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证券信息披露制度理论基础.doc
《小议证券信息披露制度理论基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议证券信息披露制度理论基础.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议证券信息披露制度理论基础 摘要 :信息披露制度是现代证券市场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是确保证券市场公正、公平、公开的重要条件,也是对证券投资者权益的有效保障。本文首先回顾了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历史起源,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基础,并从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两个面分别阐述了其内在动因。 关键词 :信息披露 有效市场 信息不对称 证券信息披露制度( Securities Disclosure System )是指证券市场的相关当事人在证券的发行、上市和交易等一系列环节中,依照法律、证券主管机关或证券交易所的规定,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与证券有关的信息而形成的一整套行为
2、惯例和活动规则。信息披露制度是现代证券市场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旨在通过完全公开公司信息,防止公司经营不当,以维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信息披露的主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息批露主体包括证券监管部门、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部分证券中介机构和特定条件下的投资者;而狭义的信息披露主体仅指上市公司,因为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最主要的当事人,其披露的信息是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本文中的证券信息披露是指狭义的信息披露,也就是上市公司在证券的发行、上市和交易过程中,定期或不定期的向社会公众公布与该公司证券相关的信息,主要指公司的财务会计信息和与会计信息想关的其他信息。按照对证券发行和交易进
3、行监管的不同阶段划分,信息披露制度包括证券发行信息披露(又称为证券市场信息首次披露)和持续性信息披露。证券发行信息披露是指证券发行人为了出售所发行证券,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向证券投资者发布的相关信息;而持续性信息披露则是指证券发行之后,发行人按时或及时公开与发行证券投资价值相关的各种信息。 建立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利益,由于他们在证券市场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弱者地位,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要想及时获得上市公司经营情况的有关信息以作为投资判断的重要依据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必须依靠信息的公开监管制度,使信息披露成为上市公司必须承担和履行的法定义务,才能平衡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与
4、公众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投资者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上市公司的相关信息,以便于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与此同时,信息披露制度对于规范上市公司行为、建立合理有效的公司内部管理体系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上市公司必须定期的将公司的财务报表、经营活动、股本结构变化、高层管理人员变动等重要事项向大众公布,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公司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股票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的,因而,证券的发行和交易应当由市场的供求来决定,信息披露制度正是市场机制在证券市场发挥作用的一个前提,对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信息披露制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
5、作用。 一、信息披露制度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信息披露制度最早起源于 1720 年英国的反金融欺诈和投资法 1 。 18 世纪初的英国,法律约束松懈,投机风波此起彼伏,股市欺诈现象非常严重,最终于 1720 年爆发了一次震惊英国乃至世界的“南海泡沫事件” 2 。 南海风波的直接后果是英国国会当年通过了反金融欺诈和投资法( Bubble Act ),该法案禁止没有特许状的公司发行股票。此后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英国没有股票上市,直到 1825 年该法案被废除为止。 “泡沫法”对后世资本主义的商事制度 、会计制度和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就是规定公司对股东负有法定的真实披露义务。但
6、是现代意义的信息披露制度直到 1844 年的英国合股公司法才被真正确立下来,这部公司法规定公司必须将其注册登记情况向社会公开,即股份公司需要将其募股公开说明书向公众公布并向公司注册官注册。此后,英国公司法对于信息披露做出了更加具体的规定,如 1900 年公司法规定了公开说明书必须记载的十三项基本信息,以便于认购人判断该股票的质量及价值, 1908 年开始要求公司向股东公布年度帐务, 1929 年之后要求公司公开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而后又于 1948 年开始要求公司公布除上述两个会计报表之外的董事会报告、审计报告等信息,而 1984 年伦敦证券交易所制定的证券交易条例和证券上市指南使得英国的信息
7、披露制度趋于完善。 美国信息披露制度的产生晚于英国,但是作为当今世界证券市场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信息披露体系是最完善的,也是最成熟的。美国的信息披露制度最早起源于各州的蓝天法( Blue Sky Laws ) 3 。 1911 年堪萨斯州通过了第一个州证券法规,像此后其他州的证券法那样,该法后来被称为蓝天法。在此后的两年里 , 美国先后有 23 个州制定了类似的证券法 , 其中有 17 个州的证券法都是以堪萨斯州的证券法为蓝本。州蓝天法不仅强调上市公司有义务向投资者充分披露相关事实,而且通过对于待发证券的实质性条件进行评估,要求所有登记的证券审查合格。但是,由于州证券法只能适用在一个州以内,因
8、此,对于跨州的证券欺诈行为,蓝天法并没有很大效力。大拇指代发论文中心。 1929 年 10 月,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发生崩盘,仅在 10 月一个月内,证券市场市值缩水 150 亿美元, 1929 年 9 月到 1933 年 1 月期间,道琼斯工业指数从 364.9 点跌到 62.7 点,与 1929 年高点时相比, 1933 年缩水高达 850 亿美元 4 ,这就是让许多经济界人士谈虎色变的 1929 年股市大崩溃。 在 1929 年纽约股市崩盘之后,许多美国国会议员提议要制定一个全国性的法律来规制证券市场。这个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向投资者提供更多信息以便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证券投资决策,并且预防欺骗
9、性的、不公平的以及内幕操纵行为。 5 于是在 1933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 1933 年证券法,并在随后的一年通过了 1934 年证券交易法 6 。 1933 年证券法主要管辖首次向公众发行证券的程序,即证券的初次发行或分销,该法要求向公众发行的所有证券一般都要登记,无论是初次发行还是二次发行,发行人有义务向投资者提供有关证券发行中的财务信息和其他资料,并禁止证券发行中的任何虚假、欺诈和不实陈述。不过, 1933 年证券法的适用范围比较有限,其所要求的登记和信息公开仅适用于证券的分销,即证券的首次发行。于次年通过的 1934 年证券交易法所适用的范围则比证券法要大得多,它直接对公开交易证券的各
10、个方面进行规范,它的效力不但及于证券、证券发行人、购买人和出售人,而且还管理证券市场,包括证券交易所、柜台交易市场和一般经纪人。 7 该法将证券信息披露延伸至在证券市场上市交易的所有证券,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持续披露相关财务信息。在证券交易法之后,美国国会又通过了许多与信息披露相关的重要证券法规,其中包括: 1935 年公用事业投资公司法, 1939 年信托契约法, 1940 年投资公司法和投资顾问法等,而在这些法案当中,值得特别关注的就是 2002 年颁布实施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 Sarbanes-Oxley Act ) 8 。由于美国安然公司、环球电信公司会计信息造假丑闻的爆发,美国现行公司法
11、体制中存在着的诸多弊端被暴露了出来。针对这些问题,美国总统布什于 2002 年签署了由国会民主党议员萨班斯和共和党议员奥克斯利共同起草并已由参众两院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该法案针对上市公司增加了许多严厉的法律措施,它加强了上市公司董事及管理人员的责任,完善了公司内外部的审计制度,尤其是强化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因而成为继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政府制定的涉及范围最广、处罚措施最严厉的公司法律。 二、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依据 如前文所述,证券市场的过度投机行为最终导致了信息披露制度的产生,而为了证券市场的良性运转,使证券市场的功能得以发挥,就要求投资者能够全面地获得企业的
12、相关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因此,充分而有效的信息披露便成为了一种必要。从法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当代学者们普遍认为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依据为有效市场假说和信息不对称理论。 (一)有效市场假说理论 有效市场假说(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 Hypothesis , EMH )是现代证券市场理论体系的基石之一,该假说指出:在一个充满信息交流和信息竞争的社会里,一个特定的信息能够在金融投资市场上迅速被投资者知晓,随后,金融产品投资市场的竞争将会驱使产品价格充分且及时地反映该组信息,从而使得投资者根据该组信息所进行的交易不存在非正常报酬,而只能赚取风险调整后的平均市场报酬
13、率。 9 该假说最早可以追溯回 1889 年经济学教授吉布森( Gibson )出版的伦敦、巴黎和纽约的股票市场一书,吉布森在该书中指出:在开放的市场中,当股票变得为公众所知时,它的价格会由和它有关的信息来决定,但是,吉布森并没有系统地阐述这一理论。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在经济学界取得主导地位是在尤金法玛( Eugene F. Fama )提出其有效市场理论之后。在系统地研究和总结前人关于股票价格随机游走理论模型 10 ( Random Walk )的基础之上,法玛于 1970 年发表了著名的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证研究回顾,该论文指出有效市场即:投资者都可利用可获得的信息力图获得更高的报酬,证券
14、价格对新的市场信息的反映是迅速而准确的,证券价格能完全反映全部信息,市场竞争使证券价格从一个均衡水平过渡到另一个均衡水平,而与新信息相应的价格变动是相互独立的,今天的价格变动与昨天的价格变动无关,或者说价格变动是随机的。 11 至此,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在现代经济金融学领域的主导地位得以奠定。 按照可获得的信息分类不同,有效市场假说将资本市场划分为三类:弱式有效市场( Weak Form Efficiency )、半强式有效资本市场( Semi-Strong Form Efficiency )和强式有效资本市场( Strong Form Efficiency )。 1 、弱式有效市场 在弱式有效市
15、场里,证券的现行价格所充分反映的是过去价格和过去收益的一切信息。在这种市场环境中,由于过去的历史价格信息已完全反映在当前的证券价格之中,因此未来的价格变化与当前及历史价格无关,这样的话投资者仅仅依靠研究证券的历史价格资料将无法判断证券价格的未来走势,其价格将随机游走,投资者将无法通过对历史价格的分析获得超额报酬。 2 、半强式有效市场 在半强式有效市场中,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一切可公开得到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证券的历史价格信息,还包括相关的财务信息、公司的经济状况、重大科技突破、新闻媒体对公司的评价、甚至是中央银行政策变动等等,总之,这些信息都是投资者所非常感兴趣的。在这种市场情况下,只要公
16、司一公布这些信息,就会引起股票价格的调整,从而引导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变化。 3 、强式有效市场 强式有效市场是市场效率最高的一种假想状态,在这种市场情况下,股票的价格反映了该股票的所有信息,不管是公开的还是未公开的信息,该价格充分体现了股票的价值,从而实现了证券市场的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因而这是一种最有效率的市场。该市场条件下的投资者拥有同样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已经充分体现在了股票的价格之中,除了获得按照风险调整后的平均市场回报率外,投资者将不能获得任何额外的收益,但是,这种市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从上述的分析中看出,有效市场假说所描绘的有效市场仅仅是证券市场中的一种理想状态,该假说表明,有
17、效证券市场应当满足三个条件:( 1 )理性投资者,投资者都掌握同样的信息并拥有同样的智力水平和分析能力,证券的价格走势完全与投资者的预测一致; 2 )证券价格充分反映所有信息,且信息是及时的; 3 )价格的变动是随机的而且不可预测的,也就是说价格的变动不受信息的影响。法玛认为这样的市场是最有效的,因为在这样的市场中,由于信息为每个投资者所共享,没有人可以用信息,即便是内幕信息获得超额收益,因此基于信息的投机行为便不复存在,而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但是在现实中,首先投资者不可能做到完全的理性,而且投资者获得的信息总是有所不同,因为信息的获取在现实中总是不平均的,因而证券的价格总是
18、要受到信息的影响,所以理论上的有效市场是不可能存在的,现实中的市场更接近于弱式有效市场或半强式有效市场。 对于信息披露制度来说,有效市场假说的价值就在于它揭示了信息与证券价格之间的变动关系,通过有效市场假说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披露正是提高市场效率的必要渠道。按照有效市场假说,首先,信息披露的对象是所有投资者,并且信息应当在这些投资者(包括潜在投资者)之间平均分布,在发布信息时不能有歧视;其次,信息披露应当及时,因为只有及时披露相关信息,证券价格才能对该信息迅速做出反映,以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最后,所披露的信息应该是真实可靠并且充分的,因为只有在真实可靠的充分的信息基础之上,投资者才能对市场信
19、息做出正确的评估,将资金投向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之中,实现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如前文所述,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在强式证券市场中每个投资者都掌握全部信息或所有投资者都掌握相同的信息,而我们亦知道这种情况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而非现实,而这就涉及了经济学领域的又一个重要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 Information Asymmetry )。按照著名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大师哈耶克的理论,世界上并不存在无所不能的人( omnipotent person ) , 每个人掌握的知识都是有限的,这里的知识其实就是指信息,哈耶克的知识论所隐含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的理念。与传统的亚当斯密的“经济人”拥有
20、完全信息的理念相反,信息不对称理论强调社会中信息的分配是不平均的,该理论认为 在经济活动中,交易双方对于同一经济事件掌握的信息并不完全相同,即部分经济行为主体拥有另一部分经济行为主体所不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并非是在完全信息条件下,而是在不完全、不对称信息状态下进行的。信息不对称的产生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人们认识能力有所差异,拥有的私人信息及资源是有限的;二是人们获取信息需要成本,且不同的参与者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各不相同。 现在,信息不对称理论已经应用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在证券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理论更是成为了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基础。在证券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也
21、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说上市公司的筹资者与投资人之间的信息肯定是不对称的,与投资者相比,筹资人掌握了大量的公司内幕信息,而投资人则不了解这些信息,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只能依靠对该证券历史价格及其他相关财务信息的分析来做出投资决策。另外,投资者个体之间的信息也是不对称的,由于投资者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所接触的传播的渠道等的不同,投资者所接收的信息是不同的,而且由于投资者个人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的不同,即便是相同的信息在不同的投资者那里也会有迥异的理解。 正是由于信息的不均匀分配使得股票的价格无法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而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 Adverse Selection )和道德风险( Mo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议 证券 信息 披露 制度 理论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73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