察海洋一般。如果我们容许心放松,它会像海浪一样,自然地平静一下来。这就是内在的平静,藏文称之为“息内”(shinay),意为心的定静,也就是所谓的“止”。开展“止”的方式很多。例如,初学者可以观想在前额高度的地方有一个白色的小光球,并尽可能地把注意
8、力集中在这个光球上。也可以把注意力集中于气息的出入,或是不利用任何专注物,把心安住在一种不涣散的状态中。使用这三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对学习禅修都很有帮助。此外,以宽广、开阔的心修持每一座禅修,是很重要的。我们不应该期望禅修会进行得很好,或担忧它会不好。禅修时,心应该是放松的、自在的、广阔的。禅修者应不抱持期望或担忧。在禅修过程中,有时我们会产生快乐及平和的体验,并因为有了一次美好的禅修而感到欣喜及满足。相对的,有时我们的心在禅修时受到许多杂念干扰,我们便因此悲伤地断定自己是庸劣的禅修者。为一座美好的禅修而欣喜并依恋愉悦的经验,就如同对一座不佳的禅修感到难过一样,都是不恰当的态度。禅修是好是坏并
9、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去禅修。初学禅定时,有些人可能会有美好的觉受,并眷念这种觉受,期待它会不断地重覆出现。当这种期待没有成真时,他们会变得很失望,甚至可能因此放弃禅修。在一趟漫长的旅途中,我们会时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时而走错路途。如果我们因为旅途中某个路段的怡人美景而不时地停下来享受风光,或是因为误入歧途而放弃继续前行,我们就永远达不到目的地。不论路途是否正确,我们都必须坚忍不拔,不要一味地担忧其中的困难,或眷恋愉悦的时光。初学者应该限定自己较短的禅修,每座十或十五分钟就好。一座禅修纵使进行得很顺利,也应该停下来。然后,如果我时间足够的话,可以在休息之后做第二座。一连串短的禅修,比一次冗长的禅修
10、要好。一座较短(?)的禅修即使起头很好,初学者也很容易陷入困难或感到疲乏。禅修之果开始时,我们的心态无法长时间保持稳定及安然。然而,只要持之以恒、精进不懈,平静及定性会逐渐开展。我们也会感觉到身体及内心都愈来愈自在。此外,外境不论好坏它的影响力都会开始减弱;虽然这种影响力起初非常强大,但我们会发现自己愈来愈不受其左右;实际上,加深对自心本性的觉受,能削减外在世界对我们的影响力,并使我们更加强韧。禅修的究竟成果,是达到正觉或圆满的佛果。此时,我们完全解脱了依因缘而存在的轮回及苦因。同时,我们也会拥有能实际帮助其他众生的力量。禅修的次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为“息内”(“止”,使心平静);在这
11、个阶段中,我们逐渐平息内心的纷扰。第二个阶段称为“拉格通”(lhatong),即“观”、“慧观”,逐渐去除轮回的根本我执。唯有修心能导向证悟,没有任何物质或外在的方法具有这种力量。结论想禅修的人必须先了解禅修的目的、方法及能获得的结果,亦即:了解所有的快乐及痛苦都起源于心,因此之故,唯有修心能让我们去除痛苦,并确立真正的、恒久的快乐。掌握必备有有利条件:禅修的意愿、一位具足资格的上师及一个僻静的场所。知道如何把心安置禅修之中:不追随过去或未来的念头,把心放置在选定的专注物上,让它安住于当下,保持一种开放、轻松自在及光明的境界。了解禅修的暂时及究竟结果:平和、沉稳、不被外境所牵制,最后,成就佛果
12、。问与答问:我们可以一边工作一边禅修吗?答:如果我们专注地工作,有觉性地做事,那也是禅修。问: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应该禅修多久?多常禅修?可以闭着眼睛禅修吗?答:如果时间不多的话,即使每天只固定修十五分钟,也可以立即受益。如果时间比较多的话,修两座十五分钟的禅定比较好。眼睛是开或闭,取决于哪一种情形对你个人比较有帮助。当心受到许多念头的干扰而焦躁不安时,闭着眼睛可能会有所助益的。如果不是这种情形的话,可以一直把眼睛张开。除非影响到我们的念头,否则眼睛的开阖并不重要。问:禅修有没有任何危险?答:如果你依止并信任一位具足资格的上师,禅修就没有任何危机。但是,如果你在没有任何指导下禅修,可能不会有成果
13、,事实上,甚至可能会有危险。问:某些禅修方式使用象征五大元素、有特定颜色的物品。这只是一种习俗,或者有某种深奥的理由?答:心的本性是包括这五大元素的究竟本质。证悟时,五大元素的本质就被体认为五方佛母。在证悟之前,显现的是五种寻常的元素。归属于五大元素的五种颜色,是其俱生本质的颜色。因此,这不仅是一种习俗而已。问:一旦念头平息之后,我们如何避免滞留在空洞的平静中?答:为了避免缺乏明性或变得昏昏欲睡,我们一定要提高警觉。然而,警觉的应用必须有适当的拿捏。如果控制得太紧的话,会产生更多的念头;如果太松的话,将会导致昏觉或昏钝。适当的平衡是必要的。问:在您的开示中,您用“既非欣喜也非忧伤”这句话来表示
14、中和的情感状态。在这类情形之中,“为了他者的利益而给自己新的导向”是什么意思?答:没错,禅定可以使我们不因外境而感到欣喜或痛苦。然而,在禅修时,我们同时也在开展为了利益所有众生而愿求开悟的念头。由于这种发自内心的意向,所以一旦开悟之后,我们可以毫不费力、毫无分别心、任意自在地利益全宇宙。太阳让一切众生及一切所显分享它有益的光辉,而不用去思考:“我必须使这个和那个众生温暖,我必须使这个果实成熟”等等。同理,诸佛利生的光辉遍及一切众生。然而,这种光辉并非无意识的。诸佛全然觉知众生的情境及他们自己的作为。他们了解众生的烦恼,可是,他们的利生行为是毫不费力的。这种利生事业藉由各种不同的方式化现,诸佛以
15、圆满觉受身或报身,指导已经清净的行者;藉由雕像、画像、咒语等清净的支持形相,诸佛以化身引领我们这些平凡的众生。问:我们能单由阅读经典而开悟吗?答:若没有一位具足资格的上师指导,阅读经典并不足够,因为从经典所读到的,在我们心中所留下的印象不够深刻。然而,直接从一位上师口中得到的,会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并引发强烈的信心。问:“方法”这个字困扰着我对禅修的看法。方法牵涉到组织、调整及引导我们的心。我很好奇一个人如何利用这些方法得到一种不造作、无所攀缘的东西。我们的知识、念头及感情是时间的结果。这些方法让我感到困扰的另外一点,是我们在利用时间。然而,若我们解脱了任何的限制,我们也同时脱离了时间。答:一
16、旦我们了悟心的究竟本质之后,就不需要任何方法了。然而为了能达到超越方法的境界,我们必须仰赖方法。若没有这种支持,我们就无法达到究竟的境界。方法确实意味着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进步。然而,我们必须藉由时间而达到超越时间的境界。问:时间真的存在吗?或者,它只是心的一种影射?答:从究竟的观点来看,成佛之后就没有所谓的时间了。然而,在我们得到究竟的正觉之前,时间对我们而言还是存在的。现在,我们把三种时间过去、现在及未来当做是真实的,这种观念制造了许多痛苦,因为许许多多的回忆、担忧及计划扰乱了我们的心。事实上,过去已经不存在了,未来则尚未存在。可是,我们却经由思维的造作而把这两种虚幻的观念视为真实的,并因此而
17、痛苦。在这三种时间当中,过去及未来使我们最为痛苦,虽然它们并不存在。在这方面,未来更甚于过去。我们以为这三种时间缺乏真正的存在。随着禅修的累积,我们对三种时间缺乏真实性的了解将会逐渐加深;最后,我们终会到达超越时间或无始亦无终的无时间境界。问:由于一切都是无常的,那是否表示时间存在?答:对现在的我们而言,时间存在,因此,无常也存在。无时间就是永恒。注释、“精微的风”和“精微的能量”是心和身之间的连结,循环于“精微的脉络”之内。、圆满的佛果(即完全开悟)可用佛的三身来形容。所谓的“身”并不是指生理的构造,而是一种存在的层面。法身(梵文Dharmakaya),又名究竟身、法性身或自性身,字义是“一
18、切存在的究竟之身”。法身好中(?)虚空,是无形的,无法因意愿而得见,也难以用言语形容。虽然它可说是永恒的、无限的、非时间性的,但时间及空间的一切运作都包含在其中。报身(梵文Sambhogahaya),又名圆满觉受身,是全然证悟功德的有形化现。报身是非实质的,其如光的本质是法身功德的化现。虽然一般众生无法见到报身,但十地当中最高之三地的菩萨众可以见到报身。因为它的本质并非无常,亦非虚幻如同外相,报身并不受时间改变的影响。化身(梵文Nirmanakaya),指佛以平凡的形式化现,诸如释迦牟尼佛等。化身是诸佛为了引导众生得到解脱的慈悲化现。除了这三身之外,通常还加上第四身:自性身(梵文Svabhav
19、ikakaya)。自性身实际上表示其他三身是不可分的。第二章 进一步的思维禅修和心有关心和天空很像:没有形式,没有实质,也没有范围或大小。天空与心很多人想禅修。他们知道禅修和心有关,但通常并不确知禅修到底是什么。这种情况有些像我们对天空的观念。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天空,没有人会告诉你说:“天空?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是,我们对天空的看法非常不精确,我们很少遇到能够定义什么是天空的人。如果你问道:“天空是什么?”被问的人只会把手往上一指,并说:“那就是天空。”禅定也是一样;我们知道它存在,也往往认为它是好的,但并不真正知道它是什么。什么是天空?通常,我们认为太阳是天空的中心。中心的观念隐含了边界的
20、存在。人们倾向以国家为基准,来想像中心及边界,但是,另外一个国家的居民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定义。这足以显示,天空的中心及边界只是主观的概念,而不是现状的完整叙述。有幸居住在法国普罗旺斯的人往往会说:“这里的天空多么美丽!”但是,我们可以因此而划定天空的某一部分,并笃定地说:“这一部分的天空是普罗旺斯的天空”吗?每个人都知道天空是蓝色的,可是,只有少数人知道这是为什么。它是从哪里来的?它是实质的?抑或非实质的?它有多大?禅修和心有关。心和天空很像:没有形式、没有实质,也没有范围和大小。就天空而言,每个人都知道它存在,但是很少人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心和天空一样,既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界。我们尚未体验到这
21、种无限的境界。但是,我们把无限缩减为有限,并因而局限在所谓的“我”的狭隘领域之中。这种缩减正如同普罗旺斯人提到“我们的天空”时,所隐含的主观性界限:他谈论天空的口气,仿佛他真的能把一块天空割下来,并把它定义为那个地区特有的天空。心是无限的,既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界,但是我们却以一种非常狭隘的特质自我来认定自己。一切肉体上及精神上的痛苦,都由此而生。某些类型的痛苦确实和外在的境遇有关,而且几乎都能找到实质的解决办法。但是,面对内在的痛苦时,实质的解决方式就没有效用了。姑且让我们假想有一个和平、繁荣的国家,国王住在戒备森严的皇宫里。夜深了,这位拥有一切美好外物的国王正在睡觉。他在做梦。在梦里,敌人出现
22、了,并且追杀他。国王感到非常焦虑、恐惧。但是,梦者自心之外的任何方法,都不能解除这场梦的痛苦。同理,我们可以拥有快乐的一切必要物质条件,但是,这对受苦的心一点帮助都没有。唯有佛法和禅修,能让我们从内在的痛苦、焦虑及诸种困难中解脱出来。自我与五毒我们的心根本上是无限的,不被个人的存在所限制。自我并不存在,虽然如此,我们却以这个虚幻的自我来认定自己。它是我们一切关系的中心及标准。所有确定它的存在及对它有利的事物,都变成我们执着的对象,反之,一切威胁到它的完整性的事物都变成敌人,都成为嗔恶的来源。自我的显现本身,就已遮蔽了自心及一切现象的真正本质。它使我们无法分辨真相与幻相。就这一点来说,我们是愚痴
23、的囚犯。自我也使我们对任何领域内,可能形成竞争的人,产生嫉妒。而且,自我希望比他人优越,这就是傲慢。贪执、嗔恶、嫉妒及傲慢,是我执产生的五种基本毒素。它们成为内在平静的顽强障碍,不断地为自己及他人制造忧虑、烦恼、困境、哀伤及痛苦。例如,被敌对者或恶言恶语攻击时,嗔恨心不仅造成自己的痛苦,也造成嗔恨对象的痛苦。同样的,自我及五毒使我们伤害自己及他人,并在我们心中留下潜在恶业的痕迹()。这种潜在的恶业成熟时,就成为未来痛苦的境遇。自我及其衍生物是我们真正的敌人,但是,它们不是用武器或实质物体可击败的有形敌人,而是唯修习禅定及遵循修心之道方可击败的无形敌人。现代科学发展出许多极有威力的武器,包括可以
24、杀死数十万人的炸弹;然而,没有任何炸弹能灭除自我及五毒。在这一方面,真正的原子弹是禅定。度假中的心常态下的心,经常充满了和五毒相关的念头。这些念头络绎不绝,有时受嗔恨的影响,有时是贪执,有时是愚痴,有时是嫉妒,有时是傲慢。这些念头的强烈程度可能差异很大,但是,我们的心没有一刹那不受其干扰。当工作告一段落,食物烹调好了,事情也讨论完毕了;这应该是一个很美好的假日。我们可以安静地闲坐,没有任何外在的烦恼要操心,然而我们的心却疲惫不堪。它不断地被盘旋的五毒所搅扰,即使五毒的活动相当轻微,心仍然无法真正平静下来。我们的心并没有在度假。唯有透过禅修,心才能度假。这并不是因为禅修可以让念头消逝,而是在某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照见 净心 入门 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73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