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宁波培训班上的讲课提纲.doc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宁波培训班上的讲课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宁波培训班上的讲课提纲.doc(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在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系统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上的授课提纲2013年10月25日非常高兴参加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系统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根据培训班的安排,下面我向大家报告一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关情况。主要报告3个方面内容: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涵义与特点;二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历程;三是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四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形势。五是水产品的形势和任务;六是下一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思路和重点抓的工作。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涵义与特点(一)基本涵义农产品质量安全:质量安全是一个复合词,把质量和安全放在一起,是农业部门的独创。从字面来理解,质量是指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和特性的
2、总和,是度量产品优劣程度的特性,主要反映的是农产品内源性指标的高低,如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指标;安全是指防范潜在的危险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现实工作中,农产品安全主要是指防范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重点强调安全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农产品外源性指标,如农兽药残留、致病微生物、生物毒素、重金属和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等。农业部门把质量安全放到一起,重点还是在安全上,但也强调质量,强调推进投入品监管、推进标准化生产、推进品牌建设来提高质量,最终提高安全。安全是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最低要求,在一定的标准要求下,通过认证、检测、准入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来达到。质量是要实现优中更优,
3、通过优质来实现消费者的追求,优价来实现生产者的目的。广义上说,安全包括消费安全、动植物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目前我国还主要在保障农产品的消费安全上。从微观意义看,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消费者获得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以维持健康生活的基本权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指该国家或本地区保障安全、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食物资源和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般来说,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二)污染途径农产品安不安全主要相对污染而言,从污染途径来看,一般有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类。认识这些污染源和污染途径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措施
4、,控制不安全因素。一是物理性污染。指由物理性因素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如通过人工或机械在农产品中混入杂质、农产品因辐照导致放射性污染等。二是化学性污染。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化学合成物质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如使用农药、兽药、添加剂等造成的残留。三是生物性污染。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如致病性细菌、病毒以及某些毒素等。此外,农业转基因技术可能导致质量安全问题。生物性污染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控制难度大。(三)主要影响因素从近些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实践看,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宏观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生产经营方式。农产品质量安全最直接的风险来源是产地
5、环境和农业投入品。因不科学、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往往导致农产品农药、兽药及其他化学药品污染问题。在我国,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二是加工贮运水平。产后农产品的加工、贮运水平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由于绝大多数食用农产品为鲜活产品,低水平、不科学的加工贮运方式极易导致农产品腐败变质,甚至二次污染。三是市场流通体系。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给必须以健全、完善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为保障。只有依托现代化的物流体系、销售渠道和贮藏设施,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监管措施,加强市场信息服务能力,提高市场信用水平,才能确保农产品的安全供给。四是科技发展水平。科技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来说
6、是一柄双刃剑。农业生产科技发展水平、农业科技推广水平、农产品加工贮运水平、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御水平等等均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但是,最终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必须依靠科技。五是消费观念。农产品的消费观念、质量安全意识可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倡导科学、合理、正确的消费观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六是管理制度。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法律法规、管理措施等管理制度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安全信息状况不易识别,不能仅仅依靠通过市场机制来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因而,加强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对
7、于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至关重要。(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特点一是危害的直接性。不安全农产品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政府的天责,没有国界之分,具有广泛的社会公益性。二是危害的隐蔽性。仅凭感观往往难以辨别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需要通过仪器设备进行检验检测,甚至还需进行人体或动物实验。部分参数检测难度大、时间长,质量安全状况难以及时准确判断。三是危害的累积性。不安全农产品对人体危害的表现,往往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如部分农药、兽药残留在人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导致疾病的发生并恶化。四是危害产生的多环节性。农产品生产的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
8、过程、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均有可能对农产品产生污染,引发质量安全问题。五是管理复杂性。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产业链条复杂、区域跨度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环节、多部门,控制技术相对复杂,加之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者经营素质偏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难度大。二、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历程我国农业发展总体上沿着贫困温饱基本实现小康生活的轨迹发展,农产品的供给大致经历了追求数量增长强调数量与质量并重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三个发展阶段。(一)追求数量增长阶段(1949-199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不断增加农产品的数量供给,解决我国居民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
9、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期间,我国农业生产得到全面发展,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功地创造出了以占世界10%的耕地提供了占世界22%人口的食物需求的辉煌成绩。(二)数量质量并重发展阶段(1992-2000)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在基本解决农产品数量供给问题的基础上,我国农业开始向保障农产品数量供给的同时、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改善农业生产效益的方向发展。1992年,国务院做出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开始起步。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
10、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20世纪末期,我国粮食的年均生产能力已达到5亿吨的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0公斤。在粮食、蔬果生产稳步增长的同时,肉、蛋、水产品、奶制品生产都有了快速增长,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是世界谷物、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6类农产品的第一大生产国。我国蔬菜和瓜类产量占世界产量的46.9%,人均占有量比世界平均水平约高出200公斤;水果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15.1%。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品质得到大幅度改善,优质水稻、优质小麦、高油大豆的种植面积大幅度提高,蔬菜、水果、
11、畜产品等鲜活农产品的周年供应能力大大增强,明显提高了食物消费的质量。(三)质量安全全面提升阶段(2001-现在)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形势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农业部从2001年4月开始,决定以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治理餐桌污染为核心,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管理,以此带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全面开展。实施这一行动的背景是:第一,1998年,我国粮食产量开始突破1万亿斤,标志着我国农产品供求进入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需要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战略调整的重要内容。第二,随着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
12、过去的关税壁垒变成了技术壁垒,要适应这一变化,促进农产品出口、保护国内农业产业安全,必须练好内功,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第三,因高毒农药和“瘦肉精”等引发的急性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迫切需要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尽快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实施这个行动计划的目标就是要保障农产品基本消费安全,用大白话讲,就是实现“吃得不到”。一是试点启动阶段。2001年4月,农业部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试点工作。选择了京津沪深四城市作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试点地区。主要基于:一是选择的四城市工作基础较好;二是该四城市的农产品流通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在全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四城市政府的有力领导
13、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进展顺利,带动了全国工作的开展。二是全面推进阶段。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要求和全国“菜篮子”工作会议精神,2002年7月,在全国菜篮子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农业部发布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将农产品定点监测范围从四城市扩大至37城市,包括31省会城市(直辖市)及5个计划单列市和山东寿光。“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工作得到社会广泛认同,有力地带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三是深入试点阶段。为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今年农业部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深圳市、大连
14、市,南京市、兰州市、寿光市等八个城市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试点工作。包括质量追溯制度、条码管理系统、投入品管理、企业化管理运作模式、“联产联保”的组织管理模式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试点内容。“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度提高,基本解决了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菜、放心肉的问题,为在现代市场体系框架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良好基础。实践证明,这个行动计划的提出和实施是带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是符合农业发展阶段实际的,对于加快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有力地推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
15、工作,持续强调加强食品安全监管。2010年中央1号文件、全国人大和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强食品,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把打击非法添加物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作为近期工作重点之一,专门印发了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召开了专项电视电话会议;中组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国家行政学院共同举办省部级领导干部加强食品监管专题研讨班;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公布了151种食品和饲料中非法添加物质名单,其中包括农业部再次公布的82种饲料、养殖中禁用药物和物质。另据最新的数据,2011年,纪委
16、及监察部门查处的食品安全案件达到5975件,有3895人被追究责任,仅河南瘦肉精一案,就有74名公职人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其中17人被移送司法机关。可以说对当前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前所未有,整治的决心前所未有。为贯彻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农业部韩长赋部长多次强调,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夯实农业基础、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并明确提出两个“千方百计”和两个“努力确保”的工作目标,其中之一就要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一)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客观要求。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17、保证民众能够吃饱吃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是小康生活应有之义。当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5000美元,标志着我国发展已进入中等发达国家阶段,发达国家长时间经历过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集中摆在了我们面前,不能回避。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农产品从长期短缺转变到供应充足,消费者选择的余地更大,他们不再担心能否吃饱,而是要求吃好、吃得放心、吃得有营养、吃得和发达国家标准一样高,这已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现在,一方面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向好,但由于农业生产方式还显粗放、市场秩序尚不规范、道德诚信亟待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仍然存在,一些老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新问
18、题又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在信息社会条件下,现代传媒高度发达,一些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很容易迅速传播放大,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媒体聚光的焦点,处置不好,就可能演变成全局性问题,既影响消费信心,也影响产业发展。确保老百姓吃得放心,是农业部门肩负的重要责任。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得再快,老百姓也不会满意。如果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时候,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一基本民生问题还不能有效保障,我们的小康社会就是不全面、不完善的。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顺应亿万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加倍努力,扎实工作,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二)加
19、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产品质量是关键。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尽管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在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5个基本要求中,生态和安全还是个短板,这主要是由我国基本国情、特殊农情和发展阶段决定的。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产业发展的关联度越来越大,一旦质量安全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对产业造成巨大冲击。如果国人对我们的农产品丧失信心,外国农产品就会乘机占领我国市场,我们现
20、代农业产业就会失守。如果我国农产品形象不改善,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色生产理念,切实统筹好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摆到与数量安全同等重要的高度,推进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升农业产业素质,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紧迫任务。食品安全关乎政府形象、关乎社会和谐稳定。这次国务院食品安全体制改革,回应了社会关切,释放了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信号。我们要结合这次政府职能转变,一方面把该让市场办的事加快交给市场,该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坚决取消下放;另一方面立足职
21、责,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就是政府应当下大力气管好的事情,要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严打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当前,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进展还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上热下冷、上紧下松”的现象,部分地区责任不落实、执法不到位的情况还比较突出,一些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这既有主观上的原因,又有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起步晚、基础差、能力弱,县乡基层普遍缺机构人员、缺经费手段。四、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一)发达国家监管体制近几年各国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部门加快整合,更加集中。如加拿大、德
22、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集中在一个部门监管;美国、日本和韩国主要有两个部门。国际上一般均建立以品种为主、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模式,一个部门管到底,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例如:美国将所有的食品建立目录,分别由农业部和食品药品监管局(FDA)负责监管。加拿大政府基于食品的原料几乎全部来源于农业的客观现实,为促进食品行业的发展,保障食品安全,提高市场竞争力,于1997年成立了由农业及食品部部长负责管理的食品检验局,整合农业部、海洋渔业部、工业部、卫生部职能、人员和设施,统一行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德国在2001年疯牛病以后,将原食品、农业和林业部改组为联邦消费者保护、食品与农业部(BMVEL),整合了卫生部
23、的消费者保护和经济技术部的消费者政策制定职能,对全国包括农产品在内的食品安全进行统一监管。在集中管理的同时,各国为了发挥机构系统效能和监管要求,趋向于把监管部门(执法部门)和产业发展部门分开,实现合理的机构设置以及科学的监管和执法方式。例如:2003年,日本农林水产省将原隶属生产局的食品安全管理职能分离,单独成立消费安全局。分离后的生产局主要负责各种农产品及其产业管理、监督,并促进其健康发展,不再有质量安全管理的职责,其产业发展和食品安全的监管完全分离,互不交叉。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完善,不仅规定一致,而且执法主体统一。例如:加拿大食品检验局负责13部法律,其执法主体均为食品检验
24、局局长委任的检查员、分析员、分级员或兽医检疫员。每部法律的处罚均按农业和农业食品行政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实施处罚,处罚力度一致。发达国家在职能明确、法规健全基础上,行政监管、检测、执法体系统一、完备。例如:加拿大食品检验局,每年财政预算5亿多加元。除总部外,还设有18个区域办公室、185个办事处(边境口岸)、12个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共有7000多名人员,负责行政、执法检查、科研、检测和咨询等工作。(二)我国现行的食品(包括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这次机构改革前,我国食品安全实行的是分段监管、综合协调的体制,部门间职责权限不清晰,协调配合难度较大,极易出现“遇好事都想管、遇问题都推诿”的现象,尤其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农产品 质量 安全监管 宁波 培训班 讲课 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65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