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认同危机与自我的形成对查尔斯泰勒现代性批判理论一个侧度的考察.doc
《现代认同危机与自我的形成对查尔斯泰勒现代性批判理论一个侧度的考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认同危机与自我的形成对查尔斯泰勒现代性批判理论一个侧度的考察.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题目:现代认同危机与自我的形成 -对查尔斯泰勒现代性批判理论一个侧度的考察学 号: 0811294 姓 名: 年 级: 专 业: 哲学 学 院: 哲学院 指导教师: 教授 完成日期: 目录摘要3一、现代社会认同危机产生的根源3二、认同与善之间的关系51、不可逃避的框架 52、道德本体论强势评估和性质差别 63、自我认同形成的三个先验条件 7 1)、自我和框架 7 2)、认同和语言 8 3)、认同与叙事 94、认同的道德根源 11三、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121、 内在的自我 12 1)、分离的自我 12 2)、“人类条件”的探索17 3)、承诺的个人主义 172、日
2、常生活的肯定 17 1)、为日常生活正名 18 2)、自然情感与仁慈伦理学 21四、本性的呼声23 1、启蒙运动的自然主义 232、作为根源的本性和表现主义转向 24五、结语26 参考文献28现代认同危机与自我的形成-对查尔斯泰勒现代性批判理论一个侧度的考察摘要:针对现代自然主义对道德根源之善的拒斥而引发的人类自我的认同危机,查尔斯泰勒提出的补救办法是把构成性的善重新纳入道德哲学视野中来。本文试图以泰勒的文本为依据,以现代认同危机与自我的形成为问题域,从一个侧度揭示他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揭示这样一个内在逻辑,首先需要阐明泰勒的一个预设,即道德框架的存在是人生存于世所无法逃避的框架背景。其
3、次,需要揭示他关于认同与善之间关系的理解。再次,需要阐明他关于道德根源的三个轴心:内在的自我、对日常生活的肯定、表现主义本性概念,并阐明他关于道德根源的这三个轴心与与自我认同形成之间关系的论证。正是依据于这样一种独特的内在逻辑,泰勒在批判现代性的基础上勾勒出一条走出现代性困境的独特道路。关键词:现代性危机 善 道德框架 自我认同The modern identity crisis and the making of self- surveying the inner logic of Taylors modern critical theory from one perspectiveAmin
4、g at the human self-identity crisis caused by modern naturalistics rejection of moral source good,Charles Taylor proposed a remedy to bring the constitutive good into the vision of moral philosophy again .This essay discuss the problem of modern identity crisis and the making of the self,which is ba
5、sed on the inevitable back ground of the moral framework.To illustrate the inner logic of modern critical theory from one side,First it need to illustrate one of Talyor prediction that the moral framework is unavoidable for anyone in the world,then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ntity and the go
6、od,Finally illu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king of the self identity and the three centering of moral foundation which consist of the inner self,the affermation of ordinary life and the conception of expressive nature.On the basis of the distinct inner logic, Taylor outlined a unique way t
7、o get out of the dilemma of Modernity.古典主义政治哲学家列奥斯特劳斯在1953年发表的自然法和历史一书的开篇中首次将“现代性危机”的概念引入当代道德哲学视野。他认为现代危机的表现之一就是,“鉴于20世纪的人类暴政而出现的人性丧失,政治和社会出现失误,现代不再知道它的诸原则,其精神基础变得可疑。” Clemens Kauffmann,Leo Strauss zur Einfuehrung,s.40-5amburg,Junius Verlag,1997他对现代性危机的担忧随即引发了众多当代思想家从不同视角重新审视道德哲学现状,并提出补救办法。在这种危机背景的笼
8、罩之下,查尔斯泰勒通过他的道德直觉三大轴心,将自我的认同推向道德哲学领域关注的前沿。一、现代社会认同危机产生的根源在现代性之隐忧的开篇,查尔斯泰勒便向读者昭示出三种现代性危机:第一种危机根源于个人主义;第二种危机根源于工具主义理性;第三种危机是一、二两种危机产生的政治层面后果“工业技术社会的制度和结构”对我们在道德思考中选择的束缚以及一种形式现代的“温和的专制主义”【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9月,第2页。这三种现代性危机引起泰勒对自我与现代认同之间关系的思考。泰勒用“自我”这个术语的目的是要回答“什么是人类主体性”的问题:“这就是内在感、自由、个性和被嵌入
9、本性的存在,在现代西方,它们就是在家的感觉。”泰勒认为现代社会的三种危机本质上都是“认同危机”:“一种严重的无方向感的形式,人们常用不知他们是谁来表达它,但也可被看作是对他们站在何处的极端的不确定性。”而“我的认同是由框架和视界的承诺和身份规定的。”【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9月,第37页这三种危机何以会引发泰勒关于人类主体性问题的思考?就第一种危机而言,在个人主义兴起之前,人们都将自己看作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宇宙中的等级秩序映射到人类社会中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等级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每个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地位和处所。这个秩序无疑将每个人都禁锢在特定
10、的角色里,个人主义的兴起唤醒了人们对秩序的怀疑,激发人们对现代自由的追寻,人们称之为世界的“去幻”。但是人们没有看到,这些秩序在束缚我们的同时也赋予世界和社会生活的行为以意义,周围的事物不仅仅是我们计划的潜在原材料或工具,它们在存在之链中的地位本身也是有意义的【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9月,第3页。社会的等级、制度、礼仪、规范存在的意义都只不限于是被人类使用的工具,因而彻底的否定它们会造成生命意义的失落,目标感的丧失,最后只剩下“可怜的舒适” Friedrich Nietzsche,Thus Spake Zarathustra,Dover Publicat
11、ions Inc.,1999.6,Zarathustras Prologue,p7-8,生活的平庸化和狭隘的视野。泰勒认为,个人主义过分的自我关注必然导致生活意义的缺失和对他人及社会的关心。第二种危机的产生是由于工具主义理性的主导性,指的是将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在第一种危机发生以后,我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失去宇宙秩序或上帝的意志的支撑,因此需要其他标准来确定行为的方向,于是工具主义理性成为了新的尺度。一方面,这是一种摆脱旧的社会等级束缚的解放;另一方面,功利主义的衡量标准要求一切都要以产出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塑造我们的生活。由此产生的灾难性后果层出不穷,例如: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收入的分配不
12、平等和贫富差距;对牺牲长远利益来获取当前高产出的无动于衷;甚至会造成一些职业歧视,例如在医疗领域中,拥有高技术知识的专家的工作更能赢得人们的尊重,而护理的工作却会遭到忽视,尽管护士们提供的是更具有人情味的护理而不只是将病人当做一个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第三种危机涉及到政治层面,是前两种危机产生的后果现代社会面临着一种新的、形式特别现代的 “温和的专制主义”危险。现代政府大多都是在形式上民主的,但实际上这种形式上的“民主”需要 “巨大的监护权利”托克维尔对“温和的专制主义”、“巨大的监护权利”等概念进行了一个深刻的讨论,参阅:【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7年9月
13、,第385页为依托。也就是说,一个充满活力的政治文化应当是每个人都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但是个人主义对自我和个人利益的过多关注导致人们日渐疏离公共领域以及对国家政治权利控制的丧失。同时,公民的联合团体对政府的制约作用萎缩,而作为个人又在庞大的国家机器面前感到无能为力。泰勒认为,政治自由的丧失意味着一种新型的专制主义,如此发展下去又会造成恶性循环,人们更不愿参与政治。二、认同与善之间的关系1.不可逃避的框架现代道德哲学将道德问题视为个人问题,认为社会无法用伦理提供统一的标准,因而在现代性背后隐藏着分裂的危险,即上述三种现代性危机。正是上述危机的产生让查尔斯泰勒意识到了探究“现代认同”与善之间关系的
14、迫切性。此外,在泰勒看来,眼下的道德哲学关注的领域过于狭隘,“这种道德哲学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到怎么样做是正确的(right)而不是怎么样生存是善的(good),集中到界定责任的内容而不是善良生活(good life)的本性上;它没有为作为我们所爱或忠诚的对象,或像默多克在其著作中所描绘的,作为注意力和意志特别关注的善的术语留下概念上的空间。”【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9月,第3/4页为了揭示和修正现代道德哲学之偏弊,查尔斯泰勒提出了道德直觉的三个轴心。第一个轴心是我们关于诸如正义及对其他人的生命、幸福和尊严的尊重;第二个轴心是“我如何生活,什
15、么东西是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完满的、值得过的;第三个轴心是尊严对自我感觉的尊重。然而当代道德哲学思考的范畴仅仅将对其他人的责任当作道德,将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和尊严感排除在外,因此,查尔斯泰勒力图通过扩大道德直觉的讨论对象的范畴来纠正偏弊。2.道德本体论强势评估和性质差别查尔斯泰勒继续探寻道德和精神直觉背后的背景道德本体论。在他看来道德反应分为两类:第一,针对第一种道德轴心的一种被普遍视为“根植于本能”的东西尊重生命和完整性;第二,被人们认为更像是教育和教养的产物命令我们彼此尊重。在这一问题上人们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泰勒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但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回答:“许多人可能求助于我所指的有神论的论点
16、,并乞灵于我们作为上帝的创造物的共同身份;其他人可能因纯粹世俗的观点而拒绝前一种解释,并转而理性生命的尊严。”查尔斯泰勒认为这是关于人的地位或本性的人类本体论,现代自然主义试图将它们从道德反应中分离出来,它们认为会被利用来为限制或排斥异教徒或所谓的种族主义者辩护。参阅:【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9月,第5/6页但是泰勒认为,除此之外任何诉诸个人背景、个人喜好或欲望的回答都将引起争论,因而我们要寻求一个能独立于任何人自身的意志和愿望而“我”应当承认的标准“强势评估” 在检验一种生活是否是有意义和值得过的,或者一种行为是否是道德上失检的评判标准,
17、它们与对和错、好和坏、高和低的区别有关,但这些区别不会因为我们自身的欲望、癖好和选择而失效,相反,它们独立于我们的欲望、癖好和选择并提供对它们进行评判的标准。参阅:Charles Taylor,Human Agency and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what Is Human Agency?”。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我们无法逃避的框架,是我们在精神上赖以维持有意义生活的东西。这样,泰勒就在“神意”和“理性生命的尊严”之外又寻找到了一个道德生活的支撑点。强势评估的道德框架虽然支撑着人们对生活空虚与充实的界定,但不同
18、的道德框架透过不同的态度有不同的折射,任何一个框架都无法构成整个现代西方社会的“视界” “视界”这个术语最早被引入这个问题的讨论内是从韦伯的“去魅”开始,它驱散了人们先前的精神生活的视界宇宙秩序感;随后尼采在“上帝死了”的段落中所描述的“视界的丧失”再次使用这个术语,参阅:【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快乐的科学,黄明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25段而为所有人所共有。我们所做的不是像自然哲学家一样否定道德框架的存在,用阿拉斯岱尔麦金太尔的话来说,我们在“探求” Alasdair MacIntyre,After Virtue,Third edition,The Universit
19、y of Notre Dame Press,2007,p203-204 。3.自我认同形成的三个先验条件在讨论了道德框架作为背景隐匿在自我背后的基础上,查尔斯泰勒认识到我们探求认同需要通过三个侧度:自我与框架、认同与表达语言和叙事、认同与道德根源。(一)、自我和框架:在泰勒看来,认同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可被视为自我与框架的关系问题。人们经常会以这样的方式提问“我是谁”,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要通过理解什么对我们来说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这样我们就获得自我在框架中的坐标一种 “方向感”。认同与方向感之间的本质联系被这样定义:“我的认同是由提供框架或视界的承诺和身份规定的,在这种框架和视界内我能够尝试在不同
20、情况下决定什么是好的或有价值的,或者什么应当做,或者我应赞同或反对什么。”【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9月,第27页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它给予我们方向感,我们既是由我们看作有效的承诺构成的,譬如我们是自由主义者或是功利主义者,也是由我们所理解的特殊身份的东西构成的,譬如作为中国人或者阿美尼亚人。“我是谁”的问题需要先将提问者放置在一个由对话者组成的社会中,然后通过以潜在的对话者的身份和其他人对话来确定我们在道德空间中所处的方位,做出在性质差别中对不同等级的善的选择。查尔斯泰勒提醒我们,选择是不可逃避的任务,必须抛开在结果中对自身
21、方位是成功或失败的发现。 认同即找到自己在道德空间中的方位,那么认同和善的关联呢?泰勒认为,“自我”是因为认同的需要被挖掘出来的,自我的人类主体性要求我们趋向善的方向。通过回答我是谁,我们已经发现了一幅道德的地形图,其中善有高低等级,我们需要向着更高级的善行动,相反,彻底的排斥善就会导致认同危机,功利主义是典型的例子,它将所有的性质差别都还原为利益来衡量和比较。泰勒认为,实际上功利主义也承认了一种善:“生产和再生产,工作与家庭生活是实现好生活的所在,这种生活是高尚的、值得追求的,相反其它生活方式则是剥削的、不理性或异化的”【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
22、01年9月,第32页。(二)、认同和语言 “我是谁”的问题意味着我是一个潜在的对话者,与其他人的对话便成为构成自我的方式,我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回答别人的问题并为自己解释。据此,泰勒断言人类是语言动物或者是自我解释的动物(self-interpreting animals),因而他反对十七世纪自然科学对人类主体的理解。自然主义的观点概括来说有四点: “1.研究对象被看作“绝对的”,即不是对我们或对其他主体有意义,而是如它自身所是(客观地)。2.对象不依赖于任何主体提供的任何描述或解释。3.对象原则上可以被清晰地描述。4.对象原则上可以不涉及周围事物来描述。”【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
23、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9月,第46页泰勒认为,自然主义研究对象的特征中不包含自我,而实际上我们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的存在,因而不能被“绝对的”客观化。我们发现自我是通过对话的方式,因而对自我的解释的语言也同时是构成自我的一部分。孤独的自我是不可能被清晰描述的,一个人只有当处于其他的自我的共同体中时,才称其为自我,在失去他人的参照物的情况下,是不能得到描述的。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语言。自我解释以语言为媒介,扮演着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将感情和本能反应区分开来。自我解释分为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阐明”,通过描绘出什么在推动我们向善的方向改变自我,我们开始认识自己的感情;第二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 认同 危机 自我 形成 查尔斯 泰勒 现代性 批判 理论 一个 考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67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