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粮食价格保护制度的建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我国粮食价格保护制度的建设.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我国粮食价格保护制度的建设 论我国粮食价格保护制度的建设 沈阳农业大学经贸学院 扈立家李强刘彩华所谓粮食价格保护,即为了稳定粮食市场,从价格方面对粮食的收购进行保护。其目的是为了降低由于生产和供给的波动所带来的粮食价格的波动,同时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市场经济国家,都先后建立起了粮食价格保护制度。 一、粮食价格保护的主要依据粮食市场的波动性是实行粮食价格保护的主要依据。我国从1978年开始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先后经历了“统购统销”、“合同定购”、“保价放量”等阶段,市场化取向日趋明显,市场机制在粮食生
2、产资源配置和粮食价格形成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同时也使粮食价格大幅波动。我国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特点,一是我国粮食商品率相当低,产量上的一定幅度的波动,往往会造成市场上商品可供量的更大幅度的波动。二是我国粮食市场主体行为,容易加重粮食价格的波动性。简单说,就是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往往逆向调节,“卖跌不卖涨”,“买涨不买落”。这些特点又加剧了国内粮食市场的波动。 (一)粮食供给特性就一国范围来说,一种农产品的供给量是由如下方程形成的,即:供给量=国内产量-农民自留量库存的变动量+进口量-出口量在这个方程中,国内产量和农民自留量对于粮食的供给起决定作用。国内产量是一个重要的影
3、响因素,它受自然、技术和经济三方面的影响,国内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市场上的供给量。另外,农民自留口粮部分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我国是一种半自给经济,农户在粮食安全保障问题上对市场有一种特殊的不信任。无论从经济效益上合算与否,他们都倾向于通过自己种粮和自己存粮的方式,为其家庭的粮食安全提供保障。农民的这种行为特点,对农产品供给形成和价格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口粮自种倾向,主要影响粮食产量的形成;粮食自存倾向,则主要影响商品粮食的即期供给,特别是自存部分,相当于一个蓄水池,起调节粮食供给量的作用。相对于其他商品来说,粮食的供给弹性较小。粮食的供给受生产周期的限制,当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对粮食产量的
4、调整只能在下一个生产周期进行;同时粮食生产的调整还受到土地、资本以及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因此,价格变化时,粮食供给调整的余地相当有限。由于粮食价格供给弹性较小,因而,其价格的灵敏度(价格灵敏度等于供给弹性的倒数)较大。即粮食生产很小的波动,会导致粮食价格的大幅波动。 (二)粮食需求特性由于粮食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粮食的需求主要受人的生理条件限制,有一定的极限,短期内对粮食的需求比较稳定。当人口数量不发生很大变化的条件下,粮食的需求不会大幅度地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动,即粮食的需求价格弹性很小,说明粮食需求的灵敏度较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的价格弹性的大小决定着生产者的收入的多
5、少。当需求弹性小于1时,则增加产量,不仅不会增加收入反而会使收入降低。由于需求弹性小,增加供给量,只有降低更多的价格才能把增加的部分销售出去。 (三)粮食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的比较尽管粮食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都比较小,但供给弹性要大于需求弹性。蛛网理论显示,如果某种商品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其蛛网模型一定是发散型蛛网。换句话说,产量变化越来越大,供求缺口波动也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价格变动越来越大,越来越远离均衡点。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粮食供需的特点,决定了如果按粮食的市场价格配置资源,调节粮食生产,结果会导致粮食供给的大起大落,在粮食市场上将出现供大于求和供小于
6、求相互交替的周期性波动。正因为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它的波动将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防止价格的大幅度波动,稳定社会。 二、关于粮食价格保护的几个问题 (一)建立全国统一的粮食价格调控体系由于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保护粮食市场的稳定,国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各地的情况不同,地区优势存在差别,若分散决策,则不仅不利于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会存在“搭便车”的可能。因此国家应制定统一的粮食保护价格,各地区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在一定幅度内浮动,这样可以发挥地区的资源优势,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 (二)明确粮食
7、价格保护的目的不同国家,其各自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所以,采取的粮食价格保护政策的目的也不同。如美国,面临的主要是生产过剩的问题。因此,其粮食政策目标是通过减少播种面积,维持农产品一定的销售价格水平,使农场主不致因生产过剩,价格过分下跌而受害。我国以前粮食价格政策目标是追求产量的增加,现在产量仍是一个主要的目标;但保持粮食价格的稳定,保护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也就是要保障农民种粮有适当的收入,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我国有8亿农民,出售粮食的收入是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收入下降,直接影响到其生活水平和生产投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加粮食的供给和增加
8、农民的收入是相互矛盾的。粮食产量的增加,会使市场上的粮食价格下跌,由于粮食市场是一种发散型的蛛网,要想吸收掉增加的供给,必须下降更多的价格,必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三)粮食价格保护体系的内容粮食价格保护主要是对粮食的收购进行保护,因此应包括目标价格、干预价格等一系列价格。目标价格是预期市场上粮食的价格,其应该是粮食的最高价格。干预价格即最低价格,是粮食价格变动的最低的界限。市场价格在这两个价格之间随着供求而变化。当粮食的市场价格下降到低于干预价格时,由国家的专门机构按干预价格进行收购,防止粮食价格的继续下跌。当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时,粮食价格上涨超过目标价格时,国家就抛售
9、粮食,按当时的市场价格抛售,以下抑粮食价格。在目标价格和干预价格之间,市场机制发挥调节作用;而当价格波动超过这个区间时,则由政府进行调节。 (四)确定粮食价格保护的水平粮食价格保护其实质是一种经济利益的分配机制,即通过价格手段协调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如下图:为供给曲线,为需求曲线,按西方经济学原理,对于生产者来说,价格线以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为生产者剩余;而对于消费者来说,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曲线以上的面积表示消费者剩余。当价格由1到时,消费者剩余由增加到+,增加了部分,而同时生产者剩余由+减少到,减少了+部分,其中部分转移到消费者手中。通过价格的上下波动,
10、就可以调节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利益。所以制定一个恰当的价格水平十分重要。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工农业协调发展的阶段,已经不需要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应当把农业剩余留在农业领域中,来支持农业自身的发展。所以粮食价格不能定得太低,但也不能太高。粮食价格应等于粮食生产成本、平均利润和税收,即+。则决定着粮食价格保护的水平和规模。但还必须同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和政府财力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五)做好粮食生产的预测工作由于我国的市场小,粮食的商品率低,价格对供求的反应十分灵敏。只有准确的了解粮食生产的情况,了解居民粮食需求的变动,才能通过国家的宏观政策,有效地调节粮食的供求,减少粮食市场的
11、波动,稳定粮食价格,使农民收入保持稳定的增长。 (六)制定粮食收购的季节性差价我国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许多情况是由于粮食的集中收购,往往在几个月内,把所需求的粮食都收购上来,这不仅给粮食企业带来负担,而且也给国家财政带来很大压力。通过制定季节差价,考虑粮食的储藏费用,推迟粮食的销售,不但可以减少国家的损失,而且可以抑制粮食价格下跌。 (七)做好粮食保护价格收购的基础工作改进粮食储备体系和风险基金制度的管理工作,这是实施粮食价格保护制度所必须具备的物质手段。(1)制定合理的粮食储备规模,进行科学的吞吐调节和管理。保护价格政策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粮食储备库存的吞叶管理,因为价格保护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稳定市场供给和防止价格超常波动,只有通过粮食储备的吞吐调节,才能达到此目的。(2)落实风险基金的来源,这是实施粮食价格保护必须具备的资金条件。 参考文献1柯炳生:中国粮食市场与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122郭玮:进一步完善粮食价格保护制度,中国农村经济1997 73吴大忻:若干国家农产品购销制度与价格政策,农业出版社1985 34兰庆高:农产品市场理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67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