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朝定期航线的开设背景及其影响.doc
《晚清中朝定期航线的开设背景及其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晚清中朝定期航线的开设背景及其影响.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晚清中朝定期航线的开设背景及其影响 【作者简介】高秉希,韩 高秉希,复旦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内容提要】据1882年中朝之间签订的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第7条,中朝之间正式开设定期航线。此定期航线对中朝贸易产生了压倒性影响。具体而言,此航线不但使中国能够奠定在朝鲜渗透经济的基础,而且对华商在朝鲜市场扩大商权起决定性作用。与此相对,此航线在朝鲜商人中产生影响甚微。其结果,定期航线使两国贸易进入不平等贸易时期。 【摘 要 题】社会·经济 【关 键 词】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定期航线/中国商人/朝鲜商人 【正 文】 朝鲜华侨与南洋华侨之间最显著的不同点,是他们在朝
2、鲜扩大商权的过程中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援。当时清政府为了支援中国商人经商,还推行了如下政策:1. 中朝两国的海关合并。2. 朝鲜电线敷设权的先占。3. 定期航线开设的支援。4. 驻朝鲜总理袁世凯对中国商人的庇护。5. 对朝鲜借款的专担。以这些清政府支援政策为基础,不久,中国商人在朝鲜市场中占据上风。在这些支援政策当中,尤其是定期航线的开设与中国商人切身利益相关。故本文选取朝鲜开港后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这1时间段,就中朝定期航线开设的历史背景、经过及其对中朝贸易产生的影响等问题略作分析。(注:关于近代中国与朝鲜的贸易状况最早的探讨是由何炳贤先生写的中国的国际贸易(载民国丛书第1编,第38种经济
3、类,上海书店根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影印,1989年版)。何先生关注从1882年到1934年间中朝之间的贸易额和交易商品种类。中国大陆学者杨昭全先生写的朝鲜华侨史(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版)则包含了近代朝鲜华侨的情况。当时在朝鲜华侨当中大部分是商人。在这本书中,杨先生按照商人的籍贯、行业分类介绍。高伟浓先生写有文章为19世纪80年代中朝外交和贸易体制的演变(载朝鲜学论文集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他简略地介绍在中朝之间宗藩关系下实行的朝贡贸易的内容和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的签订背景,并简要说明该章程的内容及它包含的意义。在台湾方面与本论文有关的著作有两种。1个是由张存武先
4、生写的清韩宗藩贸易(1637189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年版),另外1个是林明德先生写的袁世凯与朝鲜(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再版)。张先生的书详细地介绍中朝之间陆路贸易及其中朝鲜红参所占的意义,但忽视从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以后增加的海路贸易的趋势。林先生的书叙述袁世凯赴韩以后不但干涉朝鲜的内政与外交甚至操纵其财政与经济的事实。在韩国方面与本论文有关的著作也有两种。1个是由金锤圆先生写的近世东亚细亚关系史研究(汉城,慧眼出版社1999年版),另外1个是由罗爱子女士写的韩国近代航运业史研究(汉城,国学资料院1998年版)。金先生的书详细地介绍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
5、的缔结背景,在朝鲜的立场上又深度地分析该章程隐藏的意义。罗女士的书简要地介绍该章程以后中朝之间定期航线开设的背景及其经过。) 1中朝定期航线的开设背景 顽固守旧的中国于1882年改革对朝鲜的宗藩贸易体制,进行宗藩体制下的自由通商贸易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各国尤其是日本对于中国的东北屏障朝鲜的侵略,动摇了中国对朝鲜长期以来进行宗藩贸易的基础——中国对朝鲜的宗主地位。 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势力迅速东渐,给中国长期以来在东亚建立的华夷体系宗藩制度以直接的打击。华夷体系宗藩制度的彻底崩溃是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去最后1个、也是“班列属国首位”的
6、藩属朝鲜之后。朝鲜毗邻清朝的发祥地东北,陆路上是中国东北国防门户,海路上又有屏蔽京畿的作用,与中国唇齿相依,是华夷体系宗藩制度的核心国家之1。邻近的俄、日两个资本主义国家觊觎朝鲜已久,成为清政府的隐患。 俄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之1,长期以来与英国对抗,争夺世界霸权。19世纪50年代,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打破了俄国从西南面取得出海口的希望,只好积极向东方发展,争夺亚洲东北角,寻求1个不受限制的港口。俄国对亚洲及太平洋的侵略野心极大地刺激了在这1地区同样有利可图的日本。 与朝鲜隔海相望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又很快走上了极富侵略性的天皇制军国主义道路1 (p198)。
7、它制定了夺取朝鲜作为通向中国东北地区的桥梁的“大陆政策”。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签订,日本获得与中国“比肩同等”的地位,为打开朝鲜大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借换约之机,日本探知中国与朝鲜的宗藩关系的实际内容:“中国对于朝鲜,虽与册封与正朔,然其内治与和战,皆朝鲜自主,与中国无关。”朝鲜“只要循守册封、贡献例行之礼节,此外更与国政无关”2 (p145)。日本政府乘隙而入,1876年2月,迫使朝鲜签订江华条约,率先打开了朝鲜的大门,该条约第1条就言明“朝鲜国为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平等之
8、权”3 (p9),强调朝鲜的自立,否定对清朝的宗藩关系。 1871年的中日修好条规,确立了日本与清朝比肩同等之地位;1876年的朝日江华条约,又确立了日本与朝鲜同为平等国家的权利。这两个条约无形中宣布中国与朝鲜同为平等的自主国家,以条规的形式否定了中国与朝鲜间维持长达2百余年的宗藩关系,给中国的宗藩体制以巨大的打击,动摇了中国与朝鲜间宗藩贸易的基础。可悲的是,对于日本政府公然否定中国的宗主权,清政府竟没有1个明确的表示,默认之而浑然不觉。 清代中朝之间有3地边市贸易。3地指中江(位于今辽宁丹东与朝鲜义州间的鸭绿江上的江心岛)、庆源和会宁(在今朝鲜咸镜北道)。3地边市贸易实际是两国有
9、关当局组织管理下的年度商品交易会。由于其行政管理极为刻板,全然不顾市场规律,所以,物资的畅滞、价格的涨落、集市的长短等等,常常与人为的规定相左。如以非官定商品入市,限外人参市为特征的私市(朝鲜称后市)的出现及其合法化、扩大化便是明显例证4 (p169195)。到后来,边市贸易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特别表现在朝鲜官府把官市的负担(1切排场、接待、市管人员耗支等)转嫁给人民,加深了民众苦难。会宁、庆源2市在19世纪70年代,由于“官吏管理不善,民不堪命”,人民纷纷逃入俄境,计有万人之多。另外,每年开市,都由两国派人前去,人、马、粮草的供应,极为繁苛。有鉴于此,1881年,鱼允
10、中来华时,就向李鸿章力陈斯市之弊,要求罢却,以便朝鲜招还逃境的人民。李鸿章向督办宁古塔等处防务的吴大澄征求意见,吴也认为如停此市,对吉林地方无损。他建议在近百里之内,让民间自相交易。这样,朝鲜可省浮费。李鸿章认为这是个“有益无弊”之法5 (p987)。 2中朝定期航线的经过 1882年9月,朝鲜政府为了对壬午兵变(注:在1882年6月,对日本式军制的采用与闵氏政权感到不满的旧军队引起的骚乱。)平靖表示谢意,并要求大院君的早日回国将陈奏正使赵宁夏和副使金宏集派遣到中国,他们提出‘善后事宜6条’(注:6条就是定民志、用人才、整军制、理财用、变律例、扩
11、商务。)后,正式要求与海关有关的外国顾问和借款的提供5 (p910917)。清政府采纳这些要求,所以既选派穆麟德赴朝鲜又和朝鲜政府签了招商局和矿务局给朝鲜提供50万两借款的合同。这时,招商局以获得朝鲜通商口岸的租借权为提供借款的代价5 (p967970)。几天后签订的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的第7条规定了为海路通商的便利开设招商局轮船的定期航线和认可清兵船的来往、停泊在朝鲜的各处港口。这条内容是: 两国驿道向由栅门陆路往来,所有供亿亟为烦费,现在海禁已开,自应就便听由海道来往。惟朝鲜现无兵商轮船,可由朝鲜国王商请北洋大臣暂派商局轮船,每月定期往返1次,由朝鲜政府协贴船费若干。此外中国兵船往朝鲜海滨
12、游奕驶泊各处港口以资捍卫,地方官所有供应1切豁除。至购办粮物经费,均由兵船自备。该兵船自管驾官以下与朝鲜地方官俱属平行,优礼相待。水手上岸由兵船官员严加约束,不得稍有骚扰滋事6 (p406407)。 可是,招商局轮船的定期航线没有立即开设。因为壬午兵变时派到朝鲜的清兵3000名还驻在南阳湾的马山浦、汉城、水原等地,所以1直有清朝的兵船往来。华商亦是搭乘这些兵船前往朝鲜,所以开设招商局轮船的定期航线并不紧急7 (p49)。 清政府承诺的定期航线的开设,直到1883年11月朝鲜统理各国事务衙门与清朝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局之间签订了轮船往来上海朝鲜公道合约章程才实现8 (p57)。清政府在章程中写明清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晚清 定期 航线 开设 背景 及其 影响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67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