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预测分析》宏观政策动向 第48期(总第544.doc
《《国信预测分析》宏观政策动向 第48期(总第54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信预测分析》宏观政策动向 第48期(总第544.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宏观政策动向 第 48 期(总第544期)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2010年12月31日国信观点:我国煤炭行业实现科学发展的政策建议政策动向:2010年货币政策将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三化同步”将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大任务政策点评:区域规划推进新的经济格局逐渐成型我国公共财政框架初步成型政策文摘:财政部2011年起提高央企上缴“红利”比例央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发改委等部门宣布取消20项社会团体收费项目一周动态:央行:2011年认真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银监会:引导更多信贷流向县域经济发改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将出台政策借鉴:东盟经济表现出良好发展势头欧盟加快建立永久性危机应对机制“十二五
2、”时期我国煤炭行业实现科学发展的政策建议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是中国的主体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7%和70%。“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处于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将持续增加。我国一次能源结构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特征,“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煤炭将继续承担起保障我国能源供应的责任。煤炭工业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一、“十一五”以来煤炭行业现状分析1、煤炭供应能力显著增强煤炭是最丰富的化石燃料,到2009年底,全国煤炭查明资源储量为1.3万亿吨,比2005年增加了近2700亿吨,
3、其中西部地区占了全国增量的98%。2009年,全国煤炭产量为29.73亿吨,比2005年增加了6.23亿吨。全国煤炭产量达到29.73亿吨,接近30亿吨,比2005年增加了7.68亿吨,年均增长1.92亿吨。预计2010年煤炭产量超过32亿吨。截至2009年底,全国有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矿井637处,产量为16.1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4%。煤炭产量快速增加,有效保障了国民经济发展需要。2、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经历急速上涨和放缓过程从2000年到2009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速从“十五”时期开始阶段的负增长到2001年突破负增长,在2004至2005年期间达到峰值,200
4、5年以后,增速逐渐放缓,但一直都保持在20%左右的年增长率。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增速有所下降。2000到2009年间,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基本上与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了一个差不多的急速上升和减缓的趋势,在近两年来基本保持在2030%之间。3、煤炭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取得重大进展,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淘汰煤炭落后产能也成效显著。通过兼并重组,2009年,全国年产量千万吨以上的煤炭企业达到50家,总产量为17.3亿吨,占全国的58%。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规划布局趋向合理。目前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中,除宁东、黄陇以外,神东、晋北、晋中、冀中、河南等11个基地的产
5、量都超过了亿吨。神华集团煤炭年产销量达到4亿吨,产销量世界排名前两位。小煤矿整顿关闭取得成效,生产结构不断优化。2006年至2009年,全国共关闭小煤矿7466处,淘汰落后产能约每年3亿吨。通过整顿关闭,到2009年,全国年产量30万吨以下小煤矿的总产量降为7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由2005年的45%下降到目前的22%。2010年,全国计划关闭小煤矿1539处,淘汰落后产能1.2亿吨,目前已经关闭了1445处,淘汰落后产能1.44亿吨。4、煤炭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科技进步的成果显著,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2009年,全国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6
6、5%以上,比2005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安全高效矿井达到362处,产量为10.2亿吨,千万吨级以上煤矿为17处,产量为4.35亿吨。煤炭液化技术和工艺取得突破,使我国在世界煤制油、煤制烯烃产业发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园区迅速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渐成规模,煤层气开发利用进展加快。2009年,全国煤泥煤矸石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500万千瓦,煤矸石发电和制砖节约标准煤4000多万吨,相应减少土地占压300公顷。“十一五”期间,11个矿区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一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二、“十二五”煤炭行业发展趋势分析1、需求仍然旺盛一是扩大内需必然增加能源需求
7、。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深化,未来我国持续增长将主要依靠扩大内需加以解决。其中居民消费,无非是汽车、家电、住房、服装、餐饮消费等。而这些需求无一例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拉动煤炭等能源需求增长。二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将拉动煤炭需求持续增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城镇化将替代工业化,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统计资料显示,城镇居民人均能源消费水平是农村人口的3倍左右,城镇化进程加快必将拉动包括煤炭在内的能源需求持续增长。2、大型煤矿生产力提升将带来产能增加近几年来,我国煤矿综采成套装备水平得到提升,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自主研究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具有电液控制功能的大
8、采高强力液压支架,大运力重型刮板运输机及转载机,大倾角、大运力胶带输送机,可为开采煤层厚度5米左右、配套能力每小时2500吨、年生产能力600万吨的综采工作面提供成套装备及开采工艺,在比较复杂的开采条件下实现高产高效。在技术、政策支撑下,大型煤矿产能将不断增加。3、节能降耗的推进将对行业影响较大煤炭产量的过快增长,将受到环境和资源的制约。作为燃料和化工原料,煤炭的过多生产对环境将产生严重的影响,极大地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十二五”期间,煤炭行业的节能减排任务依然很重。从宏观调控看,近几年国家将会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会受到严格限制。预计国家还会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
9、力度,严格限制和减少高耗能产品的出口,这样会进一步抑制能源需求过快增长的势头,确保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从而对煤炭的需求会有所减少。4、受政策及经济形势影响,行业投资将放缓在能源开发投资战略上,“十二五”将对东部地区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将对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东北的部分地区,严格控制煤电发展,煤电建设仅考虑支撑电源建设和消耗进口煤炭的电厂建设。东部的电厂建设将以核电和燃气电厂为主。由于煤炭行业整体产能过剩的潜在危险和国际煤价在世界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无法上升的情况,加上国家整合煤炭行业政策的实施,预计未来五年期间,煤炭行业投资将放缓,但在技术进步上的投资占比可能会有所上升。5、总量预
10、测根据国家能源局的规划,2015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为38.8亿到43.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为37.1亿到42亿吨。国家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能减排力度,预期能源需求强度会有所下降;核电、水电和风电等非化石能源发展加快,会适度压低煤炭需求总量。另外,按照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的“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需求15%左右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45%”目标,“十二五”必然强化节能减排措施,须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一定指标内。按照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65%左右的目标考虑,煤炭需求总量为38亿吨,比2010年下降5个百分点。三、政策建议1、坚持科学发展、节约发展科学发展、节约发
11、展是煤炭工业前进的方向。要继续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兼并重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准入门槛,实行更严格的资质管理,提升生产力水平。据国家总体战略和各地资源条件、能源供需等,合理确定各地煤炭资源开发强度。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提高煤炭生产集约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促进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稳步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提高大基地煤炭产量比重。推进煤炭成本完整化,取消不合理收费,清理违规收费项目,稳定煤炭经济发展态势,提高煤炭经济运行质量。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大力推进煤矿瓦斯(煤层气)的产业化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科学地设定“十二五”煤炭生产和开采的总量目
12、标未来中国煤炭工业不能再走无节制增加煤炭产量的道路,要控制煤炭产量增速,提高能效。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发展不仅是量的增加,包括了结构调整、科学开发、安全生产、清洁利用。因此,应主动适应促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政策趋势,未来中国煤炭产量的增长必须处于一个合理的水平,实现煤炭资源的集约化开发,使煤炭工业发展呈现“总量持续增长、增速逐步放缓,煤炭产量随工业化进程逐步达到顶峰”的发展态势。3、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一批跨地区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是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煤炭产业具有资金密集型、技术集成型和产出固定型等特点,较高的集中度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要抓住当前煤炭供求关
13、系相对宽松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4、深化煤炭价格改革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治理等外部成本的煤炭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放开电煤价格,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用市场手段控制煤炭资源开发节奏,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矿区生态环境。5、加强国际合作“十一五”期间,我国从过去传统的煤炭出口国变成了煤炭进口国,去年净进口已超1亿吨,预计2010年净进口达1.2亿吨。目前,中国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蒙古、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在煤炭(包括煤层气)资源的勘探、设计、开发、加工转化、贸易与服务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4、“十二五”时期,煤炭企业应继续推进走出去战略,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在境外投资办矿,通过国际合作,提升管理水平和理念,增强国家煤炭安全保障。 (郝彦菲)2010年货币政策将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召开部分金融机构及人民银行分支行主要负责同志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分析了当前经济金融和货币信贷形势,介绍了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的具体考虑,并对2011年加强流动性管理、改善货币信贷总量调控、防范系统性风险进行了部署。【问题】当前我国内外部流动性充裕,通胀预期较强,通胀压力不断加大,需要通过货币政策回归稳健、控制物价过快
15、上涨的势头,彰显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治理通胀的决心。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仍将面临国内外流动性宽松的压力,必须控制好流动性的总闸门,引导货币信贷合理适度增长。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方面发展热情高,基于流动性偏多之上的货币信贷扩张压力必然较大。【对策】为做好下一阶段宏观调控工作,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人民银行将按照中央的要求,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价格和数量工具,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首先,控制好货币总量。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意味着以M2为主的货币供应总量增长应低于适度宽松时期,降至以往稳健货币政策阶段的一般
16、水平。货币供给总量回归常态是2011年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任务,只有回归常态,才能实现中央提出的把好流动性总闸门的要求。其次,保持贷款总量合理适度增长。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直接融资比例的提高,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会体现在社会融资总量上,社会融资总量调控应按满足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正常需要掌握。银行信贷是社会融资总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信贷增长要与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目标相吻合,特别要考虑经济增长目标和通胀控制目标,从反危机特殊时期的非常态应对,转向合理适度的增长。第三,继续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服务于经
17、济结构调整的大局,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第四,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高度重视经济较快发展中存在的流动性宽松、信贷投放较大等可能积累的顺周期系统性风险隐患,加快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第五、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配合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要在原差别准备金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其调整基于社会融资总量、银行信贷投放与社会经济主要发展目标的偏离程度及具体金融机构对整个偏离的影响,考虑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和各机构的稳健状况及执行国家信贷政策情况等,以更有针对性地回收过多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信贷合
18、理、适度、平稳投放,优化信贷结构,体现宏观调控的要求,达到防范顺周期系统性风险积累的作用。“三化同步”将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大任务12月22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部署,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三化同步”是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着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问题】“十一五”是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的5年,创造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十一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就可以用四个“显著”来
19、概括:农业基础地位显著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农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但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许多突出问题,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城乡失衡仍然突出,最需要统筹。“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深入发展,农产品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结构加快升级,为现代农业发展既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又提出了严峻挑战耕地、水资源紧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加速外流。如果处理不好,农业就面临削弱和萎缩的风险,农村就面临凋敝和忽视的风险
20、,城乡失调、工农失衡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现代农业就会更加滞后。【对策】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谋划“三农”发展新举措将遵循“三化同步”重大原则。科学把握“三化同步”推进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带动作用,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辐射作用,实现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十二五”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将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主线
21、,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把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中心目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使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明显进展。农业部将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立足农业发展实际,进一步理清“十二五”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超前谋划和推进一批重大工程,深入研究和实施几项重大政策,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区域规划推进新的经济格局逐渐成型从公布的区域规划看,目前我国新的区域经济格局已经逐渐成型,这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中部和西部等横贯全国的庞大经济
22、区域。区域经济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密集度蓬勃发展。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向型”经济的沿海地区遭到了严重冲击,扩大内需成为化解金融危机的重要途径。国家及时出台区域经济规划,就是旨在通过构建新的经济布局,实现区域经济的“点”、“面”结合,从而进一步夯实扩大内需的基础,壮大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能量,并希望通过发展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来拉动国内消费市场。国家发改委先后推出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宁夏、重庆市、横琴、江苏、辽宁、黄河三角洲、图们江、海南国际旅游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等多个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发展战略从沿海到内地、由东向西、从南到北,布局呈现“全面开花”的特点。实践证明,区域经济规划的出台促进了
23、经济的全面提升。区域经济是对资源的一种更高效的利用,区域规划能够充分利用各地区在资源禀赋、区域定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快经济发展。区域振兴规划将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力量,新的区域振兴规划还将不断出台。我国公共财政框架初步成型“十一五”时期,我国财政改革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积极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做到改革发展为了人民、改革发展依靠人民、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一五”时期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城乡的社
24、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公共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投入快速增长、覆盖范围逐步扩大、注重制度创新的财政民生保障机制日益健全。首先,对1.3亿农村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并免费发放教科书,中西部地区1228万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得到生活费补助。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900多万学生受益。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将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高校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由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其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23%左右的县。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城乡低保补助标准,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信预测分析 国信预测分析宏观政策动向 第48期总第544 国信 预测 分析 宏观政策 动向 48 544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72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