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事业定价成本研究.doc
《公用事业定价成本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用事业定价成本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公用事业定价成本研究公用事业定价成本研究公用事业定价成本研究:2013-8-2 19:26:18公用事业定价成本研究 价格成本队课题组 公用事业价格涉及着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群体,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能否科学合理的确定公用事业的价格,日益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价格主管部门工作的一个难点。为了有效的解决这方面的问题。2002年11月1日,根据价格法,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第25号令发布了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成本监审暂行办法,并自2003年6月1日起实行。由于现行公用事业定价成本监审这项工作开展的时间较迟,系统的、有深度的理论研究不多,现行工作也相对缺乏经验,本课题从理论与实践结合
2、的角度对公用事业定价成本进行初步的探索与研究,期望通过这一尝试能起到抛砖引玉、进一步推进公用事业定价成本工作的开展。一、公用事业定价成本概况所谓公用事业,是指邮政、电信、供电、供水、城市管道煤气、公共交通、以及广播电视、道路桥梁、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为公众提供产品、服务或由公众使用的业务或行业。作为从事公用事业的主要组织,公用企业既具有企业的一切特性,是从事某种生产经营的商品经济组织,又有其特殊性:营业目标的公益性;市场地位的垄断性;服务渠道的管网化和产品不可储性;公用事业的生产和销售不可分离;因其产品基本不可储存,只在存在消费需求时才能进行生产;运行的规模化和国家补贴等等。基于这些特征,传统
3、理论认为,公用事业属于自然垄断行业。所谓自然垄断,是指单位产品或者服务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提高而下降。(一)、公用事业及其成本的特性与其他一般性竞争的行业相比,公用行业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不可替代性:是社会广大消费者的必需品,其它产品很难替代它。地域性:公用行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如自来水、管道燃气、集中供热的供应只能在管网的覆盖范围之内进行,产品和服务并不在全国或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公用和公益性:公用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公用和公益的特征,其产品和服务是针对所有城市居民的,为整个社会或某一区域的所有成员共同使用,不能分割使用。由于市政公用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在我国还被赋予一些公益特
4、性,通常还需承担一定的社会公益义务。利益计算上的不确定性:它对社会利益是长期的,很难确切地计算它到底产生了多少收益。生产经营上的规模性:这类企业的投资额巨大,经营规模越大,平均单位成本越低。投资大、回收期长,市场化程度低:公用行业所需投资巨大,动辄上亿元、甚至几十亿、上百亿元。如建设一公里地铁需要6亿7亿元,其回收期也不像常规投资一样,在三五年内能得到回收。与此相应的公用事业的成本也有其特点:1、生产经营成本的弱增性。公用事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必须依赖网络定期监审,对已纳入执行范围的成本进行跟踪调查和综合分析,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全省列入监审目录的各类发电企业和污水处理厂的基本情况,为形成全省性的社会
5、成本数据资料提供了保障。并计划在今后逐步开展其他公用事业产品的定期成本监审,以确定公用事业产品的社会合理成本水平,保证了公用事业产品定价的公平性。4、强化手段,立足成本监审前瞻性。政府对公用事业价格进行成本监审,要瞻前顾后,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既要反映过去的真实情况,又要体现未来一段时期的动态趋势,因此,成本监审要有前瞻性。在不断推进全省成本监审工作的同时,我们立足成本监审工作的长远发展,注重解决成本监审的方法和手段问题。传统的资料抄写和数据录入已远不能适应成本监审工作的需要,使用规范化、程序化的成本核算方法和信息化、数据化的成本审核手段已迫在眉睫。为此,我省开发出“发电成本核算应用软件”和“价
6、格成本监审管理软件”,并将对纳入监审目录的各个项目进行监审系列软件的开发,逐步建立省、市、县三级成本资料数据库,实现成本监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管理,提高成本监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三)、原有公用事业产品定价成本状况我国公用事业一般由国家垄断经营,其定价一直沿用成本加成定价法,这种方法从理论上站得住脚,但问题出现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对全部公用事业成本进行有效监审,也就是说,公用事业的社会行业平均成本是多少,谁都心中无底,在此情况下,各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确定公用事业产品或服务价格的依据主要是被管制企业上报的成本。价格主管部门据此的定价往往缺乏科学性。1、定价依据模糊错位:用个别成
7、本取代平均成本。由于垄断经营难以形成社会平均成本,企业上报的成本只能是特定行政区域内公用事业企业的个别成本,而非合理的社会平均成本。公用事业产品制定或调整价格时,通常是根据企业的提价申请审批形成,企业在成本增加后为不减少利润就必然要求提高价格,有的企业甚至采取多报成本支出的办法来达到提价的目的,但价格管理部门无法准确地审核其成本的真实性,一般是企业报多少是多少,成本涨多少价格就提多少,甚至是价格的上涨大于成本增加的幅度。这就是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公用事业产品价格持续上升的一种基本解释。2、定价机制模糊错位:企业与政府讨价还价。政府在制定公用事业价格时,既要考虑其成本的变动,保证生产企业能够获得合理
8、的利润,以保证公用事业的供给,还要考虑价格变动对其他部门、行业及居民生活的影响,增进社会福利,致使价格的调整不能及时反映成本的变动。而对公用事业企业来说,它在提出定调价要求时,往往从部门、行业的利润出发,向国家提出过分或不合理的要求,甚至采取多报成本支出的办法来达到提高价格的目的。此时的国家定价往往演变成企业与政府价格管理部门之间的讨价还价。3、信息传递模糊错位:管理部门与企业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虽然价格主管部门会对企业上报的成本资料进行审核,但由于公用事业产品定价既没有法定的定价成本范围,也没有明确的效率提高标准和要求,更没有明确的合理利润率或投资报酬率,加上价格管理部门职能单一,无法控制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用事业 定价 成本 研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65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