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小说中被压抑的现代性与“五四”激越姿态中隐含的传统性.doc
《晚清小说中被压抑的现代性与“五四”激越姿态中隐含的传统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晚清小说中被压抑的现代性与“五四”激越姿态中隐含的传统性.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反思:晚清小说中被压抑的现代性与“五四”激越姿态中隐含的传统性摘要:本文选取了晚清小说中的谴责小说、科幻小说(以新纪元为代表)和现代文学中张爱玲的创作为研究对象,对晚清小说中潜滋暗长、呼之欲出而又遭到传统文化压抑的现代性,“五四”激越姿态中隐含的传统性在张爱玲创作的伸展以及最终形成的中西文化交融的文学生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传统性与现代性在社会历史剧烈变动时期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有机结合的可能。晚清小说中在传统形式下被压抑的现代性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的资本义萌芽早在明朝中晚期就已经出现,尤其在中国有一个特殊的士大夫阶层,虽然中国的传统是重农轻商,对于资本主义的萌芽不仅没有促进生长,反而束缚了
2、其发展,但是实际上正是在最为排斥商业行为的士大夫圈子中,最初是自发、群社性的逐步形成了文学市场。文学市场的形成在晚清西方的炮声中最终形成,而这种市场的要求自然而然的要求中国士大夫有一部分由士大夫转换身份,成为职业作家。举例说明,到1906年,仅最大的通商口岸上海出版的报刊就达66家之多,而全国出版的报刊总数则达到239种。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这些报刊在发表政论新闻的同时,也刊载文艺作品。后来这些内容便逐渐演变成“副刊”。而专门的市场化的文学期刊也开始出现,如梁启超创办的新小说(1902)、李宝嘉主编的绣像小说(1903)、吴沃尧和周桂笙编辑的月月小说(1906)、黄
3、摩西编辑的小说林(1907)便被称为当时的“四大文学期刊”。从生产方式上来说,这些报刊都是依托机器印刷、工业造纸的现代传媒,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比之中国传统的几千年有了飞跃性的提高,论语靠弟子记录整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个市场的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同时不断增长的城市市民及其文学需求又为文学市场准备了潜在的读者群,最终使一个独立运行的文学市场成为现实。 据阿英编晚清戏曲小说书目统计,1898年到1911年14年间出版的小说,达1145种(包括未完之作),比此前250年出版的总数还要多。 阿英晚清戏曲小说书目而这种独立运行的文学市场的形成,一方面进一步催生了那些仅仅依靠市场和稿酬就可以独
4、立谋生的“职业作家”,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到整个文学的体制观念的变革。晚清是旧时代的极致,盛极而衰,传统社会由于内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开始解体,科举制的废除和现代教育的出现是对于中国文学现代化的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读书的传统意义学而优则仕在这个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彻底的丧失了,但是却又同时产生了更为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为中国刚刚开始的现代文学准备了一个不算小的读者群体,另外一方面那些日益丧失中心地位不断边缘化的知识分子开始将自己的生命献给“文学”,逐步形成中国历史上尚没有的“作家”这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群体,而“文学”也因此开始具有本体层面上的“现代性”。总之,正是这样一种社会基础和历史语境决定了从晚清文学开
5、始的中国文学 是不同于几千年传统文学的现代文学,具有划时代的现代性意义。晚清小说,在以鲁迅先生为首的“五四新文学派”所承认并延续至今的文学史中,最为看重的莫过于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将其称之为谴责小说,固然是先生在他那个时代对其最为本质的认识,但是在今天看来,却也不免过于简单化。固然,四大小说中大都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弊端,有着一定问题小说的特征,但是其内涵并非如此简单,缘何揭露社会弊端,如何揭露社会弊端,其中都还有着长期以来被忽视的深意,这一点不能说先生当时并没有认识到,只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这些特殊的方面都被消解了,而应该突出的部分当然便是符合“左翼文学”的方面。五四从来认为只是从西方吸取“现
6、代化”,然而在潜意识或者说是根本的层面,五四永远也脱离不开历史的沉淀,甚至在“现代性”本身,也有一个“土生土长”和“外来植入”的比例问题,更何况晚清是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更不可以盲目西化,将晚清小说中某些深刻的部分片面和简单化。晚清小说非常之多,良莠不一,除了被公认的谴责小说之外,还有诸多的公案小说、狭邪小说和科幻小说等等,其中体现的“现代性”因为具体文本的不同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而在谴责小说之中,体现的更为突出。“谴责小说”这个概念源自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他说:“光绪庚子(1900年)后,谴责小说之出特盛。盖嘉庆以来,虽屡平内乱(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回),亦屡挫于外敌(英、法、日本),细
7、民暗昧,尚啜茗听平逆武功,有识者则已翻然思改革,凭敌忾之心,呼维新与爱国,而于富强尤致意焉。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庚子岁,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抨击之意矣。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敝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中国小说史略 齐鲁书社出版 1997年” 谴责小说的产生也是那个时代特殊的产物,中国历来就有“讽谏”的传统,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谴责小说这样大胆和戏謔,固然谴责小说同政治小说一样,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功利主义色彩,为了加强对现实的直接反映,它一反传统小说的习惯,不再假说事件发生于过去,或发生于非特定时间,而是直言不讳地宣称:读者所读的就是作家观察到的现
8、实,从而对危机中的中国现实作出了直接的文学回应。诸如1898年的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外敌入侵和清王朝的衰落等历史事件都得到了及时的反映。鲁迅说其“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却对此颇有微词。殊不知正是这种大胆和戏謔真正体现了谴责小说的现代性也就是一种闹剧模式,这种模式将那些似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集合在一个舞台上,使得整个舞台暂时成为狂欢的所在,那里面的人物都演出着一些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也正是这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中蕴涵了深刻的哲理。闹剧从精神上说是反传统,反成规的,所有我们日常遵从的章法礼俗,均成为闹
9、剧情节里插科打诨的最佳素材,而更为有趣的是,这个舞台虽然是“狂欢”则“狂”矣,却都有着一整套自己的“秩序”,这种“秩序”对于真正的事实上的社会秩序做了最大程度的反讽和颠覆。作家为我们树立起了一面哈哈笑的大镜子,让读者从这面哈哈镜中观照世界,使官场、商场、洋场,外交、社会、新学各界的种种怪现状,都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出自有其规律却又混乱异常的晚清闹剧。这对于中国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来说,是一场巨变。传统小说的英雄豪杰,才子佳人的形象在这个闹剧舞台上变成了蝇营苟且的鼠蛇之辈,种种光怪陆离的“怪现状”的戏謔与喧哗之中,不知不觉的消解了传统礼法、文学秩序的庄严和神圣。这种嘉年华式的闹剧和众声喧哗在中国历
10、史上是很少见的,但是一出现却就动摇了中国文学亘古长存的温柔敦厚的艺术规范和惩恶扬善的大团圆结局,以一种绝望的否定与批判精神表达了对传统文学的深刻背逆。阿英晚清小说史中说:“从题材方面说,晚清小说产生得最多的,是暴露官僚的一类。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 1996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便全面地展示了内外危机中的晚清腐败的官场图景。这是四大谴责小说众最为热闹的闹剧,恰如题目所示,它是一面照妖镜,那些表面上冠冕堂皇、清正方廉的官吏们在读者的面前不得不露出自己丑恶的原形。在尽情热闹喧哗之中,作者却是极端清醒的,他抓住了问题的症结之所在:“中国一向是专制政体,普天下的百姓都是怕官的,只要官怎么,百姓就怎么
11、。”作家主观上并不否定这个体制,而是希望通过揭露出这些恶行败绩,使官僚们能“知过必改”。因而作家甚至计划写出“教导如何做官”的下半部。然而也许因为他已经认识到了这种想法的天真,下半部最终没有问世,这件事情本事就颇耐人寻味,而在笑够了之后,我们却能在那些夸张的描写之中,感到一种深沉的悲哀,这种悲哀是一种绝望的悲哀。在热闹之后,作家认识到了自己努力的不切实际,但是却又找不到其他的方式,于是他把晚清的闹剧和他自己的态度,已经读者的观照都悬挂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我们处在这种尴尬的倒置的境地之中,从而便也就认同了这种群丑跳梁式的嬉闹与喧哗,虽然难免乖张、戏谑、荒谬绝伦,但却只有这种格调才真正表达出这个时代
12、的激情,并对凝结的官僚秩序和规范给予有力的嘲笑和冲击。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19031909)是与官场现形记齐名的谴责小说,他讽刺的范围从官场扩大到商场,特别是对科举考场和洋场才子的虚伪卑鄙的行为揭露的更是入木三分,被称为“新儒林外史”,虽然在讽刺的力度和戏謔的程度上比不上官场现形记,但是其叙事方式却别开生面,其通过第一人称“我”九死一生的经历来连贯全篇,而获得了一种形式的有机性和统一性,但是这种第一人称限知叙事却是不成功的,“九死一生”的形象并不鲜明,而只是作为一个线索人物而出现,但是它开创的通过一个陌生人的视角来观察透视社会人生的方法却预示了一种深刻的现代小说形式,这可以说是这部小说
13、超越其文本之上的意义。刘鹗的老残游记也是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如果说前面所说两部作品将晚清的黑暗状况作了痛快淋漓的讽刺,老残游记又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进行了批判,尤其对“清官”给予了入木三分的揭露,揭露出了晚清所谓“清官”背后的残忍和草菅人命,这种揭露,毫不留情的破灭了两个中国大众的幻想侠士和清官中较有力量的一个中国传统对清官的渴望,至此画上一个并不完满的句号。然而作家又是还有希望的,游移于希望与失望之间,他并不否定现存政治体制。正如第一回老残的梦所示:那颠簸于洪波巨浪中的破烂不堪的大船(暗喻中国)上的船主(暗喻满清皇帝)“并未曾错”,只因他们是走惯了“太平洋”的,赶上这风浪,“没了依傍”。要拯救这艘
14、破船的希望便在于给它送上外国的“罗盘”,并且重整儒家伦理纲常,便可驶出危难。小说的结尾又以老残与翠环、黄人瑞与翠花花好月圆,终成眷属告终。这种结局却具有更为深刻的含义,它不仅是传统小说惩恶扬善模式的延续,而且折射出作家的矛盾与困惑,体现了他对社会的带有现代性的深刻思考,虽然这种思考并不成熟,但是在晚清的具体环境之下却具有一种启蒙意识,这种启蒙意识甚至完整的出现在小说中人物的对话之中,非常鲜明的体现了由西方传来的启蒙思想的明显影响。老残游记之所以闻名于世更在于它艺术的创新。大明湖的山光水色,隆冬黄河的千里冰封,白妞黑妞婉转的歌喉等等都是书中所创造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审美意象。胡适在老残游记序中说:“
15、老残游记最擅长的是描写的技术: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滥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描画。这一点上,这部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胡适老残游记序胡适文存:第三集卷六 上海亚东图书馆1930年”这种现代散文体式的小说,在现在来看不足为奇,但是在中国章回小说的传统和长期以来小说与“文”的严格区别的背景下来看,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它突破了传统的叙事陈规,在纯用白描之外,它还融入了作家真切的审美体验,而显得富有个性。这种审美体验,使作品突破了传统的故事框架,无疑是对传统叙事模式的一种解构。老残游记又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主人公老残不再只是一个线索人物,他对书中人与事的感触都非常细腻而且深刻,难怪夏志清先生曾经
16、说过:“如果在行文上用的不是第三人称,它会是中国第一本用第一人称写的抒情小说夏志清老残游记新论文学的前途纯文学出版社(台)1975年”。这无疑是一种极其现代的叙事方式,而其中对于人物心理的描写更是一大开创。曾朴的孽海花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小说,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晚清最为优秀的小说之一,其在各个层面都体现了中国文学发展向现代的必然性,下作详细分析。 孽海花最初印行的时候,署“爱自由者发起,东亚病夫编述”后来才改署为“曾朴著”,其中自有一段公案。最初是由金松岑撰写了开头的四五回,其本意是要写成一部政治小说,是要在中俄关系紧张的时期,唤起人们对强俄侵华的警觉,后由曾朴改续,其小说创作观念却已经发生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晚清 小说 压抑 现代性 五四 激越 姿态 隐含 传统性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66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