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的秘密》读书有感.doc
《《童的秘密》读书有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童的秘密》读书有感.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童年的秘密读书有感童年的秘密读书有感 童年的秘密读书有感 2017年7月4日参加辰辰幼儿园的家长培训学校时,幼儿园向各位家长了五本关于蒙台梭利的著作,建议各位家长仔细阅读一下。这五本书分别是: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灵和发现孩子。这几本书对于理解蒙氏教育理念和基本教育方法,有很大的益处,希望可以通过阅读使得家长和幼儿园在教育孩子方面取得互相理解和信任,并在孩子的教育之路上取得大方向上的一致,这对于孩子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这5本书在介绍蒙氏教育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我着重阅读了童年的秘密这一本书。这本书主要是从理论层面上介绍了蒙氏教育具有革命性的理念。书中
2、不乏有很多经典之语,其中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如下几个方面: 一、不要让我们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障碍。 1、为什么儿童和成年人无法互相理解? 成人眼中的世界,是经过心理整合过的世界。在成人的眼中,事物之间往往是存在一定联系的,所以成人往往容易忽视一些微小细节的东西; 儿童眼中的世界,是不懂心理整合的。所以他们不会被逻辑和联系所干扰,儿童往往更容易观察到一些容易被大人忽视的细节,也通常会被这些细节而吸引。 所以在儿童的视角看,成人描述的世界是他们看到的世界是有区别的,因为我们各自的思考方式对彼此而说,都是陌生的。 2、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是第二位的角色 成人习惯用自己的逻辑来要求孩子,殊不知,这
3、其实是孩子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阻碍。还美其名约有责任教育自己的孩子. 孩子在整个互动当中,地位是处于劣势的,如果儿童的行为不被成人理解,与成人的环境不协调,就会被阻止,有的时候还是非常粗暴的阻止,而这个阻止过程中,成人却还会认为自己是在对孩子负责任. 所以最近才会在网络上流行一句话,叫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除此之外,类似的实际还有很多,比如有一种饿,叫做妈妈觉得你饿,有一种困,叫做妈妈觉得你困.成人总是不肯承认孩子有自己的身体机能,吃饭、穿衣、睡觉,都必须按照成人的标准来执行。如果不吃,不穿,不睡,轻则各种哄劝,重则拳脚相加。 书中也提到成年人很容易说:孩子不应该到处乱走,不应该去动
4、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应该大声说话或叫喊。他应该多躺着,应该吃了就睡,他应该到屋子外面去玩。即使这个人不是这个家庭中的成员,对孩子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爱,他也会这样说。父母们完全出于惰性为自己选择了最轻松的道路,就是让孩子去睡觉。 如果把孩子换成一个成人,另一个成人出于爱强烈要求不困的你去睡觉,那么是何种感受呢?怕是不会舒服吧。更何况是时时刻刻在各个方面都这样要求你应该去做什么了,并且丝毫不考虑你真是的感受,那该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 所以,真的能把孩子当作一个正常的人,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我们应该停止把孩子看作一个宠物,或者一件物品,一件除了服从大人什么也不能做的东西。 反过来说,我们应该努力站在
5、孩子们的视角看这个世界,发现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通过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满足孩子的真正的需求。同时要做好自己的定位,成年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是第二位的角色。 3、放慢脚步,跟随孩子 孩子远比成年人弱小,如果他要发展自己的个性,我们家长应该控制自己而跟随孩子的引导,把理解和跟随孩子当做一件有趣而又荣幸的事情。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叫做牵一只蜗牛去散步,里面的主人公,一开始嫌弃蜗牛走的太慢,越来越气氛愤,甚至想去踢它,后来他索性放手了,任由蜗牛自己爬,在放慢了速度之后,主人公闻到了花香,享受到了花园的美景,最后发出了感叹原来上帝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里面的蜗牛就很像我们的孩子,牵着蜗牛在散
6、步,就好像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走过他的孩提时光和青春岁月。有的时候会被气疯,会失去耐心,甚至忍不住踢它,但是,孩子们却不知不觉间,把父母带进了花园,只要家长们放慢脚步,放下自己的主观想法,就会发现,孩子的视角是那么的独特,孩子眼中的世界是那么的美丽。陪着孩子一起静静体味生活的味道,偶尔做一下小孩子又何妨? 文章的第13章节奏,也是阐述了类似的思想, 二、敏感期 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很多敏感期,有语言敏感期,行走和手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每一个敏感期都有孩子独特的需求,面对这种需求,家长们只有知道了其所以然,才能够正确的引导孩子。 1、语言的敏感期 在芊卉园的培训课中,家长们见到的第一次老师展示,就是
7、在线上活动时的分享故事环节,当时大家都觉得老师的声音太温柔了,有些家长担心孩子们会不会听不清。读完此书,我才发现内有乾坤。 语言的能力实际上是孩子们最难学会的技能之一,但孩子语言的敏感期往往比人们忽略,因为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大家不知不觉中就给孩子创造了必要的元素。能够捕捉到孩子对语言的反应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孩子们的微笑。当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发音清晰的短语上时,他会表现出快乐。他能够分辨不同的声音,比如可以分辨出教学塔楼的钟声。 孩子会在温柔的言语中得到快乐,因此而平静下来,这就是我们要用温柔的言语对孩子讲话的原因,我们希望看到他们充满活力的微笑回应,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的父母夜晚要陪伴在孩子身边,
8、满足他们听歌谣或听故事的渴望的原因。 2、秩序的敏感期 可能处于秩序的敏感期的孩子,是通常最让家长们头痛的了。孩子们脑子里总会有在家长眼里非常奇特的秩序,一旦秩序被破坏,而家长又没有深刻理解到孩子的用意,任性、不懂事之名就会被强加到孩子的身上。 通常的观念里面,孩子天生就是捣蛋鬼,是不守秩序的,这一点也是在家长培训课之前,大部分家长的观点。所以在老师用很温柔的声音展示讲故事环节的时候,家长们都担心孩子们会因为吵吵闹闹而听不清老师的话,所以在老师向家长展示走线活动的时候,家长们会担心孩子们不会那么听话的按照固定的路线向前走。而另我比较惊讶的是,当我参加观摩的那天时,孩子们的行为却证实了,这种担心
9、是毫无必要的。孩子们整个过程非常安静,大部分孩子都会按照秩序行动,只有刚刚入园的小朋友还没有弄明白秩序,所以会溜号,不过在被纠正了之后,就加入秩序的队伍了。 事实上,孩子们的秩序感,远远超出了成人的认识。 秩序感,还表现在孩子们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度上面。比如家里的东西的摆放位置,父母抱孩子的时候穿的衣服等等,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都不喜欢这些设置被随意改动,一旦被改动,就会表现出不安,甚至哭闹。只要家长们找到了结症所在,就可以立刻缓解这种情况。相反的,如果盲目的把孩子的这种哭闹认为是无理取闹,甚至通过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来解决哭闹的问题,这些都不是最好的办法。 三、幼儿园的生活用具、教具以及教育方法的
10、进一步感悟 在阅读整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在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里面,关于孩子的生活用具、教具以及一些教育方法的描述。让我知道,其实幼儿园的很多东西,都不是平白无故这样设置的,都是有一定的道理和用意的。 1、孩子们的床。 书中是这样说的能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的最大帮助之一,就是给他一张适合他需要的床,不要再让他的睡眠超过必需的时间。成年人应该允许孩子在困倦的时候去睡觉,在他休息好的时候醒来,并且在他想起床的时候就起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建议传统的儿童床应该被淘汰的原因。现在已经有许多家庭在这样做了,取而代之的是给儿童一张低矮的、几乎贴近地面的小床,这样他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躺下或是起来。一
11、张低矮的床是很经济合算的。儿童需要简单的东西,复杂的东西对孩子的成长更多是一种妨碍,而不是帮助。许多家庭已经通过在地板上放置一个小床垫,并覆盖一张大毯子,实现了儿童睡眠习惯的变革。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晚上快乐地上床睡觉,早上不需要打扰任何人就可以起床。 在我第一次看到芊卉园的床的时候,也有一丝疑惑,因为我记得我小时候幼儿园的床是有栅栏的,但我当时并没有多想,现在看到文章中这么描述,方才恍然大悟。 2、感观区的圆柱体 在培训学校的时候,园长和老师向我们展示的那个圆柱体,我至今还有印象。那是一种深浅不同,或者粗细不同的几组圆柱体,每个圆柱体对应的放在木板上相应的圆孔里面。 这种教具,在书中第1
12、2章也有提到。里面主要是讲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着迷于一些基本工作,比如拔出瓶塞子,在把它塞回去,拔出瓶塞再塞回瓶塞的工作似乎是他们最喜爱的消遣之一. 但有的时候,家长经常会因为某件东西,认为东西本身很危险,或者担心孩子碰坏,或者拿东西是妈妈或者爸爸的东西,而不让孩子碰。但是,实际上孩子并不是真的想要那个生活中真正的东西,而是他需要从事同样的活动就可以了,至于具体是什么东西,都可以,但最好是属于自己的,这样家长就不会干预了。 类似这样一些没有外在最终目标的基本活动,都可以看作人类劳动者最初的微薄努力。 在芊卉园,我就看到了这种圆柱。到现在为止我才明白这种教具设计的另一层含义,是为了满足了儿童这
13、个时期的特殊需要。 从文章的这一段,也揭示了一件很无奈的事情,那就是允许儿童自己活动的想法很容易理解,但是在成年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想法使得这个理想难以实现。年长者即使想要满足孩子的愿望,允许他自由地接触和移动物品,也会发现自己无法抗拒那种说不清的要去控制孩子的冲动。 3、科学区老师的展示过程 还记得在家长培训课程科学区展示的时候,老师当时展示的是花的解剖。其中有个细节我一直记得,就是当老师去取解剖过程需要用到的各种工具的时候,是一件一件去取的,而不是顺路一并取回的。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第13章节奏为这件事情做了一定的描述,让我的体会有更深了一层。 书中说成年人做事有一种很自然的原则,即付出最
14、少的努力,这一原则促使他采用最直接的方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 这就是我们成年人去取工具的过程中可能会采取的方法,我们会一次性把顺路的所有工具都取回来,因为这样付出最少的努力.而孩子们却不是这样的。孩子做这些事情,并不是为了完成事情本身而去做的,孩子们更多的是想体验能让他们感觉到成功喜悦的行动。 这里就提到了孩子们做事的节奏.成年人和孩子做事的节奏是不同的,成年人如果没有体会到孩子的节奏,而是专注于事情的结果,或者成人本身给事情定义的标准是否达到这个问题,那么就很容易去打断孩子,孩子们的尝试会被打断。这其实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 书中举了一个和偏瘫的人一起走路的例子,因为大家的做事的节
15、奏不同,我们会觉得很痛苦,假设我们帮助了他,那么就要力求用自己的节奏代替他的节奏,才能让我们从内在冲突中解脱。但是这种对孩子的帮助,实际上是在无形间压制了儿童的行动自由。而这种压制将在儿童今后的生活中产生严重的后果。 童年时期,儿童开始产生自我意识,他的心智处于富有创造性的状态,特别容易受到暗示,在这段时间里,成年人能够潜入孩子意识之中,用自己的愿望和动机激发和促进孩子。 就花的解剖过程中,一件一件取工具这件事情,还有另外一层引申的含义。孩子对于成人的行为是如饥似渴的观察者,并渴望模仿成人,所以在这一点上,成人有一种责任,要成为儿童的激励着,成为以身作则的身教者,孩子可以从中学到如何管理自己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童的秘密 秘密 读书 有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70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