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学》——中国学术之趋势.doc
《《厚黑学》——中国学术之趋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厚黑学》——中国学术之趋势.doc(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学术之趋势老子与各学派的关系(一)中国学术分三大时期我国学术最发达有两个时期,第一是周秦诸子,第二是赵宋诸儒。这两个时期的学术,都有创造性。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是承袭周秦时代的学术而加以研究,元明是承袭赵宋时代的学术而加以研究,清朝是承袭汉宋时代的学术而加以研究,都缺乏创造性。周秦是中国学术独立发达时期,赵宋是中国学术和印度学术融合时期。周秦诸子,一般人都认孔子为代表,殊不知孔子不足为代表,要老子才足以代表。赵宋诸儒,一般人都认朱子为代表,殊不知朱子不足为代表,要程明道才足以代表。老子一书,当分两部分看,他说致虚守静,归根复命一类话,是出世法,庄、列、关尹诸人,是走的这条路。他说
2、: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一类话,是世间法。孔子以仁治国,墨子以爱治国,申韩以法治国等等,皆是以正治国。孙、吴、司马稷苴,是以奇用兵,这都是走的世间法这条路。老子一书,是把世间法和出世法,一以贯之,两无偏重。所以,提出老子,可以总括周秦学术的全体。汉明帝时,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愈传愈盛,与中国固有的学术成为两大门派,相推相荡,到了程明道出来,把二者融合为一,是为宋明的理学,名为儒家,实是中国和印度两方学术融合而成的新学说。程明道的学说出来后,跟着就分为两大派:一大派是程伊川和朱子,一派是陆象山和王阳明。所以,宋学要以程明道为代表,朱子不足以代表。从周秦至今,可分为三个时期
3、。周秦诸子,为中国学术独立发达时期;赵宋诸儒,为中国学术印度学术融合时期;现在已经入第三时期了。世界大通,天涯比邻,中国、印度、西洋三方学说,相推相荡,依天然的趋势看去,这三者又该融合为一。故第三时期,为中西印三方学术融合时期。学术的进化,其轨道历历可循,知道从前中印两方学术融合,是以某种方式,就知将来中西印三方学术融合,当出以某种方式,我们用鸟瞰法,升在空中,如看河流入海,就可把学术上的大趋势看出来。(二)老子一书是周秦学派的总纲宇宙真理,是浑然的一个东西,最初是蒙蒙昧昧的,像一个绝大的荒山,无人开采,后来偶有人在山上拾得点珍宝归来,人人惊异,大家都去开采,有得金的,有得银的,有得铜铁锡的。
4、虽是所得不同,总是各有所得。周秦诸子,都是上山开采的人,这伙人中,所得的东西,要以老子为最多。老子是道家,道家出于史官,我国有史以来,零零碎碎的,留下许多学说,直到老子出来,才筢它整理成一个系统。他生于春秋时代,事变纷繁,他年纪又高,眼见的事又多。身为周朝的柱下史,是国立图书馆馆长,读的书又多。他自隐无名,不问外事,经过了长时间的研究,所以能把宇宙真理发现出来。老子把古今事变融汇贯通,寻出了它变化的规律,定名日道。道者路也。就是说,宇宙万事万物,非走这条路不可,把这种规律,笔之于书,即名之日:道德经。德者有得于心也,根据以往的事变,就可以推测将来的事变,所以说:掌握了以往的规律,能驾驭今天的现
5、实。”他见到了真理的全体,讲出来的道理,颠扑不破,后人要研究,只好按着他的道理,分头去研究。他在周秦诸子中,真是开山之祖。诸子取他学说中的一部分,引而申之,扩而大之,就独成一派。在老子之前的,如黄帝、如太公、如鬻子、管子等,汉书艺文志均列入道家,算是老子的前驱。周秦诸子中最末的一人,是韩非,韩非之书有解老、喻老两篇,把老子的话,一句一句的解释,呼老子为圣人,可见韩非之学也出于老子。到了吕不韦的门客,所辑的吕氏春秋。也是推尊黄老。所以周秦时代的学说,彻始彻终,可用老子贯通之。老子的学说是总纲,诸子是细目,是从总纲中,提出一部分,详详细细的研究,只能说研究得精细,却不能出老子的范围。至于老子年代问
6、题,有人说:孔子问礼的那个老子,是春秋时人,著道德经的老子是战国时人,是两人,不是一人。这层不必深问,我们只说:道德经一书,可以总括周秦学术之全体。其书出现于周秦诸子之前,是诸子渊源于老子,出现于周秦诸子中间,或在其后。我们可说:道德经可以贯通诸子,而集周秦学术之大成,无论他生在春秋时,生在战国时,甚或生在秦时,周秦学术之总代表是一样的。关于老子姓名问题,有种种说法,甚至有说老子姓老的。我想不必这样讲,古人的名字,有点像字学中的反切法,用两个字,切出一个字,举出其人的两个特点,即知其为某人,名字之上,不必一定冠以姓,如祝蛇是名之上冠以官;行人子羽,是字之上冠以官;东里子产,是字之上冠以地;叔梁
7、纥,是名之上冠以字;司马迁是史官,故称史迁,曾受腐刑,又称腐迁。他如髯参军、短主簿,是官职之上,冠以形貌。只要举出两个特点,即可确定其为某人。大约老子耳朵有异状,故姓李名耳;他是自隐无名的人,埋头研究学问,世人得见他时,年已老矣,人人惊其学问之高深,因其须发皓然,又是一个大耳朵,因乎之为老聃。聃是生前的绰号,不是死后的谥号,他不是生来就白头发,乃是世人得见他时,业已是自发了。一般学者,闻老子之名,都来请教。孔子也去问礼。各人取其学说之一部分,发挥光大之,就成为一家之言,发表出来,尽是新奇之说,人人都去研究。老子自隐无名,其出处存亡,世人也就不怎么注意了。犹如四川廖平和康有为说一席话,康有为按照
8、他的说法。跟着写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震惊一世,而廖平的书尚未出来,其人也不怎么为世人注意。老子年龄,大约比孔子大-、三十岁,孔子是七十几岁死的,老子修神养身,享年最高,或许活到二百多岁,著道德经时,已入了战国时代,这也是可能的事。(三)无为思想的实践意义老子的无为,许多人都误解了。老子一书,是有为,不是无为。他以为:要想有为,当从无为下手,所以说无为则无不为。他的书,大概每句中,上半句是无为,下半旬是有为。例如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要想勇,当从慈做起。要想广,当从俭做起。要想成大器,当从不敢为天下先做起。慈与俭,不敢为天下先,是无为;能勇,能广,能成大器,就是有为
9、。老子洞明盈虚消长之理,阴阳动静,互相为用,凡事当从相反方面下手,如作文欲抑先扬,欲扬先抑,写字欲左先右。欲右先左般。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为、我好静、我无事、我无欲、我无为,能使民化民正,能使民富民朴,是有为。弱胜强,柔胜刚,弱柔是无为,胜强胜刚,是有为。老子书中,这类话很多,都是无为则无不为的实证。老子所说的无为,是顺其自然,我不加主观愿望的意思。当为的就为,当不为的就不为,如果当为的不为,这是有心和自然反抗,这叫做有为,算不得无为。王弼注老子,就是这种见解。他注老子二十七章说道:须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注二十九章说道:万物以自然为性,故
10、可固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物有往来而执之,故必失矣。可算得了老子的真谛。老子说: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就是阴符经所说:圣人知自然之不可违,因而制之。也就是易经所说:裁成天地之体,辅相天地之宜。曹参作宰相,每天喝酒,什么事也不干,只可称之为不辅万物之自然,不裁成天地之道,不辅相天地之宜,知自然之不可违,因而制之。黄老之谱,难道是这样吗?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把宇宙事事物物的来龙去路,看得清清楚楚的,事未发动,或才发动,就把他弄好了。犹如船上掌舵的人,把水路看得十分清楚,只须轻轻的把舵一搬,那船便平平稳稳的下去了,
11、这叫做无为。就是所谓,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怎么是曹参那种办法呢?汉朝文景帝行黄老之术,只是得点皮毛,在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等工作方面,未免缺乏,所以不无流弊。但政治的修明,已成为三代下第一,黄老之道的伟大,也可以想见了。(四)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意义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字作流字解。道流而为德,德流而为仁,仁流而为义,义流而为礼,道德仁义礼五者,是联贯而下的。天地化生万物,有一定规律,如道路一般,是之谓道。我们懂得这个规律,而有得于心,就是德,本着天地生物之道,施之于人就是仁。仁是浑然的,必须制裁它,使它合宜,归结为义。但所谓合
12、宜,只是空空洞洞的几句话。把合宜之事,制为法式,就是饰文,就是礼。万一遇着不守礼的人,怎么办呢?于是威之以刑。万一有悖礼之人,刑罚也不怕,又将奈何?于是动用武力。我们可续两旬日:失礼而后刑,失刑而后兵。礼流而为刑,刑流而为兵。由道德以至于兵,原是一贯罢了。老子洞明万事万物变化的轨道,有得于心,故老子谈论道德。孔子见老子后,明白此理,就用以研究人,故孔子谈论仁。孟子继孔子之后,故谈论仁必带一义字。荀子继孟子之后,注重礼学。韩非学于荀卿,知礼字不足以范围人,故专讲刑名。这都是时会所趋,不得不然。世人见道德流为刑名,就归咎于老子,说申韩之刻薄寡思,来源于老子。殊不知中间还有道德流为仁义一层,由仁义才
13、流为刑名的。谈论仁义的无罪,谈论道德的有罪,我真要为老子叫屈。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都剧顷着次序说的。韩昌黎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存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把道德放在仁义之下,就算弄颠倒了。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这句话很受世人的痛骂,这也是误解老子。道流而为德,德流而为仁,仁流而为义,义流而为礼,礼流而为刑,刑流而为兵。这是天然的趋势,等于人由小孩而少年,而壮,而老,而死般。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等于说:失孩而后少,失少而后壮,失壮而后老。他看见由道德流而为礼,知道继续下去,就是为刑为兵,所以警告人说:夫
14、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等于说:夫老者少壮之终而死之始也。这本是自然的现象,说这些话的人,有何罪过?要救死只有复归于婴儿。要救乱只有复归于无为。我们身体发育最快,要算婴儿时代。婴儿无知无欲,随时都是半睡眠状态,现在的修养家,叫人静坐,却用种种方法,无非叫人达到无知无欲,成一种半睡眠状态罢了。婴儿的半睡眠状态,是天然的,修养家的半睡眠状态,是人工作成的,只要此心常如婴儿,这样的小孩,也就可以长生久存了。我们知道复归于婴儿可以救死,就知道复归于无为可以救乱。国家到了非用礼不可的时候,跟着就有不讲礼的人,非用刑不可;跟着就有刑罚也不畏惧的人,非用兵不可。所以到了用礼的时候,混乱的苗头已经出现了,所
15、以说:乱之首。但怎么办呢?老子说: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乱机虽动,用无为二字,就可把他镇压下去。老子用的方法,是: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汶个话不是空谈,是有事实可以证明的。春秋战国,天下大乱,到了秦朝,人心险诈,盗贼纵横,和现在的时局是一样的。始皇二世,用严刑峻罚,乱得更厉害。到了汉初,刘邦的谋臣张良、陈平,是讲黄老的入,曹参辅佐惠帝用黄老,文景帝也用黄老,而民风忽然浑朴,俨然三代遗风,这就是实行镇之以无名之朴。人民就居然自化自正。自富自朴了。足知老子所说:复古于无为,是治乱的妙法。复归于婴儿,可以常壮不老;复归于无为,可以常治不乱。由道流而
16、为德,为仁,为义,为礼,为刑,为兵。道是本源,兵是末流。老子多次谈兵,他连兵都不废,何至于会废礼?他说:以道佐人主者,可以兵强天下。又说:夫慈以战则胜。慈就是仁,他用兵之际,顾及道字仁字,就县顾及本源之意。用兵顾及仁字,才不至穷兵黩武,用刑顾及仁字,才能哀矜勿喜,行礼顾及仁字,才有深情行乎其间,不至徒事虚文,行仁义顾及道德,才台色达到熙熙攘攘的盛世,不是相响以湿,相濡以沫。我们读老子一书,当作如是解。老子用兵之际,都顾及本源,即知他无处不顾及本源。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主。他对于兵是这种主张;即知他对于礼的主张,是说: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不得已而用之,道德为
17、主。老子明知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到了不得已之时,还是要用兵,即知他明知礼之后,必有兵刑,到了不得已之时,还是要用礼。所以我说,老子不废礼。只是因为他不废礼,才知道用礼来守护。礼知名于世,所以孔子才去问礼。老子知道兵之弊,故善言兵,知道礼之弊,故善言礼。用刑用兵,只要以道佐之,以慈行之,民风也可复归于朴。庄子说: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于消谣夕虑,逍遥无为也。由此知用刑用兵,也是假道于刑,托宿于兵,以达到无为的境界。我们知谱汶个意思,就知老子说:失义而后礼,说:礼仁忠信之薄,与孔子所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同是一意。(五)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的本意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
18、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又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等语很受世人的非议,这也未免误解。老子是叫人把自己的意思除去,到了无知无欲的境界,才能窥见宇宙自然之理。一切事,当顺自然之理而行之,如果不绝圣弃智,本着个人的意见做去,得出来的结果,往往违反自然之理。宋儒就害了此病,并且害得很深。例如:妇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类话,就是害的;支价病。洛蜀分党也是害的这个病。他们的所谓理,完全是他们个人的意见。戴东原说:宋以来儒者,以己之见,硬做为圣贤立言之意,其于天下之事也,也即所谓理,强断行之。又说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
19、人。东原此语,可谓一针见血,假使宋儒能像老子绝圣弃智,必不会有这种弊病。凡人只要能够洞明自然之理,一切事顺天而动,如四时的运行,百物的诞生,不言仁义而仁义自在其中。庄子一书,全是发挥此理。苏子由解老子说道:大道之隆也,仁义行于其中,而民不知,大道废而后仁义见矣。世不知谱之早以赡足苏万物也,而以智慧加之,于是民始以伪报之矣。六亲方和,孰非教慈,国家方治,孰非忠臣,尧非不孝而独称舜,无瞽瞍也。伊尹周公非不忠也,而独称龙逢比干,无桀纣也。涸泽之鱼,相以沫,相濡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湖。子由这种解释,深得老子本旨。韩昌黎说老子看小了仁义,读了子由这段文字,仁义怎能说小。暴秦时代,李斯、赵高挟智术以统治天下
20、,叛者四起,就是智慧出有大伪的实证。汉初行黄老之术,民风浑朴,几于三代,就是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的实证。老子绝圣弃智,此心浑浑穆穆,与造化相通,此等造诣极高。孔子心知之,也曾身体力行之,但只能在心里理解,而不能说出来,只可自己去做,而不能要求于人。孔子不谈性与天道,不是不想说,实在是不能说,就是谈了别人也未必了解。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此等处可见孔、老学术,原是一贯。两次说天何言哉,反复赞叹,与老子所说: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等言绝对象。苏子由说:夫道不可言,可言皆其似者也,达者因似以识真,而昧者执似以陷于伪。子由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明朝李卓吾称赞地
21、说:解老子者众矣,而子由最高。要窥见造化流行的奥妙,非此心与宇宙融合不可,正常人自然做不到。我们既然做不到,而做出的事,如果违反了造化流行之理,又是要不得的,这拿来怎样办呢?于是孔门传下一个最简单最适用的法子,这个法子,就是孔子所说的良知良能。孔门教人,每发一念,就用自己的良心裁判一下,良心以为对的就是善,认为不对的就是恶。恶的念头,立即除去,善的念头,就把他存留下,这就是大学上的诚意工夫。这种念头,与宇宙自然之理是相合的,为什么呢?人是宇宙一分子,我们最初发出之念,并未参有我的私意私见,可说是直接从宇宙本体发出来的。我把这个念头加以考察,就与亲自见到宇宙本体没什么两样。把这种念头推行出来的,
22、就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法子,岂不简单极了吗?有了这个法子,我们所做的事,求与自然之理相合,就不困难了。困难的是,什么是善念,什么是恶念,不容易分别,于是孔子又传下了一个最简单的法子,叫人闲居无事的时候,把眼前所见的事,仔细研究一下,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把他分别清楚,随着我心每动一念,我自己才能分别善恶,这就是格物致知了。孔门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本是非常简单,愚夫愚妇,都做得到,不料宋明诸儒,把他解释得玄之又玄。朱子无端补入格致一章,并且说: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乡表单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真是禅门的顿悟,岂不与中庸所说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相悖吗?我们把正心诚
23、意,改作良心裁判四字,或改作问心无愧四字,就任何人都可做到了。(六)盈虚消长循环的轨道老子的学说,是本着盈虚消长立论的,什么是盈虚消长呢?试作图说明之:如图十一,由虚而长,而盈,而消,循环不已,宇宙万事万物,都不出这个轨道。从天道来说,春夏秋冬,是按着这个轨道走的,从人事来说,国家之兴衰成败,和通常所谓贫贱生勤俭,勤俭生富贵,富贵生骄奢,骄奢生淫佚,淫佚又生贫贱,都是按着汶个轨-潜孛的。老子之学,纯是自处于虚,以盈为大戒,虚是收缩到了极点,盈是发展到了极点。人能以虚字为立足点,不动则已,一动则只有发展的,这就是长了。如果到了盈字地位,那么消字即随之而来,这是一定不移之理。他书中所谓:弱胜强,柔
24、胜刚、高以下为基、功成身退天之道、强梁者不得其死。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多藏必厚亡、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种种说法,都是本着这个原则立论。这个原则,人世上一切事都适用,等于瓦特发明蒸汽,各种工业都适用。(七)老子的兵法老子把盈虚消长的原理,用到军事上,就成了绝妙兵法。试把他言兵的话,汇齐来研究,就知他的妙用了。他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善者果而已。又说:夫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又说:以奇用兵。又说:慈故能勇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与之,以慈卫之。又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厚黑学 中国 学术 趋势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68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