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框架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贸的影响及实证分析.doc
《WTO框架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贸的影响及实证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TO框架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贸的影响及实证分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WTO框架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贸的影响及实证分析摘要:加入WTO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对中国经济贸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协整分析法和向量自回归模型等计量经济方法,评估了入世前后我国经贸的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强了我国与国外的经贸联系,利大于弊,而且中国入世后通过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关键词: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经贸;协整分析;向量自回归模型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又见抬头之际,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中国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入世前后中国经贸发展情况的比较分析,为中国宏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未来制定中国经贸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2、。一、文献综述(一)中国的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沈程翔(1999)根据19771998年中国出口与GDP的统计数据,利用协整理论,检验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出口导向性”学说,结果发现中国的出口与产业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但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李军、李阳(2001)利用1991年1月至1999年12月的进出口与GDP数据进行协整检验,证明2000年以前中国处在供给约束阶段,进口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出口的作用有限;杜江(2007)使用19782005年进口与GDP数据进行协整分析,结果发现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进口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李练军、冯中朝(2007)使用我国
3、中部地区19802005年的GDP和进出口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得出对外贸易在长期中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结论。王静(2008)利用19782006年的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检验,证明进口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陈继勇(2008)运用协整分析和向量自回归模型,从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结构、方式、地区分布以及参与对外贸易的企业性质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外商在华的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之间表现为以互补为主、替代与互补交织的关系。但杜江、刘用明(2004)却得出国内生产总值对出口影响并不显著的结论。(二)直接投资(FDI)与经济增长相关
4、论关于FDI与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由钱钠里和斯特市特(Chenery&Strout,1966)提出的“双缺口模型”理论是最早的。该理论认为, FDI通过弥补资金缺口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同时由于存在结构刚性,东道国经济增长会受到国内资源不足的制约,因此引进外资有助于弥补储蓄和外汇缺口,进而推动东道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在国内,沈坤荣(1999)利用各省的FDI总量与各省的综合要素生产率作横截面的相关分析,发现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包括短期的需求效应和长期的供给效应;王剑(2005)认为FDI与出口在长期内存在互补关系,但FDI与进口的长短期关系却有所不同,在短期内FDI
5、与进口贸易互补,但长期中却表现为相互替代。康赞亮、张必松(2006)利用我国19832004年的经济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根据协整理论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实证结果说明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且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与外国直接投资有双向因果关系,但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但该文将22年的数据整合在一个方程中进行解释,没有引入WTO的影响,故不能准确的描述各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二、实证分析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来确定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主要代表性事件是中国加入WTO)浪潮中所受到的影响。包括在进出口方面、国际直接对华投资方面的影响等。在实证分析中,这里利用国民生产总值的支出
6、法公式和一些其他相关的变量来选择我们需要的变量及数据。首先选择变量,对变量进行筛选,然后确定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一)变量的确定及数据的选择1.变量的选择。国民生产总值的支出法公式:GDP=C+I+G+X-M。其中,GDP是以国内生产总值代表经济增长;C代表消费。关于消费的数据,不易收集,且受通货膨胀影响较大,暂不考虑在模型以内;I代表投资。由于是研究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所以以FDI(外商直接投资)代替;G代表政府购买。其数据也不易收集,而且一般作为调节国际收支的一种手段,暂不考虑在模型内;X代表出口,是模型中很重要的变量,可以考察入世前后我国出口情况的变化;M代表进口,是模型中
7、很重要的变量,可考察入世前后我国出口情况的变化2.数据的选择及处理。本文选取1985-2007年间我国引进的FDI、进口、出口及GDP的年度数据以及2002一季度至2008年二季度的季度数据作为样本,前者样本容量为23,改革开放初期几年的数据没有列出,故不纳入研究范围。所有数据均取自国家统计局各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和联合国统计月报Monthly Bulletin of Statistics。为避免时间序列经济数据中的异方差影响,所有变量均取实际值的自然对数值,即LnGDP、LnX、LnM和LnFDI。从表1可以看出,LnGDP、LnX、LnM和LnF- DI四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大,都在
8、0.93以上。而表2因为是季度数据,FDI与其他三个数据相关系数小一点,其他的都在0.94以上。但变量之间相关系数大并不表明它们之间就具有因果关系,因此需要用协整理论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实证结果1.单位根检验。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时间序列的检验结果如表3、表4。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各水平变量T统计量的绝对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小于所对应的临界值,而一阶差分变量的,统计量是显著的,也就是说变量的水平序列存在单位根I(1),是不平稳的。由于不平稳的时间序列不能直接进行简单回归,需要通过协整检验来验证各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也即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2.协整检验。这里使用乔纳森(Jo
9、hansen Juselius)极大似然法。由于使用JohansenJusel ius方法,尤塞柳斯建立的VAR模型对滞后期的选择比较敏感,所以我们根据非约束的VAR模型的AIC和SC准则得到最佳滞后期。当AIC和SC出现矛盾时,利用似然比(LR)来确定滞后阶数,以在动态性与自由度之间寻求一种均衡。根据以上准则,我们确定出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2阶。在滞后期数确定之后,再对协整中是否具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进行验证,然后再对19852007年度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得到的结果如表5。 由表5的检验结果可知,在1%的水平下,四变量间存在一个以上的协整关系,也就是在99%的概率下,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增长(
10、GDP)、进出口(X、M)及外商直接投资(FDI)间存在不止一个长期均衡关系。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更是多达两个以上的长期均衡关系。也就是说19852007年之间进出口及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不能简单的用一个方程表示出来。既然这样,我们尝试将这段时间分为两个阶段再对其进行协整检验,看是否能得到唯一的长期均衡方程。FDI在2002年之后也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年均增长9.93%。因为我国是在2001年底(12月11日)加入WTO的,所以我们2002年作为分界,分别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而中国入世才经历6年多,用年度数据将无法进行实证检验,所以我们采用2002年一季度到2008年二季度的季度
11、数据进行分析。下面是检验结果:第一,2002年中国入世以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贸发展的影响。从长期均衡关系来看,入世前,我国出口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促进GDP增长0.15个百分点;同样,进口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促进GDP增长0.44个百分点;而FDI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将增长0.15个百分点。入世前,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出口,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基本上属于供给约束型经济,当社会无资源闲置和供给过剩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不会引起经济增长。入世前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进出口。第二,2002年至今:中国入世后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贸发展的影响。入世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
12、献高于进口,这支持了中国融人经济一体化后出现的需求小于供给的状态,当经济处于这一状态,即社会上存在大量闲置资源和过剩的供给能力,而总需求(有效需求)相对不足时,经济的增长取决于总需求的扩大,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变化,只考虑进出口变动,出口增加,即外国对国内需求增加,从而总需求扩大,通过外贸乘数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第三,入世前后的对比: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入世前的0.15增长到入世后的0.56;进口的贡献率则从0.44缩减为0.18;FDI对经济的贡献率从0.15变成了0.37。FDI和进口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可能是二者存在一定的替代作用。入世使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起了显著变化,随着中国由总供给不足转
13、入供给过剩,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中国入世后为中国经济带来了规模经济效益、竞争效应,起到了刺激投资、吸引外资、提高要素流动性、促进技术进步等作用。三、对策建议通过以上的研究发现,建议利用世贸组织实施和管理的多边协议与协定中允许的保护措施,大力保护本国产业。利用各种途径减少和缓解国际贸易摩擦,为企业争取宽松的环境。建立能够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出口生产支持体系。今后我国政府的补贴应向初级生产要素、研发和高新技术开发方面投入。根据国内市场需求和我国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加大原料和高新技术的进口,应扩大我国的竞争优势行业产品的出口。把我国的比较优势产品转化为竞争优势产品,不断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非价格竞
14、争能力。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2.标题: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的纠偏与完善作者:冯晓玲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赵放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时间:2010-10-26 0:00:00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第9期正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加工贸易产业发展异常迅猛,并逐渐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主体地位,但其发展过程也遭遇了许多质疑和非议。就在加工贸易试图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却突遇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加工贸易观念上的偏差进行了探讨,并从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角度,就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如何进行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技术方面的发展路径和制度方面的政策主张。关键词:加工
15、贸易;纠偏;完善;金融危机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和外商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外资企业”)的大量进入,中国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作为跨国公司若干个生产区段的承担者,制造业中的加工贸易一直在贸易结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由于这些生产区段多为技术简单的环节,产业的关联程度低,不仅在产品的价值链中处于劣势地位,而且对于中国的专业化分工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有不利的影响。特别是由于原料和产品“两头在外”的贸易模式,导致加工贸易企业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长期以来,人们对加工贸易一直存在一些误解和偏差,诸如加工贸易产品中含有过多的高污染、高耗能、资源性(即“两高一
16、资”)产品,产品增值率低,而且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整体的比重一直处于扩大态势等弊端始终为人们所诟病。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些观念上的误区会被有意无意地放大,对这些偏差进行校正,以保证加工贸易的平稳增长,是中国稳定外需和出口的一项重要战略。而从长、短期结合的角度进行相应的技术领域的创新和制度领域的完善,不仅会使本次危机成为实现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一次契机,而且还会为将来加工贸易政策的制定和调整预留部分空间。一、对中国加工贸易的纠偏按照中国外贸管理制度,出口一般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两种方式,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曾经多年接近50%,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也高达55
17、%以上。最近几年,特别是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加工贸易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在40%以上。然而,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发展遇到许多困惑,有关其争论从未停止。尤其是自1995年加工贸易出口比重首次超过一般贸易之后,对于加工贸易的负面评论更是不断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舆论导向和政府决策。1.加工贸易是否消耗资源多和环境污染严重首先,多年来对中国加工贸易发展存在一个严重误解,就是由于过去一段时期一些地区急功近利发展经济,对加工贸易设置的门槛过低,只有鼓励和优惠,没有鉴别与选择,承接了西方国家转移来的不少“两高一资”产业,付出了高昂的环境、能源及资源代价,并由此认为中国的加工贸易中含有大量能源资源
18、消耗多和污染环境严重的产品。事实上这并不符合实际情况。2002年以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已经分10批次取消了1115个“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4批次对300多个商品开征出口关税,同时严格控制外商投资“两高一资”领域。这些措施对抑制“两高一资”商品出口的过快增长起到了良好作用,“两高一资”商品出口量已经出现下降或增速回落,据中国海关统计,20072009年中国出口煤炭量分别为5317万吨、4543万吨和2240万吨,同比下降16%、14.6%和50.7%;出口原油389万吨、279万吨和207万吨,同比下降38.6%、28.4%和25.8%;出口钢坯及粗锻件64
19、3万吨、129万吨和4万吨,同比下降28.9%、80%和96.6%;6类45种“两高一资”加工贸易出口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5.9%下降到2007年的4.6%。实际上中国绝大部分加工贸易产品,都是引进国外资源和资金密集型的投入品,再投入大量劳动力加工出口的,出口最多的两类产品为电子通讯产品和纺织服装产品,两者合计超过出口总额的一半,这两个行业都是劳动密集而不是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总之,中国的加工贸易大部分还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在总体上也符合中国的国情特点。2.加工贸易的增值率是否始终偏低中国加工贸易的特点,是出口商品中含有较多的进口含量。但随着FDI的增加和国内企业制造技术和
20、研发能力的增强,加工贸易在中国境内采购的份额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为加工贸易增值率(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的提高。中国加工贸易增值率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平稳上升并保持在50%左右,从2005年以后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到2009年已经达到82.1%的高水平,表明国内产业配套能力的提高。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最近几年中国加工贸易的出口商品结构也快速提升,2002年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分别只有65%和34%,到2006年加工贸易中这两类产品分别出口3913.2亿美元和2458.4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6.7%和48.2%,占全国同类产品出
21、口比重高达71%和87%,相比之下,轻纺类产品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3%,化工产品、矿产品的比重不到1%,生铁、铁合金、电解铝、皮革等产品的占比也大幅下降。在这里需要厘清的是,由于加工贸易本质上是“全球制造”,因此本土增值率并不是越高越好,适度的进口含量是“两头在外”和利用“两种资源”的必然要求。而且即使中国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已经在一个相对高位的水平,但是由于对国外先进零部件的大量进口,中国制造业部门多数承接的还是劳动力相对密集的生产环节,导致本国贡献给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仍然相对较低,因此整体上仍处在国际产业价值链条的低端。事实上加工贸易只是一种国家生产组织模式,附加值的高低与否并不是由加
22、工贸易本身决定的,而是由一个国家(经济体)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实际上中国的服务业也处在和制造业相同的分工地位。所以政府需要做的是鼓励企业创新,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加工能力和加工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进而促进整个产业升级,而无需专门针对加工贸易的价值链条采取特殊措施。3.加工贸易的比重是否一直在逐渐强化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加工贸易的出口增速持续下降,从过去的20%以上下降到2008年末的9.31%,到2009年末更是下降到-13.06%。20032009年,中国加工贸易的增长幅度依次为34%、35.9%、25.6%、19.49%、18.53%、6.85%和-13.69%,也呈现逐年下降
23、的趋势。2008年,加工贸易出口额一改过去多年大于一般贸易出口额的历史,开始与一般贸易平分秋色,甚至部分月份少于一般贸易。在2008年中有5个月份的一般贸易出口额超过加工贸易出口额。2009年尽管绝大部分月份中加工贸易出口额仍然大于一般贸易,但是二者差距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再有,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以及加工贸易总额占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都呈下降趋势,20052009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在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依次为54.66%、52.67%、50.71%、47.26%和48.85%,加工贸易总额占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依次为48.96%、47.25%、45.36%、41.13%和41.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WTO 框架 全球经济 一体化 中国经贸 影响 实证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65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