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媒介文化的形成机制、特性及表现形态副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唐代媒介文化的形成机制、特性及表现形态副本.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唐代媒介文化的形成机制、特性及表现形态 中文摘要: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和谐繁荣的时期,传播媒介也极为丰富。媒介文化的形成受到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制约,但是唐代社会并不会因为技术的落后而影响到传播效果,相反使用仅有的传媒同样产生了明显的传播效果。唐代丰富的传播媒介构成了其独特的媒介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唐代传播媒介不仅具有空间的拓展性,而且表现出时间的拓展性。唐代媒介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态是文化的媒介化,不仅塑造媒介形象,而且形成舆论热点,可以说唐代的媒介文化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是建立在口语文化之上,以碑石和卷轴为主要特点的文字文化、碑文化以及卷轴文化,进而形成在时间
2、与空间上充分展现时代特色、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 唐代媒介文化;形成机制;特性;表现形态Abstract:Tang Dynasty is most harmonious and prosperous in Chinese history. Its media are very rich. The formation of the media culture is restricted by external and internal factor, but the backward technique of Tang Dynasty society c
3、annot influence the dissemination effect. The rich media constitutes its unique media culture and has very important statu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Not only Tang Dynasty media has the space development, it has the time development. The most important performance shape of Tang Dynasty media c
4、ulture is portraying the medium image and forming the public opinion. The media cultural of Tang Dynasty is based on the colloquial culture, character culture, stele culture as well as reel culture, which possess the typical Chinese characteristic, and form the inferior cultural that unfolding the f
5、eature and spirit fully, so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keywords: the Media Cultural of Tang Dynasty; Forming Mechanism; Characteristic; Expression Pattern文学传媒的发展改变着大众接受文学的方式,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印刷读本、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获取各种信息,而在唐代人们对文学作品等的接受主要通过口语传播和手抄传播的方式,在那个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于而且热衷
6、于这种方式,恰如当今人们热衷甚至迷恋网络媒介。传播媒介是为了传播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使全社会的每一个个体达到一种共识与认同,从而推动全社会的和谐、进步与发展。当然不同时代形成不同的媒介文化,口语传播时代属于语言文化时代,有了文字之后人类进入了漫长的文字文化时代。随着电子技术及网络媒体的广泛应用,文字依然在使用,但媒介的电子化越来越被人们所普遍接受,人类进入了电子媒介文化时代。媒介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唐代这样的封建社会,传播媒介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当时科学技术含量很少,相对限制了传播媒介的发展,然而唐代传播媒介依然有效地发挥了其传播功能
7、,并且形成了独特的媒介文化。一、媒介文化的形成机制媒介文化是伴随着媒介的产生而产生的,“媒介文化,是指在社会总体文化系统中,以大众传播媒介影响人的方式为主要原因而构成的亚文化系统。”戴元光,金冠军.传播学通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335.这里提到的是以大众传播为基础的媒介文化,而唐代社会不属于现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社会,所以对唐代媒介文化的理解,应该体现出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特点。第一,媒介文化形成的外部因素。媒介文化的外部力量是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对媒介文化的产生及发展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因素。社会制度是一种组织化的、规模化的社会关系体。唐代社会是一个思想极为开放的时代,
8、健全合理的政治制度、政策法规等都是文学传媒发展的必要条件。唐代政治开明,经济繁荣,促进了媒介的发展与完善,反之则会起到制约作用。初唐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安定的政治措施,国力逐渐强盛,开元盛世更是空前繁荣昌盛。隋唐实行均田制,将国家掌握的官田、无主土地、荒芜之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随着租庸调税法的施行,赋税、徭役负担有所减轻,中小地主阶层逐渐上升,劳动人民的生活不断得以改善,士、庶界限逐渐消失,豪门士族势力遂更加衰落。唐初一系列生产关系的变化使国家很快强盛起来。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唐玄宗李隆基发奋图强,经过几代帝王开放的政治策略,唐王朝达到了鼎盛。经济力量为媒介提供经济基础,其所有者
9、或组织者对媒介风格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特点。唐代文化极为发达,对周边地区和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唐代文化空前繁荣,媒介发展也受其影响与制约,这种文化力量促进传播内容与主流文化和谐一致。唐代的史学、文学、佛教、道教、经学、礼仪风俗、乐舞、建筑、雕塑、绘画、书法艺术,以及科学技术与数术文化包括天文学与星占术、历法、数术、医药、雕版印刷、地理学、对外交流文化等,都是唐代文学传媒发展繁荣的文化基础。文化教育也对媒介产生重要的影响。“崇圣尊儒的文教政策是对汉晋南北朝以来儒家文教政策的一次大整理、大总结和大统一,结束了四百年来儒家思想上的大混乱、大动荡的局面,反映了唐朝大一统封建帝国的政
10、治需要,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和意义。”胡戟等.二十世纪唐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99.开放的文教政策、多元化的文化教育等都对传媒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促进作用。学校形式多种多样,号称六学二馆,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是指弘文馆、崇文馆。“凡学六,皆隶于国子监:国子学,生三百人,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孙若从二品以上曾孙及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封之子为之;太学,生五百人,以五品以上子孙、职事官五品期亲若三品曾孙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为之;四门学,生千三百人,其五百人以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为之,八百人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
11、;律学,生五十人,书学,生三十人,算学,生三十人,以八品以下子及庶人之通其学者为之。京都学生八十人,大都督、中都督府、上州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各五十人,下州四十人,京县五十人,上县四十人,中县、中下县各三十五人,下县二十人。国子监生,尚书省补,祭酒统焉。州县学生,州县长官补,长史主焉。”“凡馆二:门下省有弘文馆,生三十人;东宫有崇文馆,生二十人。以皇缌麻以上亲,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亲,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职事从三品、中书黄门侍郎之子为之。”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44选举志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5:11591160. 与唐代官学教育思想一致的私学面对全社会,与官学
12、相辅相成培养教育人才。技术手段的进步也是传播媒介发展的重要因素。造纸术的不断改进与发展,纸的质量及加工技术已经超过前代。历代名画记论装背裱轴云:“勿以熟纸背,必皱起,宜用白滑漫薄大幅生纸,纸缝先避人面及要节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30.邵氏闻见后录云:“唐人有熟纸、有生纸。熟纸,所谓妍妙辉光者,其法不一;生纸,非有丧故不用。退之与陈京书云: 送孟郊序用生纸写。言急于自解,不暇择耳。今人少有知者。”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28)M.北京:中华书局,1983.新唐书百官志二(卷47)记载弘文馆有熟纸装潢匠八人,国史馆有熟纸匠六人,秘书省有熟纸匠十人、装潢匠十人
13、等。他们把生纸按照外观质量、颜色等特殊要求加工成熟纸,以便于书写。因为用淀粉剂作施胶剂的方法而成的熟纸虽然受墨性好,但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又经过反复阅读,极易龟裂,造成有小片隆起纸面,墨迹脱落。后来就改用动物胶或植物胶,加入明矾作为沉淀剂遂得以避免。欧洲直到十四世纪才使用动物胶作施胶剂,比中国晚六百余年。造纸范围遍布全国。从用破布鱼网造纸到唐代造纸原料的不断扩大,以及造纸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唐代造纸范围遍布全国。唐代有常州、杭州、越州、婺州、衢州、宣州、歙州、池州、江州、信州、衡州等十一个州邑向朝廷进贡纸。杨州、韶州、蒲州、益州、晋州、歧州、福州、莱州以及京兆等地均产纸,遍及全国各省。边缘的沙州
14、今甘肃敦煌及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生产纸。1972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中出土了一份文书,年代相当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的高昌王麹文泰重光元年。该白色皮纸文书上书有“纸师隗显奴”等,隗显奴当是麹氏高昌时专门掌管造纸业者。还有高昌王麹口义和二年(615年)的白色麻纸纪念文书,粗帘条纹,不如前者纸质精良,疑为当地所造。167号墓中出土了另一肤色麻纸文书,粗帘条纹,绝非中原所造,“当上典狱配纸坊驱使”,这是迄今为止新疆出土的最早有关当地纸坊的记录。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李世民远嫁文成公主给松赞干布、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向吐蕃派去许多工匠和技师,其中就有造纸匠、制笔墨的工匠等。
15、雕版印刷术的使用。卡特认为雕刻印章以及将之印在其他物体之上的技术是中国印刷术发明的先河。钱存训先生认为熹平石经的刻立,“这是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为石经不仅恒久而统一地保存了儒家经典的正统经文,同时也导致了后来以木板雕刻儒经,成为官府最早采用雕版印刷术的先河。”又 “以墨拓印石刻文字的技术,是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先河。”钱存训.书于竹帛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58、66.唐代后期书铺雕印品种,不仅有日历、佛经、杂记,而且雕印字书、韵书,说明其印书铺较多,印书量较大,印书业已相对发达。社会的需求促进了传媒的发展。纸的用途多样,除了书写、绘画、印刷之外,许多生活用品也用纸品制成,如窗
16、纸、灯笼纸、包装纸、涂上油的防水纸等,可制成纸被、纸衣、纸帽、纸花、纸帐、纸甲、剪纸、纸币等。唐代“飞钱”(便换)是纸币的前身,用来替代金属货币。新唐书食货志四(卷54)记载:“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京兆尹裴武请禁与商贾飞钱者,廋索诸坊,十人为保。”说明诸道、诸军、诸使的驻京机构有条件的均经营该业务。又曰:“自京师禁飞钱,家有滞藏,物价浸轻。判度支卢坦、兵部尚书判户部事王绍、盐铁使王播请许商人于户部、度支、盐铁三司飞钱,每千钱增给百钱,然商人无至者。”当时也有焚烧纸人、纸钱为死者送葬的现象。佛经用纸量极大。唐代三教并行,随着宗教的发展和
17、繁荣,用纸需求不断增大。公元865年,日本僧人宗睿就携带134部佛经回本国。历书用纸也不少,1973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中出土了一批唐代文书,507号墓出土有四件唐代写本历书,据考吐鲁番唐历I是唐高宗仪凤四年(669年)(六月三日辛亥改元称调露元年)六月十七日至七月八日的写本具注历残页。张培瑜.吐鲁番新出土的唐代写本历书J.考古与文物,1988,(4):91.大中三年(849年)唐内府集贤院一年内抄写365卷书,用蜀纸量多达一万多张。长安、洛阳两京皇家图书馆抄录数万卷书,以及集贤院学士每年以六万张纸的耗费,所用去的纸张数相当可观。潘吉星.中国造纸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42.
18、在外部因素中,社会动荡对文学传媒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社会愈安定,政治愈开明,经济愈繁荣,文化才会越发达,传播媒介也随之不断完善。反之,政治垄断,传播媒介发展则受到限制;社会动乱,传播媒介遭到毁坏。史书记载了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大军进入长安对四部御书十二库的严重破坏:“禄山之乱,两都覆没,乾元旧籍,亡散殆尽。”“及广明初,黄巢干纪,再陷两京,宫庙寺署,焚荡殆尽,曩时遗籍,尺简无存。”“及迁都洛阳,又丧其半。平时载籍,世莫得闻。”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46)M.北京:中华书局,1975:19621963.唐昭宗大顺元年(890),陆希声在唐太子校书李观文集序中曰:“自广明丧乱,天下文集略尽。”
19、(全唐文卷813)中唐诗人白居易编集元宗简诗694首、文75篇,结集十卷,同时写有故京兆元少尹文集序,称赞其诗文,但其诗文只字无存。十国吴杨溥太和六年(934年)匡白作江州德化东林寺白氏文集记云:“匡集七十卷,一置东都圣善,一置苏州南禅,一置庐山东林。”谈到战火对书籍的毁坏云:“洎唐之季世,兵火四起,向来之美,殆为煨烬余。”(全唐文卷919)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云:“高骈镇淮南,寄语江西廉使,取东林集而有之。香山集经乱亦不复存。其后履道宅为普明僧院。后唐明宗子秦王从荣,又写本寘院之经藏,今本是也。”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于邵送冷秀才东归序:“昔泰卿赋多与太学英达为之
20、游。二十年间,学者逃难,石渠遂闭,鼓箧无闻。近三四年,复与士合,每岁以故事选实而流颂声,则江宁冷侯,由此擢秀。”(全唐文卷428)这些史料均记载了社会动荡时期传播媒介遭到毁坏的事实。唐代总体而言是繁荣昌盛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性的社会环境与传播媒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唐代文化得以全面发展,文学方面无论是诗词、散文,还是小说、创作理论等都得以长足的发展。唐代媒介生成的外在因素不容忽视,但是这些外部力量最终还是要通过媒介文化的内部因素发挥作用,从而对媒介文化的生成及发展、繁荣起到推动作用。第二,媒介文化形成的内部因素。媒介文化的内部力量是指媒介的传播者、媒介传播对象,以及媒介自身的特性等
21、内在因素,对媒介的传播效果、媒介的变革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人或事。信息的传播者包括著作家、教育家、文学家、誊抄者、印刷者、镌刻者、书丹者,以及藏书家、出版家、书坊主人、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等,他们是重要的传播人员。在传播活动中,文化组织机构内部的各个成员各自承担不同的重要角色,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在创作、书丹、抄录等过程中,在对传播内容进行编码与把关的同时,会融进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准则、审美情趣等自我因素,从而通过媒介传播出去,构成了丰富的媒介文化。在唐代形成了碑文化、卷轴文化、陶瓷文化、题壁文化等多种亚文化,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受众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与宣传至关重要。没有读者的积极参与
22、,就不会有媒介文化的形成及广泛传播。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8)记载:“荆州街子葛清,勇不肤挠,自颈已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成式尝与荆客陈至呼观之,令其自解,背上亦能暗记。反手指其扎处,至不是此花偏爱菊,则有一人持杯临菊丛。又黄夹缬林寒有叶,则指一树,树上挂缬,缬窠锁胜绝细。凡刻三十余首,体无完肤,陈至呼为白舍人行诗图也。”丁如明等.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这段记载充分说明白居易诗歌在民间传播及被大众所钟爱的程度。即使像街子葛清这样的人物都喜欢白居易的诗歌,其他人更是可想而知。日本文人对白居易的诗歌同样也是极为喜爱,白居易诗歌在日本的接受程度很高。唐代诗歌对日
23、本、朝鲜等国的影响极为深远,异国读者的喜爱又进一步推动了文学在当地的广泛传播。接受者是通过媒介传播接受作品的,包括创作者、非创作者,普通百姓、达官显贵等。因为传播过程是一种双向的流动,传播者同时也是受传者。由于媒介本身的特性,不同媒介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岩石媒介形成的石刻文化,有易于长久保存的特性。壁文化是一种随机而灵活的表现媒介,题壁是文学作品的公开发布方式,唐人在一切可以题诗的公共场所都有题诗。唐代诗歌创作活动极为昌盛,传播活动亦毫不逊色,唐人特别注重对作品的整理与编辑,而卷轴则是主要的传媒形式之一。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唐人别集505家,537部。陈尚君先生在其新唐书艺文志补集部别集类新补406
24、家,446部。“1900年敦煌遗书发现后,人们从伯氏2567唐人选唐诗残卷内录出李白诗43首,它比目前传世的宋蜀本李白集要早200年以上,是极其珍贵的唐人手抄本。”张燕瑾,吕薇芬.隋唐五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859. 1969年新疆吐鲁蕃唐墓中出土的写本论语郑氏注残篇,后著有抄写的年、月,抄写者姓名、年龄,表明这是一位名叫卜天寿的小学生于唐中宗景龙四年所书。刘国钧.中国书史简编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50.这两则史料都是对唐代写本流传于今的记载。由于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的限制,唐代媒介既不属于印刷时代,更不属于电子时代,也没有大众传播媒介报刊等的广泛宣传,因而唐
25、代媒介自身属于古典时代的媒介,只能充分发挥传统媒介的优势,以及开发其他传播渠道,才能很好的传播文学及各种文化知识等。从唐代媒介的多元化特点,可以看出唐人运用媒介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唐代社会并不会因为技术的落后而影响到传播效果,相反使用现有的传媒同样产生了明显的传播效果。唐代媒介文化是唐代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形态。“唐代文化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浓郁民族风格的开放型的世界文化。”李斌城.唐代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唐代媒介文化的多元化形态熔铸了唐代的文化精神,开辟了极为广袤的文化空间,是唐代媒介向
26、社会深层结构多方位渗透的体现。“媒介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个人裹挟于其中。”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4. 当代文化人类学家莱斯特怀特认为:“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是一个连续统一体,是一系列事件的流程,是一个时代纵向地传递到另一个时代,并且横向地从一个种族或地域播化到另一个种族或地域。”戴元光,金冠军.传播学通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54.媒介文化是伴随着媒介的产生而产生的,唐代媒介丰富多样,有谣谚、碑石、卷轴、壁、名刺、笺、拓印本、雕版印刷本、报纸等,还有报状、露布、檄书、书信、熢燧、榜文、注记,以及许许多多传播信
27、息的物质,尽管有的并非专门的传播媒介,但是它们在传播信息方面确实发挥着传播媒介的作用和功能,如信鸽、紫燕、白鹤、红叶、竹筒、木鹅、木桶、木瓢、战袍等,在当时不可或缺。所有这些传播载体构成了丰富的媒介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当时的文化系统中,是以传统的传播媒介影响受众的方式为主而形成的亚文化系统,共同构成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二、唐代媒介文化的特性媒介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唐代这样的封建社会,媒介文化的形成受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与制约,因而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特有的拓展性。第一,唐代传播媒介具有空间拓展性。驿传交通道路与文学
28、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一种传播通道。交通并不与文学有直接关系,而是通过文人行旅来传播的,使得媒介在空间上不断得以拓展。唐代邮驿完善,有陆上、水上及水陆兼通三种形式。当时主要驿路干线有九条。第一条,从长安经兰州过凉州到西域,或由西域到吐蕃。第二条,从长安出发到宝鸡,过蜀道至成都,由成都抵达南诏。第三条,从长安出发到洛阳经由汴州到山东蓬莱,或从洛阳至幽州。第四条,从长安经夏州至今包头附近。第五条,从长安过黄河至太原,经幽州到今辽宁安东,或走大同往西进宁夏。第六条,长安经褒斜道,至金州,至襄阳,过荆州到长沙达广州,或由湖南衡阳分道过广西达越南河内。第七条,从长安过豫东到扬州,再达镇江,从镇江过常
29、州再至苏州。第八条,从长安至襄樊,过隋县、汉阳、黄冈、江西九江、南昌。第九条,从长安经襄樊、宜昌、奉节、万县、涪陵到贵阳。唐僧走的就是第一条驿路。唐代海上交通极为发达,“不仅表现在取道海路前往西方的人数众多,而且表现在航海路线的增多和直航能力的增强。”李斌城.唐代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754.唐代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和海上交通并为文学的发展与繁荣构筑了一个极为广阔的传播空间,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文学传播网络,使唐代文学借此而不断拓展,扩大影响力。这种空间的拓展性使得文学呈中心扩散型传播方式,从长安向周边地区扩散传播,辐射范围广泛、传播迅速,乃至朝鲜半岛、日本等国家都深受唐代文
30、学的影响。第二,唐代传播媒介具有时间拓展性。传播媒介在唐代经历了近三百年的时间,这期间不断有战火、各种事件使得卷轴、碑石等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尽管如此,唐代每过一段时间都对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并妥善保存。碑石属于偏向时间的媒介,有利于长久保存而不易于运输,因而唐代的碑刻保存至今的很多。而纸媒介则属于偏向空间的媒介,不利于长久保存却易于运输。宋史艺文志一记载:“历代之书籍,莫厄于秦,莫富于隋、唐。隋嘉则殿书三十七万卷。而唐之藏书,开元最盛,为卷八万有奇。其间唐人所自为书,几三万卷,则旧书之传者,至是盖亦鲜矣。陵迟逮于五季,干戈相寻,海寓鼎沸,斯民不复见诗、书、礼、乐之化。周显德中,始有经籍刻板,
31、学者无笔札之劳,获睹古人全书。然乱离以来,编帙散佚,幸而存者,百无二三。”又云:“宋初,有书万余卷。其后削平诸国,收其图籍,及下诏遣使购求散亡,三馆之书,稍复增益。”元脱脱等.宋史(卷202)M.北京:中华书局,1985:5032.元人的这段记载充分表明了纸质媒介不利于长久保存的特点,而唐代书籍还是历经风雨有极少的部分保留下来,成为珍贵的研究史料。三、唐代媒介文化的表现形态唐代媒介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态是文化的媒介化。尽管当时没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但是文学传媒负载着丰富多样的文化信息,为当时的人们构建了一个媒介信息世界,大众文化、精英文化、高雅文化、通俗文化等均通过媒介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给时人
32、的生活带来了几多色彩。第一,塑造媒介形象。唐代众多名士才俊的独特形象通过一定的媒介广为人知,有通过口耳相传得以名扬天下的,有通过诗歌塑造个性鲜明的形象而名留千秋的。“在唐代诗人中,李颀第一位以诗成功地刻画了人物性格。所写人物的狂傲精神,正是诗人自身心态的反映,与诗风的豪爽俊丽和雄健磊落高度吻合。”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52.其赠张旭诗曰:“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诸宾且方坐,旭日临东城
33、。荷叶裹江鱼,白瓯贮香粳。微禄心不屑,放神于八纮。时人不识者,即是安期生。”“张旭草书得笔法,后传崔邈、颜真卿。旭言:始吾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旭饮酒辄草书,挥笔而大叫,以头揾水墨中而书之,天下呼为张颠。醒后自视,以为神异,不可复得。后辈言笔札者,欧、虞、褚、薛,或有异论,至张长史,无间言矣。”唐国史补(卷上)A.丁如明等.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李颀在诗歌中塑造了张旭的癫狂形象,突出了其性嗜酒的特点,以及其精湛绝妙的书法艺术,尤其是张旭挥笔草书的神态更是传神。在一首诗中塑造人物形象比较多而著名的当数杜甫饮中八仙,诗歌中
34、塑造了一系列诗人形象,诗曰: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诗中对贺知章的描写虽然只有两句,但鲜明的人物形象已经跃然纸上。“贺知章性放旷,美谈笑,当时贤达咸倾慕。陆象先即知章姑子也,知章特相亲善。象先谓人曰:贺兄言论调态,真可谓风流之士。晚年纵诞,无复规检。自号四明狂客,醉后属词
35、,动成篇卷,文不加点,咸有可观。又善草隶书,好事者共传宝之。请为道士归乡,捨宅为观,上许之。仍拜子为会稽郡司马。御制诗以赠行。”(出谭宾录)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卷202)M.北京:中华书局,1961.杜甫诗中主要突出的是贺知章饮酒的情态。而“开元中,李翰林应诏草白莲花开序及宫词十首。时方大醉,中贵人以冷水沃之稍醒,白于御前索笔一挥,文不加点。”唐摭言(卷13敏捷)A.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史料的记载与杜甫的刻画相一致,李白被称为诗仙与其善饮酒有着密切的关系。饮中八仙从饮酒的角度塑造了八位性情各异的人物形象,但是每一位人物的性格特点都有所不同。八位著名文士
36、的生动形象通过诗歌而得以广泛传扬。没有亲见其风度的,只能在诗歌中了解八仙狂傲洒脱的精神风貌,以及在饮酒中所呈现出的不凡才情和潇洒风度。第二,形成舆论热点。唐人的恢弘气势也表现在善于制造新闻、形成舆论热点,从而使舆论中人声名鹊起,备受关注,并迅速成为名人。舆论的形成途径有三种: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水平方向。“舆论形成的最后标志是社会的公认,也就是它的权威性。”莎莲香.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象世界之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88.陈子昂居京师十年不为人知,于是自己制造新闻,高价买胡琴而摔之,“一日之内,声华溢都。” (太平广记卷179)唐代社会也有赠诗成名的,如尚书故实:“杨祭酒敬
37、之爱才,公心尝知江表之士项斯,赠诗曰:处处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相逢说项斯。因此名振,遂登高科也。”丁如明等.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牛僧孺举进士,韩愈、皇甫湜为了扩大牛僧孺的声望而现场作秀,故意在其出门时登门造访,于门上大书“韩愈、皇甫湜同访几官不遇”,次日此事竞相传播,牛僧孺声名大振。(太平广记卷180)从宣传效果来看,项斯、牛僧孺的才名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取得了极好的效果。这样的舆论首先是在水平方向上形成,在杨敬之、韩愈、皇甫湜等具有一定地位的文人圈广泛传播,获得很高的声誉;其次会自下而上传播到唐王朝的中心君王那里,当然他们的声名同样也会传向百姓,其诗歌也随之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和喜爱。总而言之,唐代的媒介文化在形成过程中与现代的大众传播媒介文化的形成都受到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但是唐代媒介文化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与当代社会迥然不同,唐代社会处于封建社会的顶峰,属于中古时期。传播思想与观念当时就已经存在,但是没有传播学意义上的媒介这一词语,更没有媒介文化的概念,加之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传媒形式受到很大的限制。因而唐代的媒介文化是建立在口语文化之上,以碑石和卷轴为主要特点的文字文化、碑文化以及卷轴文化,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进而形成在时间与空间上充分展现时代特色、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69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