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与项目管理研究.doc
《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与项目管理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与项目管理研究.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引言农业开发是指使自然资源能够适合于农业生产需要,使动植物能够为人类所利用,使农村经济能够发展的一切生产建设活动。内容包括开荒、兴修水利、应用科技、农产品贮藏和加工转化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农业开发已从搞单项措施开发转化成进行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和确定的区域内,为全面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地区农村经济而进行的综合性生产建设活动。它的最终目标是合理配置、科学利用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竟争力,推动传统化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20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供
2、了一些,模板,为国家的安全稳定,经济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我国农业综合开发概况2.1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自1988年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全国总计有超过1000亿元的资金用于水田林路村的综合治理,大规模的投入获得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2.2农业综合开发的类别、含义及其变化2.2.1早期农业综合开发类别在我国农业综合开发早期的起步时期,国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把农业综合开发分成3类,即土地开发治理项目、多种经营项目、科技示范项目。(1)土地资源开发治理项目主要是以土地资源为对象,运用工程、生物、科技等措施,改善农业生产和生态条件,以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不断提高
3、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包括中低产田改造、草场改良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建设优质粮食基地、优质饲料作物基她等。(2)多种经营项目主要是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项目。多种经营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项目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面向市场,依靠科技,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扶持具有带动作用的。建设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区域主导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效益。包括种植、养殖,农产品储运、保鲜、加工和批发市场建设等。(3) 科技示范项目主要是在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内,依靠技术依托单位,围绕市场,引
4、进、示范和推广高新科技成果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因地制宜地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促进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包括高新科技示范、科技推广综合示范、农业现代化示范等。2.2.2现阶段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类别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农业综合开发的深入,原有的农业综合开发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发展。在2004年,国家把农业综合开发的类别调整为土地治理项目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1)土地治理项目土地治理项目包括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粮棉油等大宗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良种繁育、土地复垦等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草场改良、小流域治理、土地沙化治理、生态林建设等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
5、。(2)产业化经营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 2.3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历史与基本情况1998年,农业综合开发只涉及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11个省(区)的746个县和国有农牧场,到2007年开发范围以扩展到全国31个省(区、市)、3个计划单列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的1916个县(市、区、旗)和220国有农(牧、林)场,开发县数占全国的总县数的2/3左右。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大体上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1988-1993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开发主要是为了确
6、保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稳定增长。这一时期总投入293.2亿元。新增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粮食504亿斤、棉花12.3亿斤、油料21.2亿斤、糖料25.9亿斤。1994-1998年为第二阶段。该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提高农业种植效益。与第一阶段相比,建设经济林、花卉、蔬菜等种植业基地及发展水产养殖基地面积增加了82%。1999年以来为第三阶段。现阶段为了适应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转变。一是由过去改造中低产田和开垦宜农荒地相结合,转到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尽量少开荒甚至不开荒,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二是由以往追求增加主要农产品产量为主
7、,转到调整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上来。1999-2007年,农业综合开发共投资2331.5亿元,改造中低产田2.7亿亩,完成草原建设245.2万亩,发展优质粮食基地和优质饲料基地2656.8万亩,建设经济林、蔬菜、花卉等种植业基地994.9万亩,发展水产养殖基地417.6万亩。3 我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投资模式3.1 土地治理项目的投资模式土地治理项目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配套、农村集体和农民筹资(含以物折资)投劳。用于土地治理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全部无偿投入。财政部依据各地财力状况分别确定各省地方财政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的配套比例。农村集体和农民筹资(含以物折资)投劳
8、,严格按照“农民自愿,量力而行,民主决策,数量控制”和“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进行筹集,并纳入村内“一事一议”范畴,实行专项管理。在关于编报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增量资金土地治理项目计划的通知中提到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亩投资标准(含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乡村集体自筹资金、农民筹资和投劳折资,下同)继续执行2010年标准,原则上平原地区应达到910元、丘陵山区应达到1180元。示范工程项目的亩财政资金补助标准,以省为单位加权平均为1200元。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的亩投资标准维持2010年的水平不变,原则上草原(场)建设亩投资标准不低于180元,小流域治理亩投资标准不低于900元,土地沙化治理可根据实际情
9、况确定。3.2 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投资模式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扶持的项目范围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粮油、果蔬、畜禽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农产品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项目安排原则上限于农业综合开发县,并向产粮大县和粮食加工转化项目适当倾斜。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的产业包括:专用小麦、专用玉米、优质水稻、高油大豆、“双低”油菜、“双高”糖料、棉花、蔬菜、畜禽、名优经济林(果)、茶叶、名优花卉、蚕桑、水产等。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投资模式曾采取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的投资模式和投资参股不控股的模式。(1)产业化经营有偿无偿相结合的扶持方式,产业化项目
10、实行有偿无偿相结合的资金扶持方式其优点主要是财政无偿资金可用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这些方面的建设,往往因为项目单位不愿投资,只有国家无偿资金的扶持才能建设。财政有偿资金的扶持,可以弥补项目建设资金的不足,国家有偿资金投入到项目建设中,项目取得预期效益,项目单位也能按期归还。有偿资金回收后,继续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体现了“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发挥了巨大的资金效益。同时,对于项目旗县来说,申报项目时比较慎重了,因为要考虑到有偿资金的回收,所以不完全象2009年的补贴扶持方式一样,极力争取项目了,而是采取“宁缺毋滥”的原则,人情项目少了,
11、相对来说,在项目或项目单位的选择上,比较客观、慎重了。但其缺点是有偿资金回收难,从而引发其他问题。如由于难于按期还款,造成当年项目资金到位迟缓,严重影响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实施;还有担心放下去回收困难而不敢往下放,造成资金闲置,难于发挥效益;有用财政资金归还到期有偿资金借款,给当地财政增加压力;也有用当年项目资金偿还旧债的;有的项目旗县有偿资金回收不能达到回收比例而影响下一年度申报产业化项目的,等等。(2)投资参股不控股的模式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参股是指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将财政资金以参股的方式,投入规模较大、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财政部门以出资人的身份授权资产运营机构进行资本运营,与企业
12、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其基本准则包括自愿申报、平等竞争、择优扶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承担风险,政企分开、委托监管、授权运营,适时退出等。财政部门只参股、不控股,不做第一大股东。参股企业资产和经营规模快速扩张,产业链条延长,经营理念不断更新,内部管理日趋规范,品牌形象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实现了做大做强企业,带动农民增收,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目前,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两种方式,以贷款贴息为主。3.2.1 财政补助项目其材料均以2010年为例。3.2.1.1财政补助项目主要使用资金范围(1)种植基地项目: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基地所需的灌排设施、土地平
13、整、农用道路、输变电设备及温室大棚,品种改良、种苗繁育设施,质量检测设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及培训等。 (2)养殖基地项目:基础设施,疫病防疫设施,废弃物处理及隔离环保设施,质量检测设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及培训等。 (3)农产品加工项目:生产车间、加工设备及配套的供水、供电、道路设施,质量检验设施,废弃物处理等环保设施,卫生防疫及动植物检疫设施,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对农户进行培训等。(4)流通设施项目:农副产品市场信息平台设施,交易场所、仓储、保鲜冷藏设施,产品质量检测设施,卫生防疫与动植物检疫设施,废弃物配套处理设施等。原则上按不超过财政补助资金的3用于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
14、设计或实施方案、环境评估费等项目前期费用。3.2.1.1财政补助项目的补助条件以及比例(1)投资规模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和财力可能确定,其中,重点项目的年度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不高于200万元、不低于100万元(含),一般项目的年度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不高于100万元、不低于5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低于30万元)。地方财政按政策规定相应落实配套资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的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比例为6:4。(2)龙头企业申报的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补助资金总额不高于项目建设总投资的30%,企业自筹资金不低于70;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的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补助资金总额可达到项目建设总投资的50。(3)财政补助扶持方式
15、主要适用于示范带动作用强、以产品为纽带、在工商部门注册、有一定联结农户和生产基地规模、组织结构健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强、开展技术改造创新、产品结构升级、污染物治理等成长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对合作社申报的项目优先予以扶持。3.2.2 贷款贴息项目(1)贷款贴息扶持对象重点为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加工龙头企业。(2)2010年中央财政贴息资金原则上60%用于固定资产贷款贴息,40%用于粮棉油糖肉大宗农产品加工流动资金贷款贴息。 (3)2010年固定资产贷款贴息范围为2008年1月1日以后立项,在2009会计年度发生并支付的利息;中央财政原则上对落实单笔固
16、定资产贷款500万元以上、6000万元以下的部分予以贴息;固定资产贷款贴息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4)2010年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范围为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发生并支付的利息;中央财政原则上对落实单笔流动资金贷款100万元以上、且累计达到500万元以上、6000万元以下的部分予以贴息;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期限为实际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5)对于同时申请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的项目,中央财政贴息的贷款额度上限合计为6000万元。 (6)贴息率根据同期人民银行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和项目对贴息资金需求等情况确定。同一项目单位只能申报一种扶持方式4.我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管理
17、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实行按项目投入,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管理是实现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模式的保障。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农业投资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除具有一次性、目标确定性、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成果的不可挽回性等一般项目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边界和范围确定、管理组织系统完整稳定及综合性等特征,因此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4.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管理4.1.1前期准备前期准备包括编制总体规划以及建立项目库。编制总体规划是指有关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制定3至5年的总体规划,为建立项目库和编制年度项目实施计划的基本依据。建立项目库是把经过有关部门审查的项目建议书放入项目库,其实行动态管理,可随时调阅补
18、充。4.1.2申报审批包括推荐项目的确定、项目可行性研究、编制项目年度实施计划以及编制项目扩初计划。其过程就是一个申报与验证的过程,对从项目库中提取的项目,并经过层层审批,并准备实施。4.1.3实施及监督检查(1)根据批复的项目年度计划及扩初设计,县级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组织项目实施。实施中单项工程推行项目法人责任者、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其实施必须严格执行,如遇问题必须按规定上报审批。(2)跟踪检查。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对项目计划执行、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建设标准;资金拨借、资金使用等进行日常检查和重点检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4.1.4 竣工验收农业综
19、合开发项目按照总项目、成立各级验收小组。验收内容包括:开发任务完成、分项目、子项目,实行分级验收,效工程质量、竣工项目工程管护、益发挥、开发资金的落实和使用、有偿资金还款计划及措施落实等情况。 4.1.5 运行管理与跟踪评价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后,县级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必须落实管护主体,及时办理产权移交手续,对跨乡、村的水利、生态工程移交上级行业管理部门或相关农民协会。并建立健全运行管护制度,落实运行管护资金,保证工程项目正常运行,长期发挥效益。建立工程效益监测评价制度,对建成交付使用的工程项目效益进行跟踪监测。4.2 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管理 目前没有关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明确定义,本文把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 综合开发 投资 模式 项目 管理 研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61241.html